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出版业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出版业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出版的图书总计约1015种,这些图书使用的文字绝大多数是日文
,其内容也多为宣传“皇道顺化”、“建国精神”,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野蛮摧残中国文化和
民族意识、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的工具。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植下成立后,即规定,出版物中的国名、
人名、地名、技术用语……一律采用日文的片假名拼音。在大力摧残进步或民间旧有出版业
的同时,将日本国内出版的宣扬军事法西斯思想的图书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伪满洲国,并
逐年递增。在当时东北流通的图书中,日本“输入”的图书竟达70%、80%甚至90%以上。其中
,“输入”日本图书最多的1941年(伪满洲国康德8年),高达3440万册。日本学者田村敏雄
所著的《满洲建国在文化史上的意义》(1940年版)一书曾露骨地说:“新满洲国的文化的
真髓,实际上是日本的文化。换句话说,是大陆版的日本文化建设。”为达到这一文化侵略
目的,日伪统治当局对出版业实行了严酷的“统制”,不仅中国革命的、抗日的以及具有民
族、民主思想的书籍绝对禁止出版,且出版物中决不允许出现“中国”、“中华”字样。
在这样严密的“统制”下,黑龙江地区原有的民间出版业急剧萎缩,而日本人或受日本
人控制的出版业却有畸形发展。
一、教科书的“统制”与出版
东北沦陷时期,为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日伪统治当局对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乃至发行,实
行了一系列的“统制”措施,使黑龙江地区教育用书的编辑出版完全操在日本人手中。
伪满洲国刚刚出世半个月,伪国务院就于1932年3月25日发布院令(第二号):“凡有关
党义等教科书,一律废止……可暂时讲授‘四书’、‘五经’,以崇礼教”。4月18日,伪民
政部代电提出“关于编纂各种教科书,现已由文教司(伪文教部前身)着手进行。”7月5日
伪满洲国发布敕令(第五十号)关于“国务院各部官制”的第66条规定,设立编纂官,在第
67条中明确其职责为“接受总长的命令,掌管编纂国立教科书以及对教科书教材、教科书的
资料的审查”。根据这一规定,伪满洲国在7月15日任命了3名编纂官,并明确指出“修身、
国语、地理、历史等教科书,对国民思想有重大的关系,必须倾注全力认真地编纂”。
黑龙江在沦人伪满洲国后,最初使用的教科书是经伪文教部(文教司)审定的南满洲教
育会教科书编辑部编纂出版的,以后又陆续采用了伪奉天省(今辽宁省)教育厅编纂出版的
教科书和“国定”教科书。实际上,伪奉天省教育厅编纂的教科书和以后的“国定”教科书
,完全是南满洲教育会教科书编辑部编纂出版的教科书的翻版。伪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成立后
,南满洲教育会教科书编辑部直接将编纂好的教科书稿交给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满洲书籍配
给株式会社),由这个特殊会社作为“国定”、“审定”教科书印刷、发行。
南满洲教育会教科书编辑部成立于1922年1月,地址在旅顺、大连地区,它的前身是191
4年初成立的关东洲厅教科书编纂委员会和同年6月成立的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教育研究
所教科书编纂协议会。教科书编辑部出版的图书,著作权归关东洲和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共
有,所需经费也由两家共同负担。实际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图书,经费是满铁独力承担的。
1937年末,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政务部,替代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经营教科书编辑部,通
过伪文教部,“统制”了整个教科书的编纂、出版。1940年编辑部改名为日本关东局在满教
务部教科书编辑部,加强了对伪满洲国教科书的“一体化统制”,对所有教科书进行了全面
修订。教科书编辑部编审人员全部为日本人。其中,受日本关东局在满教务部部长委托,由
关东局在满教务部教科书编辑部部长任命的,在今黑龙江地域内充任理科(第四室)调查员
的日本人有两人,即哈尔滨扶桑高等女子学校教谕永田川德和牡丹江中学校教渝龙武昌太郎。
教科书编辑部出版的教科书,1930年仅为20万册,1932年增加到70万册,以后直线上升
,到1943年最高时达260种230多万册。黑龙江的教科书发行,主要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
丹江、佳木斯四大城市为中心,然后销售到黑龙江全境。
二、其他图书的出版
在日伪统治当局对出版业严密“统制”的14年里,黑龙江出版的中文图书(包括翻印图
书)仅有175种,而出版的日文图书却多达831种,中文图书仅占日文图书的21%。这些得以出
版(翻印)的中文图书,多是对日伪统治无害的言情、武侠小说,如《长相思》(王公磊著
)、《哈尔滨的一个女性》(曲狂夫著)、《马敬泊艳情小说》(马敬泊著)、《十二金钱
镖》(白羽著)及《黄慧如恋爱史》、《雍正剑侠图》等。还有迎合日伪统治当局的需要,
鼓吹“建国精神”、“国民道德”、“五族协和”、“共存共荣”,宣传、普及“国语”(
日本语),为奴化教育服务的图书,如《百科常识问答合编》(路非著)、《红皮新式大字
典》等书。真正能够摆脱日伪文化(出版)警察的“审查”,得以自费出版、有一定进步意
义的中文图书仅有4种。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出版过图书的机构,主要是伪各级公署和日本人在黑龙江建立的
在政治上、经济上居支配地位的机关、团体,其中,出版图书最多的是隶属于满铁调查部的
哈尔滨铁路局北满经济调查所。这些机构出版图书,完全是基于“教化”、“国策”、“新
东亚建设”这一殖民主义宣传意图,出版的图书,也是全部使用日文。
(一)北满经济调查所的出版活动
设在哈尔滨铁路局内的北满经济调查所,是“满铁”大调查部设立的专门负责今黑龙江
、内蒙古及苏联远东地区经济、政治情况的调查机构。
“满铁”调查部是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日本明治四十一年)在大连设立的。当时
的主要任务是为日本关东军进行地理、水质、道路、资源、人口等军事地志调查。“九·一
八”事变后,满铁应关东军的要求成立了“经济调查委员会”。经济调查委员会虽然名义上
直属满铁总裁领导,但调查成果直接送到关东军特务部。经济调查委员会在制定伪满洲国的
经济计划《满洲国经济统制纲要草案》过程中,在哈尔滨设立了经济调查组织,采用北满经
济调查所的名义,负责搜集黑龙江、内蒙古及苏联的经济情报和翻译、研究苏联的经济、政
治类图书。1936年9月经济调查委员会解散后,北满经济调查所转隶满铁调查部。1938年4月
,满铁为了统一调查系统,成立了由调查部、铁道总局调查局、东京分社调查室、东亚经济
调查局、“新京”(今吉林省长春市)分社调查室、驻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组成的“大调查部
”。哈尔滨的经济调查组织正式定名为北满经济调查所,隶属于满铁“大调查部”的调查部
管辖,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
北满经济调查所从1935年开始出版图书,到1944年的10年间,据目前收集到的有215种。
如《北满农家经济收支计算调查表》(1935年)、《额尔古纳河调查志》(1935年)、《世
界小麦预想收量》(1935年)、《蒙古共和国国民经济概要》(1936年)、《外蒙古赤化的
真相》(1936年)、《苏联农业政策之检讨》(1936年)、《哈尔滨满人商工业兴废概况》
(1936年)、《北满的农业》(1936年)、《北满拓殖计划资料》(1937年)、《北满主要
都市的经济动向》(1937年)、《苏联远东企业一览》(1937年)、《苏联远东的财政金融
》(1938年)、《北满工业鸟瞰》(1939年)、《北满农业气候概论》(1939年)、《大兴
安岭矿产资源调查报告》(1939年)、《蒙古共和国之养马业》(1940年)、《骆驼之饲养
管理》(1942年)、《野菜栽培与除草》(1942年)、《库漠屯俄国人部落概况调查报告》
(1943年)、《牛奶新防腐法》(1944年)等。1945年,北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和出版的图
书多被随同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的苏联学者没收并运往苏联国内。
(二)伪各级公署的出版活动
东北沦陷时期,今黑龙江境内伪满洲国先后设有11省区及哈尔滨特别市,共辖5市、74县
、3旗,除建置变动大的东满总省和设置晚的东满省外,大多数伪省公署、市公署、县公署、
旗公署都曾出版过图书。如伪滨江省公署出版的《滨江省管内开拓团概况》(1936年)、《
滨江省农事合作社关系定款细则诸程》(1939年)、《滨江省劳农改善指导提要》(1942年
)、《耕地扩张并自给农场关系法规及诸通牒集》(1944年)、《阿城县互相邦制(农村的
最底基盘组织)》(1945年);伪龙江省公署出版的《龙江省公署实业厅政务概要》(1934
年)、《龙江省产业要览》(1936年)、《龙江省农业基本调查报告》(1941年)、《龙江
省市、县、旗、街、村、屯户口》(1944年);伪牡丹江省公署出版的《第二回牡丹江省开
拓团长会议要纲》(1939年);《牡丹江省开拓团的土壤及经济调查书》(1943年);伪三
江省公署出版的《三江省现势统计》(1935年)、《三江省土地与现住户口》(1939年)、
《三江省省势要览》(1941年);伪黑河省公署出版的《呼玛河调查报告书》(1935年);
伪北满特别区公署出版的《北满特别区公署地亩处沿革史》(1934年)、《北满特别区公署
要览》(1934年);伪齐齐哈尔市公署出版的《金属工作机构调查》(1940年);伪佳木斯
市公署出版的《佳木斯事情》(1936年);伪牡丹江市公署出版的《牡丹江市势概要》(19
39年)等。各伪省、市公署及伪县公署出版的图书共约219种。其中,出版图书最多的是伪哈
尔滨特别市(滨江省哈尔滨市)公署,从1932年到1944年的13年间,共出版图书92种,涉及
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法令摘要》(1932年)、《大哈尔滨》(1934年)、《满洲大豆与
北满》(1934年)、《壬申哈尔滨水灾纪实》(1934年)、《哈尔滨特别市例规暂定类集》
(1935年)、《哈尔滨市政概观》(1938年)、《哈尔滨年鉴》(1939年)、《哈尔滨市政
要览》(1944年)等。
伪各级公署出版的图书,既有有关政务、法令、规则等为日伪统治黑龙江服务的书籍,
也有为日本侵略者进一步统治掠夺黑龙江服务的“事情”、“调查”、“要览”、“概况”
等资料书籍。
(三)其他机构的图书出版活动
自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逐渐在黑龙江建立起各种机关、团体,开办商店、工厂、
银行,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以民间面貌出现的私营商、工业,从设立之日起就注意搜集有关
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情报,并将有些资料编辑成册,印刷出版。沦人伪满洲国后,日
本人在黑龙江出版的图书品种、数量显著增多,几乎达到了凡是日本在黑龙江的机关、团体
(包括实际上由日本人主宰的伪机关、伪团体)没有没出版过书籍的程度。其中出版书籍较
多的有伪满洲国铁路总局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局、牡丹江铁路局(1936年10月1日后
均改称铁道局);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齐齐哈尔日本商工会议所和各市、县伪商工公会
;伪省、市、县农事合作社(兴农合作社)和伪满洲国在黑龙江各地设立的“国立”农事试
验场;哈尔滨兴信所。此外,有一些机关、团体也出版过图书,但一般出书均不超过10种。
如哈尔滨日本特务机关、伪满洲国立大学哈尔滨学院、北满制糖株式会社、伪满洲国哈尔滨
航业联合局、伪满洲中央银行齐齐哈尔分行及哈尔滨分行、日商哈尔滨交易所、伪滨江税务
监督署(后改为哈尔滨税务监督署)等。
1.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局、牡丹江铁路局
根据1933年2月9日伪满洲国政府公布的《铁道法》和与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订立的
借款、委托经营契约,满铁取得了整个东北的铁路修筑权、经营权。3月1日,伪满洲国政府
成立了满洲铁路总局,总局局长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副总裁兼任。隶属伪满铁路总局的哈
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局、牡丹江铁路局分别于1934年4月2日,1935年7月8日,1936年
9月12日成立。这些机构名为伪满洲国“国有”,实际上都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下属
机构。其中,哈尔滨铁路局出书较多,约54种;齐齐哈尔铁路局出书约50种;牡丹江铁路局
设立较晚,出书也较少,但仍有28种之多。这3家铁路局所出版的图书,有关铁路本身业务内
容的极少,多数是根据满铁调查部的统一要求对铁路沿线及周围地区进行的经济状况“调查
”。如哈尔滨铁路局出版过《北满工业事情》(1935年)、《北铁沿线概况》(1935年)、
《京宾、滨洲沿线事情》(1936年)、《北满商业事情》(1937年)、《八月份农畜林产物
价格调查表》(1939年)、《铁道自警村概况》(1941年)、《管内拓殖事业概况》(1942
年)等图书;齐齐哈尔铁路局出版过《特产物出回概要》(1936年)、《札赉诺尔煤矿事情
》(1939年)、《齐齐哈尔事情》(1939年)、《龙江省之工场调查》(1939年)、《齐铁
管内蒙古人事情》(1940年)、《呼伦贝尔之商业概观》(1940年)、《三河地方事情》(
1941年)等图书;牡丹江铁路局出版过《东满(管下)粮栈之实态调查》(1937年)、《三
江省农业统计(康德4年)》(1938年)、《东部满蒙国境密输史》(1938年)、《养蜂事情
》(1939年)、《管内各县、市矿区一览表》(1939年)、《东满之水产业》(1939年)、
《仔猪生产费调查书》(1941年)等图书。
2.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伪哈尔滨商工公会
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是在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支持下成立的维护哈尔滨及北满地区
日本商工业者利益的团体。这个团体以民间的面貌出现,实际上是日本官方在哈尔滨的商、
工业管理机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哈尔滨各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我主权”示威游行和
抵制日货运动,沉重打击了日本商工业在哈尔滨的经济活动和经销日货的中国商家。为了维
护日本商人利益,1921年5月,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成立,由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指派吉
植庄三担任会长。
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从1923年起就开始出版图书,如《哈尔滨之枕念》(1923年)、
《北满洲的资源与产业概观》(1929年)、《满鲜间贸易之现在及将来》(1929年)、《苏
联盟国简易地志》(1930年)、《北满的矿业》(1930年)、《哈尔滨商况》(1931年)等
,内容多是对当时黑龙江地区及苏联经济情况的“调查”。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时,哈尔
滨日本商工会议所已出版各类图书24种。进入伪满洲国后,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的“调查
”活动和出版图书活动更加频繁,如《哈尔滨事变前后之哈尔滨经济界概况》(1932年)、
《北满洲的资源与市场》(1932年)、《北满洲的制粉工业》(1933年)、《海拉尔市与其
畜产物贸易》(1935年)、《松花江、黑龙江经济事情概要》(1936年)、《哈尔滨经济概
观》(1937年)等书籍。
1938年4月1日,日伪统治当局为了推行经济“统制”政策,将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
日本商会)、哈尔滨俄商贸易公所与哈尔滨的中国商界团体(道里商会、道外商会、香坊商
会)合并,成立了伪哈尔滨商工公会,由中国商人张廷阁任会长,日本、俄国(白俄)、中
国各出1人任副会长。伪哈尔滨商工公会成立后,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仍然单独进行经济“
调查”和出版图书,如《哈尔滨商工名录》(1939年)、《北满的地层》(1943年)等,而
且数量比过去还要多。从1923年到1943年的20年间,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出版图书约82种。
伪哈尔滨商工公会成立后,也开始出版日文图书。从1938年到1945年的7年间,共出版各
类图书30多种,如《哈尔滨经济年鉴》(1938年)、《哈尔滨市况年鉴》(1939年)、《哈
尔滨经济资料集》(1940年)、《哈尔滨工场名簿》(1944年)、《哈尔滨物品贩卖业者录
》(1944年)、《康德十年度事业报告书》(1945年)等,这些图书的内容主要是记述哈尔
滨的商界状况。
3.齐齐哈尔日本商工会议所、伪齐齐哈尔商工公会齐齐哈尔日本商工会议所成立于193
5年11月30日,成立后仅出版过《讷河县事情》(1935年)、《保税法同施行规则》(1936年
)、《齐齐哈尔》(1937年)
3种书。1938年,为了推行日伪当局的经济“统制”政策,与齐齐哈尔的中国
商界团体(齐齐哈尔商会)合并成立伪齐齐哈尔商工公会后,开始以齐齐哈尔商工公会
的名义出版图书。到1943年的5年间,共出版有关齐齐哈尔商工界状况的图书,如《齐齐哈尔
商工公会定款》(1938年)、《齐齐哈尔商工人名录》(1939年)、《齐齐哈尔商工公会事
业报告书》(1940年)、《康德十年度物品贩卖业集计表》(1943年)等共18种。
黑龙江的其他市、县伪商工公会也曾出版过图书,但数量不多。如伪牡丹江商工公会出
版的《牡丹江商工名录》(1939年),伪佳木斯商工公会出版的《佳木斯商工案内》(1941
年)、伪依兰商工公会出版的《依兰县城商工业分类调查表》(1940年)、伪延寿商工公会
出版的《延寿县商工名录》(1940年)等,总共约有14种。
4.农事合作社(兴农合作社)、农事试验场
伪满洲国政府自1939年起,在黑龙江设置的省、县、旗农事合作社(兴农合作社),与
伪满洲国政府、伪协和会共同组成了“三位一体”的农村统治体系。各级农事合作社(兴农
合作社)除从事刺探中国人民思想动向,推行日伪各种政策,参与征兵、出荷、摊派、抓劳
工,对农民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外,也有过一些出版活动。其中以伪滨江省农事合作社
(兴农合作社)为多,如出版过《滨江省农事合作社之军营方针草案》(1938年)、《满洲
农村合作运动论丛》(津久井信也编,上、中卷1939年出版,下卷1940年出版)、《在滨洲
线沿线上的野干草事业报告》(1940年)等书,约10种左右。各县农事合作社(兴农合作社
)也出版过图书,如《农事合作社事业概况并重要业务概况》(富锦县,1993年)、《绥化
县农事合作社贩卖事业计划书》(绥化县,无出版时间)、《事业概要》(明水县,1938年
)等。
伪满洲国在黑龙江各地设立的“国立”农事试验场,实际上是日本在黑龙江实行开拓、
垦殖、移民计划的试验场。黑龙江最早设立的农事试验场是1934年1月31日成立的“国立”克
山农事试验场。规模最大的,是日本拓务省1935年5月7日制定《关于满洲移民基本方案》后
成立的“国立”哈尔滨农事试验场。这两家农事试验场编写出版的图书较多,其中,“国立
”克山农事试验场出版图书约10种左右,如《克山农事试验场概要》(1936年)、《北满洲
的机械农业试验成绩》(1937年,村越信夫著)、《满洲的雨量及农作物》(1938年,村越
信夫著)、《关于满洲的小麦事情》(1940年,村越信夫著)等书;“国立”哈尔滨农事试
验场出版图书约20种左右,如《国立哈尔滨农事试验场小雪作况季报》(1936年)、《日本
式农村酱油造法》(1937年)、《北满农作物病害图说》(1939年)、《康德十年度试验成
绩》(1943年)等。其他农事试验场也编写出版图书,如《宁安的烧锅情况》(宁安县,19
35年)、《夏至作况季报(附地方农况)》(海伦县,1935年)、《海伦农产品市价的调查
》(海伦县,1936年)、《宁安之农业》(佳木斯,1937年)、《松花江下流地带的小麦的
研究(第1报)——春小麦的分布与理学的分析》(细野重雄著,佳木斯,1939年)等共约1
0种左右。
5.哈尔滨兴信所
日本人开办的哈尔滨兴信所,大约创设于1920年前后。它的经营者矢田贡化曾于日俄战
争期间在哈尔滨办理过日本、俄国及中国的兴信①(①日语“兴信”,译意为受人委托,对
其他人的品行、财产等情况进行秘密调查并向委托人提出调查报告。)事务,并且办有《哈
尔滨兴信报》,每日发表的记事较为准确。伪满洲国成立后,哈尔滨兴信所定址在哈尔滨道
里买卖街48号,除编辑出版《哈尔滨兴信报》外,还出版图书。自1935年至1942年的8年间约
出版图书17种,如《北满商工人事兴信录》(1936年)、《官公署、团体、银行、会社、商
店、干部人名名录》(1939年)、《东、北满事情》(1941年)、《哈尔滨市街图》(1942
年)等。哈尔滨兴信所出版的图书,基本上都是介绍哈尔滨、黑龙江及东北的机关、团体、
商工业沿革、领导人履历、经营范围的“兴信录”。这些书籍多是曾在1921年担任过日本《
东方通信社》驻哈尔滨支社社长,熟悉黑龙江和东北工商界情况的广冈治光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