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兽医

第二节 兽医



  一、家禽传染病防治

  1981~1987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北京市种禽公司、广东省佛山市畜牧局合作研制鸡传染性鼻炎、支气管炎两种矿物佐剂灭活苗。鸡传染性鼻炎疫苗是副鸡嗜血杆菌A型和C型菌株培养物用0.01%硫柳汞灭活后,以一定菌数与矿物油、乳化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油乳剂的双价疫苗。经室内多批次试验和50万只鸡的中间试验证明,该疫苗适于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中雏和成鸡免疫。接种后2 周开始产生免疫力,对成鸡的精神状态、食欲和生长无任何不良反应,保护率为80%~100%。免疫期达6个月以上,鸡群只需要免疫1~2次即可达到防治本病目的。该疫苗在北京、天津、广东、济南和哈尔滨市部分鸡场进行了300万只鸡的免疫试验,均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是用含毒鸡胚尿液经福尔马林灭活后,与矿物油乳化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进行免疫,雏鸡每只注射0.2~0.3毫升,成鸡每只注射0.5毫升,注苗后10天产生免疫,免疫期为5个月,经攻毒和抗体测定免疫效果良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通过广东、吉林、辽宁、山东、黑龙江省等鸡场免疫试验证明,传染性支气管油乳剂灭活苗安全、有效,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成果于1990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禽白血病普遍发生于鸡群,传染率甚高,严重影响养鸡业的发展。1984~199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北京市种禽公司成功进行琼脂扩散试验,从鸡的羽髓中检测禽白血病病毒抗原,该方法为世界首创。与国外少数国家采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相比,具有特异性强、检出率高、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推广等优点,并可以检查5日龄以上的任何鸡。在防治中采用全群(乃至全场)大规模检疫、淘汰,使净化禽白血病的速度大大加快,世代净化率达92%以上,3年时间不但被净化的祖代鸡群达到无白血病鸡群的国际标准,其商品代鸡也获得显著效果,由白血病引起的死亡率降低90%,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成果于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2年获国家星火奖三等奖;1996年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技术之星奖。

  1986~1988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北京市种禽公司幸桂香、魏良治、冯菊艳、付先强研制成功鸡传染性鼻炎二价灭活疫苗,经实验室多批试验及300万只鸡的中试证明,本疫苗适于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鸡免疫用。免疫剂量成鸡0.5毫升、中雏0.3毫升。免疫期6个月以上,无任何副作用,保护率达80%~100%。本疫苗从1989年以来一直是国家科委重点推广项目之一。本项成果于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6~1989年,黑龙江省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兽医所)张玉树研制小鹅瘟鸭胚弱毒疫苗、小鹅瘟高免血清和卵黄抗体,并进行免疫效果检测。试验证明,鸭胚弱毒疫苗对3日龄鹅雏进行免疫,强毒攻击后可95%保护,免疫安全、稳定。应用异源动物制备抗羊抗小鹅瘟高免血清对雏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应用小鹅瘟疫苗免疫产蛋母鹅,收集免疫蛋,用氯仿提取抗小鹅瘟卵黄抗体产量高、成本低、工艺简单。该成果于198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91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徐宜为、朴钟洙、赵晓岩、付德霞、张玉根等采用3种不同血清型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疫苗株,研制成功了鸡MD 双价和三价疫苗,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MD三价疫苗的免疫效果最好,保护率为90%以上,双价疫(HVT+814和SB-1+814)的保护率均为80%以上,而814、SB-1和HVT3个单价疫苗保护率分别为79%、42%和60%。另外采用MD三价疫苗在北京某鸡场现场人工接种6.64万只雏鸡,使MD发病率降低到1%以下。MD三价疫苗已在全国许多省、市推广应用了数百万羽份,有效地控制了MD造成的损失,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本研究首次采用了中国自己培育的Ⅰ型MDV814株作为多价MD疫苗的组分。该疫苗株对鸡无致病性、免疫效果好,是Ⅰ型MDV株中最佳的疫苗株,研制成功的MD三价疫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MD的防治,特别是对MD超强毒的防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项成果于1992 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7~199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唐秀英、王立楠、王立滨用新城疫(ND)克隆30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F株(或M株)以及病毒性关节炎(Reo) S-1133 株为种毒分别接种于鸡胚,用含毒的鸡胚尿液为原苗,然后在合格的含毒胚液加入0.2%福尔马林灭活,以司盘、吐温复合乳剂配制佐剂并乳化原苗,再以一定比例制成三联油乳剂灭活苗。试验证明,本苗对原种、祖代、父母代种鸡尤为适用,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均可进行免疫,3~4 周龄每只鸡颈部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0.6毫升,成鸡每只注射1~1.2毫升,注射后10天产生免疫力,保护率达90%~100%,免疫期达5个月以上。自1988~1989 年本苗已在黑龙江、广东、辽宁、山东、广西、浙江、河北、吉林等10个省注射52万余只鸡,均获得了满意的预防效果,一次免疫可防3种疾病,减少了应激反应,消除了活苗互相有干扰作用,节省了2/3 人力、物力。该苗已达到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1990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鸡梅氏弧菌感染是幼龄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87年在牡丹江市郊区某肉鸡场和密山地区某蛋鸡场发生,给养鸡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查明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1988~1992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崔玉东、朴范泽、节英莹、余丽芸、候喜林对分离的42株细菌进行培养特性、生化试验、人工感染试验、肠毒素检查的研究,确定了鉴定该菌和区别其他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的12项生物学特性,肯定了该菌的致病性和感染性,感染途径。通过4种方法制备8种抗原,确定了诊断用抗原,建立血清学诊断方法—琼脂扩散试验。该成果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1999年,东北农业大学刘忠贵、郑世发等研究了鸡传染性贫血病对新城疫疫苗的影响及其机理,首次揭示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感染鸡ND(新城疫)免疫后,其免疫器官的细胞因子IL-2和IFN的免疫调节机能减弱,并证明其与免疫保护率降低密切相关;首次证明CIAV感染雏鸡ND免疫后,其免疫器官,不但CK4+、CD8+T细胞数量及CD4+与CD8+T细胞比值下降,而且其IgG+、IgM+、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也明显减少,并且发现其降低与免疫保护率下降紧密相关;首次揭示了CIAV感染雏鸡ND免疫后,其全身免疫与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黏膜免疫组织的相互联系,并证明局部黏膜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降低与免疫保护率低下有关;首次揭示了CIAV感染ND免疫雏鸡VNDV(新城疫强毒)攻击后,其免疫保护率下降是CIAV感染雏鸡对ND疫苗免疫应答机制降低的关键;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综合研究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和全身与局部黏膜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应答与免疫保护效应相互关系,全面深入探索了CIAV对疫苗的影响及其机理。该项成果于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1994年,东北农业大学刘忠贵、李庆章等研究了鸡马立克氏病(MD)及其疫苗免疫机理,包括雏鸡感染MD的免疫抑制机理、雏鸡接种MD疫苗的免疫应答机理、雏鸡疫苗免疫的保护机理等。该成果于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期,刘忠贵、郑世民等还研究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免疫机理。本研究成果对IBD的发病学具有重要学术理论价值,提示IBD鸡二次ND免疫具有免疫增强效应,为提高IBD鸡对其他禽病疫苗免疫应答能力与保护率提供了可行途径和理论依据。1994年9月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1993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冠春、王笑梅、李德山、武志强、尹训南研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细胞苗,是以HBD 和HD78 为种毒,分别经细胞培养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冻干苗。该疫苗的研制首次在国内外提出了以病毒蚀斑单位确定疫苗效价和免疫剂量,效价为1.0×108PFU/毫升,免疫剂量为1.0×106PFU/只。实验证明,该方法准确、客观、量化、免疫确实。HBD 和HD78 均为中等毒力毒株,且抗原性较强,免疫病理试验证明,能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该疫苗免疫雏鸡后,抗体产生早(7日),上升快(15 天达95%以上),持续时间长(4 个月),全群免疫效果好,而且能抵抗当前流行的IBD 超强毒的攻击,比较试验证明,免疫效果优于其他国产和进口IBD 疫苗。该疫苗为冻干制品,易于保管和运输,保存期长,在全国近20个省市推广应用3.5 亿羽份,有效地控制了IBD 的发生和流行。该项成果于1994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市兽医站合作首次在国内分离到IBD 超强毒(VVIBDV),死亡率在60%以上,对46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的半数致死量为10-6。在国内首先明确了IBD高死亡率的原因是出现了IBD 超强毒,并研制成功IBD双价细胞苗。该疫苗免疫雏鸡之后,抗体产生早,持续时间长,对VVIBDV有特效,免疫效果好于国产和进口的其他IBD疫苗。并根据IBD 的流行情况和IBD双价苗的应用效果,对不同的鸡场现状,不同的母源抗体水平,分别制定出免疫程序和具体的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IBD的爆发和流行,该项成果于1994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1~1997年,东北农业大学李庆章、郝艳红、迟玉杰、高学军、曲琪环等针对禽主要传染性肿瘤疾病鸡马立克氏病(MD),开展了MD分子免疫病理学以及免疫增强剂选择的研究,该项研究探索并提示了鸡马立克氏病及其疫苗的分子免疫机理,选择并确定了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有效免疫增强药物。该项成果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4~1995年,东北农业大学李庆章、迟玉杰、郝艳红、高学军、曲琪环等针对禽主要传染性肿瘤疾病马立克氏病(MD)和禽成髓细胞性的血病(Myeloblastosis,MB)进行了自由基清除剂的选择及其马立克病防制(治)的应用研究。本项研究揭示了雏鸡人工感染vMDV后的自由基生物学机理,选择了适用于养鸡业生产的自由基清除剂,系统地阐明了自由基清除剂的MD效应。该项研究成果不仅对深入揭示和丰富MD发病学与MD免疫学分子和亚分子机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MD的实际防制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开辟了MD病理学和MD临床研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填补了MD及MD肿瘤自由基生物学研究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1998年,李庆章等又进行了免疫增强剂的选择及其应用研究。该项研究首次系统地揭示了雏鸡人工感染vMDV后的免疫学机理,选择了家禽适用的植物多糖免疫增强剂,并首次深入地阐明了植物类多糖免疫增强剂的生物保护效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D及其防治开辟了新途径和新领域,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4~1996年,东北农业大学刘忠贵等首次从分子生物学和血胞水平全面系统研究了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免疫抑制机理和贫血发生机理,揭示了雏鸡感染CIAV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发生障碍,全身与局部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呈现抑制,骨髓造血组织、红系造血细胞增殖功能及造血前体细胞分化发育呈现障碍,血清因子对正常骨髓集落形成具有抑制作用,骨髓基质酸性黏多糖降低,外周血液呈现正色素性贫血,血细胞减少症和血栓细胞减少症等。该项成果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4~200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康震、唐秀英、田国彬、邓国华等在引进禽流感病毒14 个血凝素亚型(H1~H14)和9个神经氨酸酶亚型(N1-N9) 全套种毒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用鸡胚进行禽流感病毒分离技术,用血凝抑制(HI)试验进行禽流感病毒H亚型鉴定技术,用神经氨酸酶抑制(NI) 试验进行禽流感病毒N 亚型鉴定技术,用禽流感琼脂扩散(AGP)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禽流感病毒型特异性抗原及抗体测定技术,以及禽流感病毒致病性测定技术等。这些技术均已被列入国家标准《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GB/T18936-2003),成为国内进行禽流感诊断和监测的技术规范。

  1995~2003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康震、邓国华、田国彬、唐秀英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中国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核蛋白基因,并在杆状病毒中高效表达。将重组核蛋白应用于琼扩诊断,该重组抗原和15 个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血清均能产生明显的沉淀线;对多份SPF鸡血清和鸡的其他15种疫病阳性血清进行检测,均不能形成沉淀线,为阴性;现地样品中的血清检测为阳性的均能中和禽流感病毒。该重组抗原具有以往的全病毒抗原一样敏感性和特异性,重组抗原的研制解决了常规琼扩抗原中存在的潜在生物安全性问题,同时简化了生产工艺。重组抗原在实验中产生的沉淀线细密、清晰,而且该抗原保存方便。实验室以及现地的应用证明:禽流感重组抗原的生物学活性好,实用性强,生产成本低,检测敏感、特异,易于保存和现地操作,可以大面积应用于广大基层单位,监测禽流感病毒感染或疫苗免疫接种后禽群血清琼扩抗体水平的变化,是禽流感综合防治体系中简单有效的诊断抗原。该成果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6~2003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童光志、王云峰、张绍杰、仇华吉、王柳等研制“863”计划项目“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该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在体内和体外可稳定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蛋白,可同时预防鸡痘和传染性喉气管炎两种鸡病,但生产成本只相当于鸡痘疫苗。该疫苗安全性好,疫苗免疫的鸡和自然感染强毒的鸡可以在血清学上进行区分,使用此疫苗配合鉴别诊断技术可根除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该疫苗是国际上第一个针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基因工程疫苗,也是中国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禽类基因工程疫苗,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疫苗于2003年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委员会颁发的安全证书,2005年月获得兽用生物制品注册证书,同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6~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康震、田国彬、陈化兰、唐秀英等用国际参考株及国内分离株研制出禽流感病毒H5、H7 及H9亚型血凝抑制试验抗原与阴、阳性血清,广泛应用于禽流感病毒鉴定、禽流感抗体监测及免疫抗体检测等。这些诊断试剂从1997香港禽流感发生时开始在国内应用,仅1个月内就向广东省提供了6万余份的HI试剂,监测结果证实国内内地无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以后对禽流感HI 试验方法和试剂不断进行标准化,并且根据国内禽流感防控需要调整或增加了制备抗原和血清的种毒株。这3个亚型的HI 试验抗原及血清,是当时国内禽流感防控中应用面积最广、应用数量最多的检测试剂,累计应用的抗原约可检样品3 000万份,累计销售额约1 500万元以上。禽流感病毒H5、H7及H9这3个亚型的血凝抑制试验抗原与阴、阳性血清均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兽药证书。2004年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康震、陈化兰、田国彬、唐秀英、冯菊艳、李雁冰、施建忠等完成“948”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与应用”。该项研究以英国引进的禽流感病毒国际标准弱毒株A/turkey/England/N28/73(H5N2)(N28株)作为最原始的种毒,对其进行了一系列驯化、培育和筛选工作,研制禽流感灭活疫苗(H5N2亚型,N28株)。主要成果:建立中国H5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库,H5N2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和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 亚型,Re-1 株)的研制、产业化生产及推广应用。本项目自1996年鉴定中国第1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以来,已从全国各地分离鉴定538株H5N1禽流感病毒,建立《中国H5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库与信息资源库》,基本阐明了中国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规律。H5N2疫苗2003年获农业部颁发的新兽药证书,是中国第一个研制成功并应用于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的疫苗。该疫苗种子株为实验室驯化培育的H5N2亚型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生物安全性,疫苗免疫原性良好,一次免疫鸡有效保护期达6个月。2004年初,农业部指定全国9家兽医生物制品厂生产该疫苗,用于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紧急免疫,对中国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有效控制发挥了关键作用。H5N1疫苗2005年1月获农业部颁发的新兽药证书并获得发明专利权,是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并大规模应用的流感病毒反向基因操作疫苗。该疫苗种子株系人工构建的H5N1亚型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与中国流行的H5N1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抗原性高度一致,鸡胚生长滴度较H5N2疫苗株提高4倍左右。H5N1疫苗免疫鸡的有效免疫保护期比H5N2疫苗延长4个月以上;两次免疫鸭、鹅产生的有效保护抗体持续期分别为10个月和3个月以上,是当时国际上唯一经政府批准、对水禽高致病性禽流感有可靠免疫保护力的疫苗,被农业部指定为全国水禽强制免疫疫苗。至2005年初,2种疫苗已累计应用39亿羽份,结合其他防治措施,较快地控制了2004年中国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大大降低了禽流感向人传播的可能性,从未发生人的感染,与越南和泰国禽流感防治效果形成鲜明对比。该项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极其显著,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康震、乔传玲、陈化兰、姜永萍、田国彬等完成“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基础公益项目“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研制”。自1996年先后利用从美国引进的鸡痘病毒疫苗株S-FPV-017 及其转移载体系统构建了分别表达H5亚型HA、H7亚型HA、核蛋白(NP)以及共表达H5HA和NP基因、共表达H5HA 和N1NA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并研究了这些重组病毒的免疫原性及对禽流感病毒攻击的保护性。其中禽流感HA-NA双基因重组鸡痘病毒(rFPV-HA-NA)能够诱导免疫鸡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可以完全抵抗H5N1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的攻击,以这一重组病毒为种毒研制成功H5N1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活载体疫苗,该基因工程疫苗抗原针对性强,免疫接种后不产生琼脂扩散(AGP)抗体,不影响疫情监测,具有高效、安全、免疫效力产生快、免疫保护期长及免疫接种成本低等优点。该疫苗于2004年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于2005年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作为农业部指定的疫苗产品用于禽流感的免疫预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有效地防止了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姜永萍、于康震、田国彬、邓国华、包红梅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项目“禽流感核酸疫苗的研究”。 本项目研制了H7 亚型禽流感病毒A/Afri.Star/Eng-Q/983/79 HA基因DNA 疫苗、密码子优化的H7 亚型禽流感病毒A/FPV/Rostock/34(H7N1) HA 蛋白的DNA疫苗pCAGGoptiHA7、禽流感病毒A/Goose/Guangdong/1/96(H5N1)HA基因的H5亚型DNA疫苗pCIHA、鸡体偏嗜性密码子优化的H5 亚型DNA 疫苗pCAGGoptiHA5、共表达H5和H7亚型HA基因的DNA疫苗pCI-H5HA-H7HA及共表达H5HA基因和N1NA基因的DNA疫苗pCAOHA5NA1和pCIOHA5NA1 等多价疫苗。其中鸡体偏嗜性密码子优化的H5亚型DNA疫苗质粒pCAGGoptiHA5免疫效果确实,具有安全、高效、免疫保护期长及免疫接种成本低等优点,其免疫效力等各项技术指标均居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DNA疫苗。密码子优化的HA基因获得了发明专利权。

  1997~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孟庆文、陈化兰、刘光亮完成“863”计划项目“禽流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研究”。 本项研究以国内第一株H5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GD/1/96为研究材料,分别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HA蛋白、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M2蛋白;HA实验、SDS-PAGE及Western-blot等实验表明,表达的HA 蛋白、M2蛋白具有禽流感病毒天然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和免疫原性。表达产物与白油佐剂混合乳化研制成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并完成最佳免疫剂量试验、不良反应、抗体效价的评定工作,用强毒攻击可达100%的保护,免疫保护期6个月以上,疫苗保存期1年以上;完成了实验室、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工作,通过了农业转基因安全性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申报了规程。禽流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灭活苗及基因工程疫苗中最具安全性的,它仅含有病原的1~2种特定的蛋白成分,不存在散毒的危险,安全可靠,而且应用此种疫苗易于建立鉴别诊断方法,可以区分免疫者和自然感染者。本成果与禽流感疫病诊断技术、疫情监测技术一起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禽流感防制的技术体系,可用于国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有效防制和扑灭计划。

  1998~2002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曹殿军、闫丽辉、刘培欣、孙建宏、孔宪刚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城疫病原生态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首次建立覆盖全国的新城疫病毒流行毒株库和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为今后新城疫的流行病学研究建立良好的资源和数据平台。分离鉴定91株不同地区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建立以F基因核苷酸序列为基础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发现并全面系统的证实当时来国内新城疫流行主要是由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同时有一定数量的Ⅵ型和Ⅸ型存在。首次阐明了国内新城疫流行规律,绘制出新城疫病毒的生态分布图。本课题首次绘制了国内新城疫病毒系统发育进化树,阐明了国内新城疫流行与国际大流行的关系。

  1999~200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王秀荣、陈冠春、邱冬研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贫血病(IBD-CIA)灭活联苗,完成了IBD-CIA二联灭活疫苗的实验室效力实验。该疫苗可同时预防这两种免疫抑制病,保护率为90%以上。同时还完成了IBD-CIA 二联灭活疫苗与IBD、CIA灭活单苗的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IBD-CIA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可产生与单苗相同的免疫效果。同时,IBD-CIA灭活联苗的现地区域试验,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2002 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于康震、邓国华、李泽君等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项目“禽流感病毒进化研究”。对不同年代分离自国内健康水禽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了对家禽、哺乳动物的致病力分析以及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分离自健康水禽的禽流感病毒对鸡均呈高致病力,而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则随分离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增强趋势,由早期分离株不能感染哺乳动物演变为对哺乳动物高度致死。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自然进化中形成多个基因型,但基因型与其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渐进性增强没有直接关系,提示是病毒关键位点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的改变决定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跨越禽类—哺乳动物的种间屏障的能力。本研究结果于2004年7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是该所建所以来首次在该类重要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对2005年在国内引起青海湖野生鸟类禽流感暴发的H5N1亚型病毒及其后续传播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青海湖野生鸟类疫情由多个基因型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而这些病毒可能由斑头雁从境外感染并携带至国内。其中1个基因型的病毒随野鸟迁徙传至蒙古、欧洲后又传回国内北部引起国内辽宁省2005年底的禽流感暴发。本项目还对1994~2002年间分离自国内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些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多个基因型,抗原性变异较大,并已逐渐获得对哺乳动物的感染致病能力。本研究结果于2005年8月在国际病毒学专业杂志Virology上发表。

  2001~2003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付朝阳、高宏雷完成“863”计划项目“禽流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亚单位疫苗研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部分)”。应用Pichia 酵母表达系统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进行了表达,表达量达到1克/升水平,对表达蛋白进行了免疫原性测定。该表达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以该蛋白为抗原制备亚单位疫苗,并进行实验室安全性和效力检验,该亚单位疫苗可以达到90%以上的抵抗超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同时,以10倍的免疫剂量接种SPF后没有对机体产生任何毒害作用,表明该亚单位疫苗,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1~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秀荣、陈化兰、于康震、包红梅、刘丽玲、李雁冰等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禽流感病毒RT-PCR 诊断试剂盒的研究”。依据国内禽流感病毒株流行情况,结合其遗传演化规律,在HA基因全片段范围内设计多对引物,通过分析、比较现地流行毒株的分布情况,确定适合于国内禽流感流行毒株的RT-PCR引物,建立H5、H7、H9、N1、N2亚型RT-PCR鉴别方法和以M基因为参照的A型流感病毒RT-PCR方法。在对RT-PCR 反应体系进行了大量实验室研究、优化基础上,形成一项农业行业标准《禽流感病毒RT-PCR 试验方法》。进一步组装了禽流感RT-PCR检测试剂盒,2005年通过兽药评审,获得3项新兽药证书,该试剂被农业部列入《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计划(试行)》禽流感病原学监测专用诊断试剂。该成果2005年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云峰、童光志、智海东、王玫、石星明完成“863”计划项目“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究”。 在“鸡传染性喉气管(ILT) 重组鸡痘病毒(FPV)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同时表达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gB 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NDF/ILTgB),以及共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gB基因、新城疫F和HN基因重组鸡痘病毒(rFPV-F/HN/gB)。rFPV-NDF/ILTgB 在CEF上和鸡体内传代稳定,对1周龄以上的鸡均表现安全,不能接触传播;在50PFU到50 000PFU的范围内获得的免疫保护作用都是相同的,说明rFPV-NDF/ILTgB对试验鸡的ILT保护和ND保护都是剂量非依赖性的,在比较宽的剂量范围内均可以一次免疫同时预防ILT和ND这两种疾病;重组疫苗免疫后10天产生针对NDV和ILTV强毒攻击的保护性免疫,免疫后3周抗体达到峰值;对ILT免疫期可达5个月,对ND的免疫期为2个月。与rFPV-NDF/ILTgB相比,rFPV-F/HN/gB对新城疫强毒的保护效果要好,略低于弱毒疫苗;rFPV-F/HN/gB与ILT弱毒疫苗具有同等的免疫效力。完成了重组病毒在黑龙江省和北京市的中间试验阶段、环境释放阶段的安全评价,2005年7月获得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在获得安全证书后在陕西省和江苏省进行了区域试验,应用规模达到10万羽份,临床保护效果良好。

  2002~2004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田国彬、李雁冰、于康震、施建忠、冯菊艳完成“863”计划项目“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9N2亚型,Re-2株)研究”。 尽管已经利用早期分离的SD69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研制出用于预防H9 亚型禽流感的灭活疫苗,并且发挥了良好的预防效果,但是随后分离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开展了第二代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究工作。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9N2亚型,Re-2株)是利用常规的遗传重组技术,以A/CK/GX/10/99 (H9N2)株和PR8株为外、内部基因的供体重组构建获得。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9N2 亚型,Re-2株) 比SD696株灭活疫苗的抗原针对性更强、产生的抗体效价更高、免疫持续期更长,该疫苗一次性免SPF鸡,免疫持续期达到10 个月以上。

  2002~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步志高、葛金英、田国彬、李雁冰、邓国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 “973”计划项目“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研制”。该项目采用新城疫LaSota弱毒疫苗为载体,建立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研制一系列表达不同H5 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HA 抗原的重组病毒,作为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首次实现一种活毒疫苗有效预防H5 禽流感和新城疫两种烈性传染病。该疫苗可经滴鼻、点眼、饮水等多种途径给苗,制造成本与新城疫弱毒疫苗相当,具有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突出优点。该疫苗是国际上第一个产业化应用的重组RNA 病毒活载体疫苗,标志国内在负链RNA 病毒反向遗传操作这一重要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并进入成熟应用。该疫苗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已获2项发明专利权和1项国家新兽药证书(一类) 及农业部批准生产文号,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

  2003~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付朝阳、高宏雷完成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禽主要免疫抑制病的分子诊断与防制技术”。建立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AV)、禽白血病病毒J 亚群(ALV-J) 重组抗原间接ELISA诊断方法,并且组装了试剂盒。进行了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及保存期等相关试验,研制的试剂盒可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建立了ALV-J抗原的PCR 及RT-PCR分子生物检测方法,可以特异的鉴别诊断出J 亚群的ALV。研制的IBD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完成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环境释放阶段试验,并已申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生产性试验。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田国彬、施建忠、李雁冰、冯菊艳完成863计划项目“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7N2亚型,Re-3株)研究”。2002年从河北分离到1株H7N2亚型禽流感病毒。2004年,开始用传统的遗传重组技术,利用河北分离的H7N2亚型和PR8株流感病毒为外、内部基因供体,重组出Re-3株H7N2亚型流感病毒。利用该种毒株研制出第二代用于预防H7亚型禽流感的灭活疫苗。该疫苗抗原针对性更强,病毒在鸡胚上的生长滴度更高。一次性免疫SPF鸡,免疫持续期可达58周;2次免疫鸭,免疫持续期可达38周以上;2次免疫鹅,免疫持续期可达41周以上。该疫苗可以同时用于鸡、鸭、鹅等多种禽类理想的H7 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2005年初,朝鲜暴发H7 亚型禽流感,该疫苗在国内吉林省和辽宁省边境应用1 420万羽份,建立了坚强的免疫屏障,避免了H7 亚型禽流感传入国内。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刘明、张云、刘春国、杨涛、潘蔚绮、刘超男完成 “863”计划项目“禽流感分子标记疫苗研究”。本研究针对所使用的禽流感疫苗无法进行疫苗免疫家禽与自然感染家禽鉴别诊断的技术难题,采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克隆了禽源高产流感病毒A/Goose/Dalian/3/01 (H9N2)的全部内部基因片段,构建了相应的转录/表达载体;克隆了近期流行的H5N1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代表株A/Goose/QFY/HLJ/04(H5N1)的HA基因以及N3亚型标准参考株A/Duck/Germany/1215/73(H2N3)神经氨酸酶基因,构建了相应的转录/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细胞,完全由质粒拯救出安全、高产、低毒、带分子标记的重组禽流感疫苗株rH5N3。由其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对鸡、鸭、鹅等家禽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所建立的禽流感疫苗株具有安全、高产、低毒的特性,是一种带有分子标记的疫苗,符合国际兽用疫苗发展趋势,解决了H5N1禽流感疫苗免疫家禽与自然感染家禽的鉴别诊断的技术难题。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秀荣、陈化兰、于康震、刘丽玲、包红梅完成 “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禽流感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研究”。 本研究通过两种标记方法建立了禽流感及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一是以禽流感病毒cDNA为检测靶标,构建了流感病毒15个血凝素亚型的鉴别检测基因芯片,同时针对15个亚型的禽流感病毒进行鉴别;二是结合多重RT-PCR和基因芯片两种技术,在RT-PCR过程中对待检病原进行标记,构建可同时鉴别检测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重要禽病的基因芯片技术,实现了一次性实验检测多种传染病的目的。

  2004~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刘明、刘春国、张云、杨涛、潘蔚绮、刘超男、张晓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H5N3亚型流感病毒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的研制”。采用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分离鉴定了2004年以来国内流行的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并克隆了病毒的血凝素保护性抗原基因,通过分子修饰和基因重组等技术手段研制成功H5N3重组禽流感疫苗(rH5N3)株,rH5N3株不但可以在鸡胚上生长;而且在细胞培养生长滴度高,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病毒血凝单位可以达到1:1 024,其效价比一般毒株高4~8倍。由其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对鸡、鸭、鹅等家禽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和安全性。rH5N3油乳剂灭活细胞苗免疫持续期和对强毒攻击保护性完全达到了鸡胚苗的效果。另外,rH5N3疫苗株保护性抗原基因来自国内最新流行株,因此疫苗株与流行株的抗原匹配性好,免疫效果确实。rH5N3疫苗株的全部基因均来自禽源流感病毒,不含人流感病毒基因,与人—禽重组流感病毒疫苗株相比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本研究所建立的基因重组禽流感H5N3疫苗株高度适应细胞,采用MDCK转瓶培养即可进行疫苗生产,将解决已往禽流感疫苗生产对非免疫鸡胚的依赖,也可以克服鸡胚疫苗生产废弃物处理困难的技术难题。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崔尚金、童光志、李曦、符芳等研究建立一种快速、简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用于动物血清中流感病毒抗体的监测。利用生物技术表达方法制备出流感NP、HA蛋白表达抗原,并以其包被胶体金,依次将鸡流感多克隆抗体、单抗、流感NP、HA核蛋白表达抗原固定在硝酸纤维素(NC)膜上,制备成免疫胶体金检测板。检测时血清中流感抗体与金标抗原结合,沿着NC膜层析移动,当与NC膜上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紫红色斑点。经特异性交叉试验和敏感性测试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流感免疫胶体金抗体诊断技术的建立为监测动物血清中的流感病毒抗体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同时,利用相同方法,建立了检测禽流感病毒H5、H7亚型流感病毒的胶体金检测试纸条。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付朝阳、高宏雷完成“863”计划项目“鸡痘病毒载体多价基因工程疫苗和禽流感等亚单位疫苗研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部分)”。进行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亚单位疫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申报并获得安全证书。建立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鸡和亚单位疫苗免疫鸡的免疫学鉴别诊断方法,并且组装了诊断试剂盒。

  二、猪传染病防治

  1978~198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思奇、王明、王玉春、魏凤祥等采用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的方法,使病毒在胎猪肾细胞上培养并连续传代,克隆纯化,研制安全、稳定、免疫原性好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两次返祖试验的仔猪,经临床、剖检、空肠绒毛镜检和直接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证明毒力没有增强。母猪产前一个半月肌肉注射弱毒疫苗l毫升,产前半个月再滴鼻l毫升。其新产仔猪生后3日龄用强毒攻击,可获得95%以上保护,在同一试验条件下,比日本弱毒苗保护率高13.7%。农牧渔业部畜牧局批准试生产该冻干苗并推广应用。在东北、华北、华南地区接种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猪4 421头,证明有良好的安全性,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0~1986年,省兽医所潘兴广、刘锦旭等进行用羔羊肾细胞培养物繁殖兔化弱毒制备疫苗的试验,证明兔化弱毒可在羔羊肾细胞上进行病毒连续增殖,制备的疫苗有高效的毒价和良好的免疫原性。该疫苗在6个省800万头猪大面积使用,证明安全、有效、免疫效果良好,198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2~1986年,省兽医所鹿振起、孙占彬、胡凤英等进行了“猪囊虫病生前快速诊断的研究—定量血片玻板间接血凝试验”。该试验应用定量血片代替血清做间接血凝玻板凝集反应,自然感染囊虫猪的检出率为79.9%,比生前舌检检出率高25.42%;比间接血凝试验法(71.95%)提高7.95%。试验证明,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准确可靠,检出率高,克服了采血、分离血清操作麻烦、费时间的缺点。同时,血片干燥后携带保存方便,方法简便易行,便于现地推广应用。该项成果于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R)在各地普遍发生,是养猪业经济损失很大的传染病,国际上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1984~1988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彭发泉、杨留战、赵淑春、苑士祥、张树成等研制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灭活疫苗。该疫苗是用产生丰富保护性抗原的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强毒I相菌和低毒强效免疫佐剂制成的油包水型乳剂灭活疫苗,可作被动免疫、主动免疫及被主动结合免疫,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良好,对仔猪的被动保护力比荷兰、日本和美国的4种著名商品疫苗高1~4倍多。该疫苗在15个省市免疫妊娠母猪22万头,被动及主动免疫仔猪共152万头,注苗后无不良反应。调查病猪场被动免疫猪至屠宰时萎鼻病变率比不注苗对照减少89.2%~91.2%,肥猪提前出栏11.6~27.8天,料肉比降低约1。注苗群不再发生临床萎鼻,3年累计经济效益达5 545.6万元。该成果于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9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润芝、韩孝成、杨奇伟、张红星、金岳、李宝棨研制猪细小病毒(PPV)氢氧化铝灭活疫苗,试验证明耐热、稳定、安全性好、免疫程序简便、剂量小、免疫力强。接种147头成年母猪,在长达139天的观察期内,未发现临床异常和同居感染现象,疫苗在37℃下放置88天血凝价稳定不变,接种成年母猪可引起高价的HI抗体,实验室或现地试验一次免疫对胎儿的保护率在94.5%以上。先后在广东、河北、黑龙江、北京等省市应用本疫苗接种的头胎母猪达1.5万多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仔猪肾细胞制备疫苗,操作简易,取材方便,设备简单,成本低,适于中国国情。该项成果于1990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91年,省兽医所鹿振起、骆玉勤等推广“猪囊虫病生前快速诊断的研究—定量血片玻板间接血凝试验”成果和应用丙硫苯咪唑治疗猪囊虫的新技术。6年时间里,在黑龙江省推广了63个县,推广覆盖面达全省囊虫污染市县的94%,同时还在内蒙古、四川、辽宁、吉林等省区17个市县(旗)得到了推广应用,共普查生猪497万头,诊断出猪囊虫病猪73.8万头,治疗囊虫病猪38.5万头,为国家及养猪户减少经济损失1.54亿元,为有效控制猪囊虫病开辟了新途径。该成果于199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92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思奇、王明、周金法、于文涛、魏凤祥等制备猪流行性腹泻(PED)氢氧化铝灭活疫苗。该疫苗接种途径为后海穴位,疫苗最小免疫剂量为0.1毫升,对3日龄仔猪的保护率为80%。主动免疫0.5~1.0毫升接种3~22日龄仔猪的保护率为91.85%。被动免疫妊娠母猪3毫升,对其所产3日龄仔猪的保护率为95.65%,免疫产生期14天,免疫期6个月。疫苗保存期(4℃及室温)1年。在广东、福建、浙江、黑龙江、宁夏、内蒙古、河南及京、津、沪等16个省、市、区100多个猪场进行了扩大区域性试验,接种各类猪只35.7万余头,收到良好效果,是国内外首次研制出的PED疫苗,1993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1993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黄骏明、朱庆虎、杨奇伟、付佩鸿、金正风等首次建立Dot-ELISA猪瘟免疫抗体检测技术,检查了9头猪瘟高免血清均呈阳性,58头断奶猪、43头其他病猪血清均为阴性,实验证明断奶猪注射猪瘟疫苗后5天抗体阳转率86%,注苗后15天为93%,35~100天为100%。抗体检测与免疫保护相关试验结果一致。通过阻断试验、类似病症试验、免疫保护相关试验证明该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简便。1991~1994年在全国5个省(市)42个猪场(自然村)共检血清4 265头份,应用该项技术对7个健康和暴发猪瘟的种猪场哺乳仔猪进行了系统的抗体监测,根据各场监测结果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研制成的快速诊断盒在12个省(市)推广2万余头份,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4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1995年,省兽医所由善智、刘力威等进行猪瘟疫苗研制及免疫监测的研究。主要成果:试验研究表——感染过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猪接种猪瘟病毒症状减轻,从而为猪瘟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应用沸石凝集反应进行猪瘟免疫,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但敏感性不高;应用猪瘟单抗酶联试剂对黑龙江省部分猪只进行猪瘟免疫和疫情监测,证明该试剂对群体猪瘟抗体检测和群体猪瘟疫情监测均具有敏感、特异、快速、重复性好的特点,成为大面积推广的免疫监测手段之一。该成果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1~199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杨旭夫、苑士祥、杨留战、张树成、刘杰、彭发泉研制出适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对比试验证明该培养基的菌落计数明显优于国外培养基,同时发现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物Ⅰ型菌株对生长因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建立了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离鉴定、特性检查、致病性检查的方法。从国内病死猪分离到胸膜放线杆菌生物I型菌株100余株,分离到2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物Ⅱ型菌株。通过剖检认证、病原菌分离鉴定、血清定型、人工复制病变等,首次证明中国存在和流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并且阐明了中国流行的病原血清型,为本病的免疫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于1996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1~200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思奇、佟有思、王明、冯力、李伟杰、魏凤祥等用自行培育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H弱毒株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CV777弱毒株研制成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被动免疫以保护仔猪,也用于主动免疫保护不同年龄的猪只。疫苗采用后海穴位接种(尾根与肛门之间的凹陷处),二联灭活苗主动免疫保护率TGE为100%,PED 92%,被动免疫保护率87.9%(TGE)和82.4%(PED)。疫苗的免疫期为6个月,仔猪被动免疫期是哺乳期至断奶后1周,疫苗保存期(4~8℃)为1年。田间试验的保护率为83.7%~96.35%。在区域试验中,共制备800万毫升二联苗,共预防接种160多万头母猪及140多万头仔猪及成猪,保护率在90%以上。该疫苗已通过生产规程,并获得新兽药证书(一类)和生产许可文号[(2000)311144],2003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4~1997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郭宝清、陈章水、刘文兴、崔益洙、蔡雪辉等进行猪生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在国内首次建立并采用了Marc-145细胞和猪肺泡巨噬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国内暴发PRRS猪群中分离到4株PRRS病毒,分别用美洲型和欧洲型PRRS病毒多克隆抗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证明4个分离毒株均属于美洲型PRRS病毒。分离的病毒可应用于中国PRRS的诊断方法研究及PRRS病毒的病毒学和免疫学基础性研究。分离的毒株已用于制备PRRS诊断液,并在全国推广使用,同时该分离毒株已用于研制PRRS疫苗,为中国进一步开展PRRS的防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佟有恩、冯力、李伟杰、周金发、魏凤祥等研制国家“八五”重点攻关计划项目“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性腹泻二联活疫苗”。用国内分离的TGEV华毒株和引进的PEDV CV777毒株,经适应后细胞连续传代并通过蚀斑克隆技术培育出免疫原性好、安全的弱疫苗毒株。并将PEDV弱毒适应了猪肾原代细胞,这是本研究的一项突破。通过实验室进行的主动免疫试验、被动免疫试验、稳定性试验、免疫期试验、保存期试验及田间试验、区域试验,证明二联弱毒疫苗对TGE和PED的防制效果良好。与二联灭活苗相比,二联弱毒苗接种剂量小(母猪1.5毫升),免疫效率高(可达95%保护率,比灭活疫苗高10个百分点)产生免疫力快(7天,灭活苗14天),更适用于紧急预防接种。该成果于2003年4通过疫苗生产规程,并获新兽药证书农生药试字[(2004)311147],已转入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公司生产。该项研究成果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猪病毒性腹泻二联疫苗”共同获得2003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7~200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郭宝清、蔡雪辉、刘文兴、柴文君、翁长江完成“948”计划项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制技术的研究”。该项研究先后从国外引进病毒种子、细胞和诊断试剂,以及细胞反应器等技术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建立检测该病的多种诊断法,包括I-FA、IPMA、SN、ELISA和RT-PCR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的研究工作,构建了以病毒分离鉴定技术、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疫苗免疫技术为技术支撑的PRRS防控技术体系。该技术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有效遏制了PRRS在国内的传播与蔓延。

  1997~2001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蔡雪辉、郭宝清、刘文兴、柴文君完成“948”计划项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技术的建立”。以纯化的PRRSV为诊断抗原,建立了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其他常见10种猪病的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对仔猪免疫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检测结果表明与商品化的IDEXXX公司生产同类试剂盒的符合率达91.0%以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为免疫猪群抗体监测和PRRS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1997~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蔡雪辉、郭宝清、刘文兴、柴文君、王洪峰等研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该疫苗是采用国内分离毒株PRRSV CH-1a株经体外多次传代驯化培育而成的疫苗用种毒,经实验室试验、中间试制和区域试验研制而成的安全、高效的疫苗产品。在灭活疫苗的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体外培养病毒滴度难以提高的瓶颈问题和疫苗毒株的选育难题,从而确保该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性。该疫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疫苗的保护率平均在87%以上,远远高于国外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水平(免疫保护率为70%),已推广应用于除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外的中国大陆所有省、市、自治区,预防接种300万头母猪和250万头仔猪,免疫效果良好,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 000余万元。2005年4月获农业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兽药注册证书》。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蔡雪辉、童光志、郭宝清、柴文君、刘永刚等完成“948”计划项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项技术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毒分离鉴定技术、国内PRRS病毒分离毒株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抗原性分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诊断方法的建立和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的研制与应用等4个方面,为国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制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技术平台,成为国内防制PRRS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研制成功,为控制国内PRRS蔓延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国内PRRS应用研究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该项成果在生产中得到转化和应用。

  1998~2001年,东北农业大学宋铭忻等对黑龙江省猪、犬旋毛虫的流行、感染性、成虫免疫、新生幼虫免疫、疗效试验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动物体内存在着两个旋毛虫隔离种,猪旋毛虫确定为旋毛形线虫;犬旋毛虫确定为本地毛形线虫。该项研究对猪、犬旋毛虫的检疫部位、检疫方法及冷冻无害化处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屠宰场、肉联厂和口岸检疫及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检疫,并为旋毛虫肉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2004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童光志、仇华吉、周艳君、田志军、王云峰、王玫完成“973”计划项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学研究”。该项目完成中国第一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分离株CH-1a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在分子水平上证实了在中国流行的PRRSV为美洲型病毒;同时构建了含有PRRSV CH-la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重组质粒和含有分子标志PcaⅠ的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为进一步获得具有感染性的PRRSV分子克隆奠定了基础。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PRRSV GP5基因和N蛋白进行了表达,并进行反应原性鉴定,证实表达的GP5蛋白和N蛋白具有与天然GP5蛋白相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PRRSV N蛋白基因进行了高效表达,将此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通过对一系列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能够检测PRRSV血清抗体的ELISA诊断方法。

  1999~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李海燕、乔传玲、杨焕良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猪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及病毒学监测,发现中国猪群存在大范围的H1和H3亚型猪流感病毒感染,在部分省市出现H5及H9亚型流感病毒的感染。对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猪源流感病毒毒株,通过全基因序列测定,阐明了猪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分子变异、进化关系。利用国外引进的H1和H3亚型猪流感病毒标准毒株,建立猪流感红细胞凝集(HA)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HI)试验等系列血清学诊断方法。 同时对猪流感的抗体ELISA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完成猪流感病毒型特异性抗体ELISA试剂盒的组装。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了H3亚型猪流感病毒 HA (或HA1)蛋白,并以重组HA1蛋白作为抗原,初步建立H3亚型猪流感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建立了猪流感病毒通用型及亚型鉴别RT-PCR诊断方法。基于对中国猪流感流行毒株的分析,筛选出免疫原性好、抗原针对性强的H1和H3亚型猪流感病毒株作为疫苗种毒,研制了H1亚型单价、H3亚型单价及H1-H3亚型双价猪流感灭活疫苗。

  2001~2003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童光志、仇华吉、田志军、周艳君、彭金美等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伪狂犬病毒强弱毒鉴别诊断PCR方法和伪狂犬病毒gE抗体鉴别ELISA诊断方法的研究”。利用鉴别PCR诊断方法,经现地300余份样品检测证明,该方法完全可以区分伪狂犬病毒的野毒与疫苗毒。利用所建立的gE-ELISA方法对400余份送检血清样品检测,结果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与国外竞争gE-ELISA相符率在93%以上。该研究作为系列猪病重组抗原研究部分获得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1~2004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崔尚金、李媛、李曦、符芳、刘文斌等完成“猪圆环病毒的诊断与流行病学研究”。对全国13省市34个猪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根据临床症状采集可疑病猪血样和淋巴结等病理材料,进行PCR诊断或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对来自黑龙江、吉林、山东、辽宁、上海、广东等省市的3 740份病猪血样进行了检测,阳性率18.45%。利用PK-15细胞和DU细胞,对阳性病猪血样进行病毒分离,获得24株PCV-2型病毒。将病毒进行纯化,电镜形态学观察鉴定。对纯化的病毒进行传代培养驯化,筛选适应细胞培养,提高病毒的滴度,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所有分离株进行了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基因表达研究。根据调查与实验结果,及时向农业部、全国兽医总站等递交了关于圆环病毒的调查报告与工作建议,为此农业部部署全国开展圆环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指定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为技术咨询单位。

  2002~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童光志、周艳君、田志军、彭金美、仇华吉等完成“973”计划项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鉴定”。构建了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CH-1a株各结构蛋白的重组表达载体,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了表达,分别以PRRSV和表达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单克隆细胞融合技术,以及全病毒ELISA和融合蛋白ELISA进行筛选,结果利用PRRSV-ELISA筛选和纯化,最终得到了16株针对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1株针对M蛋白抗体、15株针对GP5蛋白抗体、5株能稳定分泌抗GP3蛋白抗体、针对GP4蛋白和G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各1株。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获得的所有单克隆抗体对PRRSV感染细胞都能产生较强的特异性荧光,呈显著阳性。以此为基础,利用重叠短肽表达技术,在N蛋白上鉴定出3个线性抗原表位,在GP5蛋白的C-末端中鉴定出3个抗原表位,在GP3蛋白中鉴定出2个连续的型特异性抗原表位。该研究对深入了解PRRSV的抗原分子特性,建立基于抗原表位水平的特异性诊断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冯力、时洪艳、佟有恩、陈建飞、魏凤祥、董齐以国内自行培育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株、猪流行性腹泻CV777弱毒株及猪轮状病毒A群G5型宁夏(NX)弱毒株为种毒,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的基础上,研制成猪病毒性腹泻三联活疫苗。经过疫苗的免疫效力试验、安全试验、疫苗的免疫持续期试验、疫苗的保存期等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主动免疫保护率为分别为TGE(14/14)100%、PED(17/18)94.44%和PRV(16/17)94.11%,被动免疫保护率为TGE(16/17)94.12%、PED(15/18)83.33%和PRV 16/18)88.9%。5批三联疫苗安全试验结果表明,1毫升接种20日龄的仔猪,疫苗安全无反应。通过对3批疫苗进行免疫持续期实验试验证明,疫苗免疫后7个月中和抗体效价均达到32倍以上,攻毒后获得94.44%(32/36)保护,对照88.89%(8/9)发病。疫苗的免疫持续期母猪为1产,其他猪为6个月。疫苗的保存期2年。疫苗在4个省的9个猪场进行了中间试验,现已进入规程申报。其中“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株的培育与应用”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弱毒株的培育及应用”已申报专利权。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冯力、时洪艳、佟有恩、吴波平、陈建飞进行猪捷申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组分子特性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某猪场具有神经症状病猪的脑组织处理后接种猪肾原代细胞并连续传代,在猪肾原代细胞上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表现为细胞变圆,折光性增高。病毒可以在猪肾原代细胞上稳定的传代。收获的病毒经磷乌酸负染后电镜观察,可见到一种小的病毒粒子,大小约25微米~30微米。采用特异性引物,对不同代次的病毒经RT-PCR扩增出长度为321bp的基因片段,经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标准对照毒株Talfan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率为99.7%,确定为猪捷申病毒特异性核苷酸片段。试验结果证明,该分离毒为猪捷申病毒,将该株病毒命名为Swine/CH/IMH/03。该病毒的分离是中国猪捷申病毒的首次分离。

  2003~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刘长明、危艳武、张超范、谭斌、陆月华、孔宪刚完成“948”计划项目“猪圆环病毒2型遗传标记毒株的构建及培育”。以猪圆环病毒2型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两个拷贝的基因组顺次连接插入到质粒载体中,构建基因组全长分子克隆,同时在病毒基因组内引入Sal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作为遗传标记,用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后获得一株带有遗传标记的病毒变异株。经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免疫电镜、核酸序列分析表明,在感染病毒细胞核及细胞质中检出病毒特异抗原,基本与野生型病毒具有相似的抗原性、病毒形态和基因组构成。病毒变异株可用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可与野生型病毒核酸相鉴别,经细胞连续传60代,体外培养增殖性能稳定,毒价可达106.6TCID50/毫升,达到疫苗毒种的要求,为标记疫苗及分子鉴别诊断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刘长明、张超范、刘焕章、危艳武、谭斌等完成“948”计划项目“猪圆环病毒2型细胞培养适应毒株的培育和鉴定”。从临床表现为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淋巴组织病料,经PCR证实为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用猪肾细胞系(PK15)分离培养,并连续传代,培育成1株细胞培养适应毒,命名为PCV2/LG株。分离毒株经细胞传25代后毒价显著提升,第35代毒价可达105.6TCID50/毫升。采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染色试验(IPMA)、免疫电镜技术、分子克隆及核酸序列分析等鉴定表明:病毒感染细胞后抗原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及细胞质中;病毒感染的阳性细胞呈点式分布,阳性细胞数可达50%以上;免疫电镜观察到病毒免疫复合物呈实心小颗粒样粒子团,单粒子直径约为17微米;病毒基因组由1768核苷酸构成,与Genbank登录的8个PCV2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达96.2%以上。用剂量为2毫升的病毒细胞培养物,接种30日龄PCV2抗体阴性仔猪3头,可引起典型的PMWS临床症状。研究成果为开展该病毒的致病性、疫苗免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牛羊马兔传染病防治

  1980~199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卢道纯、石宗舫、陈乃昌、宋之先、刘玉梅研制布鲁氏羊种五号菌苗。布鲁氏菌羊种五号菌苗(简称M5疫苗)是预防绵羊、山羊、牛和鹿布鲁氏菌病用的疫苗,以中国分离到的野毒株通过钝感动物和细胞培养方法育成。其特点:①毒力低,介于牛种19号和104M之间。②毒力稳定,连续通过敏感动物不发生波动。③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绵羊、山羊可以得到90%~94%,对牛77.42%~83%、鹿75%的保护。免疫期对牛、羊均达3年以上。④免疫剂量小,羊皮下免疫剂量是10亿个活苗。⑤用本疫苗制备特异单克隆抗体,可鉴别由M5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的动物。⑥适用于皮下、肌肉、滴鼻、点眼、气雾、口服和粉雾等多种途径免疫。该疫苗在新疆、青海、甘肃、山西、吉林和黑龙江省等省区兽药厂大量生产,每年约免疫羊1 500万只、牛200万头,在各省得到广泛应用,199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984~1992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兽医工作站哈萨、戴玉坤、戴淑敏、张宝山、曲连东、莫日根完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马传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1980年到1983年率先将免疫酶技术引入中国兽医研究领域,相继建立了检测马传贫病毒抗原的ELISA 双抗体夹心法和检测抗体的ELISA 间接法。通过试验证明,该法比补体结合(CF)试验敏感高20倍,比琼脂免疫扩散法敏感高300倍,特异性好,与非马传贫病毒抗体不产生交叉反应,对琼扩检测阴性,而ELISA阳性的马血清,用特异性抗原可以阻断试验反应。自1980年到1993年,在马传贫防治中先后对呼伦贝尔盟9个市旗马匹进行了大面积的ELISA方法检测,检疫马匹达4.3万匹,应用覆盖面达61.5%,对马传贫疫区连续监测、净化,对免疫马群免疫状态跟踪评估,均收得良好效果,在呼伦贝尔盟注苗区马传贫感染率由1989年5.29%下降到1992年0.99%。该方法敏感,反应快速,检出率高,节省大量人力物力,199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褚桂芳、相文华、尹训南、吴东来、蔡虹阐明了注苗马受到马传贫强毒挑战后呈现有3种类型的病理和免疫形态学变化规律,一种类型具有出血素质,铁逆转,组织细胞及淋巴样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实质器官变性、坏死,心肌腱斑及全身结缔组织增生等传贫病变;二种类型是免疫活性细胞增殖,铁不逆转,脾铁反应增强,肝也可以轻度铁反应,表明马传贫弱毒苗有保护作用;三种类型无任何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免疫反应增强,表明这些马全保护。这3种类型的划分对如何评估不同强毒株的免疫效果,为判定注苗后又受到人工或自然强毒攻击机体所处的免疫状态,提供了鉴定方法。该项研究成果1996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5~1986年,省兽医所罗德鹏、魏荫瑭等研制“新灭癞灵”。该合剂是一种强力杀螨剂,既可以药浴,又可以涂擦。该合剂对羊疥癣病原离体杀灭试验表明,48小时内杀灭全部成虫、若虫、幼虫和虫卵,杀灭率高达100%;涂擦治疗试验,对施药前共检出582个虫体的20只病羊进行治疗,在用药后只检出了409个死虫体,未发现活虫。3年来的推广应用试验覆盖了10余个市县,药浴羊58万余只,累计获得经济效益100余万元。实践证明,该合剂具有高效、低毒、价廉和用法简单等优点,完全可以取代六六六粉在防治羊疥癣病上的应用。该项成果198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4~199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西川、王翠兰、王英厚、王云峰研制兔巴氏杆菌病、波氏菌病血清诊断及灭活油佐剂二联苗。主要研究成果:①家兔巴氏杆菌、波氏菌病血清学诊断:用高速离心纯化的兔Ⅰ相波氏菌(Bb)抗原,以琼脂免疫扩散法检查波氏菌感染兔血清,检查结果与细菌分离符合率为91%。用家兔A 型巴氏菌(Pm)制备荚膜抗原,对Pm 感染兔血清进行琼脂免疫扩散检查,检出率90.3%,与细菌分离符合为90.4%,感染后10~30天抗体阳转,持续期达5个月以上。试验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强,检出率高,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此项兔巴氏杆菌病及波氏菌病诊断方法,系国内外首次建立。②家兔巴氏杆菌、波氏菌灭活油佐剂二联苗,安全性良好,免疫保护率在92%以上,免疫后14日即可获得保护,持续期可达6~9个月。疫苗在4℃放置12个月仍然有效,在全国10个省(区)现地应用注射家兔近40万只,无不良反应,控制疫病流行效果明显,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5~1992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振漪、董君平、彭达春、赵立平、吕晓玲等进行马传贫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疫苗和琼脂扩散无色透明冻干抗原的研究。马传贫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疫苗安全性好,对马、驴免疫保护率达90%,免疫期至少为2年,制苗用的驴胎皮肤细胞经过建株鉴定,种子细胞排除了内、外潜在的有害因子,无致肿瘤性,易长期保存,可随时提供疫苗生产。其优点是避免了驴白细胞原代培养物生产疫苗时意外携带病原或其他致病因子的危险,从而确保疫苗质量。另外生产本疫苗时所用牛血清仅为驴白细胞苗的1/5,因此成本低廉,工艺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在全国六省、区免疫注射1万余匹马属动物,效果良好,深得现地好评。马传贫琼脂扩散无色透明冻干抗原是以细胞培养物为原材料,第一个达国际标准的琼扩抗原。湿抗原与美国、日本同类产品一样为无色透明液体,冻干抗原为白色疏松团块,在37℃保存79天,室温210天,优于国内(现行)及国外抗原。对全国七省、区40万匹马属动物进行了检疫,深受好评。同时其抗原也在印度、匈牙利、古巴等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古巴提出要求转让该抗原制备技术。上述疫苗及抗原,可用于国内防治马传贫。该项成果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5~1993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白文彬、严隽端、张自刚、林秀英、刘晓滨等应用Triton-X100裂解具有囊膜的牛流行热病毒的方法,制备了亚单位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疫苗的免疫期均为6个月,保存期均为4个月。从1988 年至1993年用亚单位疫苗和灭活疫苗在广东、山东、上海、湖南、江西等省市进行了区域试验和扩大应用,用亚单位疫苗共免疫接种奶牛1.3万头,用灭活疫苗接种奶牛4.5万头。通过免疫接种证明,该疫苗对牛安全无异常反应,而且还具良好的保护效果。特别是1991年在暴发流行该病时,应用疫苗紧急接种后,迅速(10~15日)控制疫病流行。从1993年以后应用疫苗,还扩大到河南、安徽、四川等地累计接种奶牛达15万头次。该项研究在牛流行热疫苗的研制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在裂解病毒方面也具有创造性。在中国、澳大利亚科技合作牛流行热免疫(8909)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澳方借鉴于Triton-X100 裂解牛流行热病毒的方法,开展了提取G 蛋白为免疫原的研究工作。该项成果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88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大海、陈冠春、王笑梅进行牛血清中的对病毒非特异性抑制因子理化特性及其抑制机制的研究。该项研究调查了89例日本牛和108例中国牛血清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猪细小病毒、貉及水貂传染性肠炎病毒的抑制情况,发现胎牛血清、小牛血清及成牛血清对禽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抑制价均在64倍以上,证明了牛血清中存在着对上述5种病毒在理化特性上不同的抑制因子。这些因子主要存在于牛血清的IgG的分离组分里及α、β球蛋白成分中。抑制因子通过占据病毒的宿主细胞受体以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及其他生物学反应。该成果198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199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卢景良、孔宪刚、宁希德、褚桂芳、刘滨东等在国内外首次进行马传贫病马与马传贫疫苗免疫马的血清抗体鉴别,获得成功。该项目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马传贫疫苗抗原株系列特异的单克隆抗体A4,并制成用于免疫斑点试验(DB)的酶联诊断试剂盒,凡受检血清对DB呈阳性者,定为注苗马;其阴性的血清再做免疫扩散试验(ID)呈阳性者,定为传贫马。以DB试验和ID试验相结合对马传贫病马与注苗马进行鉴别的方法,特异性强,能将传贫病马与注苗马二者完全区分开;敏感性高,使用期长,能检出已达4年以上的注苗马。诊断试剂盒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易于现地推广,1991年纳入中国农业部颁布的马传贫防治办法和作为全国考核马传贫防治效果的法定方法。该成果作为“七五”取得的重大的科技成果在北京展览馆向国内外展出,1991年在古巴推广应用获古巴政府表彰,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魏仁山、彭达春、韩慧珠、王徽、刘丽娟、李维刚、沈荣显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琼脂扩散诊断方法对患有绵羊进行性肺炎的羊只定期检疫;把病羊和健康羊分开;对病羊实行隔离饲养并通过人工哺乳方法在病羊群中培养无绵羊进行性肺炎病的健康幼羔,以达到净化羊群和消除本病对养羊业的危害。所研究的琼扩诊断方法已在全国的畜禽病普查和口岸的检疫中推广使用。琼扩抗原的制造和检验方法已被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和动检规程委员会批准为试行规程。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所建立的检疫、隔离、淘汰病羊以及培养健康幼羔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四川省凉山州螺吉山羊场绵羊进行性肺炎并培养健康纯种“边莱”羊的效果。该成果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甘肃省兽医技术推广站、河南省兽医防治站、云南省兽医防疫总站合作于1987年开展牛肺疫微量凝集(MA) 诊断技术的研究。先后通过对抗原制造适用菌种的筛选、抗原研制、效价标化、特异性试验的探讨,确定了微量凝集试验技术和操作程序。并完成了抗原批量生产、中间试验和供应现地使用的标准阴、阳性血清研制等。1988~1990年应用牛肺疫微量凝集诊断技术对10~20年未发生牛肺疫的5个省、市、自治区共检牛血清2万头份,出现6头(0.029%)阳性反应;用CF对比检查1.3万头,阳性142头(1.123%),疑似35头(0.277%)。用所制备的抗原对阳性血清和日本阳性血清以及用国际支原体中心PGI 菌株高免的1号和4号阳性血清进行对比试验证明,MA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实践证明,牛肺疫微量凝集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抗原,反应明显,易于判定,特异性优于补反等特点,因而适合于现地检疫推广应用,为中国消灭牛肺疫在血清学诊断方法上提供一项新技术。该项成果于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1991~1995年,省兽医所陈晶宇、刘锦旭等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流感中心合作,根据已发表的马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经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7—PCR)成功扩增出了中国马流感病毒(甲2型)核蛋白基因。将该片段接到载体并转化,提取阳性菌落的质粒以酶切的PCR鉴定其大小,对其测序并进行分析发现,马群中分离到禽源H3N8流感病毒,并证实了马流感病毒H3基因来源于禽的流感毒株。该项成果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多年来各国学者一直试图用疫苗接种的方法预防绵羊进行性肺炎(OPP),但均未获成功。为了攻克OPP免疫难关,1991~199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荣骏弓、魏仁山、贾斌、彭达春、刘燕等用OPPV在驴胎皮肤细胞上连续、快速传代培养113代,育成绵羊进行性肺炎驴胎皮肤细胞毒株。该毒株接种生长良好的D 细胞6小时经姬姆萨染色可见到细胞合胞体病变。24小时产生肉眼可见细胞病变,比绵羊胎肺细胞毒株病变提前12~14天;病毒滴度为1011.5TCID50/0.1毫升,比绵羊胎肺细胞毒株滴度提高105~106。用该病毒生产抗原产量可提高3~5倍,并可缩短生产周期7~8 天。其特异性、敏感性与绵羊胎肺细胞毒株生产的抗原一致。用该毒株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绵羊,免疫效果显著,首次证明了该病人工免疫的可能性,为进一步开展免疫工作奠定基础,1997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3~1997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朴范泽、崔玉东、朱占波、侯喜林、余丽芸、王龙祥等完成了育成牛肠毒血症K99,F41兼性E.coil分离鉴定及免疫研究。该课题研究了国内外罕见的育成牛肠毒血症的病原特性、抗原结构、血清学诊断和免疫方法,并制定了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主要成果:在国内外首次从育成牛暴发肠毒素血症而猝死的病例中分离到4株大肠杆菌,经鉴定为致病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其抗原结构为Q142:K99,F41,兼有K99和F41两种粘附因子;首次证明育成牛可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引起肠毒血症,填补了牛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空白;首次用2摩尔尿素PBS热处理方法提取大肠杆菌菌毛抗原,成功地建立了特异、敏感、快速和简便的检测F41抗原或血清的琼脂扩散试验方法,为研究该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在国内首次研制并应用牛大肠杆菌K99、F41菌毛和菌体混合油乳剂苗,并制定了合理的免疫程序,对新生犊牛的被动免疫保护力达94.6%,为新生犊牛大肠杆菌病和育成牛肠毒血症的免疫提供了有效的措施。该项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4~199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李成、谷守林、姜绍德、蔡虹、张坦、郝桂玉采用离子交换捕捉、微波辐射、高速离心、免疫金标记等系列电镜技术,大大提高制样速度和样品浓度,与常规电镜制样方法对比,其制样速度可提高20~40倍,而且是比较简单、廉价。应用该技术快速地检出和鉴定了猪蓝耳病、鸡传染性贫血病、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牛艾滋病、猪圆环病毒等中国新出现的病毒,为这些病毒的防制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997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1998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李成、谷守林、姜绍德、王继科、郝桂玉等应用电镜多种技术对畜禽和经济动物的49种病毒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观察和研究,其中有40种病毒在中国首次发现和报道。应用电镜技术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增殖方式等进行基础性研究,为病原的鉴定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应用电镜技术对牛白血病、绵羊进行性肺炎、猪流行性腹泻等30余种病毒跟踪检测,为研究和生产单位准确提供了病毒形态学依据。该项成果1999 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7~2002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杨焕民、李士泽、袁学军、张洪友、贾永全等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动物的抗寒促生长及寒冷应激对动物机体影响的生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利用神经内分泌学原理对动物寒冷应激进行生理性调控,从而提高动物的代谢率及耐寒力,使动物的行为和食欲改变,进而对动物产生抗寒促生长的作用;研究并探讨了健康雏鸡及仔猪在应用抗寒促生长添加剂前后体内有关激素(T3、T4、GH、Insulin、Cortisol)及肾上腺、垂体和甲状腺组织形态学变化的规律性;在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了大鼠和雏鸡在冷应激前后血液某些酶活性(GPT、g—GT、ALP、ALT、AST、CK、LDH)及其体内代谢产物(Alb、Tp、Glu、BUN)的变化;首次系统研究并揭示北方高寒地区奶牛饲养环境与生理生化性能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环境温度对奶牛机体影响的生理生化机制;首次在国内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了不同冷应激强度下,淋巴细胞、肝脏、脾脏及肌肉中HSP70表达及HSP70 mRNA 转录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为科学的评估冷应激奠定了理论基础。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8~2001年,东北农业大学田文儒等进行奶牛子宫组织中蛋白质的降解规律和氨基酸排出途径的研究,建立判断子宫复旧的量化标准,进一步弄清某些外源性生殖激素对子宫复旧的影响机制。阐明在子宫复旧过程中,蛋白质降解和子宫产气现象在其他动物的同一性和差异。该研究成果于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期,东北农业大学石发庆等研究了奶牛血红蛋白尿症的病因及分子机理。该项研究从食物链源头上探明了奶牛血红蛋白尿症的发病根本原因是土壤有效磷降低,诱发因素是气候寒冷。利用病区的自然病例奶牛,采取分组对比的实验方法,应用先进的膜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各有关指标进行检测,获得各种参数,为阐述发病的分子机理提供科学依据。该成果于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8~2002年,省兽医所史同瑞、王铭杰、鹿凌岩、许腊梅、李国新研制发泡乳化性乳房炎治疗剂。该治疗剂为一种发泡性治疗药物,该药物注入乳房后,体积迅速膨大,药物有效成分靠其发泡动力及发泡体积,冲破乳腺管内乳汁凝块及炎性细胞碎片的阻塞,使药液在乳腺内大面积扩散,以最大限度杀死病原,从而提高了疗效。药物具有用量小、见效快、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等特点,药物发泡体积为原药液体积的8~12倍,室温贮存有效期为2年,其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2.09%和88.37%,均较常规药物高近10%。该药剂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2001年,东北农业大学王洪斌进行了奶牛肢蹄病防治技术的研究。该项研究在深入养殖户和奶牛场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了黑龙江省的奶牛肢体病发病情况。研究分析了发病原因,研究出用超声、内窥镜等先进仪器进行肢蹄病早期诊断的方法,并提出了确实可行的饲养规范和防治措施。该研究在中试牛场中应用,发病率极显著下降,年增效益近3 000万元。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康震、金红、李媛、宋小华、李祥瑞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组病毒疫苗中白细胞介素-2免疫佐剂活性的研究”。该项研究在国内首次将带信号肽的牛IL-2基因(sBoIL-2)克隆到带有强启动子的痘苗病毒转移载体上,构建了可同时表达牛流行热病毒G 基因sBoIL-2基因的重组质粒和单表达G基因的重组质粒。将上述2 株质粒进行了转染,通过筛选,得到了重组病毒,并对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SDS-PAGE 结果表明,在PE/L 的调控下,重组痘苗病毒成功表达了G蛋白基因,不仅糖基化水平与天然G 蛋白相近,而且表达效率高;在P11 启动子调控下,BosIL-2基因也得到了表达。MTT比色法的结果表明,双重组病毒rVVPE/LGsIL2表达的IL-2对ConA活化的PBM具有良好的维持体外生长和繁殖的作用。兔体免疫实验的结果表明,两种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G 蛋白诱导兔体产生中和抗体的速率和效价均高于传统油苗免疫,证明重组痘苗病毒具有作为牛流行热病毒重组痘苗病毒的候选疫苗株。其中双重组病毒rVVPE/LGsIL2 的中和抗体水平又高于单重组病毒rVVPE/LG。构建的重组痘苗病毒为今后以此为技术平台,研制BEFV重组痘苗病毒活载体疫苗和探讨IL-2对活载体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奠定了基础。

  2000~2001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薛飞、王晓钧、贾滨、杨建德、赵立平等完成“国内马流感病毒血凝素分子进化树的构建”。该项目针对国内西北、东北地区发生的马流感而提出对马流感病毒青海株、吉林株和黑龙江株的血凝素分子进行核甘酸序列的比较分析,揭示国内马流感病毒血凝素分子的结构,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异。该项目完成马流感病毒青海株吉林株和黑龙江株的繁殖、病毒核酸提取,PCR引物的合成及各病毒株相应片段的扩增、克隆及其序列分析,明确了各毒株之间的差异。

  2002~2005年,省兽医所史同瑞、许腊梅、李国新采用D相乳化法,应用新型乳剂作为药剂基质,研制一种长效缓释恩诺沙星悬乳剂。在悬乳剂中,除一小部分恩诺沙星溶解于溶液外,其他大部分以晶体形式存在,用药后吸收缓慢,因而可显著延长疗效,一次用药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48小时,每2天用药1次即可。本品具有疗效好,注射剂量少,用药次数少,使用方便,稳定性好,不结块,易于重分散等优点,是临床治疗畜禽疾病的较为理想的一种新型制剂。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薛飞、朱远茂、童光志、相文华、赵立平完成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子课题“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本研究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传统弱毒疫苗株IBRV Bartha Nu/67的基础上,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gE 单基因与gE、TK 双基因缺失突变毒株,基因缺失重组病毒可稳定传代,病毒滴度接近基因未缺失的原型弱毒疫苗株,符合制苗要求。这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基因缺失疫苗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针对国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单一的情况,并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建立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全病毒间接ELISA 与重组蛋白gD-ELISA 诊断方法,其中重组蛋白gD-ELISA 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全病毒间接ELISA的符合率为92%。利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全病毒间接ELISA 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血清学调查,共计检测了国内12个不同的省、直辖市与自治区的8 545份牛血清,平均阳性率为46.03%,为国内该病的大规模血清学调查与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而IBRV重组蛋白gD-ELISA 不仅可用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之外,还可用于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刘思国、辛九庆、王牟平、高玉龙、王春来等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奶牛结核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快速诊断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以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中的特有基因esat-6建立的PCR 检测方法和以pncA基因建立的牛型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PCR鉴别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仅适用于奶牛结核病的快速检测,而且在牛结核病的快速检测和牛型与人型结核杆菌的菌型快速鉴定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为国内牛结核病的快速检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填补国内在奶牛结核病快速检测方面的空白,具有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从牛分枝杆菌基因组DNA 中PCR 分别扩增出mpb70基因、mpb83基因和esat-6基因,依次将3个基因串连后进行了三串联基因的重组表达及蛋白纯化,建立间接ELISA方法,与牛副结核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为96.0%。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在牛结核病诊断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研究方面,建立检测病原的PCR 方法和检测血清抗体的ELISA方法,这两种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应用间接ELISA方法和补体结合试验(CFT)对来自3个省自治区3 817头份牛血清进行了检测,Kapaa值为0.63,两种方法的存在中、高度一致。“奶牛结核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成果2005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对各牛场送检病料检验和现地调查发现黑龙江部分地区奶牛血液检查全群牛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在90%以上,有些牛场为100%,即使刚生的犊牛也有附红体感染。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损失。2004~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孔宪刚、刘胜旺、邵昱昊对该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配套的诊断方法,减少该病对养牛业所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应用已发表的牛附红细胞体16SRNA特异的基因引物,扩增牛附红细胞体16SrRNA部分片段,建立PCR诊断方法,优化了反应条件,为及时检出、治疗或淘汰阳性牛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

  1987~1989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卢景良、石宗舫、李节棠、马云燕、王振生、孔宪刚、刘玉梅以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马尔他(羊)种布鲁氏菌弱毒株M5、M5-90及强毒株M28等胞浆蛋白、菌壁、外膜蛋白和脂多糖进行了抗原成分及保护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电泳图谱上M5-90比原始强毒M28的胞浆蛋白多18KD、25KD和43KD三条区带。提取弱毒株特有的抗原成分免疫动物,然后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了杂交瘤细胞株IC-11,所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只对弱毒株M5及M5-90发生反应,与M28等布鲁氏菌强毒及其他细菌不发生反应。经转移电泳证明,M5-90特异性抗原为18KD蛋白。利用此种单抗制成酶标单抗试剂,以免疫斑点试验(DB)与凝集反应(AR)相结合的鉴别方法,能把用M5或M5-90疫苗接种动物和自然感染动物的血清抗体区别开。凡DB阳性者为M5或M5-90疫苗接种动物,而DB阴性、AR阳性者为自然感染动物。本鉴别方法的特点是准确、灵敏、特异性强、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现地适用,不受动物种属差异的限制。这项成果是对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的重大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91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马鼻疽是由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属人畜共患病。中国的马鼻疽经过40多年的防治,大部分省已基本消灭,部分省已稳定控制,全国鼻疽阳性马的检出率已降至十万分之一以下,基本具备了消灭马鼻疽的条件。1996~200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全国畜牧兽医总站薛飞、刘慧、相文华、苏增华、刘志有、樊立超、高居星、陈绍熙、舒展、张天铎研究了马鼻疽消灭技术措施。该项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马鼻疽的流行特点和分布,在马鼻疽疫区进行现地检疫和扑杀工作,建立和完善消灭马鼻疽的综合技术措施。在课题研究中,选择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和甘肃等6个省为综合防治试点省,共计抽检5 400匹马属动物,结果全为阴性。6个综合防治试点省都已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马鼻疽消灭标准,并通过农业部组织的验收。

  1998~2005年,东北农业大学李庆章、郝艳红、高学军、刘永杰、高文学等针对中国人兽共患寄生虫疾病猪带绦虫囊尾蚴病病原猪带绦虫囊尾蚴的致病机理及有效药物防制(治),开展了猪带虫囊尾蚴的发育生物学和有效抗囊药物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并揭示了猪囊尾蚴的发育和致病机理,解析并阐明了猪囊尾蚴抗囊药物效应机理,选择并确定了对未成熟期和成熟期囊尾蚴均具有抗囊效果的新型抗囊药物,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致病力禽流感和新城疫是危害世界养禽业的两种重大烈性传染病,禽流感同时具重要公共卫生意义。H5N1高致病力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接种是中国家禽必不可少的程序。中国每年应用新城疫弱毒疫苗达数百亿羽份,产蛋鸡一般使用3~5次以上,商品肉鸡一般2~3次。2000~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陈化兰、葛金英、田国斌、李雁冰、邓国华采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新城疫LaSota弱毒疫苗株为载体,建立相应的反向基因操作系统及其重组疫苗载体平台。在此基础上,发明一系列表达不同H5N1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分离株HA抗原基因的重组病毒,作为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用于家禽禽流感和新城疫的预防免疫。该重组二联活疫苗实验条件下一次免疫鸡即可对H5高致病力禽流感和新城疫强毒攻击形成完全免疫保护;现地按适当免疫程序使用,可同时形成对新城疫和H5高致病力禽流感的有效免疫,保护效果分别与新城疫弱毒疫苗及H5禽流感灭活疫苗相当;重组疫苗株保持LaSota弱毒疫苗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节约大量疫苗制造和使用成本。该重组活疫苗是国际上第一个实现产业化应用的重组RNA病毒活载体疫苗,也是首次实现一种活毒疫苗有效预防禽流感和新城疫两种家禽重大烈性传染病。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在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操作这一重要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并进入成熟应用阶段。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作为成功推向应用的RNA病毒活载体疫苗,代表了动物和人类新型疫苗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该重组疫苗已获2项发明专利权和1项国家新兽药证书(一类)注册及农业部批准生产文号,实现大规模产业化。2005年在全国推广应用24亿羽份,实现产值7 000余万元,利税2 700余万元。

  2003~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胡森、王喜军、葛金英、王清华建立了裂谷热病毒、尼帕病毒、埃博拉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西尼罗病毒等外来新发重大烈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原的血清学、病原学诊断监测技术,并完成有关技术材料的储备工作,同时就相关病原的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开展了前瞻性探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果,主要包括:尼帕病毒血清学与病原学诊断技术的储备研究;裂谷热病毒血清学与病原学诊断技术的储备研究;埃博拉病毒血清学与病原学诊断技术的储备研究;水疱性口炎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建立及其重组伪型病毒的应用;尼帕病毒、埃博拉病毒及西尼罗病毒RT—PCR分子诊断技术的建立;防控尼帕病毒及裂谷热病毒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牛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及DNA免疫新型疫苗的探索研究。该项目大量采用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等病毒学和基因工程重组等技术手段,不仅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诸多技术空白,而且多项技术应用在国内外,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研究成果为国内开展重大外来新发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监测、诊断及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物质技术储备,为进一步防控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同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付朝阳、高宏雷完成黑龙江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SARS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应用”。采用灭活SARS病毒细胞培养物,制备免疫原,分别免疫54周龄SPF鸡4只和非免疫鸡100只,收集二免前、后以及三免后血清样品和所产全部鸡蛋,采集卵黄,粗提取血清中IgG和卵黄中IgY,再进行抗体纯化,Weston-blot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过柱纯化的IgY抗体具有反应活性;中和试验结果表明:IgY抗体对SARS病毒具有较强的中和能力,中和效价达1:1 280。该项研究建立抗SARS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提取方法,并确定了抗体测保存期。同时,初步建立禽SARS病毒抗体检测的ELISA方法,并对其相关反应条件进行了标化。该抗体的制备方法及产品申请了发明专利权。

  2004~200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孔宪刚、吴东来、祝庆余、孟庆文、尹训南、关云涛等完成国家SARS科技攻关专项“SARS冠状病毒动物宿主研究”。通过应用SARS冠状病毒实验感染野生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及传统实验动物,确定了果子狸、非人灵长类和褐家鼠等野生哺乳类动物对SARS冠状病毒易感,为SARS冠状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排除了鸟类和爬行类传播SARS冠状病毒的可能性,为切断SARS的传染源,防止SARS的再发提供了确实的实验依据。对大鼠、白化仓鼠、黑线仓鼠、豚鼠、雏鸡等的实验感染试验证实,SARS冠状病毒仅在接种部位的上呼吸道局部短时间增殖,对SARS冠状病毒比较顿感,不宜做研究SARS的动物模型。实验证明,果子狸对SARS冠状病毒早期分离株BJ01和中期分离株GZ01呈现同样敏感性,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病毒分布、抗体消长规律等人类SARS患者类似,是研究SARS发病机制,开发和评价SARS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理想动物模型。解决了SARS预防过程中SARS冠状病毒传染来源和SARS防治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关键技术问题。2005年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最高病毒学专业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