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群众生活

第六节 群众生活


  一、扶贫解困
扶贫解困是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重要工作内容。每当重大灾变或元旦、春节期
间都对生活困难的职工进行困难补助,这是早期的主要扶贫解困措施。扶贫解困资金主
要是总局拨入和管局自筹,自1986年至1992年共使用扶贫解困资金77.9万元。自1993年
党中央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后,工会组织对职工的扶
贫解困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脱贫致富奔小康。各级工会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贫
困职工脱贫致富,如依安农场工会,将筹集来的几万元资金借给部分贫困职工用于发展
生产,到期收回再扶持其它职工,他们把这种做法总结为“滚动扶贫”。90年代初,垦
区连续几年受灾,职工生活出现了很大困难,如何帮助这部分职工脱贫致富,提到工会
工作日程上来。经过探索,一种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开发扶贫的形式应运而生。
1、“九五一三”扶贫:根据总局提出的在总局范围内到1995年末使贫困职工人均
收入达到1 000元,职均收入达到3 000元的目标。从1993年起,总局制定每年拿出1 000
万元人民币用于职工扶贫工作,定期收回,再扶持新的贫困户的总体规划,管局、场、
队三级成立职工扶贫工作领导小组246个,3年时间扶持贫困户5 216户,其中资金扶持
1 364户,党员干部联系1 497户,信息项目扶持318户,职工互助互济扶持438户,政策
扶持859户,科技扶持868户,其它扶持315户。这期间,全局共脱贫3 478户,占被扶
持户的74.3%,其中人均收入1 000元以上的2 803户,占被扶持户的53.7%。三年中
总局共投入扶贫资金95万元,分局配套20.5万元。
2、“九五二二”扶贫:1996年初开始,总局实行了新一轮滚动扶贫,即“九五”
期间使2万户人均收入达到2 000元。嫩江局列入“九五二二”扶贫计划的共2 454户,
其中贫困户1 212户、救济户l 242户。1996年底有994户脱贫,其中100户人均收入达
到2 000元以上;1997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部分刚刚脱贫的职工出现了返贫现象,
但人均收入2 000元以上的扶持户仍然达到168户;1998年又一次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
虽新增重灾户2 661户,但由于滚动扶贫,仍有836户贫困户脱贫。1996至1998年三年共
投入扶贫资金305.1万元,其中总局和分局投入171万元,农场投入88.9万元。1999年又
进一步完善了贫困职工建档制,建档率达到100%,使表内的1 212户贫困户,脱贫1 054
户,占87%,到2000年又有134户脱贫,剩下的24户转为社会救济户。
二、送温暖活动
开展送温暖活动是工会组织关心职工生活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势下发挥工会作用,
提高工会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
重要内容,对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送温暖活动也是党政工领导联系职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工作,它包括职
工扶贫、困难补助、职工互助互济、制定扶贫的优惠政策、互助补充保险、春节走访
慰问、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等内容。垦区党、政、工领导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都要
集中一段时间,开展送温暖活动。由主要领导带队,组成若干慰问组,携带救济款和
物资,深入基层重点走访离退休人员、劳动模范、贫困户,其中仅1997年元旦、春节
期间,就组成慰问组152个,有596人参加,走访慰问了2 597户,救济1 514人,发放
救济款和救济物资41.8万元。1999年以来,各级工会组织坚持每年开展两次职工生活
状况调查和“工会主席走百家”活动。2000年又进一步推广了克山农场工会的“十必
访”工作经验,即:当职工家庭成员闹意见时、职工和家属有病时、有婚丧大事时、
生产和生活有困难时、邻里间发生矛盾时、发现职工及家庭子女有不轨行为的反映时、
职工在外打工家属有困难时、对职工受刑事处分的家属以及每逢重大节日时必访。
三、职工疗(休)养
职工疗(休)养是社会主义国家职工享有的一项劳动保险福利待遇,它体现了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垦区的职工疗(休)养待遇,是恢复职工身体健康、保护生产力、
调动职工群众生产建设和工作积极性的必要措施,是对开发建设北大荒,艰苦奋斗几
十年无私奉献的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回报。这项工作是随着农垦事业的发展逐步发展起
来的。1997年总局召开了职工疗(休)养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职工疗(休)养工作的总
要求,齐齐哈尔垦区也于同年制定了疗(休)养计划。但由于垦区多年来经济形势不景
气,加上组织领导不力,每年仅有几人、十几人外出疗养。
四、家庭致富“细胞工程”
家庭致富“细胞工程”是由分局党委直接组织和领导,由工会负责综合协调,有
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是从1998年初开始运作,历时3
年,以1997年末全局人均收入3000元为基数,每年以26%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末
实现人均收入6 000元;人均收入不足1 000元的职工家庭由1997年占11.7%的比例
每年下降4%到2000年为零;人均收入超过6 000元的职工家庭比例由1997年占6.4%,
每年增加10%,到2000年达到36.4%。这项工程的目的是激活职工家庭细胞,核心
是密切党群关系,重点是转变领导作风,当好人民公仆,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
难事,目标是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加快致富奔小康。
1998年实施家庭致富“细胞工程”,经历了宣传教育、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狠
抓落实4个阶段。在宣传教育阶段中全局共印发宣传提纲近3万份,克山、查哈阳、富
裕三场利用本场电视节目进行宣传,其中查哈阳农场播放稿件213篇;各场还利用板
报、墙报和过街标语、墙体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路桥、水利、建筑公司、中心医院
等局直单位根据居住分散的特点组织工作组逐家逐户进行调查、了解情况,发宣传提
纲、办家庭致富“细胞工程”专辑。在宣传过程中,各级工会部门注意宣传形式多样
化,宣传内容丰富多彩,形成了全局上下抓细胞,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氛围,使家庭致
富“细胞工程”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调查摸底和制定方案同步进行。各场坚持
边宣传、边调查、边制定措施,最后形成了符合本场实际的家庭致富“细胞工程”实
施方案;同时出台了扶持家庭致富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查哈阳农场制定了促进职工
脱贫致富的优惠政策及具体措施,克山农场出台了26条扶持政策,富裕牧场出台了25
条扶贫政策,巨浪牧场出台了20条优惠政策,局直各单位根据各自的特点,在职工下
岗分流、开发第三产业等方面都给予了资金、物资上的支持和优惠。各级工会还着力
抓了职工家庭致富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据统计,全局35 080个职工家庭已有30 000个
家庭制定了致富计划,占总户数的85.7%。
狠抓落实是实施细胞工程的重点。主要工作,一是落实帮扶责任。全局有1 732名
各级干部包扶1 587户贫困户及低收入职工家庭,落实包扶资金(含物资)近500万元;
二是分类指导。各场普遍进行了种植业新技术推广宣传讲座,通过办培训班、科普讲
座、印发材料等形式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对富裕户进行信息联系,对贫困户实行包
扶。三是培养典型。在实施家庭致富“细胞工程”中,各单位十分注重培养各类典型,
用典型引路,用大户、富户带动。分局树立了绿色草原牧场四队赵吉彬种植业加养殖
业的家庭农(牧)场,查哈阳农场豪华木器厂、新立酒店、新颖商场、彩华服装店,富
裕牧场董礼养殖场、天竹旅店,克山农场昌明养殖场、屹乾坤商厦等一批致富典型。
各场也都树立了一批各具特色、并有代表性的典型。1999年1月召开的家庭致富“细胞
工程”经验交流会上,树立了19个先进单位,20个先进个人和12个致富典型;四是强
化督促检查。1998年初细胞工程启动以来,4月中旬召开了现场会对下步工作进行了部
署,接着组织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了阶段验收。查哈阳农场在实施细胞工程一年
时间里,有组织地开展了5次检查,在遭受洪涝灾害后,场党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在
抗洪救灾中加强家庭致富细胞工程工作的通知》,此项工作仍然有序地进行着。
五、职工经济收入
就经济收入的形式划分,全局职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工资为生,主要是机
关、事业和工商运建服企业的职工,其中企业职工靠企业经营来保证工资;另一类是
从事农业生产和个体经营的职工,生活费自理,工资标准进入档案,作为退休时计算
退休费的参考。
为增加职工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农业职工的经济收入,几年来,全局采取了一系
列综合措施: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广多项农业科技新技术,增加作物单产和总
产。据有关部门测算,近十几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左右;二是调整结构,增加
高产高效作物比重。原来全局以小麦、大豆为主,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效益不好,
近几年坚持上玉米、水稻,上经济作物,压缩小麦、大豆作物种植面积,向效益农业
发展,职工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三是推广规模经营,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种少数
地并兼营其它自营经济项目,使职工收人同步增长;四是扶持贫困户和低收人家庭,
使其尽快致富;五是设立专项基金,推动自营经济发展。几年来始终坚持设立奶牛和
棚菜生产两项专用基金,推动了奶牛和棚莱的发展,提高了从业人员收入;六是发展
非国有经济,实施再就业工程,使下岗职工经济收入不减。
几年来,由于采取这一系列措施,职工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均收入由
1990年的884.8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3 010万元,1998年虽然遭受了特大洪灾,人均
收入仍达到2 522元。职工的生活得到普遍提高,从有统计记载的1994年人均家庭纯
财产2 911元,人均衣着支出113元,人均动物食品摄入量18公斤,人均砖瓦建筑住宅
面积9平方米。到1998年分别增加到4 557元、276元、28公斤和14平方米,超过或接
近小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