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热量资源

第一节 热量资源



  一、热量资源分布

  (一)气温

  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冬季气温显著偏低,但有限的热量高度集中。5~9月温热,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欧洲、日本等地区。其中,6~8月平均气温多为19℃~23℃(图1-5)。

  7月平均气温多在22℃以上,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地区平均值高2℃~4℃。由于夏季高温日数少,热量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大提高。

  较大的气温日较差为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热量资源之一。5~9月大部分地区气温日变化幅度为10℃~14℃,北部地区变化幅度大于南部地区,山区变化幅度大于平原。在作物生长季,为春、秋季双峰型变化。白天气温较高,有利于作物大量积累有机质和糖分;夜间气温偏低,可使作物呼吸消耗降至最低限度。

  1.气温≥0℃的初终日期




  黑龙江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大多出现在3月下旬和4月上、中旬(图1-6)。出现日期由南向北推迟,其中,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为4月中旬,大兴安岭南部、黑河、伊春大部分地区为4月上旬,其他地区为3月下旬,南、北地区相差10~25天。终日普遍出现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北向南推迟。初、终间隔日数一般为180~220天。

  2.气温≥5℃的初终日期

  黑龙江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一般出现在4月上、中旬到5月上旬,比稳定通过0℃初日拖后10天左右。终日一般为10月中、下旬。初、终间隔日数为150~190天。

  3.气温≥10℃的初终日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图1-7),由南向北推迟,南、北地区相差20天左右。牡丹江大部分地区、松嫩平原西南部及三江平原的部分地区出现在4月下旬,大兴安岭地区在5月中旬,其他地区大都出现在5月上旬。终日普遍出现在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初、终间隔日数多为120~170天。




  (二)农作物生长季的活动积温

  黑龙江省农作物生长季大于等于(≥)10℃积温(积温——一定时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多介于2000℃~3000℃。大兴安岭腹地不足2200℃。西南部地区的泰来、杜尔伯特、肇州、肇源、双城等地达2900℃以上。黑龙江省大部分农区普遍介于2 500℃~2 900℃(图1-8)。随着气候变暖,农作物中晚熟品种和喜温作物北移,使得热量资源和作物对热量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热量稍有减少就有可能满足不了作物的需要,使作物不能正常成熟,造成粮食含水率过大,质量下降。




  (三)无霜期

  无霜期是一个主要的农业气候热量条件特征量。黑龙江省无霜期为100~160天,其中,松嫩平原南部和东部、三江平原及牡丹江均在14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区不足100天。一般情况下,谷地的无霜期比平坦地区明显偏少,山体顶部比谷地偏多(图1-9)。

  二、热量资源变化

  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气温的年、季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南、北地区变化幅度不同,南部较小,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多在3℃以下,北部偏大,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多在3℃以上。1980年以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增高,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夏季(6~8月)平均气温有上升趋势,每10年平均气温距平值有0.2℃~0.3℃的升幅。

  由于气温升高,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大于等于(≥)10℃的初日明显提前,终日拖后,积温相应增加,为农业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