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1986~2005年的20年,既是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也是全省畜牧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这20年来,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认真贯彻科技兴牧方针,使全省畜牧业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过去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副业生产项目,发展成全省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由过去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体的小农经营方式,向以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为主导的集约经济方向发展;由过去传统落后的饲养方法与生产方式,向标准化饲养,规范化管理的现代产业方向迈进;并改革过去生产、加工、销售分割的状况,开始登上产加销相结合的畜牧业产业化新台阶。全省畜牧业已逐步同国内、国际市场相接轨。
全省畜牧业 2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显示出它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畜牧业已经成为在农村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中的中轴产业;成为小康社会建设中有效增加广大农民收入的“热门”产业;成为进一步发展地方工业,加快农区工业化的支撑产业;成为保障肉奶蛋等畜产品的社会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导产业。全省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为黑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统计资料表明:1985~ 2005年,全省各类畜禽存栏头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奶牛存栏由 25.8万头增到164.3万头,黄牛及肉牛存栏由149.9万头增到622.3万头,生猪存栏由592.9万头增到1670.4万头,羊存栏由229.6万只增到1180.3万只,家禽存栏由5947.5万只增到近亿只。在此期间,畜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肉类总产量由34.9万吨增到306.3万吨,鲜蛋产量由20.5万吨增到102.7万吨,鲜奶产量由45.5万吨增到444.2万吨;人均占有肉类由10.5公斤增到80.2公斤,人均占有鲜蛋由6.2公斤增到26.9公斤,人均占有鲜奶由13.7公斤增到116.3公斤,都超过了全国2005年人均占有肉类59.4公斤,鲜蛋22.1公斤,鲜奶22公斤的水平。全省畜牧业产值1985年为21.5亿元,2005年达到461.2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85年为14.9%,到 2005年已上升到40%。
一
1985~1989年,黑龙江省畜牧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981年来的五年期间,中共中央每年都下发了一个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一号文件”,特别是1984年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和思想,为黑龙江省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在首先解决了农牧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的。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五个“一号文件”精神,在全省农村推行了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在畜牧业生产上获得自主权,把广大农牧民推向农村市场的主体地位。为此,取消了对农民“禁养、限养”畜禽的政策,制订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以户为主的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在国营、集体牧场中推行责任制、承包制,对于个人饲养畜禽鼓励发展专业户和家庭牧场,并采取“以奶换料”“以蛋换料”“以猪换料”拨给养畜饲料地等政策,同时在资金、贷款、建舍物资等方面给予扶持。通过上述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从1984年开始逐步对过去施行的畜产品“计划收购”“派养派购”“统购统销”等政策进行改革。
一、围绕“放开流通渠道”“放开畜产品价格”这两个主要环节,把畜牧业逐步推向了市场
禽蛋市场的放开,是从1984年《黑龙江日报》开展的“鸡蛋碰石头”的大讨论引起,讨论的焦点是禽蛋产销是独家经营好还是多渠道经营好,各抒利弊,结果是用禽蛋的多渠道经营碰碎了“独家经营”的“大石头”。据此,省委、省政府决定“在1985年全省大中城市实行禽蛋放开经营,产销直接见面,价格随行就市。”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了农民养禽积极性,禽蛋产量迅速增加,很快解决了禽蛋供应,全省养禽从1983年的3308万只,到1988年增至6531万只;养禽专业户1983年仅1.6万户,到1988年就发展到3.8万户。
羊毛市场的放开,是从齐齐哈尔市华齐牧工商公司在1985年进行牧工直交开始的。他们为了打破羊毛收购的垄断,主动采取优质优价、服务到门的办法,收购羊毛60万斤,进行牧工直交,用所得16万元利润的一半,返还给生产者,扶持养羊户发展,在群众中建立了信誉。1986年,齐齐哈尔市按照华齐牧工商公司的做法,扩大了试点范围,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省畜牧局等有关部门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省政府对此给予了肯定,并于1988年4月20日下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羊毛购销问题的通知》,决定“羊毛实行多渠道经营,除供销社、牧工商公司、牧工直交外,从事养羊的牧场或牧民也可向工厂直接交售”。从此放开了羊毛的流通市场,展开了公平的竞争,提高了农民养羊的经济效益,推动养羊业走出了低谷。
生猪市场的放开,先是在全省从1986年开始实行“管放结合,逐步放开”的方针,合同订购和放开经营两条渠道,“死一块,活一块”,完成合同订购任务后才能自行上市。实践结果表明,合同订购的猪每头收入甚微,只有二三十元,而放开经营的肥猪每头收入则达一二百元。所以农民对合同订购抵触情绪较大,其作用逐渐消失,而放开经营部分自行扩大。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于1989年12月,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生猪经营要逐步放开,实行多渠道经营”,至此完成了黑龙江省生猪流通体制的改革,调动了农民发展养猪的积极性,扭转了生猪生产多年下降的局面,迅速转降为升,到1990年基本实现了省内猪肉的自给。
牛奶的销售,改革前鲜奶收购由国家定价,实行以奶换料政策,并划定交奶区域。1990年取消了以奶换料政策,1991年放开了乳品价格,由工厂自行定价,以质论价;1992年打破了划区交奶的界限,扩大了鲜奶销售市场,进而推动了全省奶牛饲养业的发展。
二、在进行上述各项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同步加强了市场管理,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
流通体制放开后,各地农贸市场开始活跃,农民纷纷参与产品流通。为了保证畜产品的交易质量,规范市场运作,1986年1月18日,省政府颁发了《黑龙江省家畜屠宰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经营性屠宰应由市、县行政管理部门发给《屠宰营业执照》,对屠宰场、户规定了设备、卫生要求,必须实行宰前、宰后检疫,以及违规屠宰的处理办法。1987年 10月17日,省政府发布了《黑龙江省鲜奶质量管理规定》,对鲜奶质量管理、鲜奶收购管理、鲜奶质量检查和卫生监督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1988年1月25日,在省政府下发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生猪生产的通知》中,进一步规定了对商品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办法。1988年5月4日,省政府发布了《黑龙江省羊毛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羊毛购销必须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实行“分类、分等,按质论价,严禁压等压价或提等提价”“销售羊毛不得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并对违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
三、逐步完善畜产品生产市场机制,拓展市场空间,加强了全省畜产品市场建设
1988年4月23日,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若干政策规定》,做出了保护农民流通组织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产品经营,放宽税收、放宽金融、放宽工商管理、放宽运输管理等政策,按经济区规划建设市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经营灵活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强化完善市场功能,逐步由单纯现付现卖的初级市场向现货和期货相结合,以期货为主的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的转变;由单纯管理型市场向管理、经营、服务型市场转变;配套建立交通、通讯、保鲜、仓储、保险以及生产设施的综合服务体系;由具有产品流通单一功能的市场向同时具有信息、资金、技术等多功能的市场转变。为全省农牧业市场体系建设规划了发展方向。为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农副产品生产市场机制的要求,1992年,召开全省畜牧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省委副书记马国良在会上指出:“使黑龙江省畜牧业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要把覆盖全国、走向世界作为全省畜牧业新的发展目标。”副省长孙魁文在报告中要求要三个市场并重,在保证省内市场需要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市场建设上要多种流通渠道并举。支持和鼓励农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事畜产品经营,既可以长途贩运,也可以批发。积极提倡和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多种方式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国营商业、外贸企业、供销合作社、畜产品加工企业、畜牧企事业单位、乡镇企业等,要打破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界限间的分割,牵头或参与产销一体化经营活动。“要继续办好畜产品贸易初级市场,为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提供场所。有重点地建设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主要畜产品产区或集散地,要建设好区域性批发市场”。经过各地连续几年的努力,推动了全省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建设。到 1994年,在全省集贸市场中畜产品交易额已占22%,已建成活畜禽交易市场744处,建畜产品批发市场78处,形成了一支25万人的畜产品贩运队伍,建起了贸工牧一体化生产线298条。肉蛋奶等产品除满足省内需求外,已向省外市场销售。
二
1989~1994年,是深入贯彻“科技兴牧”方针,把全省畜牧业建设成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的重要历史阶段。
1989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以粮食为主体,以畜牧业和乡镇企业为支柱,粮牧企三位一体,带动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把全省畜牧业推向了支柱产业建设的新阶段。
1989和1990年,由省委政研室、省农委、省畜牧局组织联合调查组,开展了“关于把畜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的调查研究,就全省畜牧业发展现状、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实作用以及战略设想等形成调查报告,此调查报告向省委汇报后转发给各地市县,为支柱产业建设提供了依据。
与此同时,由省畜牧业经济学会、省畜牧局、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了《黑龙江省畜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课题,邀集全省有关10个部门30多位专家、教授和实际工作者参与课题研究,提出了“适应市场需求,挖掘资源潜力,坚持改革开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综合效益,逐步建立以专业化生产为骨干,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产加销协调顺畅的商品经营体系,推动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实现把畜牧业发育成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1990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兴省”的方针,制定了《黑龙江省科技兴牧方案》,确定了以“推广五项综合技术”“加强五项基础建设”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五项综合技术是指:猪的直线育肥综合技术,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羊的毛肉增产综合技术,鸡的群体高产综合技术。五项基础建设是指:繁育改良体系建设、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和规模经营基础建设。把五项综合技术和五项基础建设作为科技兴牧的主要内容,作为支柱产业建设的主要途径。
1991年,省政府召开全省畜牧工作会议,提出了“苦干十年,把畜牧业建设成支柱产业”的要求,在进一步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发展适度规模的专业经营,推广组装配套的综合技术,建设上下贯通的服务体系,完善贸工牧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作为科技兴牧,建设支柱产业的基本要求。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省基本上形成了以发展专业经营为载体,以推广综合技术为手段,以实行综合服务为保证,全面提高畜牧业生产整体效益的新局面,有效地加快了把畜牧业建设成支柱产业的发展进程。
在发展规模经营上,在 1992年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畜牧工作肇东现场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发展小康型专业养畜户,即把养畜专业户的经济收入定位在实现小康收入水平的基础上,一般一个农户种二三十亩地,年出栏20头商品猪,或养2~3头奶牛,或年出栏10~20头肉牛,或养百八十只绵羊,或养200只以上的蛋鸡,或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肉鸡,使其种地加养畜的收入都达到小康收入水平。在此基础上依靠专业户自身的经济基础、经验积累和生产技术掌握程度再求由小向大滚动发展。到1994年末全省小康型养畜专业户由1988年的10万户发展到34万户,户均收入达5000元左右。强调专业户集中连片发展,很快形成了以专业户为基础的,专业场、养畜一条街、养畜生产小区、专业村屯等各种形式紧密联接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在发展专业化、区域化经营的基础上,建起一批各具特色的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如双城、安达、肇东、富裕等市县的奶牛,望奎、海伦、巴彦等县的瘦肉型猪,呼兰、讷河等县的肉鸡,哈、齐、牡、大庆等城市郊区的蛋鸡,三肇地区的大鹅,龙江、甘南、泰来等地的细毛羊,木兰的肥牛等,都逐渐享誉省内外。在发展农村专业户的同时,各地吸纳城里人下乡投资办场,省外引资办场,企事业单位办场等,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多种经营形式齐上的发展格局。
在推广五项综合技术上,要求凡是发展规模经营的地方都必须推广五项综合技术,把发展专业化经营同推广综合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并从抓好试点入手逐步扩大推广范围。到 1993年末,全省肉蛋鸡规模经营比重已达80%,普遍采用高产综合技术,蛋鸡每只年产量达到230枚以上,肉鸡饲养周期普遍缩短至50天,肉料比达1∶2.2~2.3,肉蛋鸡生产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瘦肉型直线育肥猪已发展到300多万头,占全省猪出栏总数的1/3,做到了一年出栏两茬猪,破解了黑龙江养猪不能半年出栏的难题;奶牛单产提高0.3~0.5吨;肉牛集中育肥技术已在面上展开,一般日增重1.5公斤,集中育肥期3~4个月即可出栏。五项综合技术的推广,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开展综合服务上,全省把开展综合服务的工作重点放在对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和提高上。在过去试点铺开的基础上,1992年,确定乡镇综合站的主要任务是抓好规模经营,推广科学技术,兴办服务实体,开展系列服务。到1993年,全省已有1105个乡镇(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1%),建起了综合服务站,从业人员达1.1万人。乡镇综合站已经成为各乡镇政府抓好畜牧业生产、发展规模经营的参谋和助手,成为推广五项综合技术的前哨阵地。全省乡镇综合站兴办实体达8000余个,其中技术服务型实体占40%,经营型、生产型、流通型实体各约占20%。在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同时,经营也有盈余,全省年盈利达2000万元左右。群众称誉综合站是“科技兴牧的先导,养畜致富的靠山”。
通过1989~1994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把畜牧业建成支柱产业的目标。农业部1991年召开的全国畜牧业贡献奖颁奖大会在省城哈尔滨举行。在大会颁发的四个奖项中,黑龙江省荣获了“兴牧杯”一等奖,“草原杯”一等奖,“动物保健杯”二等奖,“金猪杯”三等奖。到1994年末,全省奶牛存栏达56.4万头,黄牛及肉牛存栏达265.9万头,生猪存栏达719万头,羊存栏达326万只,禽存栏达1.3亿只,均比1988年有较大幅度增长。1994年畜产品总产量达到232.6万吨,比1988年增长70%多。随着畜产品的大幅度增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由猪肉调入省实现了全省自给有余,进而发展为肉、蛋、奶的外销省;牧业产值比重已达28.1%;畜牧业的中轴作用明显增强,年转化粮食已达70亿公斤,带起了上千家畜产品加工企业;省、地、县、乡四级畜牧生产服务系统已经建立,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独立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
1995~2000年,全省畜牧业进入了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建设畜牧业大省的起步阶段。
1995年2月,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听取省畜牧局汇报全省畜牧工作时,强调“要站在发展全省经济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今后要走产业化的路子,尽快把我省建设成为畜牧业大省”。同年5月,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畜牧工作海伦现场会议上,向全省发出了发展产业化、建设畜牧业大省的号召。会议确定,建设畜牧业大省的指导思想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畜牧业市场经济为核心,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为方向,坚持区域发展、规模经营、科学饲养、系列加工、开拓市场、服务保障的方针,加速产业化进程,为实现畜牧业大省目标而奋斗。”建设畜牧业大省的战略目标,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到本世纪末建成畜牧业大省的基本框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左右;到2010年达到畜牧业大省的标准,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会议强调,建设畜牧业大省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要求从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通过市场牵龙头(加工企业),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形成“龙型”生产经营体系。会议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发展产业化经营提出了具体措施,即:积极发育和开拓省内市场,建立多功能全方位的市场体系;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抓好加工企业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区域化生产进程;坚持科技兴牧方针,努力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加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提高社会化服务功能。
1995~1996年间,省领导、省畜牧局以及各有关部门对畜牧业产业化实施方略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针对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畜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所形成的畜牧业产业化起步类型的多样性和发展程度的不平衡性,在全省总结和推广了畜牧业产业化起步类型的4种主要形式,即龙头企业带动型、生产基地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型,并强调各地都从实际出发,因地发展,逐步提高。
在这期间,集中力量总结和推广了双城市以雀巢公司为龙头,哈尔滨市以森永乳品厂为龙头,垦区以完达山乳业集团为龙头发展奶牛产业化的经验;呼兰县以正大集团为龙头,讷河市以大兴公司为龙头发展肉鸡产业化的经验;木兰县以优质肉牛开发集团为龙头发展优质肉牛产业化的经验;总结推广了望奎、海伦、绥化等市县发展瘦肉型商品猪基地的经验,安达发展牛经济的经验,依安发展大鹅的经验,以及绥化市宝山镇综合服务站、鸡西市西郊乡综合服务站发展养猪、养鸡一条龙服务的经验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1998年5月,在哈尔滨举办了黑龙江省首届畜牧业交易会。参展展位达300余个,参观人数超万人。通过交易会展示了全省畜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并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厂商、机构参展。达到了沟通信息、开展贸易、洽谈项目、开发合作的目的,向国内外宣传了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潜力和成就,对开拓国内外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2000年,在建设畜牧业大省的鼓舞下,在产业化发展的带动下,全省畜牧业又有新的发展。奶牛存栏增长到69.8万头,黄牛及肉牛存栏增长到391.5万头,生猪存栏增长到1085.4万头,羊存栏增长到507.4万只,家禽存栏达到1.31亿只,除家禽存栏持平外,均比1994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0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91.8万吨,比1994年增长150多万吨。相继出现了双城市畜产品总量达到32万吨,肇东达到28万吨,安达达到23.3万吨;哈市郊区、呼兰县、齐市郊区、海伦市、大庆市郊区、绥化市、讷河市、富裕县、五常市等都已接近或超过10万吨,还有一些县已超过5万吨。
四
2000~2005年,黑龙江省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出发,提出把畜牧业发育成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新战略,进一步推进了畜牧业大省的建设进程。
1999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大畜牧业的发展力度,把畜牧业发展成农村经济中的“半壁江山”,使其成为主导产业的决策。为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这一重要决策,2000、2001年,省、地、县各级都在大力宣传、总结经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2002年,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把畜牧业建设成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规划纲要》。《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总体要求,坚持市场引导、龙头牵动、科技支撑、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并提出到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的发展目标。
在贯彻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战略决策过程中,依据国内外市场发展需要,面对加入WTO的要求,结合全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省政府进一步提出做大做强畜牧业,必须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走效益型畜牧业发展之路,使畜牧业在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各方面同步扩增。省政府组织制定了《关于加快效益型畜牧业建设的意见》,并通过省政府在2003、2004年分别召开的全省畜牧工作会议加以贯彻。
五年来,各地通过认真贯彻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战略,使全省畜牧业又取得了新成就、新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增加。全省畜牧业的加快发展,已成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活力。2005年全省牧业产值达460亿元,牧业产值比重已由2000年的30.1%上升到40%。到2005年,大庆市牧业产值比重达57%,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三大市达40%。排在全省第二、三位的著名产粮大县的肇东和双城,畜牧业产值比重已达50%,安达、杜蒙、富裕、望奎、林甸等县的牧业产值比重也达50%左右。畜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有一批县市的牧业人均收入已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多,双城市牧业人均收入已高达145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2.4%。很多规模较大的畜牧专业户,户均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超万元的专业户已屡见不鲜,更涌现了一些超10万元的养畜大户和家庭牧场。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粮食就地转化增值的重要途径,2005年饲料用粮已达100多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3左右。
规模经营得到快速发展。全省畜牧业的规模经营,经历了由少向多发展,由小向大滚动,由分散向集中聚合,由专业村屯、专业乡镇向重点市县扩张,逐步形成区域化、基地化的发展态势。全省养畜、养禽专业户已由1988年的10多万户发展到2005年的41.4万户。各类饲养小区已达3673个,全省已有50%以上的各类家畜和80%以上的家禽实现了规模经营。涌现了一批奶牛存栏5万头以上、肉牛和羊饲养量30万头(只)以上、生猪出栏量50万头以上、肉鸡出栏量500万只以上的基地县。据2005年对富裕、林甸、肇东、安达4市县的调查,共存栏奶牛41万头,养奶牛10~15头的专业户4955个,共养13.5万头;奶牛场563个,养54520头,场均96头;奶牛小区130个,养70985头,区均546头,规模经营比重已达63%。随着生产基地的扩张与聚集,加速了以西部奶牛生产带、中部生猪生产区和东部肉牛生产带为主体的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使全省畜牧业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通过贯彻科技兴牧方针,推广五项综合技术,加强五项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畜牧业技术创新,挖掘新的生产潜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为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把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提上了日程。2000年起省畜牧局与相关部门配合,制定下发了各种畜禽的饲养管理规程,制定和修订了39项畜牧业地方标准。按照新的规程和标准,共培训技术骨干1.1万人,培训从业人员10万人次,制作发行光盘5万张,发放技术资料和生产手册15万份,在全省推广普及。2004年,省政府召开了以推广标准化建设为主旨的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申立国副省长在会议报告中强调:加快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是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规范生产、经营、管理行为,确保产业和产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优质化、现代化的主导措施。会议提出的总要求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增强产业竞争力这一主线,瞄准国内外市场,突出抓好良种普及、科学饲养、防疫灭病、产品加工和质量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建设,推动畜牧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这次会议,使全省畜牧战线更加明确了畜牧业标准化的内涵和要求以及今后的工作方向。经过实践,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迅速提高了畜牧产业的生产水平、效益水平和发展质量。全省畜禽品种已基本实现良种化,2004和2005年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引进奶牛1.5万多头,进一步提高牛群质量。2005年,奶牛单产达4.8吨,单产6吨以上的高产奶牛已占1/3;生猪出栏率已达137%,三元杂交肥猪出栏比重已占65%;肉牛、肉羊、肉鸡的饲料转化率和胴体品质都有提高;青贮种植205万亩。疫病防治工作成绩显著,上下动员,群策群力,严格防疫和疫苗接种,避免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侵入,防止了重要疫病的发生,全省畜禽疫情平稳。
龙头企业建设有新突破。到2005年全省已拥有乳品、畜禽屠宰、肉类加工、皮革加工以及毛绒加工等企业817家,形成了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相配套,地方名牌与驰名品牌竞相发展的格局。乳品加工企业达65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1.3万吨,其中日处理能力超200吨的企业有20家。拥有乳业产品品牌68个,“完达山”“红星”为中国驰名品牌,国家级名牌有龙丹、金星、绿洲等12个,省级名牌15个,地方名牌27个。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2亿元,利税30亿元;其中乳品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29亿元,创利税17.4亿元。乳制品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4,产品覆盖30个省、市、区,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规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 347家,年销售收入72亿元,其中生猪加工能力达2000万头以上,肉羊700万只,肉牛150万头,其深加工制品一半供应省内,一半外销。在肉制品中有120多个品牌,其中有11个品牌被评为国家级名牌产品,有15个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同时,活猪外销量也在增加,仅2005年就销往上海、北京、天津等地350万头。全省有禽类加工企业51家,年屠宰肉鸡能力3.1亿只,年加工禽肉30万吨,每年约有3万吨白条鸡或分割鸡销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双城新胜禽蛋批发市场年外销鲜蛋25万吨左右,带动了周边广大农户饲养蛋鸡2000多万只。全省有各类饲料加工厂820多家(生产5万吨以上大型企业43家),年双班生产能力890万吨,2005年饲料产量达547万吨,配合饲料、浓缩料、添加剂预混料、饲料添加剂等已发展到10个系列80多个品种,涌现一批知名饲料品牌,年实现总产值达 127亿元,销售收入102亿元。由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带起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畜禽生产基地,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1986~2005年,全省畜牧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按发展现代化畜牧产业的要求仍任重道远。今后需要通过进一步扩大规模化生产,健全标准化技术规范,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市场化发育步伐,推进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畜牧产业的建设进程,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