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收入
第三章 职工生活
第一节 经济收入
泰来农场职工的经济收入改革开放前主要来源工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劳动生产
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加之农场资源进一步被利用促使工副业收入迅速发展,职工经济
收入大幅度提高。在建场初期职工干部收入都不高,当时场执行半全民制,职工等到年终收粮
按比例进行分配,即“四。六”法,干部执行供给制,此办法一直延用到1949年。1950年农场
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生活随之提高,收入也在增加,全民改为工薪分
制,职工按“四。六”比例发给工薪券和现金,按当时社会物价而定工薪券值,到1955年实行
货币工资制,1956年,农场进行第一次工资改革,执行八级制,企业管理人员执行行政二十
六个等级制。之后的1963、1977、1978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工资调整,1983年对企业工资做了较
大调整。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对分离后的职工、干部进入档案工资,部分在岗职工、干部实行
年薪工资制。随着企业生产成果的提高职工收入的不断提高。
建场初期,职工家属在房前屋后种园田,院内养些家禽,家庭副业达到自给自足,到1962
年颁发了《国营农场试行工作条例》在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允许存在小集体,小自由的方针,
促使家庭园田和饲养有所发展,但大部分职工处于自给自足,做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易者很少。
“文化大革命”中,把职工养猪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小开荒当做“挖社会主义墙角”
批判等等。使职工物质生活极度缺乏,收入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打开
了农场家庭副业这个禁区,庭院经济作为农场经济补充登上了舞台,进入了市场,成为职工家
庭收入辅助来源。特别是农垦推出的“庭院经济”作为农场经济的补充后,农场的经济有长足
的发展,提高了职工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农场实行盈亏包干、超产分奖、承包经营、兴办家庭农场,企业实行
租赁,股份制等形式,这种改革实施证明克服农场旧制度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职工家庭收入
拉开了档次,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带来了扶贫帮困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新课题,也为职工收入指出了向前拼搏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