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l、遗迹考

二、考录

l、遗迹考


           黑龙江地区古驿道、站

         裴良玉 王 巍
我国驿站的历史沿革较悠久,内地早在战国时期已有邮驿;汉代各地有传舍;唐代为驿
田,水路设有水驿;宋代设邮铺、递铺;元为驿传、站赤,还有急递铺;明代始为驿站,分
有水驿、马驿和递运所;清代基本沿用明代驿站体制,后期有了邮政制度,废除递运所,仍
置驿站。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中途歇宿的叫驿,专为军报而设的叫站。据史料载:“
文书至,……站卒腰革带,带悬铃,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焉。道狭,车马者、负荷者,
闻铃则遥避路旁,夜亦以惊虎狼。”
黑龙江地区经济开发迟于内地,当时的交通传递主要靠人夫、马骡、车船。自公元 1115
年金太祖建立政权后推行路治,黑龙江地区属上京路(元代分为水达达路和开元路),地域辽
阔,东到混同江下游吉里迷、兀的改等族的居住地,直抵日本海海边;北到蒲与路以北3 000
多里的火鲁火疃谋克地;沿泰州界壕而西;南接辽东路。此间各路间的交通线还没有成形的
驿路、驿站,传递文书,只靠铺卒行走水路和草道。
12世纪中叶,元完成全国统一后,为加强对东北和远东地区的统治,除设行政建置镇守外,
还开辟几十条驿道,立站百余所。主要驿道有四条,其中一条是从大都(今北京)经山海关、
辽阳、西祥州(今农安北60里处万金塔古城)、往北东渡拉林河,直奔黑龙江下游。第二条是
由西祥州至失宝赤的驿道干线,它经由伯都纳(今扶余县)渡洮儿河,越台州(今泰来县塔子
城),奔吉塔(今嫩江西岸齐齐哈村),沿嫩江西北行,至尼尔基(今莫旗)、墨尔根(今嫩江县),
折而东行抵瑷珲的失宝赤万户府,全线设16站。第三条线是从西祥州通往呼伦贝尔草原的驿
道。它从西祥州出发北上120里至斡母(今扶余县隆科城),又东北30里至肇州(今肇东县八里
古城)、塔鲁(即扶余县他虎城)、泰州(今洮安县四家子古城)。离怕合、迪石吉至吉塔(齐齐
哈喇),然后向西北伸向呼伦贝尔草原。经由吾邻、谋丹、招安、啖鲁(今龙江县雅鲁站)、斜
鲁、唆吉、纳的、移色迷(今伊敏河)、桓端吉、回行(今辉河),忙刺(今新巴尔虎左旗茫来村)、
吾失温(今甘珠尔花古城),最后到达阿木鲁(今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第四条是西祥州
至永明城和合兰府的驿道。它从西祥州向东南行抵石墩寨(今吉林市),折而向东到达唆吉站
(今敦化县)。从这里分两条线,一路正东偏北经东祥州(今宁安东京城)、到绥芬河口(今俄符
拉迪沃斯托克),然后沿日本海海岸,南行至永明城(今俄克拉斯基诺古城);另一条路东南行
经南京站(今延吉市)入朝鲜境。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建立明朝,到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已全面完成了对整个黑龙
江流域的统治,设置了115个卫。
明代黑龙江地区(即奴儿干都司辖境)内有两条大交通驿道,一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直抵黑
龙江口的奴儿干都司城,为海西东水陆路,共经10城、45站;二是海西西陆路,始于肇州(今
肇东县八里城),抵达兀良河(今新巴尔虎右旗境内的呼伦湖),共10站。
海西东水陆路,是通往黑龙江入口的水陆交通线,创设于1409年。是从海西底失卜站 (
今双城县石家崴古城)出发,沿松花江和黑龙江走行,经阿木河站(双城境内)、鲁路吉站 (今
宾县蜚克图)、伯颜迷站(木兰、巴彦交界)、克脱亨站(今通河县东大古洞村)、阿陵站 (今佳
木斯市郊西敖其屯)、柱邦站(汤原县城)、可木站(同江县科木)、药乞站(抚远县黑瞎子岛)、
奴合温站(俄伯力附近)、伏答林站(俄帕尔利湖畔帕达勒),直达满泾站(今俄阿穆尔河口,原
莽阿臣屯),它基本上是沿用辽、金、元以来的古道,全长3 000余里。
海西西陆路,始于肇州(今肇东八里城),经由洮儿河、台州(今泰来县塔子城)、寒寒寨
(今免渡河)、扎里麻(今海拉尔东扎罗木德)、哈塔山、抵兀良河。此道为陆路,南与辽东都
司境内的驿道、城镇相通,并可直达京师。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驿道、站是在元、明以来旧驿道、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末、清
初也就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沙皇俄国便派波雅科夫率侵略军入侵黑龙江北岸的精奇里江
广大地区。清夺取政权后,顺治二年(1645年)便开始反击侵略军。为驱逐沙俄的人侵,保证
运饷进兵的畅通和谕令、奏报的传递,清政府不断加强和完善驿道、站的建设和管理。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驿道、站最早设于东部中心城市宁古塔(今海林河南岸旧街镇)。顺治
十年(1653年)清政府在宁古塔设昂邦章京(地方将军),驻防八旗,辖松花江、黑龙江、乌苏
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和尼布楚等地,开辟了通向盛京的驿道;1675年宁古塔将军移驻乌拉,
也叫船厂(今吉林市),在宁古塔至吉林增设8个驿站,即:宁古塔(此间已移人新城,即今宁
安县城),沙岭(今沙兰)、鳖尔汉鳖喇、昂邦多洪、拉发、厄黑木、尼温哈至吉林站。
第二条驿道是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为出师驱逐沙俄侵略者,迅速传递军情,勘测、
建成了从吉林至伯都纳(今扶余),越松花江自茂兴(今肇源县茂兴镇)起,至黑龙江旧瑷珲城
的大通道,凡1 344里,中间设19个驿站。后于雍正五年(1727年)增设了乌兰诺尔站(今新站)
为20个驿站。大体上沿嫩江北行,至墨尔根(今嫩江县)折东至瑷珲旧城。这条驿道布站是:
自茂兴经乌兰诺尔(45里)、古鲁(55里,今古龙镇)、他拉哈(67里)、多耐(75里,今杜尔伯特
巴彦查干太和村)、温托河(75里,今泰来大兴乡时雨村)、特木德黑(今昂昂溪区霍托气村)、
卜魁(55里,今齐齐哈尔市)、塔哈尔(60里,今富裕县塔哈镇)、宁年(75里,今富裕老街)、
拉哈(85里)、博尔多(60里)、喀木尼喀(43里)、依拉哈(42里)、墨尔根(70里,今嫩江县城)、
霍罗勒(76里,今嫩江县科洛乡)、喀勒塔尔溪(76里,今塔溪乡)、库木里(85里)、额雨尔(33
里),黑龙江站(75里,今黑河市南爱辉乡)至旧瑷珲城(今俄境维笑勒依,22里)。
这条驿道后经三次伸延和变迁。一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齐齐哈尔副都统从嫩江西齐
齐哈喇迁入江东卜魁城建齐齐哈尔城,到1699年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便成为黑龙江地
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边疆的军事重镇。原这条驿道上的20站是以宁年为中轴,齐
齐哈尔建城后改以齐齐哈尔为轴,上下各10站,分南北路各设一员站官辖管。二是,康熙二
十四年(1685年)雅克萨对俄自卫反击战前夕,增设了墨尔根至雅克萨(今呼玛县兴安乡)之间
的驿站,共设25站,为军事驿道;三是光绪年间,又将这条驿道延至漠河,增加了5站,总计
30站。
这条大驿道北到瑷珲、漠河,南接吉林、盛京、山海关直达京师,全程6 000余里,通常
循驿传递,五旬可达,古称此道为东道,也称御路。
第三条驿道是齐齐哈尔副都统通往呼伦贝尔副都统总管衙门的驿道。辟于雍正十年 (173
2年),由卜魁站起步经10台站(起站与末站没列入台数),西渡嫩江,西行百里达锡尔特(今龙
江县头站乡),再西北行至噶齐克,人内蒙境乌尔楚克、额赫昂阿、巴哩玛、延博霍托、霍络
起、乌苏里、扎敦昂阿、济尔玛大,抵呼伦贝尔城,全程870里。
道光六年(1826年)此驿道经奏准又加设了7个台站,即,自齐齐哈尔卜魁站起,西北行55
里至七家子(今市郊瑞廷乡齐店村)、甘井子(今甘南长山乡永青村)、那奇西(今甘南镇北刘家
店)、木尔滚楚(今阿荣旗音河乡)、和尼毕拉昂阿(今布特哈旗孙家沟)、和尼必喇(今一心屯)、
锡伯尔哈里(今庙尔山林场)、巴林、嘎尔甘哈达(喜桂图旗雅鲁站)、雅尔博克托(今滨洲线博
克图站)、伊勒克特(今伊勒克得站)、呼尔格勒依(今乌奴尔站)、们都克依(今免渡河站)、扎
敦必喇雅克萨(今牙克石)、喀勒和硕(今牙克石镇西40里处)、扎喇木(今扎罗木德站)、哈克鄂
横(今哈克站)、抵呼伦贝尔。全程17台,868里。
后于咸丰七年(1857年),从呼伦贝尔向北又增设3个台站抵库克多博卡伦,即,博霍托台
(今陈巴尔虎旗头站村)、依尔该图台(今巴吐鲁山附近)、西讷尔布拉克台(今水泉子附近)至库
克多博(今额尔古讷河东岸四卡),凡270里。整个这条驿道计20个台站,总里程1 040里。
第四条驿道是从乌兰诺尔至呼兰城守尉驿道。开设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共设6台。经
由博勒集哈、察布齐勒、俄多勒图、布喇克、扎喀霍硕,抵呼兰城,全程415里。
第五条驿道是由吉林至三姓(依兰)的驿道。始于乾隆九年(1744年)开设,至二十七年(176
2年)方完善,全程设站13座。
外还有两条蒙古道同东道一样,可通京师。一条是由郭尔罗斯,经都尔伯特、扎赉特、
乌珠穆沁等部,入喜峰口(今赤峰市)通京师。俗称蒙古站,亦称草地道。
再一条是省城经扎赉特人内蒙古境,经八虎(今法库县)至盛京以达京师。是黑龙江地区
通向京师最捷近的一条古驿道,俗称八虎道。由于它走行部位居东路和草地路中间,也称中
道。
黑龙江地区驿道、站的建立,虽源于元、明年代,但直到清初,为驱逐沙俄的入侵,保
证运饷进兵的畅通和谕令、奏报的传递,以及商易往来的需要,方完善了驿道、站的交通管
理。早在顺治年间对黑龙江地区早设的驿站已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辖体制。按其规定,每
站额设站丁20名,大站则为30人,从中检选贤能者为各站领催。每站额设马、牛,同于站丁
数,设车一辆,由总管府按月发给草豆银。对站丁“授有官田,耕垦自给”。每路站设站官
一员(东路分上下路各设站官一员)为本六品,有印。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改为八品。站官
下设管站笔帖式二员,称“总爷”或“老爷”,每站站官称“千爷”;站丁皆编人旗籍,其
主要职责是管理喂养马匹,供送公文差役骑用。公文到站后,“千爷”轮流分配给站丁,飞
马送于下站,下站的站丁接过公文,上马疾驰,依次传递。
黑龙江地区的驿站制度,随着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逐渐荒芜。到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年)驿站全部裁撤。
本文资料来源:
①《中国通史》第六册,②《辞海》(地理分册),
⑧《黑龙江古代简史》,④《清代黑龙江方志孤本》,
⑤部分市、县志《交通篇》。

依克明安

毛 飞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新疆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清廷遂遣兵讨伐。部将巴桑
率众投降,献籍300余户,入靓热河,被封为辅国公,游牧于塔密尔。乾隆二十二年(1758 年),
辉特部又发动叛乱,巴桑未从率部至科布多。1761年清廷以其未从逆,命迁于黑龙江乌裕尔
流域游牧。巴桑部300人被编为一旗,依巴桑和阿卜达什的姓氏依克明安为旗名,受黑龙江将
军节制。
额鲁特蒙古族到乌裕尔河域后,一切行政事务均由阿卜达什扎萨克掌管(扎萨克,为行政
长官),巴桑为闲散公爵,有职无权,年俸二百两。光绪年间,开放荒地之后,虽然部落与部
落之间互有杂居,但仍行使“属人行政”。
民国元年(1912年),扎萨克图群王旗(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闹事,巴桑五代继承人
巴勒吉尼玛出任宣抚,平息事件,事后民国政府晋封巴勒吉尼玛为镇国公;不久又封为固山
贝子,民国二年(1913年)加封为扎萨克贝子,发给印信;后因赞成共和有功,又加封为贝勒
衔;民国十九年(1930年)巴勒吉尼玛之子哈钦苏荣袭位。这时候,依克明安旗列席哲里木盟
盟务会,并效仿盟旗行政组织设置了政权机构和保安大队,办理地方事务和维持地方治安。
“九?一八”事变之后,伪康德二年(1934年),依克明安施行旗制,实行努图克、嘎查、
制度。努图克原系血缘组织,逐渐演变为地域性的行政组织。实行新省制后,归属龙江省。
1945年11月人民政权建立后,依克明安旗归属嫩江省,1948年6月旗制撤销,由富裕县代管,
1949年12月变为富裕县第七区,后为百音乡;1960年省农业厅在这里建立起富裕牧场。
依克明安旗初建时区域较大,东至小兴安岭大霄山西麓,西至九道沟一带,南至明水县,总
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随着土地的开发利用及划县设治,依克明安旗区域日趋缩小,从民
国十九年(1930年)到1948年全旗的土地面积仅剩下450平方公里,而富裕牧场的27.06平方公
里的土地为其主要领地的一部分。
依克明安的历史是一部民族争纷、民族压迫的历史。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渊
源的纠葛,民族战火连年不息,清道光时期蒙古族人扎萨克(行政长官)由于长期蹂躏其他民
族,遭到了旗人的反抗;民国元年(1912年)扎萨克蒙古族人闹事,民国政府派遣巴桑五代族
人巴勒吉尼玛兴兵进行平息,争战多年。以巴桑人胜利而告终,巴勒吉尼玛被加封为贝子。
民国18年(1929年)依克明安旗德日艾里村(今富裕小泉村)蒙古族人,手持木棍刀枪冲击贝子
府,史称“棒打贝子府”事件。
人民政权建立后,采取了民族和解政策,使这里的各族人民之间以诚相待,融为一家。
在富裕牧场的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5%,在牧场党
委领导下,长期以来致立于垦区经济建设,没有发生过任何民族之间的纠纷。为发展少数民
使930多少数民族人民享受着平等的受教育权力。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到2000年牧场
人均收入达到了3 237元,人均家庭纯财产达到4 365元,人均衣着支出342元,人均动物性食
品摄人量达到25公斤,人均砖瓦建筑住宅面积13平方米,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61%。贫穷落后、
朝不保夕的时代已一去不再复返了。

“金界壕”的传说

裴良玉 王 巍

在一个秋色迷人的日子里,笔者慕名来到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又经过60华里的西行,
到达了我们要考察的查哈阳农场金边分场大西山生产队。这里有一条横亘在黑龙江省西部与
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线上的土壕坝,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穿堑筑垒,迤逦而行,似若长城。
迄今已有八百余载,仍清晰可鉴。人们通常称之“界墙”,“金边壕”,而东北路段又称达
里带石堡、泰州边堡、长春边堡①。
新中国成立后,这块土地被开垦了,建立了国营农场,1958年取名为金边农场。抛开农场得
名的原意而另论,就这条神秘的土壕坝,却吸引众多史学家和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溯其渊源,
著说立论。
据传,此壕始建1121年,金太祖天辅五年。11世纪末叶,女真完颜部首领阿古打举兵伐
辽,1115年(宋政和五年),阿古打灭辽称帝,国号大金,建都上京(今阿城,后迁都燕京)。
为防御已被赶走的辽人和草原上的蒙古游牧民族的侵扰,派贵族婆罗火为总督,徙万余猛安、
谋克户②,屯兵于泰州(今吉林省洮安东),列置堡障,筑堑为边,置辽人于边外,故历史上
亦称“泰州边堡”。后因塞外风沙大,湮没了壕堑,不足为防,工程暂废。
1181年(金大定二十一年),西北蒙古民族日趋强大,称雄漠北草原,统一各部,虎视金
廷。3月,金复派重臣蒲察张家奴,签民军重修界壕,其规模较前尤大;完颜襄击退鞑靼后,
又亲自督率军夫、民夫,从临潢府路左界到北京路筑垒开堑,越50年工程竣善。目前我们在
东北路和西北路见到的壕壁遗址,就是整修后的界墙,称之谓“金界壕”。
“界壕”分三路段。东北路段始于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北的嫩江之涯,自布特哈
西路,经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沿兴安岭伸向内蒙古草原;自内蒙古西鹤五子河至热河
索岳尔洛山,为临黄路段;沿兴安岭经索伦、突泉至山西省归化,为西北路段,绵亘5 000余
华里。
界壕建筑分五种工程:城坝、护壕、古城堡、边门、河口。城坝为土石料夯筑,基底宽
10米,顶宽2米,临地凭瞩,坝壁残留高处尚有5—6米,一般地段残高只存有2—3米。城坝上
每间隔180米筑有守堡一座(相当于炮台),守堡石砌马面(垛口);护壕,系城坝外平形存在的
沟堑,相距15—20米不等,择地而异;古城堡,有两种类型,分边堡古城和屯军古城。前者
为守边营地,沿城坝内侧,约隔10公里筑有方城一座,四壁方圆160米,呈正方形,此类小城
在甘南境内共15座;后者为纵后方屯军古城,规模不一,城堡均筑有角楼、马面,大屯军城
在甘南境内有2座,一在诺敏河西畔查哈阳乡北;二在音河乡山湾村境内。边门,当地人称之
老道口,即通往界壕内外的通道口;河口,界墙经越河流处,建有“丁”字形堤堰状的构造
物。凡此边关要道均驻有重兵镇守,据《金史》记载:“东北路驻兵万三千,戍堡七十。”
1210年,金大安二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又名铁木真开始伐金。1211年,蒙古铁骑军攻
破边壕,直逼城堡。金屯田之军民惨遭杀戮、俘虏,幸存无几,弃居逃亡,界壕已成废墟。
然而这条边壕,毕竟是历史上仅次于秦代万里长城的一大边防建筑物,是中世纪我国各
族人民的一项伟大创举。建国后,国家已把它列为重要历史遗址保护地段,供人们参观游览
和文物考察。
“界壕”也是古代民族争纷的古战场,金廷多次出兵北边外镇压和掠夺其他民族的人民
财物,而辽人、蒙古族牧民又不止一次地进攻边壕,伸人内地骚扰,民族隔阂日趋加深。新
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感召下,边堡内外的各族人民朝夕和睦相处,友好
往来,亲如手足,昔日的纷繁争战、民族吞并,已一去不再复返了。有的是:青山绿水稻米
香,机鸣人笑万顷川。
注:①治所原在乐康(今吉林洮安东),后移治长春(今吉林乾安北),故有“长春边堡”
之说。
②是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
位。300户为1谋克,10谋克为1猛安。金熙宗以后,变成为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行政机构
三位一体的封建化组织。

寿山墓遗址

赵希范

从绿色草原牧场第九生产队向北行约15公里,便是清末黑龙江将军寿山墓遗址。
寿山墓遗址位于杜蒙县小林科村西北2公里处的一片沙丘中。原墓室以青砖砌成,正方
形,拱形顶,封土高约7米,白灰固表。墓左侧沿坡势筑有三层土石阶,每台阶长12米,宽
8米。台阶之上,绕墓建有木栅栏,开西门。
据杜蒙县志记载,寿山,字眉峰,明末名将袁崇焕裔孙,汉军正白旗人,清咸丰十年
(1861年)生于爱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寿山英勇善战,受到清政府嘉
奖。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寿山任爱辉副都统。翌年,署黑龙江将军。沙俄入侵黑龙
江,寿山率部奋起抵抗。前有强敌,后无应援,清军节节败退,俄军直逼齐齐哈尔城下。
“寿山耻坠敌手,重辱国,以后事付(程)德全,吞罂粟膏数两未死……强卫兵殊以手枪洞
胸而卒,时年四十有一”。
寿山壮烈殉节后,因其夫人系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希拉布罗丕勒之妹,所以其子庆恩扶父
灵柩抵杜尔伯特旗暂时寄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寿山夫人病逝于郑家屯,庆恩又扶母
灵柩抵杜尔伯特旗。为安葬寿山夫妇,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希拉布罗丕勒考察多个地方,最后
选定于“额勒森芒罕”(小林科沙坨子),北端伸入“纳赫尔诺尔”(大龙虎沟),所形成的小
渚之上建墓。陵墓建成后,庆恩夫人的遗骨及寿山侄庆祺夫人的遗骨也移来安葬,分置于寿
山墓两侧。
1948年,寿山墓被当地农会发掘。从中出土金银首饰、琥珀串珠、盔甲等物品。1958年
再次遭到破坏。现已开发为杜蒙县旅游景点。
大龙虎泡水面17.7万亩,湖波摇曳着日月星辰;沙索子长4.5公里,宽1公里,呈带状蜿
蜒分布,恰似一条巨龙长饮湖心。簇簇沙丘之上,杂树蒙翳,漫拂风云;沙丘间,花草如织,
偶有小沼平若明镜,鹭舞蛙歌于其畔。如逢隆冬,湖沼凝碧,草木挂银,溜冰赏雪,别有情
趣。时逢放牛娃、牧羊女,携牛赶羊在其间,更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之感。
当年希拉布罗丕勒不过借此秀丽情物以陪伴寿山英灵,而恰恰是寿山英灵,为这一带景物增
添光彩,名人丽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