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一、登记与普查
企业登记工作始于70年代,当时由工业处和商业处负责办理企业核准登记。
1980年,按照国家经委、农委和工商总局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普查登记的通
知》精神和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的有关要求,对全管局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当时申报核
准发照的企业85户,从业人员7 86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51户,集体企业34户。
1982年,根据国发(1982)111号文件精神,放宽政策,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
校办的企业,只要合乎手续,一律核准发照。到年末,共发照128户,其中:工业19户、商
业42户、饮食业23户、服务业15户、修理业14户、建筑业8户,其他7户。
1984年,根据国务院《工商企业管理条例》和国家工商局《关于换发全国统一营业执照
的通知》要求,对全民、集体所有制的企业换发全国统一营业执照。应换发企业147户,实
换发企业142户。其中:全民企业94户,集体企业48户,未换发的5户中办理歇业手续的3户,
缓办2户。
1993年以后为了发展经济,促进企业转换机制,工商局深入基层,现场办公,简化登记
办照手续。截止到1998年末,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达182户,从业人员11 200人,注册资金
33 612万元,其中:私营企业20户,雇佣工人630人。
1982~1983年,工商企业的营业执照由嫩江农场局商业处所属的工商分局核准。
1984年工商行政物价管理局成立后,依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部署,企业换发全国统一
的营业执照,执照名称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由垦区工商局统一核准签发。
1986年根据国家关于放开企业经营权,从政策上鼓励,在工作上支持的政策,凡是具备
法人条件的,都及时签发营业执照。
1994年,根据黑垦局文(1993)120号文件要求,对齐垦区26个农业企业法人和117户分支
机构进行了登记。登记过程中,利用广播、电视或深入企业进行大力宣传,使企业提高认识,
加深理解,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工作。这次登记放宽政策,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还权
于企业,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由于严格审核企业的登记证件,使证件达到真实、合法、适用、有效,实现了登记材料
的规范化。
二、企业的年检验照
对企业进行年检验照是工商部门监督管理企业的一项必要措施。通过年检掌握企业的真
实情况,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强化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每年进行年检时,都是集中人力,集中时间,早宣传,早部署,严格收费标准,禁止搭
车收费。年检中,做到年检与支持企业搞活经济相结合,年检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年检与清
理整顿公司相结合,年检与理顺重要生产资料相结合,年检与加强档案建设相结合。做到了
档案与户卡一致,工商管理局与驻场所登记情况一致,企业经营与营业执照核准事项一致。
由于安排得当,要求严格,每年的年检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年检中,在支持企业、搞活经
济的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对违章违法的企业都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对年检中擅自
变更登记事项,不按期报送年检报告书,不按规定办理注销登记的企业也都进行了依法处罚,
使企业自觉地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三、清理整顿公司
1985年中共中央(1985)27号文件和全国工商工作会议要求对党政机关、党政干部经商办
企业进行全面普查和整顿。
清理整顿公司是深化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国家到地方都成立了清理整顿公司领
导小组,国家和省制发了政策性、法律性文件?o多个。农场局和农牧场也成立了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任组长,组织制定方案,办班学习文件,先后下发了7份文件,召开了18次会议。
依法整顿,严格把关,凡不符文件要求的公司坚决撤消,收缴公章,撤消账户,停止一切生
产经营活动。对应保留的公司要与主办机关脱钩,在公司兼职或任职的党政机关干部都要辞
去一头职务,或者不再兼薪。公司也要在名称、章程、资金、经营范围等方面都要规范化,
明确经营方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要求把财务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奖惩制度和经
营管理制度上报工商局以便监管。全局党政机关开办的公司共有53家,在公司兼职或任职的
党政机关在职和离退休干部9人,经过整顿,截止到1986年底,先后撤并公司21家,占应整
顿公司的40%,党政机关干部全部脱离公司。同时按照国家治理经营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
要求,对“三无”企业等不具备公司资格和办企业条件的假公司、“皮包公司”进行了彻底
清理。到1998年底共清理撤销不合格公司39家,降格7家,清理官商不分、政企不分的公司
3家,改变经营方式6家,改变经营范围4家。
四、参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
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农垦齐齐哈尔分局要求工商局把推进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列为企业登记管理的一项重
要工作。
工商局在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采取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针对部分企业机制不活、
负担过重、效益不高的问题,利用走访回访企业的机会,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排队,为企业
改制提出建议,促进企业本着“卸包袱、存活量、转机制、促发展”的原则,分期改制。到
2000年,齐垦区已有70家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和改造,占企业总数的40%。其中
改为有限责任制的15家,改为股份合作制的4家,改为其它性质的51家。通过产权制度的改
革,盘活资金520万元,卸掉债务包袱180万元,启动停产半停产企业5家,吸纳资金300万元,
安置就业人员2 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