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象情报
第二节 气象情报
一、一般气象情报
一般气象情报是指各级气象台站常规发布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天气气候概况、雨情、墒情、灾害性天气情报和农业气象情报
(一)天气气候概况情报
天气气候概况情报主要反映过去一旬、一月、一季黑龙江省(市、县)气温、降水、日照等天气实况以及已经出现的暴雨、大风、霜冻、旱涝、低温等气象灾害情况。通过实际值与历年同期平均值、极端值的比较,概述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分析对农业等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建议等。省级天气气候概况情报由黑龙江省气象台制作,一般在每旬、月、季初发布,有时加发后期天气趋势。1997年以后,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出的旬、月等天气气候情报,简化了有关农业气象分析内容。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中心发布的农业气象旬、月情报重点分析天气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出现异常高温、低温、多雨、寡照、大风、霜冻和暴雨(雪)等天气时,各级台站都专题制作灾害性天气情报,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省、市(地)气象台和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中心发布的天气气候概况,主要依据各地气象站每旬、月底和每天发出的气象电报进行分析制作。1992年以后,省级气象情报的分析制作实现了自动化,在微机上建立了历史资料数据库及自动接收、自动翻释气象电报、自动统计和绘制图表及打印等系统,取代了过去的手工劳动。2000年,黑龙江省气象台建成新一代情报业务系统,实现了逐日雨量、旬月温度、降水历史资料的自动提取和计算等功能,更加便于各种资料的查询和历史对比。
(二)雨情、墒情情报
雨情情报是评估旱涝及汛情、组织防灾抗灾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黑龙江省各气象站和800余个乡镇雨量点观测和报告雨情。每场雨后,各气象站按规定向省、市(地)气象台报告24小时雨量。到2005年,黑龙江省有127个气象、农垦、森工系统自动气象站每小时1次自动向黑龙江省气象网络中心报告雨情。省、市(地)气象台绘制雨量图表,加以必要的分析制成雨情情报提供给当地党政机关及防灾、农业等主管部门。省级提供的雨情一般为前一天5点至当日5点的雨量情况,市县级提供的雨情一般为前一天8点至当日8点的雨情。
为了给抗洪抢险提供决策信息,黑龙江省气象台和松花江等江河沿岸的台站还及时收集并提供外市县及内蒙古、吉林的雨情。1993年,国家气象局发布的全国七大江河防汛气象服务办法规定,黑龙江省气象局负责松花江流域防汛气象服务工作,黑龙江省气象台在雨情服务中增加了松花江、嫩江上游吉林、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地区气象台站的雨情。
雨情情报在各级政府组织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扑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雨量情报成为评估本地旱涝情况特别是决策抗旱、防汛和森林防火扑火的重要资料。如1991年7月,海伦及邻县地区多雨,水库水位猛涨,汛情紧急。海伦市气象局从收集到本市及邻县乡镇的雨量中发现,联丰水库汇水区域普降50~100多毫米的暴雨,水库将受到极大威胁,他们立即向海伦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市政府组织联丰水库加大放流量,从而确保了水库安全。1998年,在抗御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中,黑龙江省气象台及齐齐哈尔市的一些台站及时收集并向防汛指挥部报告上游地区特别是吉林、内蒙古地区的雨情,使有关部门对汛情做出了准确判断,提前转移了江河沿岸地区的群众,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土壤墒情情报主要包括各地的土壤含水量、旱涝程度分析及对策建议。发布情报的时间主要在易旱的3~6月。在夏秋季节出现干旱和严重内涝时加发土壤墒情情报。这类情报往往在旱涝情况较重和大田播种前,以“旱(涝)情分析”“当前墒情”等专题形式反映土壤湿度及旱(涝)情变化趋势,提出防灾抗灾建议。各县(市、区)气象站依据定点、每旬8日土壤湿度测定结果及必要时增加的全县岗地、平地、洼地的测墒结果,结合降水等资料综合分析全县旱涝情况,制作墒情情报。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中心和市(地)气象台依据各站每旬、月底发出的农业气象旬、月报,以土壤湿度为主,结合前期降水、气温、大风等情况综合分析旱、涝情况。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中心和哈尔滨市气象台还应用极轨卫星遥感地表监测资料,结合各地土壤墒情实测报告分析旱涝情况,丰富了墒情情报。土壤墒情情报为各级政府组织抗旱、指导春播提供了重要信息。
(三)农业气象情报预报
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性气象情报预报。农业气象情报是对过去一个阶段天气气候条件及其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的气象条件分析;农业气象预报是对未来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的预测。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中心负责制作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市(地)、县级气象台站一般在天气气候概况情报中加入农业气象分析内容。
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中心的农业气象情报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类。定期的情报有每旬、月、季、年一次的农业气象情报。主要分析上一旬、月、季和全年的农业气象条件及对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生产活动的影响,旬、月报结合未来天气趋势提出需要注意的农业气象问题和生产建议。在每年3~11月上旬初编发。不定期的农业气象情报在农事活动关键季节出现土壤墒情变化、干旱、低温、多雨寡照、霜冻等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气象条件时,编发专题农业气象情报。
农业气象预报主要分年景分析预报、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年景分析预报是在年度短期气候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农业活动季节的天气气候条件、作物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可能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农业气象年景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预测,供各级领导决策农业生产及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参考。年景分析预报在每年年初以农业气象情报的形式发布。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及粮食总产趋势和定量预报。大豆和小麦产量的趋势预报在6月15日发布,水稻产量的趋势预报在7月5日发布,玉米产量的趋势预报在7月20日发布,粮食总产趋势预报在7月15日发布。小麦产量的定量预报在7月15日发布,玉米、大豆、水稻和粮食总产的定量预报在8月15日发布。7月15日后,有时根据具体天气情况及实际情况对小麦产量的定量预报进行订正预报;8月15日后,有时根据具体天气等实际情况对玉米、大豆、水稻和粮食产量的定量预报进行订正预报。
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为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掌握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提醒农民采取措施预防气象灾害,抓住有利天气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以及评估粮食产量提供了重要信息。
二、重要气象情报
重要气象情报是指黑龙江省辖区内出现旱、涝、低温等大范围或严重气象灾害,预报未来可能出现大范围灾害性、转折性天气,以及重要气象科研成果需要提醒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采取防灾对策,或指导生产活动的一种特殊气象情报,是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要情报之一。
1998年以前,省级重要气象情报由黑龙江省气象台制作,以《气象参考材料》等形式,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防灾指挥和农业主管部门提供。1998年8月抗御嫩江松花江大洪水期间,黑龙江省气象局决定编发《重要气象情报》,由黑龙江省气象局冠名,由黑龙江省气象台和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中心共同制作。每期《重要气象情报》,只反映一个主要内容,文字简明扼要,必要时附彩色图表,每年一般发布5~8期,每期印发30余份,送省领导及有关部门。此后,各市(地)、县气象局也陆续采用《重要气象情报》等形式,强化决策气象服务工作。2000年2月在黑龙江省气象工作会议上,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了黑龙江省气象台站《重要气象情报》展示和评比活动,并要求各级台站要精心制作,采用彩色打印机印发,提高《重要气象情报》的质量。
《重要气象情报》由于及时反映了防灾抗灾和指导生产方面的信息,因而受到了各级领导的普遍重视。省委书记、省委常委、省长和副省长等领导同志多次在《重要气象情报》上做出批示,批转有关部门参阅或作出安排预防气象灾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政务信息》等内部简报几乎摘发每期的《重要气象情报》内容,使重要气象信息在指导生产和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8月发出的第2期《重要气象情报》,反映的用卫星遥感资料计算的各市县水淹及严重内涝面积的情况,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分配抗洪救灾资金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1999年春遍发的春季低温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重要气象情报》,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立即在黑龙江省市县领导参加的会议上部署抗低温,促早熟工作。2000年春编发的《关于水玉米问题的分析和建议》情报,有4位省领导做出批示并转发各市(地)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要求各地准确利用积温选用玉米品种。2001年7月编发的“黑龙江省气候进入干周期,抗旱是防灾的重点”的情报,由省委办公厅摘报到中央办公厅,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视。2003年先后编发的两期有关干旱情况及成因与对策的重要气象情报,省委书记做出批示,指示有关部门加强抗旱工作,组织好人工增雨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