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绿色畜牧业 1990年5月15日,国家开始组织发展绿色食品,要求绿色养殖业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集饲料基地、饲养、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畜牧产品生产经营链。核心是通过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控制,最终生产出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健康的绿色畜产品。
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始实行绿色标志认证制度,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使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绿色食品分A级和AA级两个等级。绿色食品标志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认定颁发,使用权有效期为3年。1993年,省政府按照上述要求和有关规定在省内启动了绿色畜牧业发展工程。1997年起,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纳入了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成立省绿色食品办公室。1999年,下发了《黑龙江省2000~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地布局和推进措施,向各有关市县和相关部门下达生产任务。2000年,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后,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全省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发展。同年,省政府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根据各地生态资源条件和区域性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围绕西部松嫩平原区、东部三江平原区,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南部长白山区和中部丘陵漫岗等五大生态区域,对畜禽类绿色养殖业进行布局,并确立发展重点和主要品类。
奶牛:双城、呼兰、安达、肇东、杜蒙、富裕等县(市)。
肉牛:宾县、木兰、阿城、尚志、肇东、安达、明水、绥化、富裕、肇源、杜蒙、穆棱、宁安、桦南、绥滨等县(市)。
生猪:巴彦、双城、海伦、绥化、望奎、兰西、青冈、肇州、克山、讷河、拜泉、密山、富锦、虎林、绥棱等县(市)及哈尔滨市郊区。
家禽:依安、拜泉、富裕、讷河、肇东、望奎、海伦、双城、巴彦、呼兰、延寿、汤原、同江、饶河等县(市)及双鸭山、佳木斯、牡丹江、大庆、齐齐哈尔市郊区。
肉羊:甘南、龙江、泰来、林甸、青冈、兰西、绥棱、富锦、勃利、嫩江、同江、汤源、林口、东宁等县(市)。
2001年6月8日,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于同年7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对绿色食品标志的申请使用、生产经营、扶持保护、管理监督等做了具体规定,确定了生产、经营绿色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符合条件;生产、经营绿色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取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保护、扶持和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各地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充分运用畜牧业产业化的经营机制,逐步落实全省绿色畜产品发展规划,使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望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已经取得了饲料原料、全价颗粒料、绿色猪肉3项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中国首家绿色食品乳品生产基地,年加工无污染、无公害优质鲜奶50余万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充分利用无污染的草原生态环境,采取发展绿色种植业保障饲料供应,对外来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实行准入制度,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措施,发展绿色牛奶食品。绿色奶牛存栏由1998年不足3万头发展到2005年的近10万多头,并与伊利集团合作,建设先进的乳品加工企业,生产“妙士”牌系列乳品。全县绿色畜牧业实现产值10.4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绿色畜牧业的收入达1751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63%。宝泉岭肉业公司与俄罗斯比罗比詹霍尔克肉联厂签定了1.5万吨的猪肉加工销售合同,成交金额1.8亿元。这是全省绿色猪肉首次向国际市场出口。巴彦县已发展A级绿色食品生猪基地养殖场10处,年出栏A级绿色食品生猪10万多头,占总量的10%以上。
到2005年末,全省绿色食品养殖业认证数159个。绿色畜禽饲养量1286万头(只),其中,绿色食品牛奶产量186.2万吨,占全省牛奶产量的43%;绿色肉牛出栏1.9万头,绿色肉羊出栏5万只,鹅出栏151.2万只。绿色食品养殖业出现相对集中的发展趋势,绿色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市,占全省绿色食品生猪出栏的83%。绿色禽类生产主要集中在牡丹江市和哈尔滨市,占全省绿色禽类出栏的95%。全省绿色畜牧业生产正处在逐步兴起的阶段。
3440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