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植业
第一章 种植业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工作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主攻方向,研究开发、转化、推广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而在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
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新品种不断育成推广,良种已覆盖全省种植面积的98%以上,良种更换年限由1990年以前的7~8年缩短到4~5年,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了3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合丰25号、合丰35号、绥农14号、合丰45号大豆新种连续多年居全国大豆品种推广面积的第一位,成为全国著名的品牌品种。大豆育种技术与方法不断创新,育种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全国首先开展了抗灰斑病的资源筛选,生理小种分化,遗传与育种方法的研究,育成了全国首批抗灰斑病的新品种;大豆耐密植半矮秆育种研究,通过引入国外矮秆品种,在窄行密植条件下增产达3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采用外源DNA直接导入的方法,育成了全国第一个蛋白质含量达45.24%的高蛋白大豆品种。通过导入热带资源、大群体改良、创造新的自交系、窄群杂交等方法育成了既早熟又高产优质的龙单号、绥玉号、克单号等玉米优良杂交种,不仅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而且保证了正常成熟,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玉米主产省。通过常规杂交、籼粳杂交、常规杂交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等综合技术育种方法,育成高产优质的系列水稻品种,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2005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 475.5万亩,占北方14个省(市)水稻种植面积的41.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种研究所、克山农科所先后育成龙麦号、克丰号强筋春小麦品种,改变了春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不仅在黑龙江本省市场畅销而且远销省外、国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科所通过杂交选育成抗病、抗逆、质佳的克新号系列马铃薯新品种,不仅满足了市场对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需求,而且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马铃薯生产基地和种薯供应基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育成龙杂黄7号、816旱黄瓜、龙园绿春等黄瓜品种和龙杂茄2号茄子、宇椒1号甜椒等蔬菜新品种;东北农业大学先后育成抗3~4种病害、货架期长达20~25天不裂果、适于温室长季节栽培的东农705、706、708、709、710等8个不同用途东农系列番茄专用品种,1992~2005年推广到黑龙江省50多个市县和全国15个省、市累计推面积达312万亩,其中东农706、710番茄品种已推广到俄罗斯、孟加拉、土耳其和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
耕作栽培方面,“七五”期间,省科委组织52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458名专家和科技人员实施“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区域综合治理”,为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共取得25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1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获“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九五”期间,省科委又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松嫩——三江平原低产田治理与农业综合技术发展研究”,平均粮食亩产达到258.5千克,比“八五”期间增产48%,总增产粮食6.454亿千克,获经济效益10.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 800元,比“八五”期间提高24.55%,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6~2005来,黑龙江省先后研究推广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大豆窄行密植技术、高油大豆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及产业化示范、大豆“三良五精”高产技术等;玉米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寒地旱作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等;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等;北方寒区春小麦优质高产技术、强筋小麦保优、节本栽培技术等。
在土壤肥料方面,对黑龙江省黑土、白浆土、沼泽土等主要土壤,在提高土地生产力、低产土改良、土壤生态保护及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研究,使这些土壤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一个新台阶;研制开发了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有机肥、硫肥、稀土肥料、大豆根瘤菌、硼钼微肥、生物表面活化剂等新型肥料和绿色食品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农作物病草害防治方面,以大豆灰斑病、疫霉病、菌核病、根腐病为重点,开展大豆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制防治大豆根腐病种子处理剂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制的35%多克福种衣剂,1993~2003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5亿亩,获社会经济效益70亿元。水稻以恶苗病、稻曲病、纹枯病、稻瘟病为重点开展研究,提出了水稻病害抗性鉴定方法,筛选出水稻病防效达85%以上的化学药剂,研制水稻育苗壮秧剂,在十几个省区推广应用1.7亿亩。提出了玉米青枯病防治技术,筛选出高抗品种67份。研制的超微小麦种衣剂是国内第一个固体剂型种衣剂,为春小麦在防腐、补充微量养分技术方面提供了一项可行技术,在全国累计推广400多万亩。开发了10多种一次性新除草剂应用技术,并筛选、研制一批除草剂,除草效果达95%~100%,提高单产9.4%~16.4%。
原子能应用与农业遥感方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利用γ射线辐照装置,为全省各科研单位累计辐射处理各类试材5万多份,从中选育出玉米龙辐玉2号、3号,龙辐单208;高粱龙辐粱1号;大豆黑农38号、黑河8号、合丰33号等22个品种;小麦龙辐麦1号等14个品种;亚麻黑亚6号、7号;白菜龙辐二牛心等高产、质优新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遥感中心开展了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长势、灾情和产量的快速鉴测评估和预报以及对农业资源、地资源现状、动态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监测、评价。完成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下达的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长势产量的监测与评估,重大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评价等多项任务。
农副产品加工方面,黑龙江省通过“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的子课题“大豆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的实施,研究开发了大豆蛋白高效分离技术及功能性大豆蛋白产品开发等7项关键技术,建立年产6 000吨大豆分离蛋白、年产500吨大豆磷脂、年产300吨高异黄酮豆粉和年产1 000吨无腥味豆粉等6条生产示范线,开发的20种新产品实现了产业化,为企业新增产值1.36亿元,新增利税2 800万元。通过 “十五”国家奶业重大科技专项中的“乳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3个研究专题实施,共研制和开发新型乳制品27种、建立生产示范基地5个,获得了省部级鉴定科研成果48项、专利权8件,制定行业和企业标准3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