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作业 一、耕整地 (一)旱田整地
1986年,垦区耕地面积达173.15万公顷,其中旱田生产面积占97.89%。绝大多数农牧场耕整地用国产五铧犁耕翻,国产2.2缺口重耙耙一遍,国产3.4轻耙耙两遍。1988年,60%的旱田生产农牧场一直沿用这种耕整地的模式和做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推行克山农场旱田生产耙茬、深松、耕翻相结合的既抗旱、又抗涝的少耕法,收到较好的效果。宝泉岭、军川、共青等农场推行原垄卡耕作法。1996年,耕整地用635型松翻两用犁(浅翻深松机)。该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深松和浅翻可一次完成,深松深度达35~45厘米,浅翻深度达8~10厘米,与合墒器配合使用,作业效果更好。至2001年,旱田生产85%的农牧场淘汰了五铧犁。2004年,哈尔滨分局农业现代示范园区、二九一农场等从美国引进了复式整地机。该机在正常情况下,一次作业可完成耙茬、深松、合墒、碎土和平整,达到播种状态,作业效果很好。
2005年,垦区旱田生产耕整地深松浅翻面积达70万公顷,深松耙茬面积达30万公顷,原垄卡种面积达10万公顷。
(二)水田整地
1986年,垦区水稻面积只有3.66万公顷,水田耕整地用五铧犁耕翻,用重型耙或中型圆盘耙耙一遍。到1993年,80%种水田的生产队仍采用传统水田耕整地做法,水稻单产提高不快,亩产只有321.3公斤。1994年,水稻生产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查哈阳农场试验推广。耕整地以秋翻为主,春旋为辅,翻旋结合,耕翻深度达14~16厘米。旋耕采用春季水旋或旱旋两种方式,旋耕深度达12~14厘米。1995~1999年,水田耕整地主要用搅浆整地机进行水整地。该机作业后达到土地平整,地表有5~7厘米泥浆。2002~2003年,垦区先后从美国引进100多台激光平地机,在水稻本田平地效果很好。该机由发射器、接收器、控制箱、液压阀和平地铲组成,在直径600米范围内进行平整土地,使水稻在各生长期获得最佳水层,可减少池埂用地2%~3%,省水30%,增产10%,与塑料池埂配合使用效果更好。2004年,采用水稻高留茬还田整地机,解决了水稻大面积直收高茬还田的问题,能将30~45厘米的高茬旋切、旋压入泥浆中,搅糊出浆效果好。2005年,水田耕整地主要用水田犁、水田旋耕机、激光平地机和搅浆整地机等。
二、播种 (一)小麦播种
1986年,垦区小麦播种仍采用国产24行和48行条播机。
1991年开始,小麦播种用白桦耕作机械厂生产的5.4(4.2)型系列小麦侧深施肥播种通用机。该机在结构上采用一组通用机架、通用种肥箱(种箱、浅肥箱、深肥箱)、通用传动装置,通过更换不同的工作部件可完成小麦、大豆、玉米作物的播种、施肥、中耕、秋起垄和深松等作业。1992年,改用白桦耕作机械厂生产的与120~16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6.3型小麦侧深施肥播种通用机。该机作业幅宽6.3米,作业速度快,达6.5~9.8公里/小时,作业效率高,达4.3~5.7公顷/小时。1998年,垦区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到39.78万公顷,播种时间缩短到5天即可完成,均播在高产期。2000年,八五○农场农机科科长安丰弟带领肖景文和邹德春改装单体限深装置安装在小麦条播机开沟器圆盘上,经生产试验,性能可靠,效果很好,解决了长期以来小麦播种单体不能限深的问题。
2005年,垦区采用白桦耕作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与160~190大功率轮式拖拉机配套的7.6型小麦侧深施肥播种通用机,该机作业速度高达12公里/小时,比原用机械快3.85公里/小时。
(二)大豆、玉米播种
1986年初,垦区大豆和玉米播种用国产水平圆盘机械式精播机。该机精播大豆空穴率高,不能双条精点,磕损种子现象时有发生。1987年,垦区自主研制的2BJGL-6型孔轮机械式大豆精密联合耕播机通过了黑龙江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的鉴定,1988年,有限转让给依兰收获机械厂和牡丹江管理局西岗齿轮厂生产,当年两个厂分别生产2000台和1000台并提供垦区使用。该机作业流程是垄体深松、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密播种、覆土镇压,更换排种型孔轮可精播玉米,1989年获国家专利。1990年,开始普遍使用2BJGL-6(12)型孔轮机械式精密联合耕播机精播大豆和玉米,受到用户的欢迎。2001~2005年,使用垂直圆盘气吸式精密播种机播种大豆,效果非常好。玉米因种子形状不标准,播种使用精密联合耕播机较多。
(三)水稻播种
1985年,垦区水稻面积较少,只有延吉插秧机制造厂生产的6行机动水稻插秧机103台,机械插秧面积占5.9%,94.1%的水稻靠人工插秧。1986年,增至482台。1988年,少量用依兰收获机厂生产的机动水稻插秧机。1991年,用延吉插秧机制造厂生产的8行机动水稻插秧机。1996年,用延吉插秧机制造厂生产的宽窄行机动水稻插秧机。2000年,从国外引进了4行步进式水稻插秧机。2003年,采用延吉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快速机动水稻插秧机。该机班效3公顷,是普通插秧机的2.5倍。2005年,拥有各类机动水稻插秧机2.95万台,其中,延吉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占80%,水稻机械插秧面积达61.95万公顷。
三、田间管理 (一)旱田田间管理
1985年前,一直以机械除草为主、人工除草为辅。1986年开始,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机具的基础上,友谊、八五二、八五三等农场联合试制成功了喷幅27米的大型机引喷雾机,发展到节约药剂的苗带喷雾机。1993年,许多农场使用苗间除草机、圆盘除草器、旋转锄等机械除草,取得较好效果,化学除草比例不大。同年,航化作业面积14.8万公顷。1999年,垦区提出田间管理精准化,以化学除草为主,机械除草为辅;中耕培土深松,作物苗期进行三次以上中耕作业,做到不压苗、不趟苗、压住草、培土适宜,一般耕深达25厘米,超深松耕深大于等于30厘米。同年,航化作业面积15万公顷。
2001年,实施精准农业、保护性耕作试验,引进和购置了一批与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的耕耘洒药机械和国产及垦区生产的大型喷雾机械。大西江农场引进了具有平行追踪功能的200马力4710型自走式变量施肥洒药机2台,喷幅27米,叶面追肥作业速度可达24公里/小时,喷杆分成五段,每段可单独喷洒或关闭,液压马达四轮驱动,轮距可自动调整,地隙1.52米,适合农作物各阶段变量施肥洒药作业。这种洒药机平均班效高出常规履带拖拉机的10倍,燃油消耗量低20%;洒药追肥机械作业成本4.5元/公顷。2005年,2台4710型自走式变量施肥洒药机作业2.63万公顷,纯收入39万元。同年,航化作业面积13.9万公顷。
(二)水田田间管理
1986年,水稻生产田间除草主要靠人工拔草和半机械化作业来完成。防治病虫害靠人工操作手动喷雾器喷药作业来完成。追肥主要靠人工作业来完成。1990年,垦区拥有机引喷雾机1192台,悬挂式喷雾(粉)机1610台。水稻追肥主要靠农用飞机航化作业来完成,拥有农用飞机8架。2000年,拥有机引喷雾(粉)机3869台,农用飞机24架,航化作业面积2.6万公顷。2005年,拥有机动喷雾机3726台,农用飞机31架,年完成水稻防治病虫害和追肥航化作业总面积达53.3万公顷,其中农用飞机航化追肥作业面积达42.7万公顷,水田田间管理机械化率达90%。
四、收获 1986年,垦区使用的联合收获机主要有自走式、牵引式两种。自走式联合收获机用国产东风-65/90型和从民主德国进口的E-512型各占1/2,牵引式联合收获机主要是用国产CT-4.9型。1989~1990年,采用国产东风-120、迪尔佳联1065、1075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报废牵引式联合收获机4117台,牵引式联合收获机拥有量不足1400台。1994年,采用迪尔佳联3060型稻麦两用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全部报废了牵引式联合收获机。1996年,八五四农场孙开斌、郭景文等进行防止东风ZKB-5型联合收获机割台堆积谷物的改装,消除了割台堆积现象。1998年,水稻收获下枯霜前用半喂入水稻收获机和大型轴流滚筒收获机,下枯霜后用大中小型全喂入收获机。玉米收获推广八五三农场的做法,上冻后用大型轴流滚筒收获机安装玉米割台进行直接收获。2001年,采用迪尔佳联3518CTS型大功率自走式稻麦两用联合收获机。该机安装大豆或玉米割台分别收获大豆或玉米,发动机功率200马力,割幅4.8~5.4米,收获水稻喂入量达11公斤/秒、收获小麦达8公斤/秒,总损失率小于等于1.5%,符合国家规定标准。2004年,采用迪尔佳联3316型大功率自走式稻麦两用联合收获机。2005年,宝泉岭农场从美国引进世界领先水平的2388型大功率自走式联合收获机5台。该机发动机功率280马力,割幅7.6米,收获小麦、大豆使用一种割台。
五、粮食处理 1986年前,各农牧场收获的粮食主要靠自然晾晒。受天气影响较大,造成粮食霉变现象时有发生,每年因此而损失的粮食占总产量的2%左右。1986年,总局组织农垦科学院、红兴隆科研所、迎春机械厂、依兰收获机械厂等11个单位组成“东方联合体”,开始设计、研制、安装粮食处理中心的设备。粮食处理实现初清、复清、烘干、检斤、入仓全程自动化。1988年,“东方联合体”设计生产出日处理425吨的粮食处理中心53座,日处理粮食能力达2.25万吨。1990年,垦区拥有粮食处理中心99座,日处理能力达4.2万吨;1995年,拥有粮食处理中心163座,日处理能力达6.9万吨。2002年,洪河农场从上海三久机械有限公司购置了三久种子、谷物低温干燥机。该机适合稻麦种子、良质米、玉米等作物的干燥,使用效果良好。尤其是干燥高水分水稻效果好。2003年,宝泉岭农场从上海三久机械有限公司购进一台日处理10吨的水稻专用烘干机。
到2005年,垦区有粮食处理中心156座,年处理能力达374万吨,占粮食总产的37.4%,完全满足粮食处理的需要。
六、航化作业 航化即航空化。航化作业是指用农用飞机在高度3~5米超低空飞行作业,飞行速度45~50米/秒高速作业,作业幅宽45~50米,喷洒不同药剂和无机肥料,达到灭草、防治病虫害和追肥的目的。
1986年,农用飞机到友谊、前进农场开始试作业。1989年,友谊农场小麦发生严重虫灾,机长樊立国驾驶M-18型飞机投入作业,创造日工作量2700公顷的全国农业航化作业最高纪录。1995年,宝泉岭等7个管理局,友谊等20个农场进行了航化作业,年航化作业面积达24.48万公顷。1996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二道河农场视察,观看了1架GA-200型农用飞机的农业航化作业。1998年,农业航化作业面积达15.46万公顷。2000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二道河农场视察,观看了8架农用飞机的农业航化作业。2005年,垦区农业航化作业面积达66.67万公顷,其中黑龙江龙垦通用航空公司完成35.99万公顷。
20年来,农用飞机农业航化作业总飞行44872.18小时,完成总作业面积345.6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