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文景观

第二节 人文景观



  一、柳河农场“五七”干校

  1968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原黑龙江省直机关的干部除少数到省革命委员外,多数留在原机关参加大批判或被批判。1968年4月8日,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组织原省委、省人委机关干部上山下乡,办“抗大”式学校。指派原省委红色造反团负责筹建。5月2日,考察小组向省革委上报了《关于筹建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的报告》,提出在柳河“省委机关农场”原址建立“五七”干校的建议,校名是从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而来。5月6日,省革委正式做出了《关于成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柳河“五七”干校革命委员会的批示》。5月7日,省里召开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大会,欢送首批“五七”干校学员。首批学员141人,分别于5月8日和5月15日到校,柳河“五七”干校从此诞生。办校8年间,共接收原有机关干部2478人(其中,省级2人,局级51人,处级202人)。

  1979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停止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10月6日,省常委会议决定停办柳河“五七”干校。学校全部资产及原农场职工,移交给哈尔滨农场管理局,干校工作人员由省委另行分配工作。

  二、江川农场“万里河通”

  江川农场位于桦川县境内,十三队二十三作业区的“万里河通”位于该农场东北部6公里处,松花江南岸,是一座孤独平缓的无峰山丘。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00米,地理坐标北纬47°10′01″,东经130°56′2″,东临马鞍山(旧称将军台),西南与马库力山为临,与梧桐河农场隔江相望。辽金时代,这里曾是五国城之一的越里笃国,后称“瓦里霍吞”(语音汉化为万里河通)。瓦里霍吞以岗为城,呈现不规则形状,掘壕起墙,夯土结构。面积80万平方米,城墙高6米,东南城墙最高处达10米。此城西北至东南3华里,东北至西南2华里。城门有三个:东西二门相对,南城墙有一门。东门和南门瓮圈犹存。大部分城墙较完整。

  城中偏西北有一个圆形土台,周长40米,中有凹形,内径3米,深2米,海拔高度108.4米,相传为金兀术点将台。据《桦川县志》记载:“中有穴,下通隧道,可由正北直达江畔。”城中有壕两道,南北走向。城内地面已辟为耕地,由万里河村耕种。

  1981年,瓦里霍吞古城址被桦川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宝泉岭尚志公园

  尚志公园坐落在宝泉岭分局北山,建于1987年,占地123公顷,其中水面38公顷。园内分为荷花池、宝泉山、宝泉、憩园、游乐园、花草园、尚志纪念馆、尚志广场等12个景区。

  赵尚志烈士纪念碑坐北朝南,高8米,碑身正面刻着陈雷亲笔题写的纪念碑碑名“赵尚志烈士纪念碑”,背面刻着“赵尚志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金色大字。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将军在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现宝泉岭农场二十队附近)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为了永远缅怀烈士的英雄业绩,更好地在青少年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1984年,宝泉岭管理局12万青少年及部分干部、群众自愿捐款,建立赵尚志烈士纪念碑。当年8月15日,纪念碑落成,省委、省政府派出以省政协副主席、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抗联老战士王明贵为团长,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和团省委书记刘海云为副团长的代表团,赵尚志的哥哥赵尚朴及23位抗联老战士及宝泉岭地区各学校学生、宝泉岭农场机关干部、宝泉岭分局机关干部参加了落成仪式。

  赵尚志将军纪念馆位于尚志公园内,正面朝南,与赵尚志烈士纪念碑相对,于1988年5月建成开馆。




  赵尚志纪念馆后身是月亮湖和湖心岛,东面是元宝山古园,于1994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兴建,占地6.6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东西北三面环山。西面是黑龙江垦区营造六百万亩森林纪念碑,建于1995年6月15日,“林荫塞北、绿染垦区”是国务委员陈俊生为纪念碑作的题词。

  2001年,宝泉岭分局投资扩建了尚志公园文化广场,广场从原来的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扩建到1.3万平方米。

  四、丁玲纪念馆

  丁玲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1957年被错打成“右派”后,与丈夫陈明一起下放到汤原农场(普阳农场前身)。在农场期间,丁玲与农场职工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感情。

  1986年3月,丁玲逝世。为了表达对丁玲的怀念与崇敬,1991年7月,普阳农场在场部中心活动室建成面积为500平方米的丁玲纪念馆,这是垦区第一个以已故作家命名的纪念馆。馆内陈列着100多幅图片、手迹和出版物。

  五、绥棱农场李范五林地和四海店

  国家林业部原部长、黑龙江省原省长李范五,于1975年夏下放到绥棱农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700天。他的住所,一间32平方米的旧砖房仍在绥棱农场实验站,由一户职工居住着。李范五住所前后栽有鱼鳞松21棵,大道两旁和林带植树近万株。1994年,绥棱农场挂牌李范五林地,以示纪念。另外,黑龙江省委原书记,后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在绥棱农场度过了180天,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的父亲陈建勋在农场接受“改造”8年。

  现绥棱农场场部所在地又名“四海店”,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此地被开发。当时,有个叫赵四海的人在这儿开店,后被人们称为“四海店”。抗日战争时期,抗联第四军第六军在此开展过抗日活动。离绥棱农场场部20公里处有两块天降石,酷似两匹白马林中前行,故叫“白马石”。此地还是抗日联军西征的汇合地,距绥棱农场场部25公里处,有中共满洲省委活动遗址。此遗址经过抗联老战士陈雷、李敏的认证,就在大青贯的“大仙堂”。

  六、雁窝岛古城

  雁窝岛古城位于八五三农场四分场二队东北2公里处,周长848米,城墙高1米,墙基宽13米,墙顶宽3米,城外四周有护城壕,深2米,宽4米。城北侧30米处有古墓群,曾出土磨制骨鱼镖、骨扣饰、铁扣、铁刀和手制的陶器等。据史料记载,距今约850年,这里三面环水,一面沼泽,春夏秋三季,岛上草茂柳密,大雁、仙鹤、天鹅等飞禽在岛上筑巢栖息、繁衍,故名“雁窝岛”。说其是岛,实为一块茫茫的沼泽地。沼泽密布,车马难进。1957年3月,八五三农场组成垦荒队,涉水进岛,安营扎寨。10月1日,正式宣布雁窝岛分场成立。垦荒队员以顽强的毅力征服了“沼泽地”“大酱缸”,当年开荒2万多亩,并部分播种。一部电影《北大荒人》,雁窝岛之名传遍全国。1961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为“雁窝岛”题名。1990年12月29日,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在开发和建设雁窝岛的过程中,下乡知识青年罗海荣、张德信、陈越玖、张梅玲、李晓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缅怀烈士的业绩,教育广大青少年,八五三农场党委决定建立烈士陵园。该烈士陵园于1997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和共青团黑龙江省委确定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七、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

  王震将军陵园位于八五一农场。1993年,总局投资200万元兴建王震将军陵园。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王震将军陵园中的纪念碑题词:“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陵园占地面积22350平方米。




  2001年,总局投资1400万元,建设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纪念馆分两个展区:第一个展区是开发北大荒的历史图片、资料、王震将军用过的工具等,第二个展区是第三代北大荒人创业的资料图片等。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吸引大批省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每年接待游人20万人次。

  八、友谊农场六分场凤林古城址

  凤林古城址位于友谊农场六分场四队西南约1.4公里处的岗地上,城址南傍七星河由西向东蜿蜒流淌。凤林古城址总体呈不规则形,外垣周长6000米,大部分为双垣双壕,内城垣4000米,将全城围隔成9个城区,似九曲连环城,总面积113.63万平方米,其中约22万平方米被柞树所覆盖,城垣城壕保存完好。其余面积分布在六分场四队耕地中,城垣城壕已逐渐消失。

  凤林古城址有城垣、城壕、城门,有七城区为方形,面积2.8万平方米,单垣单壕,城垣顶宽3米,基宽15米,高近4米,每面城墙中部有一座马面,方城四角各有一马面角楼,城外护城宽、深与城垣对应。

  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博处与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1999年、2000年分别对七城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挖掘面积3300平方米,挖掘出半地穴式房址40座,灰坑40座,出土了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铜铁器近1700件。凤林古城址成为三江平原早期文明古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存的首要标志,是三江平原亘古荒原第一都。还挖掘出绥芬河流域的团结文化遗存,说明凤林古城址存在两种文化类型,这里的先民是多民族居住。

  九、中国农业现代化窗口———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

  五分场二队位于友谊农场东南部,土地面积1509公顷,人口198人,住户58家,职工80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人仅20人。

  五分场二队1955年开荒建队,是全场108个农业生产单位之一,1961年被农垦系统列为重点机械化生产队之一。1968年改为兵团五营四十四连,1976年又恢复为二队。1978年,国家投资347万元,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一整套先进农业机械62台,这些先进机械是:275马力拖拉机8630型2台、145马力拖拉机4440型4台、112马力拖拉机4040型1台、145马力康拜因7700型3台。

  1978年10月30日,新华社记者从三江平原发布一条消息———《现代化农业初显神通———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夺得大丰收》。20人耕种733公顷土地,平均每人产粮10万公斤。《人民日报》在刊登这条消息时发表了长达300字的编者按说:“这个农业机械化试点的成功,是党中央决定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一个试验的初步胜利,它对于我国逐步改变几亿人吃饭的落后局面,为我国农业高速度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消息。”从此,五分场二队这个只有百十人的生产队立即引起全国普遍关注,考察者、实习者、参观者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仅1979年、1980年就接待全国各地来访的客人10万余人次。为接待外地客人,二队建一座二层楼办公室及接待室和科学规范化的农具保养库。

  五分场二队每年接待达1.2万余人次,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王震、王任重、李德生、宋健、陈俊生等先后到二队视察。

  1984年,五分场二队农业机械化试点通过农业部鉴定,被农业部授予先进生产队称号,1986年被佳木斯市授予文明单位,1989年被黑龙江省授予文明单位,1992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1995年被农业部评为农机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十、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

  二道河农场第六作业区七号地,总面积为841.3公顷(12620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号。耕种采用的是立体化作业技术,世界上最先进的大马力农用机械进行耕种管收。采用因土测深施肥和少翻深松技术,飞机喷肥、灭虫。因为面积大,便于大机群作业,减少了机车调遣费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2002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到二道河农场视察工作,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