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固定资金管理

第二节 固定资金管理



1993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财政部适时地对我国会计
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制订了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新会计政策、会计
核算方法及会计报告体系。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了新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体
系。新制度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企业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实施后,农垦企业的固定
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企业自筹资金和借人资金三种形式。大量的投资用于农
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具体的措施对建设项目资金进行跟踪问效,及时检查验收,为垦区
抗御自然灾害,提高粮食产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兴办家庭农场后,加快了农机具转让
的步伐。1994年以后,分局加大了对农机具转让力度,每年为企业减少维修费用支出300多
万元。从而调动了职工个人更新农机具的积极性,近十年来,职工个人用于购置农机具及设
备资金超过1亿元,保证了发展生产的需要。
固定资金的实物形态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又是企业的主要劳动资料。因此,加强对固
定资金的管理主要是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监督与管理。1990年,垦区印发了《固定资产投资管
理(暂行)办法》,对促进全局的固定资产的投资、使用、清理报废工作起着积极作用。
1995年,根据改革的需要,加大企业自主经营权,特别是企业用自筹资金购置、改建的
固定资产用于生产经营的,由企业自行审批,报上级主管部门列入年度投资计划。在总局
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下发了《关于加强固
定资产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着重强调了在固定资金的管理上,尤其是明确了用于国家预算
内拨款、银行借款、自有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的范围和审批责任。从而保证了固定资产投资
的规范性和综合性,对于加强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2年,新的会计制度取消了固定资金的核算账户,更加注重了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的
管理。通过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
定资产损失来反映企业的经济基础实力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的体现。
1993~2000年固定资产情况表
表4—3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