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年度气候

第一章 气候特征

第一节 年度气候



  一、气温

  (一)年平均气温分布

  1971~2000年,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一般为-4℃~5℃(图1-1),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大兴安岭、黑河北部、伊春西北部,年平均气温为0℃以下,是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地区。其中,漠河年平均气温最低,为-4.3℃。齐齐哈尔西南部、大庆、绥化南部、哈尔滨西部,及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牡丹江等地区,是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一般为3℃~5℃。东南部的东宁是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5.5℃。




  黑龙江省气温年变化基本呈单峰型分布(单峰型分布-即正态分布),1月气温最低,为一年之中最冷的月份;7月气温最高,为一年之中最热的月份。1月平均气温,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为-25℃以下,中部、北部等地区一般为-20℃~-25℃;南部、东部和东南部等地区一般为-20℃以上,其中东宁最高为-13.8℃。7月平均气温,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为20℃以下,其中,呼中最低,为17.4℃;西南部地区在23℃以上,杜尔伯特最高为23.7℃;其他地区一般为20℃~23℃。黑龙江省各地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一般为36℃~48℃,北部的大兴安岭、黑河等地区年较差较大,一般为44℃以上,其中,漠河最大,为48℃。东南部的牡丹江、鸡西、七台河、双鸭山等地区年较差较小,一般为40℃以下,其中,东宁最小,为35℃。

  二、降水

  黑龙江省年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区域性显著。黑龙江省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50毫米(图1-2)。




  总的分布趋势是中部山地较丰富,东部次之,西部和北部地区较少。尚志降水量最多,超过650毫米;小兴安岭南部和张广才岭山地,年降水量为600毫米以上,其中东部三江平原和东南部半山区一般为500~550毫米;西南部地区和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一般为400~500毫米,其中,泰来年降水量最少,不足400毫米。

  由于受季风影响,黑龙江省降水季节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受大陆性干冷季风控制,寒冷而漫长,而且降水少,总降水量一般为10~40毫米之间,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5%;夏季(6~8月)海洋性季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因此降水集中,雨量充沛,总降水量一般为300~400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50%~70%。

  黑龙江省年降水日数(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日数)一般为70~150天,其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基本表现为东部地区偏多、西部地区偏少,其中,北部的小兴安岭山区为120天以上,五营超过140天;东部三江平原和东南部半山区一般为110~120天;西南部松嫩平原一般为100天以内,甘南、齐齐哈尔、林甸、肇源一线及其西南部地区不足80天。

  黑龙江省年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总量)一般为4~6毫米/日,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最小,一般不足4毫米/日;西南部的松嫩平原最大,普遍在5毫米/日以上,龙江、甘南一线超过5.5毫米/日;其他地区一般为4~5毫米/日之间。

  三、气压

  黑龙江省年平均气压一般为960~1000百帕(百帕—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1百帕=1毫巴)之间,其中,东部三江平原一带多为1000百帕以上;松嫩平原次之,一般为990~1000百帕;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为970百帕以下,呼中、新林一带不足960百帕,其他地区为980~990百帕。气压年变化为:冬季最高,随后逐渐降低,至夏季为最低,夏季过后又逐渐升高。

  四、风

  (一)平均风速

  风速年变化呈较为显著的双峰型分布,从1月开始,风速呈上升趋势,到4、5月份达到最大,第一个峰值;其后呈下降趋势,到8月左右达到极小值后,开始逐渐上升,至10、11月出现极大值,为第二个峰值。(图1-3)




  (二)大风日数

  黑龙江省8级以上大风日数,南部和东部地区一般为20天左右,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一般为10天左右,阿城附近大风日数最多,可达60天以上。大风日数的年变化与平均风速年变化相似,基本为双峰型变化,第一个峰值出现在4、5月份,且峰值十分突出;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0、11月,但相对第一个峰值要弱得多,并不十分明显。

  五、云量

  黑龙江省年平均总云量(大风—风速的大小常用几级风来表示。风的级别是根据风对地面物体的影响程度而确定的。按风力大小划分为十二个等级)较为均匀,一般为4~5.5成,其中,大兴安岭地区北部、大庆地区南部、牡丹江地区中部等地云量在5成以上,其他大部分地区均为4~5成。

  年平均低云量分布与年平均总云量分布基本相似,一般在2成左右,其中,大庆地区南部超过2.5成;松嫩平原、小兴安岭、三江平原、东南部山地等地的局部地区不足1.5成;其他地区均为2成左右。

  云量的年变化与降水的年变化类似,呈单峰型,夏季最多、冬季最少。但总云量和低云量又有所不同,低云量的峰值更为突出,峰度更高。

  六、日照

  黑龙江省年日照时数一般为2300~2800小时(图1~4)。




  西部松嫩平原普遍为2600小时以上,其中,齐齐哈尔、泰来等地区超过2800小时,是黑龙江省日照最多的地区;东部的三江平原和大兴安岭北部一般为2400~2600小时,局部地区不足2400小时;小兴安岭南部、张广才岭山地和三江平原东部等地日照时数普遍低于2400小时,这些地区年日照分布和降水量大于等于(≥)550毫米地区的分布比较一致。

  黑龙江省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一般为54%~62%,松嫩平原一般为58%以上,齐齐哈尔和大庆南部为62%以上;小兴安岭南部和张广才岭山地、三江平原东部、大兴安岭北部一般低于54%;其他地区一般为54%~58%。

  七、湿度

  黑龙江省年平均相对湿度(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一般为60%~70%。空间分布基本呈经向分布,东部地区大,西部地区小。中部山地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70%以上;西南部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小,一般不足65%;其他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为65%~70%。一年之中,夏季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一般为70%~80%;春季平均相对湿度最小,一般为40%~60%。

  黑龙江省年平均水汽压(水汽压—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力。单位:百帕。)一般为6百帕~8百帕,其空间分布基本呈纬向分布,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部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东南山地等一般为8百帕左右;西南部平原、中北部山区一般为7百帕左右;北部大兴安岭为6百帕左右。年平均水汽压变化基本呈单峰型,夏季最大,一般为14百帕~19百帕;冬季最小,一般为1百帕~2百帕之间。

  八、地温

  黑龙江省年平均地面温度一般为-2℃~6℃,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向特征,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松嫩平原、东南部山区、三江平原一般为4℃以上,西南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在6℃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一般在0℃以下,最北端低于-2℃。地面温度的年变化与气温年变化相似,呈单峰型变化,7月最高,一般为21℃~28℃之间;1月最低,一般为-17℃~-32℃。

  九、冻土

  黑龙江省冻土多为季节性冻土,仅在大兴安岭北端的高寒地区分布有永冻土,但面积较小。冻结期一般为5~7个月,北部地区较长,可达7个月;东南部地区较短,一般在5个月左右。最大冻土深度一般为2.0~3.0米,南部的松嫩平原、东南部山区和东部的三江平原一般为2.0米左右,大兴安岭北部可达3.0米以上。

  十、蒸发

  黑龙江省年蒸发量一般为1000~1800毫米,其空间分布基本表现为东部小、西部大,北部小、南部大。大、小兴安岭山区是蒸发量最小的地区,普遍在1200毫米以下,其中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不足1000毫米。东部三江平原、东南部山区一般为1200~1400毫米。西南部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蒸发量最大的地区,一般为1400毫米以上,齐齐哈尔南部、大庆等地超过1600毫米。

  蒸发量年变化基本呈单峰型变化,最大值出现在5月左右,一般为200~300毫米;最小值出现在1月左右,一般为5~2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