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七章 水利
章下序
乌裕尔河是全场地上水的主资源。它自东向西流经场域,农场土地被其分割成河南、河北
两部分。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流经依安县境内
长度66公里,是一条无尾河。河流两岸支流有:印京河、鳌龙河、太西河等较大支流。其中流
经农场区域并对农场有直接影响的有长兴沟、太西河、太平川沟,均在乌裕尔河北岸。最大的
一条是太西河,流程全长45公里,坡降为1/5 000,汇流面积496平方公里。乌裕尔河年过境流
量平均为8.2亿立方米,最多年过流量18.95亿立方米,最少为0.98亿立方米。乌裕尔河依安流
经区河谷宽5—6公里,河槽宽30余米,河槽窄小,流量稍大,河水即刻出槽,一遇洪峰整个河
谷一片汪洋(最大洪峰流量达3 460立方米/秒)。依安农场的土地低洼易涝,乌裕尔河洪水对其
威胁很大。如果没有堤防保护,百分之七十的耕地都在洪水淹没范围以内。根据乌裕尔河水源
状况,农场修建了河南涝区(以排水为主),河北灌区(以发展水田为主)两大工程。河北灌区有
耕地2万亩,由水库管理站、五队和水稻开发区经营;河南涝区有耕地5万亩,由一、二、六生
产队经营。处于农场南北两极的四、三生产队为岗地区,耕地面积1.5万亩。
乌裕尔河水质适于农作物灌溉应用,更适于人、畜饮用。
根据乌裕尔河诸多特点,尤其是对农场耕地既有利又容易受灾的自然条件,建场后,农场
主要经营战略就是在乌裕尔河两岸,集中力量垦殖荒地,改造旱田,大力兴修水利种植水稻。
一边开荒生产,一边开发水田。本着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原则,农场坚持了“旱涝兼治,提
高防洪能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稻生产,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
全面发展”的工作方针。先后兴建了河北、河南两个灌区(后因水源不足河南灌区变为涝区)。
在兴修农田灌溉工程的同时,农场根据受洪水威胁的实际情况,规划了防洪排涝工程。建场以
来,农场建成水库3座,库容总量827万立方米(因各种原因现只剩1座,名为红卫水库,库容230
万立方米,汇水面积3.5平方公里);建成万亩以上灌区一个,涝区一个。修建水闸、渡槽、桥
梁、涵洞、引水、排水干沟、拦河坝、提水泵站、机电井工程、防护堤两条(全长51.8公里),
保护面积11.7万亩,其中:保护耕地7.6万亩,治理内涝面积4.38万亩,总投资2 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