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



  2000年前后,国内外相继发现“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饲料中高浓度“二恶英”中毒、“瘦肉精”中毒、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婴”事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以及加入WTO以后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门槛越来越高,以质量、价格、品牌为主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种形势,国家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重视,省委、省政府已把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一再强调,发展畜牧业必须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路子,反复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求各有关部门和生产、加工企业,着眼长远,立足当前,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把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抓出成效。

  2000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面对加入WTO,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加快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的规范化建设,逐步使畜牧业生产、加工、储运等诸环节,按照科学、规范的方式运行,做到科学化饲养、全程化监控、安全化生产,实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目标,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2000~2005年,全省在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发展规模化经营

  实现畜牧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是实现畜牧业标准化,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2000年以前,除鸡的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0%外,奶牛、肉牛、猪、羊的规模化经营比重都在50%左右,而且小型专业户又占有较大比重。近一半数量的家畜仍处于分散的传统饲养状态,不仅产量不高,也容易形成安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全省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分散养畜户向专业户发展,扶持专业户向养畜大户和家庭牧场发展,组织养畜大户向畜牧业生产小区发展,不断提高畜禽养殖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到2005年,各种畜禽的规模化饲养比重普遍增长了10%以上,生产小区已由2000年的1405个增加到2005年的3673个。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饲养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管理和统一环境治理”的要求,做到人畜分离,相对封闭,集约生产,安全高效,进一步提高了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水平。2005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召开了“全国养殖小区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暨科技大户观摩会”,参观视察了标准化小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

  二、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从2000年开始,省畜牧局与相关部门配合,制订和修订了39项畜牧业地方标准。按照标准要求,制订下发了各种畜禽的饲养管理规程,使饲养管理、饲料配制、疫病防治、屠宰加工各环节都有规范可依。2002年,各地通过实施《畜牧人才培训工程方案》,以推行标准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培训技术骨干和从业人员,制作光盘,印发技术手册等手段,加快了标准化推广进程。对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要求必须按照国际标准或进口国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又制定和推广了绿色饲料和绿色畜产品标准,以保证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发展。

  三、改善畜禽生产环境

  2000年来,随着全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排泄物不断增加。据2004年匡算,全省一年可产生畜禽粪尿1.7亿吨,仅奶牛一项即产排泄物1700万吨,造成了对周边环境的严重污染。搞好排泄物的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不仅在农业生产和新能源开发上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对净化农村生活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对畜禽粪尿的处理,各地推广了三种主要办法:1.多数村屯采取集中收集,简易堆积,自然发酵,制成农家肥直接还田;2.将排泄物统一收集,堆放于化粪池中,经沉淀发酵后出售给有机肥厂,用于制造颗粒肥、花肥出售。绥化市北林区,双城市五家镇已进行试点,效果较好,正在推广;3.在生产小区、养畜场、专业大户建设沼气设施,把粪尿投入沼气池中,通过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取暖和炊事,沼渣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或再加工成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哈尔滨市郊区海顺养殖公司就采取这种办法处理和利用粪肥,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再利用。到2005年末,全省共建设沼气设施达5万个。

  四、强化动物疫病防治

  畜禽疫病的防治,已经成为保证畜产品质量、获得市场准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总结1986年来疫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坚持实行了“五强制、两强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即强制免疫、强制消毒、强制捕杀、强制无害化处理、强制封锁,强化疫情报告、强化检疫监督管理。通过坚持实施“五强制、两强化”的措施。采取严格监控、集中免疫等措施,防止了禽流感的发生,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力争不出现、确保不蔓延、人间不感染”的目标,成为全国两个无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省份之一,受到了农业部的多次表彰。到2005年,全省实现了内疫不发生、外疫不侵入的目标,确保了动物疫情的稳定。

  五、严把投入品质量关

  1986年来,每年都对饲料兽药市场进行检查,2000年后,更加大了行政执法工作力度。根据国家颁布的《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以及相关规定,每年都开展两次针对投入品质量的执法检查。2003年,全省共检查70家兽药生产企业,600多家兽药经营企业,查出无生产文号、超期、变质兽药45个品种2000余支,国家禁用、限用兽药10个品种38件,全部进行了收缴和销毁处理;检查饲料生产企业300余家,饲料经营企业2000余家,养畜场(户)200余个,共查获无许可证、无文号、无标准、无标签、无产品合格证的“五无”饲料产品200吨,全部进行了销毁,取缔了无证经营的种猪场2家。2005年,按照农业部“认真清理、严格准入”的要求,全省对饲料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资质审查合格证、动物源性产品安全卫生合格证进行了重新审核,淘汰了不合格企业25家,重新整改企业60家。对假劣药物制品进行了严格监管,全省共检查兽药生产企业56家,兽药经营单位497家,查封无证经营单位37家,吊销生产许可证4家,停产整顿3家,查出假劣兽药253件,进一步净化了全省的兽药、饲料市场,从源头上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2005年6月,宁安市沙河镇发生特大洪灾,11月,松花江哈尔滨区段受到上游化学品污染。省畜牧局快速反应,及时出台了《沙河镇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措施》《松花江流域水体污染期畜禽饮水安全应急措施》,并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实施,确保了沙河镇灾后无大疫和松花江两岸畜禽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