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地建设
第一节 基地建设
一、奶牛生产基地建设
1984年,确定哈尔滨市郊区、齐齐哈尔市郊区、大庆市、安达市、肇东市、双城市、杜蒙自治县7个市县为省奶牛生产基地,这7个市县又均被列为国家级基地。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奶牛生产为全省提供牛源和乳品工业原料。这7个奶牛生产基地市县通过对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积极扩大牛源,改进饲养管理技术,使奶牛生产有较快发展,产奶量明显增加。到1991年,7个奶牛基地市县奶牛存栏达到32.8万头,占全省存栏57.9万头的56%,比1984年增长1.8倍;7个基地市县的鲜奶产量达41.6万吨,占全省鲜奶产量112.6万吨的37%。1991年后,各奶牛基地市县通过发放买牛贷款,帮助解决建舍材料等各项政策,扶持发展奶牛专业户、专业大户、兴办奶牛场等搞规模经营;普遍推广以冻精配种、暖舍饲养、全价饲料、喂饲青贮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奶牛生产水平,增加了产奶量。2000年后,各基地市县还通过引进外资、联合办厂等办法新建或扩建了具有先进水平的乳品加工企业,做到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相辅相成,进一步带动了各基地市县奶牛业的发展。到2005年,这7个奶牛生产基地市县的奶牛存栏达到82.4万头,占全省奶牛存栏总数164.3万头的50%,比1991年增49.6万头,增加1.5倍;7个奶牛生产基地市县平均养奶牛11万余头,其中双城市养奶牛达22.3万头,为全国养奶牛最多的市县。到2005年,7个奶牛基地市县的牛奶产量达229.1万吨,占全省牛奶产量440.2万吨的52%,比1991年增4.5倍。这7个奶牛基地市县,在全省奶牛生产发展中起到了骨干和带头的作用,同时也为龙头企业成长、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化发育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1984年,确定阿城市、呼兰县、宾县、双城市、五常市、巴彦县、讷河市、龙江县、依安县、克东县、克山县、拜泉县、海伦市、绥化市、望奎县、绥棱县、兰西县、肇东市、庆安县、密山县、林口县、北安市、集贤县、桦南县24个市县为省级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市县。其中望奎县、绥化市、巴彦县、双城市、海伦县、克东县、拜泉县等市县被列为国家级基地县。通过引进“长白”“大白”“杜洛克”等瘦肉型良种公猪,建立猪的繁育体系,开展杂交配种等扶持办法,推动基地市县的生猪发展。到1991年,24个商品猪基地市县基本建成,猪存栏达到361.4万头,占全省猪存栏总数683万头的53%,比1984年开始建商品猪基地时增长32%;24个基地市县出栏商品猪274.8万头,占当年全省出栏猪总数554万头的49.5%,为全省实现猪肉自给起到了保障作用。
1991年后,为提高商品猪生产水平,24个商品猪基地市县在大力发展养猪专业户、专业场、专业村、重点乡镇等规模经营的同时,普遍推广以瘦肉型猪的杂交改良、保温暖舍、配合饲料、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技术,发展二元杂交的瘦肉型商品猪,实现了半年育肥,一年出栏两茬猪,胴体瘦肉率达56%左右。1998年后,在二元杂交的基础上,发展瘦肉猪的三元杂交,胴体瘦肉率提高到60%,使商品猪的生产质量有明显提高。到2005年,24个商品猪基地市县的猪存栏达到821.9万头,占全省存栏1670猪万头的49.2%,比1991年增长1.3倍;24个基地市县出栏猪达1091万头,占全省出栏猪2238万头的49%。在24个基地市县中,有肇东、望奎、巴彦、绥化、讷河5个基地市县猪的饲养量均超过150万头,成为带动全省发展养猪业的典型。
三、商品牛生产基地建设
1984年,确定龙江县、泰来县、甘南县、杜蒙自治县、富裕县、林甸县、安达市、肇东市、肇州县、肇源县、青冈县、明水县、兰西县13个市县为省级商品牛生产基地市县,并全被列为国家级商品牛建设基地。通过引进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等肉用良种公牛对黄牛母牛进行冷冻精液配种,对本地公牛全去势,使本地黄牛通过杂交改良,由原来以役用为主向肉用方向转化,推动了商品牛基地的发展。到1991年,这13个商品牛基地市县已初步建成,黄牛及肉牛存栏达到64.5万头,占全省当年黄牛及肉牛存栏202.9万头的31.8%,比1984年增长1倍;13个商品牛基地市县出栏商品牛12.6万头,占全省出栏牛45.5万头的27.7%,比1984年增长6.3倍。1991年后,各商品牛基地市县大力扶持农户办肉牛育肥专业户和专业场,普遍推广了肉牛改良、集中饲养、栓系补料、短期育肥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2000年后,通过招商引资陆续兴办了一批肉牛加工企业,为养肉牛的专业户、场提供了发展条件,使肉牛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到2005年,基地的黄牛基本实现了全改良,存栏达到120万头,占全省黄牛及肉牛存栏660万头的18%,比1991年增长近1倍,13个基地市县出栏肉牛73.52万头,占全省出栏总数359.2万头的20%,比1991年增4.8倍。到2005年,肉牛存栏超过10万头的基地市县有4个:肇东市达21.7万头,龙江县达19万头,青冈县达13.6万头,肇州县达10.1万头。这些基地市县为全省实现黄牛改肉牛提供了经验。
四、绵羊生产基地建设
1984年,在西部地区建东北细毛羊生产基地市县15个,在东部地区建东北半细毛羊生产基地市县15个,共计建设省级绵羊生产基地市县30个。
西部地区的15个东北细毛羊生产基地市县是:齐齐哈尔市郊区、大庆市、龙江县、泰来县、甘南县、杜蒙自治县、富裕县、林甸县、安达市、肇州县、肇东市、肇源县、青冈县、兰西县、明水县。其中龙江、甘南、泰来、肇东、肇州、林甸6个市县被列为国家级东北细毛羊生产基地县。
东部地区的15个东北半细毛羊生产基地市县是:牡丹江市郊区、佳木斯市郊区、宁安县、林口县、海林县、桦南县、依兰县、勃利县、集贤县、桦川县、宝清县、汤原县、穆棱市、绥滨县、富锦市。其中桦南、海林两县被列为国家级东北半细毛羊基地县。
1984年,确定绵羊基地市县后,加强了绵羊的繁育体系建设,选择和调剂优良种公羊,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和品种选育提高工作,提高了羊的产毛量,促进了绵羊业的发展。到1991年,绵羊基地初步建成,绵羊存栏达194万只,占全省绵羊存栏总数267.1万只的72%,比1984年增37%;羊毛产量达6781吨,占全省羊毛点产量9737吨的69%,比1984年增1.1倍;出栏肉羊61万只,占全省出栏肉羊100万只的61%,比1984年增长1倍。
1991年起,各养羊基地市县,大力发展养羊专业户和家庭养羊场,普遍推广以人工授精、增草补料、驱虫灭癞、羔羊育肥为主要内容的羊的毛肉增产综合技术,进一步提高绵羊的生产水平。
1994年,针对羊毛滞销,养羊效益下降,而羊肉供应又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采取了“保毛增肉”的措施,引进德国肉用美利奴种公羊改良东北细毛羊,引进无角道赛特和特克赛尔种公羊,改良东北半细毛羊,在保持羊毛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绵羊的产肉性能。
到2005年,30个绵羊基地市县存栏绵羊达到529万只,占全省绵羊存栏总数771万只的69%,比1991年增长1.7倍;基地市县的绵羊毛产量达到16632吨,占全省羊毛总产量25734吨的65%,比1991年增长1.45倍;基地市县出栏肉羊367.3万只,占全省肉羊出栏总数738.5万只的50%,比1991年增长5倍。为保证省内羊肉供应起到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毛肉并重的绵羊改良新路。
五、城市郊区禽蛋生产基地建设
1984年,确定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黑河、七台河、绥芬河12个大中城市郊区建设禽蛋生产基地。这些大中城市都分别建起一批存栏10~15万只的大、中型养鸡场,成为向城市居民供应鸡蛋的基地,同时为郊区农民发展规模养鸡提供鸡雏和饲养技术,带动了郊区农民养鸡专业户的发展。到1991年12个城市养鸡基地初步建成,存栏鸡达到1599万只,占全省家禽存栏9398.4万只的17%,比1984年增32.7%;产蛋达10.6万吨,占全省产禽蛋36.8万吨的29%,比1984年增6倍;出栏禽2.6万只,比1984年增3.3倍。
1991年后,12个大中城市郊区大力发展养鸡专业户、专业大户和养鸡场,普遍推广了优良品种,改本交配种为人工授精,蛋鸡改地面平养为笼式立体养鸡,肉仔鸡改地面养为网上平养,改混合饲料为配合饲料,加强疫病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鸡的饲养管理水平。
1995年起,实行了鸡的品种更新,相继引入“罗曼褐”“伊莎褐”“海赛克斯”等世界著名蛋鸡品种,以及“艾维茵”“AA”等世界著名肉鸡品种,进一步提高了蛋、肉鸡的生产性能。
到2000年各基地市县多兴办了肉鸡加工厂,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保障了肉鸡基地的发展。
到2005年,12个城市禽蛋生产基地存栏鸡发展到2479.4万只,占全省禽存栏总数16680.8万只的15%,比1991年增长64%;12个城市基地产蛋量达19.7万吨,占全省禽蛋产量102.7万吨的19.3%,比1991年增长90%;12个城市基地的鸡肉产量达12.2万吨,占全省禽肉产量61.7万吨的20%。各城市禽蛋生产基地在保证市民需求的同时,带动了周围各县农村规模养鸡业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养鸡业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