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研成果

第二节 科研成果



  1986~2005年,全省畜牧系统开展科研项目超千个,取得各级科研成果奖的科研项目共439项。其中获国家级及部、省级二等以上的科技成果98项,部、省级三等及三等以下的以及省厅、局和地、市级的科技成果341项。在国家级及部、省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98项中有国家发明奖或技术进步奖16项;农业部奖30项;黑龙江省政府、省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52项。按专业分科统计,畜牧学科34项,兽医学科38项,草原饲料学科26项(见表6—3)。














  在上述科研成果中,选择水平较高,省内推广面较大,经济效益显著的部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部、省级一、二等奖的项目,按畜牧、兽医、草原饲料等学科分项简述如下。

  一、畜牧学科

  (一)地方猪种质特性的测定

  地方猪种质特性的测定课题是1979年农业部下达的研究中国10个品种的地方良种猪(猪种选自东、西、南、北、中代表性的品种:东北民猪、河套大耳猪、姜曲海猪、二花脸猪、嘉兴黑猪、金华猪、大围子猪、内江猪、贵州香猪和广东大花白猪)的种质特性重点科研项目。这项研究在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许振英主持下,于1984年完成。课题组测定了20项生理生化指标连续的、动态的变化情况,揭示了品种间和年龄间的变异规律,丰富了中国猪生理生化的内容,初步确定若干地方猪种染色体核型,遗传参数的估测,杂交性状的遗传方式和杂交优势率。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畜禽种质特性方面的空白,对于品种区划、生态分类、品种资源保存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198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黑龙江省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及《中国畜禽品种志》编辑的研究

  1979~1983年,在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主持下,全国29个省(区)合作,分别承担各省(区)的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及编志工作。1980年3月,在黑龙江省畜牧局的领导下,组建了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工作专业队,主要人员有省畜牧研究所袁亚新、李怀祯、李德贵等,确定了调查的29个品种。1980年底,经各专业小组深入实地考察,研究编辑,基本上完成了29个品种的调查任务,1981个各专业组在原来材料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补充调查,增加为35个畜禽品种,在1982年4月黑龙江省畜禽品种编辑工作会议上,又增加了西门塔尔牛和水貂2个品种,共调查了37个品种,编入了省志。向国家推荐编入国家品种志的有32个品种,其中马10个、牛4个、羊4个,猪7个、禽4个、驯养的野生动物3个。该志是国家有史以来进行的一次调查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资料最丰富、最系统,图文并茂,科学水平最高的品种资源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东北半细毛羊育种

  东北半细毛羊育种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农业部,起止年限是从1973年~1988年,由东北地区绵羊育种委员会主持,参加人员主要有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刘文信、牛健英等,经过多年的联合育种,东北三省共有东北半细毛羊类型羊32万只,其中东北半细毛羊62000只。经三省检查鉴定确定东北半细毛羊5623只,一级羊占55.9%,其中成母羊4123只,一级占有54.47%,平均毛长9.91厘米,污毛平均产量4.54公斤,平均体重53.21公斤,细度为56~58支的占83.21%,超过了育种方案中规定和各项育种指标。198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绵羊药物脱毛与毒理研究

  该项目是由东北农业大学李涛教授主持研究的课题,起止时间是1985~1988年。该项目利用羊的皮肤对环磷酸铵敏感的原理,一次用药就能使羊毛脱落,主要是抑制毛囊和毛根细胞的正常的代谢过程,使细胞发生暂时性、可逆性营养不良变化,对毛发的再生无任何不良影响,解决了对绵羊使用人工剪毛毛量少,毛的质量下降的问题。该成果在黑龙江、内蒙古、西北等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每只羊可增毛0.5~0.8公斤。该项目于1989年获省级二等奖。

  (五)哈尔滨白兔育种

  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起止时间1976~1986年,主要完成人是张军飞研究员。本成果运用家畜遗传繁育理论,综合复杂育成杂交方法,以比利时兔、德国花巨型兔为父本,以本地白兔、上海白兔为母本,组成8个杂交组合。通过杂交试验,利用综合评定分析方法,选出最佳杂交组合。以选育方案为指标,定向培育。再经过严格选育,于1986年,育成国内第一个家兔新品种—哈尔滨大白兔。通过在全国推广扩繁,证明了哈尔滨大白兔遗传性稳定,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性能好。仔兔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好,屠宰率57.6%,各项生化指标强于进口兔。在相同的条件下各项生产性能指标均高于进口大型肉兔。该成果已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猪体外受精机理研究

  该项目是由东北农业大学秦鹏春教授主持研究的课题,起止时间是1994~1996年。主要利用优秀种猪卵巢内大量未成熟卵,在实验室内人工培养成熟,用同种公猪精液,经过处理,使精子在体外与卵作用受精,经过体外培养成为可移植胚胎,最后以手术方法移到其他母猪体内,生出优秀试管猪。该成果系统揭示了猪卵母细胞从体外成熟直到体外受精各过程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解决了猪体外受精卵早期发育的阻断现象。使猪体外受精卵纯体外培养发育到桑胚体。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七)奶牛子宫复旧机理的研究

  该项目是由东北农业大学田文儒教授主持研究的课题,起止时间是1998~2001年。该项目采用多种先进的研究手段,对子宫复旧过程中蛋白质降解规律及氨基酸的排出途径,子宫肌组织的超微结构、子宫细胞凋亡、产后子宫的超声影像学变化规律和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研究了子宫复旧过程中蛋白质降解和宫腔内产气等特点,同时对子宫复旧过程中卵巢的活动情况、卵泡及激素对蛋白质降解、超微结构及超声图像的影响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清楚地阐明了子宫复旧的规律和机理,活化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对子宫复旧过程中宫腔内气体的产生、蛋白质降解规律及细胞凋亡现象的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和很高的学术价值。200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胚胎着床分子机理的研究

  胚胎着床分子机理的研究科研项目是由东北农业大学杨增明教授主持,起止时间1999~2003年。虽然早已证实前列腺素E2在小鼠、大鼠和人的胚胎着床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对其调控途径一直不清楚。杨增明教授对前列腺素E2合成的关键限速酶——微粒体型前列腺素E合成酶和可溶性前列腺素E合成酶基因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与调节首次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前列腺素E合成酶在子宫的胚胎着床点处有特异性表达,而在子宫的非着床点,以及假孕和延迟着床的子宫中不表达。但用雌激素处理启动胚胎着床后,可诱导前列腺素E合成酶基因在胚胎着床位点有特异性表达。这表明前列腺素E合成酶基因在子宫中的表达受处于活性状态的胚胎的特异性诱导。对前列腺素E合成酶基因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恒河猴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以及前列腺素E2的受体在子宫中的表达与调节进行了详细研究。这些研究为最早进行前列腺素E合成酶基因和受本基因的相关研究,及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以后相关的研究论文中被广泛引用,共被SCI源期刊引用48次。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鸡品种遗传特性在不同水平上的系统研究

  该项目是由东北农业大学刘娣教授主持研究的课题,起止时间是1999~2003年。项目运用电子显微镜、现化微量元素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显带、蛋白质和酶类生化分析技术,PCR(聚合酶链反应)、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等DNA标记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形态学、细胞学、染色体水平、蛋白质水平和DNA水平对6个黑龙江省主要商品鸡品种、14个中国地方品种鸡及4种禽类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在4个水平上计算了群体遗传距离并进行了聚类分析,明确其遗传特性,分析其亲缘关系,提出其遗传变异的评价方法,并对部分引进商品鸡种及国内地方鸡种的遗传变异初步给予评价;进行了蛋白质、核DNA和质DNA多态位点的遗传标记、遗传规律的确定以及利用遗传标记进行各群体系统地位的研究,在群体亲缘关系及其起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分析;进行了部分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和群体多样性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鸡目的基因电子克隆技术研究和克隆;探索了综合系统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对禽类遗传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育种、品种改良、保种有重要意义。该项目2005年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二、兽医学科

  (一)猪瘟兔化弱毒组织培养疫苗的研究(用羔羊肾和羔羊睾丸组织培养物繁殖弱毒和制备疫苗)

  该课题来源于农业部畜牧局,起止时间为1979~1983年,主持人为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潘兴广,主要参加人员刘锦旭等,完成单位是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和农牧渔业部兰州兽医生物药厂。1979年,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潘兴广主持完成了用羔羊肾细胞培养繁殖兔化弱毒制备疫苗的试验,证明兔化弱毒可在羔羊肾细胞上进行病毒连续增殖,制备疫苗有高效的毒价和良好的免疫原性。1980年,在兰州兽药厂用15立升转瓶做了羔羊肾细胞培养物繁殖兔化弱毒试验,用羔羊(或胎羊)肾细胞培养物接种兔化弱毒反应兔脾毒,收获细胞兔化弱毒连续增殖的2~4枚培养物。经兔体测定毒价在5万倍以上,简化了工艺过程,降低生产成本可达100万元以上。该苗在6省800万头猪大面积使用,证明安全、有效,免疫效果良好。该成果于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羊疥癣病防治及其药物更新的研究

  该课题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起止时间为1985~1986年,完成单位为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由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罗德鹏主持,主要完成人员有魏荫瑭等人。利用化药联用原理研制成功的“新灭癞灵”是一种能显示有机磷与菊酯类协同作用的强力杀螨剂。它既可以涂擦,又可以药浴。本合剂对羊疥癣病原离体杀灭试验表明,48小时内杀灭全部成虫、若虫、幼虫和虫卵,杀灭率高达100%;涂擦治疗试验,对施药前共检出582个虫体的20只病羊进行治疗,在用药后只检出了409个死虫体,未发现活虫。证明该制剂的杀螨效果确实和治疗效果可靠。为检测其安全性,分别应用5000毫升/升氧化乐果、500毫升/升溴氰菊酯和500毫升/升溴氰菊酯、5000毫升/升氧化乐果合剂进行浸浴试验,及本合剂原液1.5毫升口服试验,结果全部试验羊只均无中毒现象发生。采用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残毒测定试验表明,其残留极限完全符合卫生法规要求。推广应用试验覆盖了10余个市县,药浴羊58万余只,累计获得经济效益100余万元。实践证明,本合剂具有高效、低毒、价廉和用法简便等优点。完全可取代六六六在防治羊疥癣病上的应用。该项成果于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

  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起止时间1978~1985年,参加人员有马思奇、王明、王玉春、魏凤翔、董齐、于文涛、刘长明等。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肠道病毒病,症状为水样腹泻和呕吐,新生仔猪的死亡率极高,爆发后呈地方流行。试验采用二甲基砜处理细胞的方法,使病毒在胎猪肾细胞上培养并连续传代,克隆纯化,研制出安全、稳定、免疫原性好的弱毒疫苗。两次返祖试验的仔猪,经临床、剖检、空肠绒毛镜检和直接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证明毒力没有增强。母猪产前一个半月肌肉注射弱毒疫苗1毫升,产前半个月再滴鼻1毫升,其新产仔猪生后3日龄用弱毒攻击,可获得95%以上的保护,在同一试验条件下,比日本弱毒疫苗保护率高13.7%。农牧渔业部畜牧局已经批准生产该冻干苗并推广应用。该成果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布鲁氏菌羊种五号菌苗

  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起止时间1960~1990年,主要完成人员有卢道纯、孔繁琨、石宗舫、陈乃昌、宋之先,刘玉梅等。布鲁氏菌羊种五号菌苗(简称M5疫苗)是预防绵羊、山羊、牛和鹿布鲁氏菌病用的疫苗,以中国分离到的野毒株通过纯感动物和细胞培养方法育成。本疫苗已在新疆、青海、甘肃、山西、吉林和黑龙江等兽药厂大量生产,每年约免疫羊1500万只,牛200万头,在各省已广泛应用。由于适龄的母畜得到免疫,每年减少空怀、流产及皮毛等损失,增产3300万元左右。因家畜的污染率逐年下降,人的本病患者也随之减少,保证了人民的健康。该成果1991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五)猪囊虫病快速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的推广

  该课题来源于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起止时间为1986~1991年,完成单位是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由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鹿振起研究员主持,主要完成人员有骆玉勤等人。该项目重点是推广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成功的《猪囊虫病生前快速诊断的研究—定量血片玻板间接血凝试验》科研成果和应用丙硫苯咪唑治疗猪囊虫的新技术。经6年时间,在省推广了63个县,覆盖面达全省囊虫污染市县的94%,同时还在内蒙古、四川、辽宁、吉林等省的17个市县(旗)得到了推广应用,共普查生猪4968029头,诊断出猪囊虫病猪737927头,治疗囊虫病猪384604头(含舌检猪10677头),为国家及养猪户减少经济损失1.54亿元,为有效控制猪囊虫病开辟了新途径。该推广项目于1992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禽白血病的琼扩检测与防治方法

  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起止时间1984~1986年,主要完成人员有张晶、何兆忠、付先强、黄世纯、尹训南等。禽白血病普遍发生于鸡群,污染率很高,严重影响养鸡业的发展。防治禽白血病只能通过检疫、淘汰,达到根除。因此,防治的关键是建立适用的检测方法。该成果采用琼脂扩散试验从鸡的羽髓中检测禽白血病病毒抗原方法为世界首创。与国际上少数先进国家采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相比,具有特异性强,检出率高,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推广等优点,并可以检5日龄以上的任何鸡。在防治中采用全群(乃至全场)大规模检疫、淘汰,使净化禽白血病的速度大大加快,一世代净化率达92%以上,3年时间不但被净化的祖代鸡群达到无禽白血病鸡群的国际标准,其商品代鸡也获得显著效果,由白血病引起的死亡率降低90%,达国际先进水平。净化白血病鸡群的商品代约占全国的1/10,用净化鸡群种蛋生产的无白血病病毒污染的禽病疫苗占全国各种禽病疫苗的1/9。该成果1992年获国家星火计划三等奖。

  (七)流行性感冒病毒大流行株起源研究的一些新发现

  该课题来源于卫生部,起止时间为1991~1995年,完成单位为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由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陈晶宇研究员主持,主要完成人员有刘锦旭等人。该课题是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流感中心合作课题,是根据已发表的马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经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7—PCR)成功扩增出了中国马流感病毒(甲2型)核蛋白基因。将该片段接到载体并转化,提取阳性菌落的质粒以酶切的PCR鉴定其大小,对其测序并进行分析发现,马群中分离到禽源H3N8流感病毒,并证实了马流感病毒H3基因来源于禽的流感毒株。该项成果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灭活菌苗

  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起止时间1984~1988年,完成人员有彭发泉、杨留战、赵淑春、苑士祥、张树成、杨旭夫、洪秀聪、王振华等。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R)在各国普遍发生,是养猪业经济损失很大的传染病,国际上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本菌苗是用生产丰富保护性抗原的猪支气管败血杆菌(Bb)强毒1相菌和低毒强效免疫佐剂制成的油包水型乳剂灭活菌苗,可作被动免疫、主动免疫及主动结合免疫,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良好。妊娠母猪一次注苗,通过初乳被动免疫被动保护的仔猪对强度攻击的鼻甲骨萎缩减少平均95%。哺乳仔猪主动免疫可加速清除攻击,两次注苗清除达100%,一次注苗亦达80%~90%,同时滴鼻免疫者抗感染率70%~80%。主动产生抗感染力和清菌力不受高价母源抗体控制。比较试验中本菌苗对仔猪的被动保护力比荷兰、日本和美国的四种著名商品苗高1~4倍多。本菌苗已在15个省市免疫妊娠母猪220161头,被动及主动免疫仔猪共1522090头,注苗后无不良反应。调查猪场被动免疫猪到屠宰时萎缩鼻炎病变率比不注苗对照减少89.2%~91.2%,肥猪提前出栏11.6~27.8天,该成果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马传贫病马与其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抗体鉴别法

  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起止时间1986~1989年,主要完成人有卢景良、孔宪刚、宁希德、张日阔等。患病畜禽与注射疫苗免疫预防的畜禽,皆能产生血清抗体,各国现用的血清学诊断,对两者均不能区分,致使病畜无法确认和清除,已成为世界性重大难题。本成果对马传贫病马与马传贫疫苗免疫马的血清抗体鉴别,是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它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出马传贫疫苗抗原株系列特异的单克隆抗体A4,并制成用于免疫斑点试验(DB)后酶联诊断试剂盒,凡受检血清对DB呈阳性者,定为注苗马;其阴性的血清再做免疫扩散试验(ID)呈阳性者,定为传贫马。以DB试验和ID试验相结合对马传贫病马与注苗马进行鉴别的方法,特异性强,能将传贫病马与注苗马二者完全区分开;敏感性高,使用期长,能检出已达4年以上的注苗马。诊断试剂盒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易于现地推广,已于1991年纳入农业部颁布的马传贫防制办法和作为全国考核马传贫防治效果的法定方法。本成果作为“七五”取得的重大的科技成果在北京展览馆向国内外展出。1991年,在古巴推广应用获古巴政府表彰,为中国马传贫疫苗进入国际市场必配的鉴别诊断试剂共同出口创汇,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鸡传染性贫血病发病机理的研究

  该项目由东北农业大学完成,主要参加人员有东北农业大学刘忠贵教授等人,起止时间是1994~1996年。项目首次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水平全面系统研究了该病的免疫抑制机理和贫血发生机理,揭示了雏鸡感染CIA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发生障碍,全身与局部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呈现抑制,骨髓造血组织、红系造血细胞增殖功能及造血前体细胞分化发育呈现障碍,血清因子对正常骨髓集落形成具有抑制作用,骨髓基质酸性黏多糖降低,外周血液呈现正色素性贫血,血细胞减少症和血栓细胞减少症等。该项目于1998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家兔巴氏菌、波氏菌血清诊断及灭活油佐剂二联苗

  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起止时间1984~1995年,主要完成人员有王西川、王翠兰、王英厚等。兔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率在20%~70%,因该病引起的死亡率达20%以上。家兔巴氏菌,波氏菌病血清学诊断,用高速离心纯化的兔1相波氏菌(B6)抗原,以琼脂糖免疫扩散法检查波氏菌感染血清,检查结果与细菌分离符合率为91%,用家兔A型巴氏菌(Pm)制备荚膜抗原,对Pm感染兔血清进行琼脂糖免疫扩散检查,检出率90.3%,与细菌分离符合率90.4%,感染后10~30天抗体阳转,持续期达5个月以上。实验表明本办法特异性强,检出率高,操作方便,容易掌握,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家兔巴氏菌、波氏菌灭活油佐剂二联苗免疫兔,安全性良好,免疫保护率在92%以上,免疫后14日既可获得保护,持续期可达6~9个月。疫苗在4℃放置12个月仍然有效,在全国10个省(区)现地应用注射家兔近40万只,无不良反应,控制疫病流行效果明显。国内外尚未见到应用该种二联苗的报道。该成果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二)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兔化绵羊适应菌苗和微量凝集诊断技术

  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主要完成人员有吴庭训、高福春、白文彬、张红星等。起止时间是1986~1991年。牛肺疫是对牛危害严重而且广泛传播的重要传染病。在急性爆发时,不仅可使牛大批死亡,而且耐过的牛还要长期带菌成为传染源。为预防本病,需要一种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的弱毒菌苗和诊断技术。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制成的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在全国已控制和消灭了牛肺疫的发生。1987年,开展牛肺疫微量凝集(MA)诊断技术的研究,1988~1990年,应用该技术对未发生牛肺疫的5个省(区)市共检牛血清20379头份,出现6头阳性反应;用CFT(补体结合实验)对比检查13641头,阳性142头,疑似35头。用制备的3批抗原对标准阳性血清和日本阳性血清进行对比实验证明,牛肺疫微量凝集(MA)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通过实践证明,MA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抗原,反应明显,易于判定,特异性优于补体结合反应等特点,适合于现地检疫推广应用。该成果1999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十三)旋毛虫各隔离种分类的研究

  该课题由东北农业大学完成,参加人员有东北农业大学宋铭忻教授等人。起止时间是1998~2001年。该项目对黑龙江省猪、犬旋毛虫的流行调查、感染性、成虫免疫、新生幼虫免疫、疗效试验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动物体内存在着两个旋毛虫隔离种,猪旋毛虫确定为旋毛形线虫;犬旋毛虫确定为本地毛形线虫。该项目对猪、犬旋毛虫的检疫部位、检疫方法及冷冻无害化处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屠宰场、肉联厂和口岸检疫及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检疫,还可应用于口岸遇到的有疑义的复检,解决了除肉联厂以外其他场合关于二分体、四分体、分割肉采样部位不明确,检出率低的问题,并为旋毛虫肉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所得实验数据对虫种分类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制定防制措施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该项目于2002年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十四)奶牛肢蹄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该课题由东北农业大学完成,参加人员主要有东北农业大学王洪斌教授等人。起止时间是1998~2001年。项目首次将B型超声波诊断仪应用于奶牛关节及腱、腱鞘、黏液囊超声波影像学观察,以早期诊断奶牛肢蹄病。应用先进的关节内窥镜,进行正常关节及患病关节的形态学观察,以达早期确诊;科学地进行了奶牛场拱形运动场建设,蹄部药浴和喷雾,电动削蹄机的研制及每年两次定期修蹄和削蹄,复方护蹄膏的研制和应用。提出了奶牛氟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建立奶牛肢蹄病综合防治规范示范场,进行防治措施的现地应用研究等。该项研究在深入养殖户和奶牛场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了黑龙江省的奶牛肢蹄病发病情况。该项目于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十五)鸡传染性贫血病对新城疫疫苗的影响及其机理

  该课题由东北农业大学完成,主要参加人员有东北农业大学刘忠贵教授等人。起止时间是1988~1990年。项目首次揭示了CIAV(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感染鸡ND(新城疫)免疫后,其免疫器官的细胞因子IL-2和IFN的免疫调节机能减弱,并证明其与免疫保护率降低密切相关;首次证明CIAV感染雏鸡ND免疫后,其免疫器官,不但CK4+、CD8+T细胞数量及CD4+与CD8+T细胞比值下降,而且其IgG+、IgM+、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也明显减少,并且发现其降低与免疫保护率下降紧密相关;首次揭示了CIAV感染雏鸡ND免疫后,其全身免疫与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黏膜免疫组织的相互联系,并证明局部黏膜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降低与免疫保护率低下有关;首次揭示了CIAV感染ND免疫雏鸡VNDV(新城疫强毒)攻击后,其免疫保护率下降是CIAV感染雏鸡对ND疫苗免疫应答机制降低的关键。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综合研究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和全身与局部黏膜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应答与免疫保护效应相互关系,全面深入探索了CIA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对疫苗的影响及其机理,在国内外禽病免疫研究中尚无报道,独具特色,具有综合研究优势。该项目于2003年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十六)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

  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主要完成人员有马思奇、佟有恩、冯力、魏凤翔等人。起止时间是1991~2000年。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用于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两种病毒引起的猪只腹泻症。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被动免疫以保护仔猪,也用于主动免疫保护不同年龄的猪只,该课题是先在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及猪流行性腹泻(PED)两个灭活单苗的系统试验并符合单苗各项免疫指标的基础上,开展了二联细胞灭活苗的研究。二联灭活苗的免疫试验结果,主动免疫5批试验的总保护率TGE为100%,PED为92%;被动免疫5批试验的总保护率TGE为87.9%,PED为82.4%,主动免疫期6个月,仔猪被动免疫期是哺乳期至断奶后一周,疫苗保存期(4℃~8℃)为一年。田间试验的保护率为83.7%~96.35%。在区域试验中,共制备800万毫升二联苗,共预防接种160多万头母猪及140多万头仔猪及成猪,免疫效果良好,保护率在90%以上。此项研究解决了PED病毒适应细胞,提高毒价及选用后海穴位免疫接种的技术关键。穴位接种是对常规免疫途径的突破,有增进免疫应答,提高免疫保护率的作用。该成果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七)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该项目由中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主要完成人员有于康震、陈化兰、田国彬、辛朝安、冯菊艳等。本项目适用于禽类H5型禽流感的免疫预防。内容包括中国大陆H5亚型禽流感病毒株库的建立,H5N2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和H5N1亚型禽流感基因工程灭活苗的研制、产业化生产及推广应用。本项目自1996年鉴定我国第一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以来,已从全国各地分离鉴定538株H5N1禽流感病毒,建立了中国大陆H5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库,基本阐明了我国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规律。H5N2疫苗2003年获农业部颁发的新兽药证书,是国内第一个研制成功并应用于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疫苗。该疫苗种子株为实验室驯化培育的H5N2亚型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生物安全性,疫苗免疫原性良好,一次免疫鸡有效保护期达6个月。2004年初,农业部指定全国9家兽医生物制品厂生产该疫苗,用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紧急免疫,对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有效控制发挥了关键作用。H5N1疫苗2005年1月获农业部颁发的新兽药证书,是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并大规模应用的流感病毒反向基因操作疫苗。该疫苗种子株系人工构建的H5N1亚型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与国内流行的H5N1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抗原性高度一致,鸡胚生长滴度较H5N2疫苗株提高4倍左右。H5N1疫苗免疫鸡的有效免疫保护期比H5N2疫苗延长4个月以上;两次免疫鸭、鹅产生的有效保护抗体持续期分别为10个月和3个月以上,是国际上唯一经政府批准,对水禽高致病性禽流感有可靠免疫保护力的疫苗,被农业部指定为全国水禽强制免疫疫苗。至2005年初,两种疫苗已累计应用39亿羽份,结合其他防治措施,较快地控制了2004年国内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大大降低了禽流感向人传播的可能性,从2004年7月疫苗投入使用以后,从未发生人的感染,与越南和泰国禽流感防治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本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极其显著,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草原饲料学科

  (一)瘦肉型生长肥育猪的饲养标准与饲料配方

  该课题由东北农业大学完成,起止时间为1983~1985年,主持人为许振英教授。本项目联合全国十余家单位,重点研究瘦肉型生长肥育猪的饲养标准,采用了新的实验手段,吸收了先进的营养科学和生物统计理论,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设计了对比饲养试验、消化代谢和屠宰试验。并对瘦肉型生长肥育猪的能量代谢以及不同蛋白质、赖氨酸水平对瘦肉率的影响,蛋白质代谢与沉积规律,适宜屠宰期和限食方法,微量元素需要等方面做了大量实验,并根据这些资料完成了瘦肉型生长肥育猪饲养标准。该项目于198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畜牧(猪、鸡)生产中营养物质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该课题由东北农业大学完成,起止时间为1983~1987年,主持人为许振英教授。项目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猪和鸡对营养物质利用与转化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畜禽生长发育,能量和蛋白质代谢与转化以及微量元素硒和锌的反应及需要等方面,丰富了动物营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结果对指导动物饲养标准的制定,饲料的配合,添加剂的生产和对畜禽的科学饲养均具有重大意义。该项目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三)纤维对单胃动物矿物元素利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该课题由东北农业大学完成,主持人为单安山教授。起止时间是1988~1990年。项目系统研究了纤维对单胃动物鸡和猪营养中10种主要的矿物元素利用的影响、相关因素、作用机制和改善途径。结果表明,纤维不利于单胃动物对饲料粮中钙、磷、镁等8种元素的利用;系统研究了纤维对金属离子的化学结合,动物消化道结物与功能的影响,纤维饲料中的植酸酶矿物元素发生化学结合,不利于矿物元素的利用。该项目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饲料开发—饲料标准及其监测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是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起止年限是1986~1990年,由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主持,由省畜牧研究所张执信、杜荣、陈香秀等人完成的饲料用高粱(GB10364—89)和饲料用小麦(GB10366—89)2项原料标准。期间课题组采集、整理了大量的高粱、小麦样品,进行常规成分分析,小麦678项、高粱618项。氨基酸分析小麦846项,高粱792项;单宁酸分析高粱88项;植酸磷分析小麦94项,高粱88项;鸡代谢能高粱样品88个,小麦样品97个。同时还根据全国18个省的小麦、高粱主要产区的生产情况,主要品种特性,加工工艺及竞争性用途撰写小麦、高粱的起草说明,制定了国家饲用小麦、高粱标准,此项标准已于1989年2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30项饲料标准中的其中2项,同年9月实施。该项目于1992年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饲料非营养性添加物代谢规律和有效利用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由东北农业大学完成,主持人为单安山教授。起止时间是1997~2001年。该项目经过5年22项试验研究,就配合饲料中被关注的技术热点,即主要酶制剂、寡糖、药物、香味剂、着色剂等主要非营养性添加剂的有关特性,代谢机制和相关因素以及在动物(肉鸡、蛋鸡、猪、牛)应用技术方法等,做了系统细致的研究。饲料非营养性添加物的有效利用可改善动物消化代谢功能,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效率,促进动物的生长。寡聚糖,益生素等非营养性物质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动物高效生产前提下,替代或部分替代抗生素的作用。生产优质的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保证消费者的健康。酶制剂(植酸酶、纤维素酶、非淀粉多糖酶等)的使用不仅提高养分的利用率,还可以使动物排泄物减少,降低畜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该项目于2001年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六)高产、高蛋白、高抗性苜蓿品种的选育

  该项目为省科技厅下达的农业攻关课题,起止时间为1996~2000年,完成单位为省畜牧研究所,参加人员有李红、许金玲、张鹏咏、王玉林、罗新义等人。项目主要采用系统选育方法,运用单株选择与牧草营养分析相结合,无性与有性多元杂交综合方法进行品种选育。首先采取田间选择,通过多次单株选择,结合越冬率、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等指标反复筛选,筛选出产草量高、质优和抗逆性强的好单株。最后建立无性系,保持单株优良性状不变,各优良株系实行多元杂交及配合力测定,使其优良性状在杂交优势中得以发挥,然后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最后选育出龙牧806号苜蓿品种。该项目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突破性和创新性,首先以人工诱变体为亲本,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解决了远缘杂交不孕的难关,成功育成了龙牧801和龙牧803号苜蓿品种;在此基础上采用单株选择与牧草粗蛋白质分析相结合建立无性系,实行多元杂交的综合方法开展新品种选育,成功地育成了龙牧806号苜蓿新品种。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耐盐碱和抗病虫害性能,不论产草量、牧草粗蛋白含量及越冬率等指标均接近国外一些优良品种,居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于2001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省长特别奖。

  (七)羊草、紫花苜蓿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该课题由东北农业大学完成,主持人为胡宝忠教授。起止时间是1999~2002年。项目首次在DNA水平上对羊草、紫花苜蓿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用多态位点百分率、特有带百分率及变异估计值作为估测遗传多样性的指标,首次提出了特有带的概念;首次提出了羊草种内分化已经超出种内水平的观点;从微进化观点出发,阐明了羊草种内分化与环境的关系;在技术上,提出了羊草、紫花苜蓿提取DNA采用种子为材料的方法,简化了实验步骤,节省了时间和资金,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国内首次在DNA水平上分析了羊草、紫花苜蓿种群和品种的亲缘关系。建立了羊草快繁的再生体系,特别是研究成果表明,五里木产羊草种群与肇东苜蓿具有遗传特殊性。该项目于2005年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