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龙头企业建设
第二章 龙头企业建设
1986~1994年,全省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一定发展。但多数加工企业规模经营较小,生产水平不够先进,畜产品档次不高,已不能适应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1995年后,省委、省政府对龙头企业建设更加重视,要求“实行龙头带动战略,抓好加工企业建设”。1997年省政府提出“反弹琵琶,倒过来抓”的指导方针,以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为切入点,做到“抓市场、上加工、带产业、促养殖”,尽快培植一批有能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龙头企业,牵动全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0年,省政府下发了《黑龙江省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对于龙头企业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作了明确规定。2001年,在省农业委员会成立了“农业产业化资金”专项,进一步解决对龙头企业建设的资金扶持。
各市、县和省各有关部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迅速行动,加大了龙头企业的建设力度。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机制创新,使一批国有企业改制成功。采取多轮驱动,多元投资,发展了一批民营企业。出现了飞鹤乳业、银螺乳业、大庄园肉业、宾西牛业等一批明星企业。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联合办厂,继雀巢集团、正大集团之后,又引入了全国乳品企业的前三强(内蒙伊利、蒙牛、上海光明),全国猪肉屠宰加工企业的前三强(山东金锣、南京雨润、河南双汇),全国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的第一强(长春皓月),先后进驻了省内。为发展整体优势,大力推进集团化进程,省农垦系统成功组建了完达山乳业集团,建设了北大荒肉业(宝泉岭、望奎)和北大荒牛业(红兴隆)公司。在改建、扩建、新建龙头企业中,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不断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2000年后,省内相关企业从德国、丹麦、西班牙、法国等引进生猪、肉牛屠宰加工设备、西式低温肉制品生产装备460台套。建立了国家级畜产品研发中心,省科技厅、农垦总局与大庆市联合在八一农垦大学建立了中加农产品研发中心,许多企业都设置了研发部,开展乳、肉制品新品种的开发,提高了加工技术水平,使肉制品生产达到7大类500多种,产量近9.1万吨,比1985年增长12倍,乳制品从过去以生产单一奶粉为主,发展到阶段粉、消毒奶、乳饮料、酸奶、冰淇淋、炼乳6大类270个品种,并创造了一批国家级及省级名牌产品,逐步提档升级。
到2005年,通过发展龙头企业战略,形成了各类畜产品加工齐全,初级产品与精深加工配套,地方名牌与全国驰名品牌竞相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扩大了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提高了畜牧业的附加值,带动了全省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成为畜产品输出大省,有80%的乳制品,50%的肉、蛋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全省肉类出口达8.6万吨,创历史新高;全省肉类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销售总额由1992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0.8亿元。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销售收入达129亿元。省级龙头企业实现利税34.2亿元,其中税金为18.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近3倍。据农业部和省、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评定,有些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有些加工企业分别被评为省级、市级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全省各类加工企业中发挥了示范作用,并对养畜禽户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