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三节 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1986~2005年,现代化高新技术和在生产中总结出的实用技术,在省内畜牧业的研究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在生产中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克隆技术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LTR嵌合克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该克隆技术是东北农业大学魏丽丽博士于2005年研究成功的。为了揭示马传贫弱毒疫苗毒力致弱及免疫保护的分子机制,为免疫缺陷病毒及其他慢病毒的免疫预防提供借鉴,利用国内拥有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疫苗培育系统(由强毒到弱毒的不同代次病毒),对EIAV(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中EIAV非编码区LTR进行了序列分析,将病毒致弱的基因变异位点锁定在有限范围之内。本研究基于代次毒分析结果,选取LTR变异率较高的U3区,以驴胎皮肤弱毒疫苗感染性分子克隆株PLGFD3-8和驴强毒株感染性分子克隆株为父本操作系统进行基因替换,构建EIAV非编码区强毒嵌合的全基因分子克隆,将阳性重组质命名为PLGFD9-12。将该嵌合克隆体外转染驴胎皮肤细胞(FDD)并以驴白细胞(DL)传代,通过逆转录酶活性试验、前病毒DNAPCR扩增、RT—PCR方法及实时定量RT—PCR等试验验证其转染结果。结果显示,LTR嵌合克隆衍生病毒感染FDD和DL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电镜下可见大量典型的EIAV颗粒,将其病毒命名为VLGFD9-12;细胞培养上清可检测到RT酶活性;前病毒DNAPCR扩增和RT-PCR均为阳性。在细胞水平上对该嵌合克隆衍生毒及其亲本感染性分子克隆毒株复制能力进行了检测,发现此嵌合克隆衍生病毒与其父本克隆衍生病毒具有相似的复制水平,此嵌合克隆衍生病毒在DL细胞上复制水平略高于FDD细胞,保持了亲本皮肤弱毒疫苗感染分子克隆的复制特点和细胞嗜性。同时也说明E-box基序和GATA基序的改变并没有引起LTR对病毒复制和细胞嗜性和影响。本项研究为进一步确定我国马传贫弱毒疫苗株毒力致弱及免疫保护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其他人和动物慢病毒的免疫预防的研究提供依据。

  二、新品种选育

  (一)哈白猪

  1994~1997年,东北农业大学韩光微教授课题组承担了省科委“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杂交商品瘦肉猪父、母本选育与配套体系的研究》。本项目综合国内外育种技术,形成一套具有我国养猪特色的育种方法,使用群体分析技术,运用系统选育,控制母体效应比较杂交结果,测定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成功地育成哈尔滨白猪瘦肉系。先后推广哈白猪瘦肉系母猪33万多头,创造了近亿元的社会效益,1998年获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二)滨白鸡

  该课题是东北农业大学杨山教授自1976年起开始研究的滨白鸡育种课题。先后育成了我国著名的蛋鸡品种“滨白42”“滨白584”和“自别3号”。滨白鸡的主要特点是产蛋多,蛋大,蛋质好,生活力强。

  “滨白42”是经过8年时间的选育和100多个杂交组合测定而育成的,1986年,在全国13个蛋鸡品种抽样测定中名列榜首,产蛋量、成活率创国内最高水平,并在育种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发展。

  “滨白584”是在“滨白42”的基础上育成的,1986年,测定产蛋量达280枚,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生产水平。

  本项目运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引进遗传基础丰厚的父母代种鸡为素材,经6年的选育,培育出新的高产蛋鸡“滨白584”。

  滨白鸡的育成与推广,对全省和全国养鸡业的发展和市场上蛋品供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节省粮食消耗、减少种鸡进口、节约外汇开支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我国家禽的良种化和家禽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兽药研制

  (一)发泡乳化性乳房炎的治疗剂

  该课题是由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史同瑞、王铭杰、鹿凌岩、许腊梅、李国新等人于1998~2002年研究完成。奶牛乳房炎属特定生物环境的局部感染,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乳房内用药,然而因受乳房容积、泌乳、乳腺管内乳汁凝块及细胞碎片的影响,常规剂型药物很难在乳腺内充分扩散,因而其疗效并不理想。临床上常采用加大剂量的方法提高疗效,不仅增加了用药成本,还给用药带来不便。本项成果为一种发泡性治疗药物,该药物注入乳房后,体积迅速膨大,药物有效成分靠其发泡动力及发泡体积,冲破乳腺管内乳汁凝块及炎性细胞碎片的阻塞,使药液在乳腺内大面积扩散,以最大限度杀死病原,提高疗效。药物具有用量小、见效快、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等特点,药物发泡体积为原药液体积的8~12倍,室温贮存有效期为2年,其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2.09%和88.37%,均较常规药物高近10个百分点。推广应用证实,该药剂的疗效显著,而且药剂使用方便,价格适宜,无毒副作用。

  (二)10%恩诺沙星悬乳剂

  该课题是由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史同瑞、许腊梅、李国新等人于2001~2005年研究完成。悬乳剂是固体分散体与乳状液形成的混合体系,该体系作为药物的递药系统,具有缓释、增强药物活性等优点,国外在1980年后开始对悬乳剂研究,国内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疏水性恩诺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且易于在子宫内潴留,并能维持长时间的有效药物浓度,因此,采用D相乳化法,应用新型乳剂作为药剂基质,研制成功长效缓释恩诺沙星悬乳剂。与常规乳剂比较,悬乳剂具有乳滴粒径小、均匀、稳定性好等优点,在悬乳剂中,除一小部分恩诺沙星溶解于溶液外,其他大部分以晶体形式存在,用药后吸收缓慢,可显著延长疗效,一次用药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48小时,每2天用药1次即可。本品具有疗效好,注射剂量少,用药次数少,使用方便,稳定性好,不结块,易于分散等优点。该制剂是临床治疗上较为理想的一种新型制剂。

  (三)瘟毒泻痢灵

  该成果是东北农业大学郭贵强主持研制,批准文号为黑兽药字〔1999〕Z049022,其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广谱抗菌抗病毒,退热消炎,提高机体免疫力。用于猪流行性感冒、猪气喘病、仔猪黄白痢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犊牛和羊各种下痢,细小病毒病,兔鸡巴氏杆菌等。

  (四)传喉灵

  该成果是东北农业大学郭贵强主持研究,批准文号为黑兽药字〔1997〕Z049014,其功能为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炎、清咽利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增强机体免疫力。应用范围:本品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有特效,对鸡法氏囊炎、鸡新城疫等病毒性病有防治作用。

  (五)强力抗痢灵

  该成果是由东北农业大学郭贵强主持研究,批准文号为黑兽药字〔2002〕Z049007,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补气升阳、健胃益脾、保肝利胆、退热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用于治疗牛前胃迟缓、仔猪黄白痢病、鸡大肠杆菌病、鸡球虫病等。

  四、其他技术

  (一)绿色饲料与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

  该项目是由东北农业大学单安山教授于2001~2003年主持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寡聚糖、中草药、抗菌肽、合生素、大豆黄酮、大豆活性肽、酸化剂、乳铁蛋白、生长因子、酶制剂、脲酶抑制剂和酵母培养物对动物生产性能、抗菌抗病性能、神经内分泌功能、养分利用、免疫功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脂质稳定性、产品品质和抗热应激的影响,并对其分子机理深入地进行了探讨。该项目成果显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3本,申报发明专利5项(获得1项),获得奖励5次。该产品的开发研制被列为黑龙江省“十五”重点攻关项目,课题于2004年通过省级鉴定,2005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该项研究成果,解决生产中完全依赖抗生素预防畜禽疾病的问题,找到了替代技术。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保领域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经成果检查和专家评议,该项研究总体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技术已在中国北方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二)金属微量元素有机螯合物的研制及其应用的研究

  该项技术由东北农业大学韩友文教授主持研究,起止时间是1996~2001年。课题组主要研究了铁、铜、锰、锌、铬、钴等金属元素螯合物的基本生产主法;产品结构、性质;产品质量控制主法;微量元素螯合物的饲养效果;产品用量、使用方法和时间。提出一套完整的金属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生产工艺,包括:铁、铜、锰、锌、铬、钴等元素与蛋氨酸、赖氨酸、甘氨酸、烟酸、吡啶羧酸的螯合物;经扩大中试考核,可用于产业化生产;摸索出简易可行的螯合物鉴定方法。通过对猪、鸡等动物的饲养试验,观测了氨基酸螯合铁预防仔猪贫血的效果;测定了氨基酸螯合锌、铜、铁对鸡、大鼠的生物学效价;研究了烟酸铬、吡啶羧酸铬对肉仔鸡、猪代谢及血脂的作用效果;观测并肯定了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复合添加剂预混料中能显著降低维生素的破坏作用;与大庆“德邦”和济南“润华”两家公司协作,进行扩大中试生产,合计试生产量超过15吨;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研究文集1部;课题于2001年通过省级鉴定,2002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微量元素有机螯合物在国内饲料工业中得到普遍应用,应用量比较大的饲料种类为水产饲料、猪配合饲料、奶牛饲料,而且南方的应用效果好于北方。由于微量元素有机螯合物所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在添加剂预混料及配合饲料中的稳定性,在预防仔猪贫血、提高胴体瘦肉率和肉质、减少应激、提供过瘤胃氨基酸、维持高温高湿环境下配合饲料维生素的稳定性等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