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技推广
第四节 科技推广
1986~2005年间,省畜牧部门狠抓了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仅1991~1995年,全省就推广科技成果1852项,覆盖全省3/4的市县。由于科技成果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明显提高和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一、实施牧业技术改造
从1986年起,省畜牧局在富裕县抓了牧业技术改造试点工作。按照种草、养畜、加工;科研、生产、培训;供销,服务、创汇三个“三结合”的方针,围绕以“五改”(改良畜种、改善饲养管理方式、改进防疫手段,改草种草、改革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以“五化”(畜禽品种良种化、饲养管理规范化、疫病防治程序化、饲草饲料优质化、服务体系网络化)为目标的畜牧业技术工程。至1990年富裕县奶牛可繁母牛比重达到46.8%,比1985提高了16.3个百分点,黄牛实现了全部改良,杂交一代、二代、三代以上牛分别达到44%、36%和20%,1990年,奶牛平均单产达4.10吨,改良牛平均单产2.66吨,分别比1985年末提高0.9吨和0.86吨。1990年将富裕县牧业技术改造试点的成功经验,扩展在省内29个市县进行推广,到1995年累计经济效益4.1亿元。1996~2005年,使全省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吸纳先进科技成果能力,推动全省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二、推广五项综合配套技术
1990年初,根据《黑龙江省科技兴牧方案》,在全省组织实施了生猪直线育肥、奶牛提高群体单产、肉牛集中育肥、羊的肉毛增产、鸡的高产等五项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
该技术主要采用二元或三元经济杂交、配合饲料、塑料棚暖舍和综合防病四项配套技术,提高出栏率,增加产肉量。重点在8个市(地)、23个县(市)推广应用。1990年推广106万头,1991年发展到132万头。全省猪的出栏率由1990年的82.2%增加到1991年的84.6%,分别比1989年提高10.2和12.4个百分点;猪肉产量比1989年分别增长33.4%个和58.6%。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使黑龙江省生猪饲养发生了深刻变革,实现了一年出栏两茬猪,生猪首次出现了自给有余,1991年到1995年期间,全省共推广生猪直线育肥技术1100万头,为农民增加收入14.9亿元,间接效益3.6亿元。1995~2005年,此项技术在全省广泛应用,推动全省生猪生产不断发展。
(二)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采取冻精配种、配合饲料、喂饲青贮、暖舍饲养四项配套技术,提高单产水平。重点在7个市(地)、12个县(市)应用推广。1990年推广6.3万头,1991年发展到12.6万头。全省鲜奶总产量由1990年的101.7万吨增加到1991年的120万吨。1991~1995年,全省共推广应用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配套技术60万头,为农民增加收入3.0亿元,创间接效益5.2亿元。1995~2005年,该项技术在全省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为奶牛业稳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采取肉牛改良、集中饲养、短期育肥、拴系补料4项配套技术,提高出栏率,增加产肉量。在7个市(地)、23个县(市)应用推广。1990年推广7.6万头,1991年发展到11.9万头。全省黄牛出栏率由1990年的19.7%提高到20.3%;牛肉产量比1989年增长79.4%。1991年至1995年期间,在松花江、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的奶牛、黄牛生产区推广了120万头,为农民创效益7.6亿元,创间接效益3.7亿元。1995~2005年,该项技术已在肉牛饲养业中得到普及。
(四)羊的肉毛增产综合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是采用人工授精、增草补料、驱虫灭癞、羔羊育肥四项配套技术,提高出栏率和产毛量。重点在6个市(地)、23个县(市)应用推广。1990年推广59.8万只,1991年发展到72.7万只。全省羊出栏率由1990年的33.2%提高到53.3%;羊毛产量由1990年的9706吨增加到1991年的10774吨,1991~1995年期间累计应用推广350万只。为农民创效益3500万元。1995~2005年,此项技术在省内得到全面推广应用,为养羊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蛋、肉鸡的高产综合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是采取优良品种、密集饲养、配合饲料、免疫程序四项配套技术,提高蛋鸡产蛋量和肉鸡出栏率。重点在12个大中城市推广应用。1990年蛋鸡高产综合技术推广565.7万只,1991年发展到868万只,平均单产由1989年的180枚提高到200枚,产蛋量由6222万公斤增加到9500万公斤,占12个大中城市的需要量由54%提高到83%;1990年肉鸡高产综合技术推广530.6万只,1991年发展到867.4万只,56天出栏,平均体重由1989年的1.5公斤提高到2公斤,鸡肉产量由1061.2万公斤增加到1734.8万公斤,占12个大中城市鸡肉总产量由53%提高到86.7%。1995~2005年,通过应用该项综合技术,使蛋、肉鸡生产的科学化、集约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省鸡的集约化生产水平已达80%以上,带动养鸡业的稳定发展。
三、实施牧业丰收计划
根据农业部1987年全国丰收计划会议精神,从1988年开始,省畜牧局组织省畜牧研究所和省兽医科学研究所以及各地、市、县畜牧兽医科学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实行科研与推广相结合,开展了单项或综合配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牧业丰收计划,收到良好效果。
实施牧业丰收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速牧业技术改造,使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选择投入少,收效大,对牧业增产起重要作用的技术,在大面积、大范围的生产中推广应用,实现牧业产品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的。牧业丰收计划的形式有3种:(1)部级丰收计划,由农业部下达,由少数牧业比重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县承担,在省内起示范作用;(2)省级丰收计划,基本上与科技兴牧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落实;(3)市县级丰收计划,由市县主管业务部门负责,围绕部、省级丰收计划自行安排并组织实施。
牧业丰收计划的任务,每年除承担农业部下达的项目外,重点搞好省级丰收计划。1992年,省级丰收计划共5项,即猪的直线育肥综合技术、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绵羊毛肉增产综合技术和家禽高产综合技术。凡列入省丰收计划的项目,都要经过申报、审批过程,采取各地自报、综合平衡、择优列项、分级负责的办法。各县(市)根据各自的优势,选准项目,经充分论证后,报省畜牧局丰收计划办公室(科教处)统一协商确定项目,提出年度丰收计划,省“丰收计划”领导小组审批后下达实施。“丰收计划”项目实行合同管理,由承担项目的县(市)畜牧局与省畜牧局签订合同,经省局丰收计划办审核后立项,并作为拨款、检查验收的依据。丰收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各县(市)畜牧局要定期向省畜牧局丰收计划办汇报进展情况,一般半年汇报一次。年终组织验收,填报项目执行情况表,做出总结,报省、地(市)丰收计划办。1990~1995年间,省畜牧局共承担部级“丰收计划”7项,省级“丰收计划”25项。
在完成每年实施的部级1~2项“丰收计划”的同时,利用科教兴牧资金开展省级“丰收计划”,并积极鼓励地(市)县开展地(市)县级“丰收计划”。先后下达了省级“丰收计划”项目25项,地(市)县“丰收计划”69项,把部级“丰收计划”在点上取得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及时在全省推广。1990年在实施部级“丰收计划”商品瘦肉型猪配套生产技术项目时,结合全省生猪生产实际下达了100万头生猪直线育肥技术的省级“丰收计划”项目。1991年在实施部级下达的肉牛增产配套技术项目的同时,全省又下达了15万头肉牛集中育肥的省级“丰收计划”项目。1995年巴彦县实施部级“丰收计划”良种鹅饲养技术项目以后,利用农发基金实施百万只鹅饲养综合配套技术县级“丰收计划”。大兴安岭、绥化、松花江、佳木斯等地市每年都开展两至三项地市级“丰收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5年后,此项丰收计划已停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