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气候分析

第一节 气候分析



  一、气候影响评价

  气候影响评价是评价前期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使人们更好地趋利避害,自觉地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减少冲击气候的脆弱性,增强恢复能力。气候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气候概况、灾害性天气或重大气候事件、气候对农业、林业、交通、水资源、建筑、旅游、取暖、人体健康等各方面的影响评价。气候评价以《气候公报》等形式对外服务。

  黑龙江省的气候影响评价业务从1982年开始,每年年底编制本年度气候影响评价,评价时段为上年11月至当年10月。1990年开始增加上半年气候影响评价的编写,评价时段为上年11月至当年5月。1992年黑龙江省气象局印发《黑龙江省气候影响评价技术规定和等级评价标准》,要求各级的气候评价业务执行新的规定。1994年省级气候评价开始增加气候影响评价产品即气候公报的编写,每年编印5期,即冬、春、夏、秋和年度气候公报。从2002年开始又增加了每月气候影响评价的编写。从2004年起年度气候影响评价时段改为当年1~12月。气候影响评价服务是省、市(地)、县三级气象台站的基本任务,黑龙江省气候中心负责收集黑龙江省气候资料、气候事件及社会经济资料(以当地政府权威部门发布的资料为准)制作和发布黑龙江省气候影响评价公报,作为决策服务产报送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

  2005年黑龙江省气象局对气象灾情和干旱影响评估业务作出规定:气象灾害评估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较小型5个等级;干旱影响的评估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5个等级;干旱状态分为发生、持续、发展、缓和、解除5类,从而使气象灾害的影响评估进一步规范化。

  二、应用气候

  应用气候是研究气候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以及某些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学科。包括农业与气候、工业与气候、军事与气候、建筑与气候、太阳能风能与气候、交通与气候、人体健康与气候等。

  自1986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对应用气候进行了多个领域的分析工作,包括森林火险与气候、空气污染与气候、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交通雪害与气候、公路翻浆与气候、疾病与气候、粮食仓储与气候、气象灾害区划、城市火险与气候等。1999年,陈立亭、孙玉亭合编了《黑龙江气候与农业》,详尽论述了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状况、水光热资源对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生育影响。2004年以后,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市气象台以及依兰等县(市)气象站对风能资源开展普查论证工作,编制风能区划,为开发风电提供了依据。2005年,孙永罡、白人海等人编著了《松花江、嫩江流域主要气象灾害研究》,深入分析了黑龙江省基本气候状况、主要气象灾害,特别是低温冷害与洪涝干旱发生的规律及其对农业等影响,在气象灾害预报和预防上很有实用意义。

  三、气候变化分析

  气候变化是气候要素在连续几十年或者更长时间长期统计结果的系统性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界的外源强迫,也可能是气候系统固有的内部过程,还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1990年5月发布《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号)》即《气候蓝皮书》,对我国未来60年气候的可能变化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建议。黑龙江省气候中心于1991年3月完成了《黑龙江省气候影响与对策》的研究。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气候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对策,并且采用多种科学方法对未来(1991~2000年)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充分估计,首次提出气候变暖使黑龙江省5条积温带发生北移性变化,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通过新闻发布会和气候蓝皮书向社会公布。1992~1993年,以黑龙江省气象局为主,黑龙江省农委、东北林业大学等科技人员参加组成的课题组完成了《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对农业及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对策》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近百年降水、气温变化规律和未来50年气候变化趋势,着重分析了气候变暖的特点及对农业和生态环境有利不利影响。1999~2003年黑龙江省气象台白人海、潘华盛、徐南平等,对黑龙江省干旱化发展趋势,近百年气候变暖及未来50年气候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较为肯定的结论。

  四、气候灾害监测

  气候灾害监测是指对黑龙江省内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进行监测。在旱涝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布预警,旱涝发生后,实时监测灾害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的变化并编制和发布气候灾害监测公报。黑龙江省气候中心从1999年开始在每年5~9月期间不定期制作并发布气候灾害监测公报。从2005年开始,根据国家气候影响评价规定,改为黑龙江省旱涝气候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