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著述稿本

第三节 著述稿本


刊印前的书稿称作稿本。
古代、近代能够流传至今的记载黑龙江风物民情的图书,多为在中原内地刊行。但这些
书籍的稿本,却是作者在黑龙江期间撰就,或是作者从黑龙江返回中原地区后忆写的。这种
情况,在金代已经出现,而以清初、中期为最多。在金国迁都和清人关之后,黑龙江地区很
长时间沦于边荒之地,再没有出现能与金前期相媲美的书籍印刷业。因而,学人或流人的著
述,在黑龙江只能以稿本形式留存。到了清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黑龙江的印刷业虽然已经
起步,有了少许石印、铅印,但官署的印刷局(所)还不够完备。一些有名望的官绅学者又
不屑于在私人作坊印刷自己的著作,更耻于把自己的著作拿到外国人在黑龙江经办的技术较
为先进的印刷局(所)出版。所以,仍有一些文集、诗集稿本在关内刊印。稿本的出现与流
传,是黑龙江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黑龙江图书编辑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
直至1906年黑龙江现代出版业产生之后,稿本仍有其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这些稿本原本多已亡佚,个别能够保存下来的,已成为不可多得的珍本。稿本书从内容
上分,大体有流人著述稿本和学者著述稿本两种。
一、流人著述稿本
流人著述稿本,是指中原学者、江南文豪羁留、谪戍黑龙江期间撰写的有关黑龙江历史
沿革、地理风貌、民族源流、生活习俗的专著及塞垣诗、词、歌、赋作品集,即流人著述的
手写原稿本。这些稿本,在当时的黑龙江,没有出版的条件和可能,著述完成后,多以传抄
的形式,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后来这些稿本,有的由流人返归桑梓后刊刻出版,有的由他
们的挚友或后裔整理刊印行世。这些已经刊行的版本,有一部分渐至失传,也有一部分被选
人各种全书、丛书、套书、文集、诗集中,并多次再版,因而得以传世。也有的流人稿本,
直到近年才陆续被发现并整理、校订出版。
这些写自黑龙江的流人著述稿本,保留了黑龙江的史实,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是难得的黑龙江地方史志文献和文学艺术遗产。
(一)金代流人著述稿本
从金国建都于上京会宁府,到迁都中都(燕京,今北京市)之前的40余年间,北宋、南
宋政府出使金国的使者中多有饱学多才、以文名重于一时的知名人士,被金国强留不放,其
中有些人仕于金,也有少数守节不移,被强行羁押于黑龙江地区,受尽苦难。这些人多数终
老穷荒,得以释归的几如凤毛麟角。他们是羁留黑龙江最早的流人,他们在黑龙江的著述也
是最早的流人稿本。
黑龙江流人著述稿本,首推南宋出使金国使者洪皓撰写的《松漠纪闻》。此书记述了金
代黑龙江以至东北地区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物产经济、驿道航路等。洪皓“博学强记,精
于考据”,《松漠纪闻》又是他所见所闻的亲身经历,因而史料价值极高,受到历代研究黑
龙江历史的学者高度重视。《松漠纪闻》原始稿本,写于1129年至1142年。作者于1129年(
南宋建炎三年)以礼部尚书名义出使金国,因名高被强留不放。他拒绝金主所授官职,被闲
置冷山(一名冷硎山,亦称冷陉,今五常县东部苇河一带)。羁留黑龙江期间写成的《松漠
纪闻》原稿,与现存《松漠纪闻》相比,内容更为广泛,记载更为详尽。洪皓释归时,“惧
有金人搜获,悉付诸火”,全部烧掉了。现传《松漠纪闻》,是他后来在贬居英州时,重新
追述、忆写的,仅仅是他原稿的十分之一二。《松漠纪闻》存世的版本,有中华民国年间辽
海书社编辑出版的《辽海丛书》(第一集)铅印本。洪皓工于诗、词,在黑龙江荒僻的山野
林泉中,写下了不少抒怀言志的诗、词和文章稿本,分别收入到释归后编辑成书的《鄱阳集
》(四卷)、《鄱阳词》(一卷)、《鄱阳遗事录》(一卷)、《拾遗》(一卷)、《附录
》(一卷)、《文集》(五十卷)中。
洪皓在羁留黑龙江期间,曾以桦树皮做纸,鹿毛、羊毛绑在芦管上为笔,将当地出产的
一种黑色滑石碾成粉末充作墨汁,把平生记得的经典忆写了一部“桦皮书”作启蒙教材,这
就是东北文化史上有名的《桦叶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洪
皓以这套《桦叶四书》为教材,教授当地儿童习识汉字,被当地兵、民称为“圣人”。
(二)清代流人著述稿本
清代长期对“龙兴之地”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实行封禁政策,致使黑龙江经济文
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顺治以后,陆续放逐大批文人学者到黑龙江,初发宁古塔(今宁安县
),后并发卜奎(今齐齐哈尔市)、瑷珲(今爱辉县)、墨尔根(今嫩江县)、三姓(今依
兰县)、呼伦贝尔等地。这些流人,有的是朝廷命官,有的是一方才子,多因科场案株连、
文字狱被诬、反清复明言行败露而获罪或因“官场倾轧失势”被流戍黑龙江。这些流人,来
自中原文化发达地区,他们带到黑龙江戍所很多书籍。如坊刻本《通鉴纲目》、《汉书》、
《史记》、《汉书译林》,写本《春秋》、《左传》,汲古斋本《五代史》,古香斋本《渊
类鉴函》,内版《内雅》、《盛京通志》、《八旗通志》、《词林典故》等。后来,民间又
有满文译本的《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书
籍传入黑龙江,使高度发达的汉文化得以在边塞重行传播。由于当地人民淳朴热情,以及戍
守官吏的敬才礼士,这些放逐戍边的内地文人的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仍能从事坐馆授徒,
结社赋诗,题匾作画,为山川命名等文化活动,甚至辑录传抄等编辑出版活动。这些活动,
对清初黑龙江地区起到了文化启蒙作用。流人文士们在困苦之中、感伤之余,通过踏察、访
询并征以史籍,“悉心以究穷,记写以传世”,写出了一批极有价值的记述黑龙江山水风情
的专著和诗、词、散文集。这些著述稿本,有许多当时便在戍地传抄流布,以后又有不少在
内地刊刻印行,成为黑龙江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料。
清代流人稿本,最早的当推吴兆骞与方拱乾父子在宁古塔戍所“商榷图史,酬唱诗歌”
并汇辑成集的诗集《质


年至十八年)间,是
黑龙江最早的诗集之一,但其稿本已经失传。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吴江(今江
苏省今县)人。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因江南南闱科场案(丁酉科场案)株连,于1659
年(清顺治十六年)春流戍宁古塔。他是清代流戍黑龙江最早的江南名士之一。在流戍黑龙
江23年的岁月里,写下了近千篇反映塞外生活的诗词歌赋。他的著述,经他的朋友编修徐乾
学按赋、诗、西曹杂诗分类编辑,于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在江南刊刻出版,命名为《
秋茄集》(不分卷)。诗集一经付梓问世就震动了中国文坛,著名诗人王士祯写下了《题吴
汉槎秋笳集》一诗,推崇备至。江南名士韩菼将《秋笳集》与《松漠纪闻》、《柳边纪略》
相提并论,评价极高。1726年(清雍正四年),他的儿子吴桭臣“爰就旧刊,增以家藏”,
将徐刻《秋茄集》析为四卷,又补刻了《秋笳前集》、《杂体诗》、《秋笳后集》、《杂著
》各一卷,总成八卷,仍名《秋笳集》。现在流传于世的《昭代丛书》(清道光年间刻本)
中的《秋笳集》(八卷)本中,有诗529首、赋8篇、序3篇、书3篇、表1篇,共计544篇,生
动而详尽地记述了当年宁古塔的山川风情,流人的生活状况,边塞的抗俄斗争等。这本著述
稿本,不仅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探索黑龙江的历史也是极其
宝贵的资料。吴兆骞在黑龙江的诗作曾于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传入朝鲜,“其国颇以汉
槎为重”①(①徐轨:《续本事诗》。),成为当时诗坛佳话。他在黑龙江戍所撰写的著述
稿本,还有记述宁古塔风土、山水、名胜、古迹,和在东京城所见所闻的《天东小纪》及《
词赋协音》稿本,在宁古塔时与父母、友人的通信集《归亲草堂尺牍》(一卷),与友人顾
茂伦、蒋宣虎合编的《名家绝句钞》(六卷),另外尚有佚诗、佚词近10篇。
安徽桐城方氏一族,因顺治丁酉年江南科场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的株连,方拱
乾、方悬成、方亨咸、方育盛、方膏茂、方章铖、方登峰以及随戍、陪戍的方式济、方观承
、方观永、方庄、方开元等祖孙五代十数人,于1657年(清顺治十六年)和1712年(康熙五
十一年),先后两批流戍黑龙江的宁古塔、卜奎地区。他们历尽艰辛、备尝苦痛,但都在黑
龙江写下了大量的文章、诗作。流戍方氏诸人在黑龙江期间的著述稿本,广泛地反映了黑龙
江的自然面貌和社会风情,其文章、诗作,生活气息凝重,寄寓深沉,既是黑龙江古代文学
中的优秀作品,也是极其宝贵的历史、地理文献资料,对黑龙江的文化和图书编辑出版起到
开拓与启蒙作用。其著述先后被收入各类丛书、全书、选本中,其诗作大都收录人《桐城方
氏诗辑》、《述本堂诗集》、《清诗别裁》和《黑龙江志稿》中。
方拱乾所著《绝域纪略》稿本,是继洪皓的《松漠纪闻》之后黑龙江第一部得以传世的
山水专志,对清代诸多的山水风物志起到了范本和楷模的作用。《绝域纪略》成稿于1662年
(清康熙元年),方拱乾赎归后在扬州客寓期间,记述了关于宁古塔由来的传说,宁古塔的
节令气候、山川土地、环境屋宇、物产饮食、风俗习惯等,突出地赞美了黑龙江当地民族敦
厚、诚实的品格,记述内容均为亲身见闻,材料翔实,对研究清初黑龙江地区的历史、地理
、民俗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绝域纪略》一直以抄本流传,直到道光年间,才有《昭代丛
书》刻本(改名为《宁古塔志》)和《指海》刻本两种版本传世。方拱乾素工诗,“虽流离
播迁,无一日辍吟咏”。在流戍宁古塔的3年时间里,赋诗数百首,结成《何陋居集》、《甦
庵集》传世。方拱乾的诗集稿本系作者誊清稿本,一直鲜为人知,因此极为珍贵。这两部诗
集稿本,也像他的地理学专著《绝域纪略》一样,对研究黑龙江历史、地理沿革有着重要的
史料价值。
与方拱乾同戍、同归的五个儿子方悬成、方亨咸、方育盛、方膏茂、方章铖,均有写于
宁古塔戍所的诗、词、文章。方悬成集有《钝斋诗选》、《钝斋文选》,一直以抄本传世。
方亨咸结集有《塞外乐府》稿本。方育盛在戍所赋诗二千余首,“述宁古塔风土甚备”,16
61年(清顺治十八年)在方氏一家赦归前结成一集,定名为《其旋堂诗集》,并请吴兆骞、
张缙彦为诗集稿本写了序言,但迄今未发现这部诗集的传本。方拱乾之孙方登峄,自幼读经
攻史,擅长各种诗体。他在卜奎戍所撰写的诗集稿本有流戍初期的《葆素斋集》(135首),
流戍期间的《垢砚吟》(57首)、《葆素斋新乐府》(30篇)和病逝卜奎之前的《如是斋集
》(114首),对当时卜奎城的自然风貌、社会状况和流人的生活做了细致、深刻的描述。律
诗、乐府、组诗、长歌及唱和之作均有佳篇、警句传世。其中,《葆素斋新乐府》是方登峄
边塞诗中的精华,他撷取塞垣生活的各个断面,写出了风格独具的词曲歌行。特别是一篇题
为《老枪来》的歌,表现了边民对心怀叵测的沙皇官兵鄙视、警惕、防范的心理,洋溢着爱
国主义的情感。他的著述还有《依园诗略》(一卷)、《星砚斋存稿》(一卷)。
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一卷)稿本,是清代记写黑龙江的第二部山水专志。张缙
彦(约1600—1671),字坦公,自号外方子。河南新乡人。1631年(明崇祯四年)进士,入
清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工部右侍郎。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陷文字狱论罪
当斩。后改籍没家财流戍宁古塔,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出塞。《宁古塔山水记》以清
奇的笔触描述了宁古塔周围的城邑、郊野、村落、名胜、古迹、风俗、特产以及旷野中的山
川、林泉等。《宁古塔山水记》的记述条分缕析,眉目清楚,内容详尽,每篇结构各异,均
有精妙之笔,颇富文采。张缙彦的散文集《域外集》稿本,使人从古朴、荒寂中洞见塞北景
物的雄奇、壮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宁古塔山水记》(一卷)和《域外集
》两书稿本,张缙彦生前曾初步辑录。在张缙彦终老宁古塔戍所后,由其子张欲昌(字道子
)与刘枟(字云林)重新搜集与编次,共同辑录成稿本,并曾刊刻,但刻本极为罕见。他的
著述稿本,还有《怀旧诗集》(一卷)、《天下名山胜概记》(四十八卷)、《依水园文集
》(六卷)、《依水园诗集》(六种)、《杜诗分类》(五卷)、


等。此外,有《危城纪事》、《河朔杀匪始末》、《新乡县新志》、《二岳名山志》等著述传世。
杨瑄的诗集稿本《楷庵诗草》,描写了清初黑龙江城(即瑷珲城,今爱辉县)的风貌、
民情及流人的生活,是清代流人稿本中又一重要作品。杨瑄(1650—1730),字玉符,又作
玉斧,号楷庵,华亭(今江苏省松江县)人。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进士,后于1690年(
清康熙二十九年)、1723年(清雍正元年)两次遣戍塞外,卒于黑龙江戍所。杨瑄熟知经史
,长于诗文,《国朝松江诗钞》中载录其七律两首。他别有诗集《塞外草》,涯佚不传。
20世纪70年代初,在齐齐哈尔图书馆发现的南戏抄本《龙沙剑传奇》,被文化部列为古
籍珍本。此书为流戍卜奎的诗人程煐所著。程煐(?一1812),字星华,江苏天长(今安徽
省天长县)人,1798年(清嘉庆三年)流戍卜奎,卒于戍所。《龙沙剑传奇》成书于1798年
(清嘉庆三年),原稿本已佚①(①《黑龙江志稿》在程煐条下记有“又有《龙沙剑传奇》
,今佚”。)。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藏本为1802年(清嘉庆七年)缮抄本,署世瑞堂珍本。全
本共30出,分上下卷,前署江左珂雪头陀填词,江右梦熊钓叟、浙西二吾居士评点。首尾有
江西梦熊子序、浙西二吾居士序、程煐读曲偶评、桐城族弟屺山跋、从弟虞卿跋以及乐城范
毓祥、浙西吕肯堂、浙西吕尚贤、嫩江崔恒宁、燕台傅宝三的题词。《龙沙剑传奇》以李鹬
夫妇悲欢离合、弃官悟道为主线,描写了仙人与魔怪的斗争,以终除魔怪结束。艺术上以音
律精审、文词典雅见长。此书为典型的流人稿本书,其版本价值甚至高于其艺术价值。这一
稿本的发现,充分说明了黑龙江清代流人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该书已于1984年由唐家祚
、何凤奇整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程煐还著有记载黑龙江风俗、民情甚详的《珂雪集
》稿本,可惜已经失传。
祖籍黑龙江的英和,在流戍卜奎的3年期间,著有《卜魁纪略》稿本和诗集《卜奎集》(
一卷、200首)稿本,还有《卜奎城赋》(一篇),收入他后来编辑的《恩福堂笔记》、《恩
福堂诗钞》中。英和(1771—1840)姓索绰络氏,原名石桐,字树琴,号煦斋,又号脀叟。
满洲正白旗人。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进士,累迁内阁学士、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
翰林院掌院学士。1828年(清道光八年)以承办宝华峪孝穆皇太后地宫浸水一案获罪,革职
流戍黑龙江。在黑龙江期间的著述,对黑龙江的疆域、建置、官制、兵防、民俗、物产等各
方面都做了细致描述,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年卜奎的社会形态,可视为黑龙江的地方史诗
,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笔下的黑龙江,不似其他流人著述中所描绘的那样荒凉可怖
,而是处处充满生机,其作品的情感也不像其他一些流人那样阴郁、凄怆,而是乐观、舒展
,甚至常常表现出几分喜悦。英和之子奎照,与他同戍卜奎3年,曾作《龙沙纪事诗》(一篇
),附于《恩福堂诗钞》之末。
清代初、中期其他流人稿本,还有因反清复明案件牵连,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流戍
宁古塔3年后,逃归苏州落发为僧的祁班孙撰写的《东行风俗记》和诗集《紫芝轩集》。其中
,《紫芝轩集》的大部分诗章是在黑龙江戍地写就的稿本。其诗感慨苍凉、意绪高扬,很有
大荒韵味。他在清初流戍诗人中,是位佼佼者。因江南北闱科场案株连下狱,初戍辽东,16
70年(清康熙九年)复戍宁古塔,最后卒于负役地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的张贲,撰有诗
集稿本《白云集》留世,其中大部分诗作是在黑龙江写下的。他的诗“朴浑自然”,善于熔
裁边塞生活,被人认为“可以嗣风而续雅”,也是研究清初黑龙江地理变迁、历史沿革、边
风民俗和流人生活、思想、著述的重要资料。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流戍卜奎12年的满
洲贵族纳尔朴,率直豪放,擅吟诗,与方登峄、方式济父子过往从密。他的诗作对仗工整、
平仄合律,音韵和谐,用典贴切,诗每出就为当时名士所珍贵,曾将在戍所吟唱的数百篇诗
稿归纳成集,名为《画砂集》,可惜今已失传,仅在《黑龙江志稿》中载录两首。1807年(
清嘉庆十二年)流戍黑龙江的吏部侍郎刘凤诰,素以诗、文名重天下。他在流戍黑龙江的7年
间,留有堪称塞外佳篇鸿制的诗词曲赋数十篇,被认为是历代吟咏黑龙江的边塞诗中的上品。
(三)流人随戍、陪戍者著述稿本
清初、中期,几次较大规模的“文字狱”,对受株连者动辄“籍没家财”,全家流放到
“极北苦寒之地”的黑龙江。这些流人的子嗣,有的就出生在黑龙江戍所,有的因“事亲极
孝”自愿随戍、陪戍来到黑龙江,或多次往返黑龙江探视省亲。也有一些流人的门生、挚友
随戍或探视,到过黑龙江。这些随戍、陪戍或探视者,多能诗、文,并有著述传世。他们或
搜集、整理滴戍父兄的著述,或撰写他们本人在黑龙江的生活、见闻,编辑成书,在江南付
梓刊行问世。这些有关黑龙江的著述稿本,真切、深刻地反映当时黑龙江的状况,对研究黑
龙江历史有珍贵的价值。
地理学专著《柳边纪略》约成稿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间,是杨宾(1650—1720
)往返宁古塔探省其父杨越,就其耳闻目睹并参考有关著述撰写的。这是一部开创“边徼地
理之研究”①(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风气的学术名著,记述盛京、黑龙
江、宁古塔(后迁吉林)三将军所辖境内的山川地理、官制、兵额、驿站、关隘、物产、贡
赋、互市、民族、风俗、古迹、流人的情况。杨宾著述态度极为严谨,出塞时,于“所过岩
疆要地,必停骖周览,从老校退垒,询访坠闻逸事”,“凡道里、城郭、屯堡、民情、土俗
、方言、河山之险


记事中以黑龙江的
事情最为详尽,对黑龙江的记述又以宁古塔为最细。它填补了已有方志的空白,纠正了某些
史书记载的谬误,是研究黑龙江历史的重要文献。《柳边纪略》成稿后,杨宾多次校正稿本
内容,借给友人传阅、抄写。其中的第五卷为诗,是他的弟子将他的出塞诗70余首集成一卷
增人的。现在存世的版本有清叶调生抄本;莆田林佶抄本(将内容先后次第易置割裂,冠以
篇目,分二卷,改名为《全辽备考》;康熙年间刻本(二册);《昭代丛书》本(不分卷)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有删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本(五卷);《辽
海丛书》本(五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五卷);北平文殿阁书庄铅印本(五卷);台湾
《明清史料汇编》本(五卷)。还有中华民国年间的两种油印本。杨宾感情激越,才思敏捷
,饱读经史,学识渊博,著述颇富。除《柳边纪略》外,还有《塞上诗》(三卷)、《蕃镇
考》(四卷)、《晞发堂文集》(四卷)、《晞发堂诗集》(二卷)、《力耕堂诗稿》(三
卷)、《大瓢偶笔》(八卷)、《金石源流书要》(六十卷)、《铁函斋书跋》(六卷)及
《杨大瓢日记》、《家庭记述》、《糊口编》、《日富编》、《客舍抄存》、《存疑录》各
若干卷,此外有《题跋》(十卷)和后人辑录的《杨大瓢先生杂文残稿》。
《宁古塔纪略》稿本,是黑龙江风物志书又一力作,是著名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撰写
的。吴桭臣(1664—约1730),出生于宁古塔,从小生活在黑龙江,对黑龙江的山川、气候
不像外来人那样陌生,因而《宁古塔纪略》虽属方志性质,但与其他方志不同,绝少对于疆
域、山川的考据而重在状物纪事。记述的事件,多是他父亲出塞、人塞始末,他少年时耳闻
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康熙年间宁古塔一带的山水、风情和故事传说,是
研究黑龙江历史的重要著述。《宁古塔纪略》初以稿本传抄,1721年(清康熙四十年)刊刻
成书。传世的版本有清抄本(杨复吉校并跋);清道光十年《赐砚堂丛书》刻本;道光二十
三年《舟车所至》刻本;道光年间《昭代丛书》刻本;光绪年间重印《昭代丛书》本;光绪
年间《知服斋丛书》刻本;光绪年间《浙西村舍汇刻》刻本;光绪六年、十七年、二十三年
3种《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铅印本;光绪二十九年《皇朝藩属舆地丛书》刻本;光绪年间《渐
学庐丛书》石印本;1927年《丛书集成初编》铅印本。
方式济(1676—1717)在伴其父方登峄谪居卜奎期间,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并考核古迹
,撰写了笔记体裁的《龙沙纪略》(一卷)稿本,以卜奎、墨尔根(今嫩江县)、艾珲(即
瑷珲)三城为主,详尽地记载了当时黑龙江的大山名川、历史沿革、地理疆域、民族分布、
节令风俗、物产贡赋、饮食起居等状况。全书虽仅万言,但具体分为144个条目,以方隅、山
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物产、屋宇为序,次第记写。“其书记载详核有法、
于山川尤考证致慎”①(①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文辞简易、畅明,是研究清初
黑龙江地理、历史的重要文献。清代著名学者何秋涛给《龙沙纪略》以极高的评价,称其“
既足订辽、金诸史之


略》40余处考据失误
做了订正。《龙沙纪略》稿本,原附在方式济诗文集之后,乾隆年间在编辑《钦定四库全书
》时析而录诸史部。传世的版本还有乾隆二十年和嘉庆十四年的《述本堂诗集》刻本。嘉庆
年间《借月山房汇钞》刻本,道光三年《泽古斋重钞》(第八集)刻本,道光二十六年《式
古居汇钞》刻本,道光年间《指海》(第十八集)刻本,道光年间《昭代丛书)刻本,光绪
年间《昭代丛书》重印本,光绪六年、二十三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铅印本,宣统元年《
龙沙六种》铅印本,1920年《借月山房汇钞》影印本,1935年《指海》影印本。此外,方式
济在羁留卜奎的4年中,还撰写有《易说未定稿》(六卷)、《五经一得》(若干卷)及《出
关诗》(一卷)稿本。时人对方式济的诗评价甚高,称誉他“诗格廉悍”、“秀骨独异,清
音自远”。
笔记体载的《卜魁风土记》,是方式济之子方观承(1698—1768)自16岁起,与弟方观
永在20年间徒步往来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至卜奎戍地,探视、照料祖父和父亲,在卜
奎渡过5年“底垫中空,典衣朝食”的生活,记其耳闻目睹写下的稿本。《卜魁风土记》既是
独立成篇的专著,又是对《龙沙纪略》的补充,因此,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林传甲在
编辑《龙沙六种》一书时,将《卜魁风土记》附于《龙沙纪略》之后。此书记录翔实,用笔
简朴,为研究黑龙江地方史志提供了早期资料。现在传世的版本,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刻本。方观承在黑龙江期间的诗集稿本,还有《东阁剩稿》(百首)、《人塞诗》(一部分
)、《宜田汇稿》和《松漠草》。
随伴父亲杨瑄谪戍黑龙江的杨锡履、杨锡恒兄弟二人能文擅诗,皆有著述传世。杨锡履
,字葆素,于康熙朝为生员,随父流戍多年遇赦还乡后,即闭门著述,撰有《自适斋文稿》
、《口外山川纪略》稿本留世,但至今没有发现传本。杨锡恒,字涵贞,号查会,1709年(
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以养亲,不就选”,两度随父谪戍,父殁赦还,著有《冰天草》
、《听雨轩诗文》、《生还草》等诗集稿本,也已失传,仅《国朝松江诗钞》中载录其诗歌6首。
除上述随戍、陪戍的流人子嗣著述稿本之外,还有一些非血缘关系的随戍、从行者,也
留下了有关黑龙江的著述稿本。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兵部侍郎蔡毓荣遣戍黑龙江城(
瑷珲),名士何世澄执意从行,送蔡毓荣至瑷珲,居住两年才返江南。在瑷珲期间,何世澄
曾写有许多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篇,如《艾浑无题作》、《艾浑即景》,生动地反映了中俄雅
克萨战争后黑龙江的生活。有稿本《片羽集》。
二、学者著述稿本
学者著述有三种情况:自清咸丰初年开放东荒以来,黑龙江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与商
业、手工业一样有了很大发展。一些经过院试“入学”的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不少成了较
有名气的学者文士,写了一些专著专集;各级官吏在黑龙江的宦游生涯中,撰写了不少描绘
黑龙江自然景物、记述社会风情和抒发个人生活感受的作品;清廷派来黑龙江短期驻在的勘
界、采办官员,不少人也留有描绘黑龙江地理山川、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的著述、诗词。他
们在政务之余、闲暇之时,博搜土风,引经据典,考索访查,著书立说,在他们生前身后陆
续编辑成书。这些著述虽然不尽是在黑龙江刊印出版的,但却都是写自黑龙江的稿本。特别
是在1840年(清道光十九年)鸦片战争后,“边事日急,边政日蹙”,一些爱国学者奔走呼
号,致力研究黑龙江舆地之学,通过义理精审的详密考证,阐明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中国版图。为抵御沙俄的野蛮侵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做了积极的舆论
工作。
学者著述稿本有两个特点:第一,由于所处政治地位优越,有机会接触官方的文书、图
册、档案以及有条件查检古今史籍,所以撰写的专著比流人稿本更翔实,考索更缜密,叙事
更精确,因而史料价值更高;第二,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的著述很少散佚,多能刊
印成书,因而传世较多,也较近著述原貌。
《黑龙江外纪》稿本,是精通满、汉两种文字的满族学者西清,根据当时所能见到的官
方图籍和实地调查、考察资料,撰写成的笔记体裁的地方史著述,记载了清代黑龙江边疆要
隘、物产民风、寒暑气候、风霜雨雪、轶闻轶事等大量有关历史、地理和民俗的珍贵资料。
西清生于乾隆后期,姓西林觉罗氏,字研斋,满洲镶蓝旗人。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来齐
齐哈尔,先为义学教习,后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银库主事、司榷。西清在黑龙江任职5年期间,
与谪戍卜奎的程煐、刘凤诰、龚光瓒等人往来密切,吟诗唱和。西清注重调查研究,遇有“
村氓、野老”讲述满族祖先的故事,都认真记录下来,考证整理①(①《黑龙江志稿·艺文
志·书目题解》。),有“娴雅博学”、“博搜土风”的名声。《黑龙江外纪》成稿于1810
年(清嘉庆十五年),卷首有“黑龙江舆地图略”一幅,绘有瑷珲、墨尔根、布特哈、呼伦
贝尔、卜奎、呼兰六城及道路、山川、江河的地理位置。全书八卷,496条。凡有关政治、经
济、军事、法律、文化、宗教、习俗无不涉及,取材广泛,内容翔实。著名学者、光绪帝师
傅翁同龢曾为之题跋。《黑龙江外纪》成书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以抄本流传。1870年(
清同治九年)夏,樊彬于北京厂肆购得何秋涛②(②何秋涛,福建光泽人,字愿船,1845年
(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著有《朔方备乘》,记述北方边界城邑。)手抄本《黑龙江外纪
》,系汉阳叶氏③(③叶崐臣,名琛,两广总督,喜欢藏书,死于英国,归葬于汉阳,死后
藏书售散。)旧藏,上有叶氏平安馆印记。1890年(清光绪二十年)冬,苇穆(字敬孚)根
据黄彭年借抄何秋涛的手抄本刊刻行世。传世的版本还有清光绪年间《浙西村舍汇刻》刻本
;清光绪二十三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铅印本;清光绪二十六年《广雅书局丛书》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皇朝藩属舆地丛书》石印本;清宣统元年《龙沙六种》铅印本;1920年《
广雅书局丛书(史部)》重印本;1938年《丛书集成初编》铅印本;1942年长沙商务印书馆
铅印本;1960年黑龙江省图书馆油印本。西清还有诗集《聚甦集》刊刻传世。
1882年(清光绪八年),从吉林移驻宁古塔的三边地区(三姓、宁古塔、琿,春)防务
督办吴大澂(1835—1902),在城西南江边建有“褒江楼”,公务之余就在楼上著书立说。
前后撰有《说文古籀补》(十四卷)、《篆书孝经》(一册)、《篆书夏小正》(一册)及
《愙斋集古录》、《集古录释文》各数卷稿本,并有与地方官吏唱和的诗词结集。吴大澂多
次来黑龙江巡边,熟悉塞北地理疆界、边风民情,在防御沙皇俄国侵略方面贡献颇大。1885
年(清光绪十一年)来黑龙江,与俄使交涉边界争端,在收复沙俄侵占的地方后,立铜柱为
标志,亲题“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④(④此铜柱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
年)被沙皇俄国军队劫往伯利博物院。)他往返黑龙江及东北地区期间写下的著述稿本《皇
华纪程》也是研究黑龙江的珍贵史料。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爱国学者曹廷杰(1850—1916)奉命探察西伯利东部边情,
化装成商人,沿黑龙江下至东北海口,由海口溯江至海兰泡(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
再沿江而下至伯利(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城),然后溯乌苏里江至兴凯湖,经红土崖陆路
至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乘舟入岩楚河海口,往返道路8000多公里。对沙皇
俄国所侵占的黑龙江地界的地理险要、道路出入、屯站人口、土产赋税及贸易、风俗、古迹
等做了细致的考查,“处处留意,默识于心”,当年10月撰写成《西伯利东偏纪要》一书。
此书与他的《东北边防辑要》、《东三省舆地图说》(一卷附一卷)等三部历史、地理著述
,荟萃了大量历史文献,对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沿革、疆域、民族、古迹等进行深入的探索,
雄辩地论证了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举世闻名的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镌刻的
永宁寺碑记,就是曹廷杰在调查黑龙江下游特林地方时,在江岸峭壁顶上发现的,并载人《
西伯利东偏纪要》中。这三部著述传世的版本,有清光绪二十九年《皇朝藩属舆地丛书》石
印本,清光绪三十四年《问影楼舆地丛书》排印本;1933年辽海书社印行的《辽海丛书》本
。曹廷杰自1882年(清光绪八年)调来三姓(今依兰县),任靖边军后路营边防文案后,在
黑龙江及东北地区生活了30多年。还著有《伯利探路记》(一卷),专门记述发现永宁寺碑
记的经过。他是19世纪末期黑龙江历史、地理研究之集大成者。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徐宗亮(约1834—1905)撰写的《黑龙江述略》(六卷)稿
本,是一部根据他在黑龙江期间的亲身见闻,并“引古筹今”而撰写成的史地专著,被时人
誉为“经世实用之书”。全书分为疆域、建置、职官、贡赋、兵防、丛录6个门类,在每一段
落的后面均写有批点得当的按语,“不惮反复推论,以究其利病”。徐宗亮不满清廷丧权辱
国的行径,不仅在疆域卷中记述了俄人入侵和清军攻讨的情形,而且在兵防卷中指出“俄人
居心尤为叵测”。《黑龙江述略》完稿后,李鸿章曾为之作序,给予很高的评价。传世的版
本,有清光绪十五年刻本、十七年《观自得斋丛书》徐氏家刻本;清光绪二十年上海著易堂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第一帙)铅印本。全文收入《黑龙江志稿》中。1960年黑龙江
省图书馆、1963年重庆市图书馆曾出过油印本。
被当时人称作“近代黑龙江舆地学之先驱”的屠寄(1856—1921),1895年(清光绪二
十一年)受黑龙江将军恩泽聘任为《黑龙江通志》总纂后,曾在黑龙
江各地进行考察和实测,绘成了《黑龙江舆图》(一册),较准确地标示出黑龙江历代古城
、道路、遗迹及建置。他撰著的《黑龙江舆图说》(一卷),对《黑龙江舆图》所绘山川、
道路及建置沿革做了持论严谨的考证。其传世版本有辽海书社排印本。屠寄在黑龙江期间还
著有《黑水纪行》、《黑水驿程录》、《黑龙江水道纪》、《柳边考古录》等,但大多已散
佚。
柳大年曾在双城筹饷练兵,抵御乘八国联军进北京之机入侵黑龙江的俄寇,他在双城通
判任上曾赋诗百余首,结有《完初诗草》稿本一集。其中的不少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帝国主义
列强角逐中国,黑龙江大地上动乱的现实,揭露了沙俄军队在黑龙江到处攻城掠地,和驻扎
在黑龙江各地“多如鸿毛”的清兵,在沙俄军队进攻面前“荷戈勿进望风逃”,并屠掠同胞
的暴行。
阎毓善所著杂记体专著《龙沙鳞爪》稿本及《论黑龙江金矿》、《论黑龙江煤矿》、《
论黑龙江省亟宜推广航业》、《爱国浅说》等论文稿本,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面前,慷慨陈
词,大声疾呼,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上述稿本均是阎毓善自1909年在黑龙江任职3年期
间写就。《龙沙鳞爪》传世版本,有1913年同昌印刷局铅印本。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前后,虽然“戊戌维新”运动被扼杀,但要求君主立宪、施
行新政的思想却仍在影响着全国各地,包括黑龙江地区。这一年的秋天,曾东渡日本求学的
李澍恩出任宾州府(今宾县)知府后,就在地方上开始实施新政的尝试。他施行的新政,使
宾州地区的工商业、教育事业、林业、农业迅速发展,吏治、民风为之一新,在全国都产生
了一定影响。李澍恩主持编著了以政论、文牍为主体,加以风土调查、统计年报综合而成的
地方志《宾州府政书》。这部书宣传了处于萌芽状态的革新思潮,记述了新的规章制度,是
一部体例精严、记述翔实的地方志书。《宾州府政书》成稿后,初以抄本上报督、抚衙门和
清廷农工商部,1910年(清宣统二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传世。
较有影响的学者文士著述稿本、抄本,金代的还有北宋宣和年间出使金国的使者许亢宗
在往返黑龙江时的笔记类著述《奉使行程录》和“靖康之难”后出使金国的使者赵彦卫记述
上京会宁府社会风情、黑龙江地理民俗及徽、钦二帝羁拘生活的日记《御寨行程》。清代出
自黑龙江的稿本比较多,如1851年(咸丰元年)清廷巡边官员敖兴昌驻在墨尔根(今嫩江县
)时所著的《京路记》、《官便漫游记》、《田舍诗》、《依仁堂集》等稿本,清代满文抄
本《黑龙江各地官员职衔册》(六册);清代曾官礼部侍郎的齐召南(字次风,号息园)在
考察黑龙江山川、疆域、险阻、要隘后编著的《黑龙江水道编》(一卷)稿本;1890年(光
绪十六年)满文抄本《黑龙江所属各驿里程册》及《三姓志》(即《依兰县地方志》)抄本
;1891年(光绪十七年)有岳西本编撰的《宁古塔地方乡土志》抄本及廖飞鹏编纂呈报的图
说清册《阿勒楚喀乡土志》(即《阿城县地方志》)抄本;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有满文
抄本《黑龙江所属各驿台里程表》(一册);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有抄本《墨尔根志》
(现藏于日本东洋文库,国内至今未见有传本)。清末曾任黑龙江巡抚的程德全(字雪楼)
曾著有《赐福楼启事》和编汇成集的《程中丞奏稿》。此外,1909年(宣统元年)上海还出
版了他著的《庚子交涉偶录》一书,记载了瑷珲(今爱辉县)失陷和黑龙江将军寿山殉城的
经过。记载此事的,还有从瑷珲逃到南方的华人梦编写的《黑龙江省戏文》(袖珍本)。黑
龙江巡抚周树模除有《沈观斋诗集》在黑龙江出版外,还集有《天门诗集》和《抚江奏稿》
、《抚江函稿》稿本。1910年(宣统二年)任龙江知府的黄维翰曾两次参加《黑龙江通志》
编纂工作,有《呼兰府志》、《黑
水先民传》、《渤海国记》等著述,另有《稼溪文存》、《稼溪诗草》等。1908年(光绪三
十四年)陈元慎纂修有《巴彦州地方情形》(抄本)和《巴彦州志略》(已散佚)。清代黑
龙江土生土长的文学之士撰写的专著、专集有宾县姜树春的《杨斋集》;车益苍的《廓如斋
诗集》;双城毓谦的《听命轩诗稿》和王之邻的《退求庵诗集》等稿本。此外,素有才女之
名,随夫生活在黑龙江近10年的曹奉昭(号玄九,安徽太平人),1918年殁于拜泉后,后人
曾收集她的作品,编辑成《绣余残稿》(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