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养殖

第三节 养殖



  一、池塘养殖

  1979~1986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魏立贤、张桂兰、邱日彬、郭继娥、王昭明、鲍建平通过生物增氧,增大放鱼密度,达到安全越冬的目的。主要成果:①阐明了越冬池冰下水体主要理化因子及生物状况的变化规律,并根据产氧与耗氧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一个利用生物增氧越冬、保持池水氧平衡的数学模式,提出了生物增氧技术措施。②越冬效果:溶氧供应充足,增大了放养密度,改善了水质,减少了有害气体(CO2↓、H2↓S)的积累,避免了水温过分降低,提高了成活率,哈尔滨地区由过去平均成活率40%提高到80%,好的提高到90%以上。减少了鱼体消耗减重,减重量由过去机械增氧的14%降低到3.3%。③1983~1985年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推广万亩以上,累计经济效益200余万元。该成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7~1988年,哈尔滨市郊区、佳木斯市郊区、密山县、绥化市、巴彦县、兰西县和省涝洲鱼种场推广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万亩池塘精养高产综合技术”。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采用标准化池塘,放养大规格鱼种,渔业机械配套,加强鱼病防治,实行科学管理,少数池塘投喂配合颗粒饲料进行驯化饲养等,经过1年的努力,要求平均亩产250千克的1万亩,实际完成1.1亩,平均亩产253.9千克,比1986年平均亩产增产26.8千克,提高了11.8%;要求平均亩产200千克的1万亩,实际完成1.99万亩,平均亩产195.9千克,比计划要求的平均亩产少4.1千克,比1986年平均亩产增产44.7千克,提高了29.6%。并初步总结出亩产200千克、25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池塘养鱼模式和技术措施,为黑龙江省大面积池塘提高单产奠定了基础。该项成果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88年,佳木斯市郊区、哈尔滨市、绥化市、齐齐哈尔市郊区、桦南县、省镜泊湖水产养殖场等18个市、县、场完成农牧渔业部下达的“高密度高产量水产养殖综合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实际完成推广面积6 322亩,共产鱼2 527.4吨,平均亩产达到399.7千克,新增单产169.6千克,其中亩产达到500千克以上的池塘有1 356亩。佳木斯市郊区渔场的502亩连片池塘,采用驯化养鱼技术模式,取得显著效果,总产12.8万千克,平均亩产551.7千克,亩盈利998元。该项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89年,农业部下达“池塘养鱼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推广项目,由黑龙江省33个市、县、场承担,共完成推广面积1.37万亩。经过1年项目实施,在鱼种放养密度、品种搭配比例、饵料配方、投喂技术、调节水质等诸多环节都取得了可靠数据和经验,取得了大面积高产的突出效果,共产鱼585.6万千克,平均亩产427.6千克,新增单产186.7千克,亩盈利685.6元。其中,平均亩产551.7千克的有3 200亩;平均亩产851.5千克的有343亩。佳木斯市郊区、齐齐哈尔市郊区、密山市、巴彦县建成了4处1 000亩左右的连片高产池塘。该项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90年,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完成农业部下达的“不同层次池塘养鱼大面积增产技术”推广项目,共推广28 626亩,超计划91%,并形成了分别以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绥化市和松花江地区为中心的池塘大面积高产连片地区,其中佳木斯郊区、齐齐哈尔市郊区、密山市、巴彦县、鹤岗市区建立了5个1 000亩池塘的高产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按照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制定的养鱼技术方案,选择实施不同层次的池塘养鱼技术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养鱼生产水平。实施项目的池塘总产鱼8 736吨,平均亩产305.2千克,亩盈利619.1元。其中,低产变中产池塘1.5万亩,平均亩产245.6千克,新增亩产145.6千克;中产变高产池塘1.2万亩,平均亩产348.3千克,新增亩产148.3千克;高产更高产池塘1 291亩,平均亩产587.4千克,新增亩产237.4千克。涌现出一大批高产高效典型。密山市和平乡养鱼户刘生柱85.3亩池塘,平均亩产鱼1 891.1千克。其中,成鱼塘15.3亩,平均亩产鱼1 556千克;鱼种培育塘70亩,平均亩产鱼1 925.5千克,最高池塘平均亩产鱼种2 073千克,平均亩盈利3 688元,创黑龙江省池塘单产最高、效益最好纪录。该项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91~1992年,农业部下达“池塘模式化养殖增产技术”项目,在黑龙江省38个市、县实施,各地在传统养鱼的基础上,采用投喂配合颗粒饲料,驯化养鲤,综合养鱼,套养间捕,机械增氧等新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单产水平。2年共推广4.1万亩,超出计划38.1%,总计产鱼1.67万吨,平均亩产402.5千克,亩盈利776.3元。出现了亩产500千克以上的池塘5 008亩。而且在多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适合北方寒冷地区应用的亩产200千克、25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500千克、750千克、1 000千克的7个产量档次池塘养鱼高产技术模式,对池塘条件的要求,放养前的准备,鱼种放养比例,饲养管理方法及出池技术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亩产200千克、250千克、500千克、750千克模式被作为池塘养鱼系列标准,纳入《黑龙江省地方水产标准》。根据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郊区、密山市多年实施推广项目的情况、成果和经验,由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调查分析和认证,制定了亩产500千克的池塘养鱼技术模式,对池塘面积、水深,配备增氧机等机械设施,苗种投放时间,品种搭配比例,投喂饵料的成分、数量、方法等饲养管理及出池等关键技术环节都作了具体规定。

  黑龙江省西部低洼盐碱地区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水的盐碱度偏高,开发利用养鱼很少,大量水面资源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已利用的养鱼水面产量较低,效益较差。1991~1995年,省嫩江水产所任东升、张卓、齐荣斌、梁秀琴、史玉洁,大庆市鱼种试验场鲍亚东、赵明星,大庆黑鱼泡水库渔场马秀刚,大庆采油十厂渔场傅有才完成“北方地区低洼盐碱池渔业综合开发技术研究”课题。该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0年农业部下达“低洼盐碱地连片池塘驯化养鱼高产技术”推广项目,2000~2001年齐齐哈尔、大庆市区、肇源县的8个乡(镇)和渔场,主要采取在低洼盐碱地建高标准池塘,高密度放养适应盐碱度能力较强的松浦鲤、德国镜鲤、彭泽鲫、高背鲫、杂交鲶、南方大口鲶等名特优品种,驯化投喂颗粒饲料,加强水质管理与鱼病防治等技术措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2年共推广3.46万亩,总产鱼1.8万吨,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其中80%产量为优质鲤鱼、鲫鱼和鲶鱼等,平均亩产518.4千克,比项目实施前平均亩增产178千克,亩增纯收益5.2万元,总盈利3 829.4万元,平均亩盈利1 107.6元。该项目的推广,为开发利用低洼盐碱地区水面资源和发展质量效益型渔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项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1993年,黑龙江省48个市、县完成农业部下达的“池塘养鱼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推广项目,推广面积3.3万亩,主要养殖建鲤、颖鲤、罗非鱼、革胡子鲶、团头鲂等优良品种。在项目实施中,积极采用水产科研新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其中应用驯化养鲤、投喂优质颗粒饲料、套养良种3项技术措施的覆盖率为90%以上。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产量档次的亩产350千克、500千克、750千克、1 000千克等养鱼技术模式,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总计产鱼1.3万吨。平均亩产399.2千克,平均亩增收384元,有139亩平均亩产达1 047.2千克,亩盈利2 270.9元。该项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94年,黑龙江省12个市、县承担农业部下达的“池塘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推广项目。2年共推广9.5万亩,超出计划2.2倍。在项目实施中,各地普遍的采用了驯化养鲤,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扩大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推广“二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生产经营模式,实施多种类、多规格的混养套养。2年从江苏、浙江等省引进良种鱼苗1.8亿尾,利用轮虫发塘技术解决了鱼苗开口饵料等技术难题,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2年共产鱼4万吨,平均亩产422.4千克,比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亩增产168.1千克,平均亩盈利965.6元。涌现出单产500千克以上的池塘1.6万亩,有464亩池塘平均亩产达到1 085千克。

  异育银鲫是利用方正县双风水库天然雌核发育的鲫鱼为母本,以兴国红鲤为父本,人工授精后的异精核发育的子代,具有食性广,容易饲养,制种简便,疾病少,成活率高,生长快等特点,适合黑龙江省养殖,而且种源丰富,商品鱼在市场很受消费者欢迎。1995年,农业部下达“池塘主养高体型异育银鲫技术”项目。当年在哈尔滨市试养530亩,平均亩产400千克,其中异育银鲫亩产300千克,亩盈利2 263.3元,为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1996~1998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王昭明、王丙乾、王新军、沈希顺、陈惠、刘伟进行金鳟引进及养殖技术研究。主要成果:①完成纯系金鳟受精卵——亲鱼形态学观察及虹鳟与金鳟杂交F1代形态学观察,查明了金黄色体色遗传规律及与养殖、人工繁殖相关的生物学特性。②查明了纯系金鳟稚鱼至成鱼各发育阶段的生长规律,最佳饲育期和最佳投饵率,提出了全人工养殖技术。③查明了纯系金鳟性腺发育规律,建立金鳟人工繁殖技术。④确立病害防御技术及常见病防治措施。⑤大批量育成繁育群体,形成了批量制种能力,为扩大养殖打下了基础,初步建成金鳟基因库。⑥编著《金鳟养殖》一书,发表论文12篇。⑦至2002年8月,育成亲鱼1 800尾,形成年产发眼卵600万粒、苗种150万尾的制种能力。苗种及后备亲鱼已辐射推广至全国26个省区,仅北京、河北、山东、云南、青海、湖北和辽宁的多家养鳟场推广养殖3年即获经济效益将近1亿元。各省区金鳟养殖效益为虹鳟的2~4倍,推广至全国26个省区的金鳟养殖经济效益达4.2亿元。⑧金鳟已成为中国养鳟业的主养品种和游钓品种,改变了长期以来虹鳟单一品种养殖的局面,促进了养鳟业的持续发展,为中国养鳟业提供了一个金黄体色的种质资源。金鳟与虹鳟杂交育种成功是国内鲑科鱼杂交育种的首例。该成果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8~1999年,哈尔滨、大庆、密山、绥化等市、县完成农业部下达的“淡水池塘80∶20主养鲫鱼模式高产高效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通过选用高标准池塘,按鲫鱼(方正鲫、高背鲫、异育银鲫、彭泽鲫、松浦鲫)占80%、鲢鳙鱼占20%放养比例,采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驯化投喂及鱼病防治等项技术措施,加强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到1999年,2年共推广3.1万亩,超计划1.1倍,平均亩产鱼523.4千克,其中鲫鱼408.6千克,平均亩盈利2 451元。与同时期推广主养鲤鱼的80∶20模式相比,单产水平相近,比较效益大幅度提高。鲫鱼为大众喜食,养殖技术易掌握,市场潜力大。推广以养殖鲫鱼为主的80∶20池塘养鱼模式,对发展黑龙江省质量效益型渔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该项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98~2001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曲秋芝、孙大江、马国军、吴文化、邱岭全、王斌完成小体鲟、杂交鲟引进与养殖技术研究。1998年5月首次从俄罗斯引进小体鲟和杂交鲟,在养殖研究中,研究配制人工饲料并驯化鲟鱼接受人工饵料,鱼苗培育成活率接近俄罗斯平均水平的50%,在鱼种和商品鱼饲养中,鲟鱼的生长速度较俄罗斯饲养鲟鱼快。本成果将中国的养殖技术研究成果与引进优良鲟鱼品种相结合,使鲟鱼养殖得以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只有史氏鲟一个养殖品种的局面。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2000年,哈尔滨市、肇源县、绥化市、桦南县、密山市、大庆市等6个市、县完成农业部下达的“淡水池塘80∶20主养松浦鲤高产高效技术”推广项目。在实施项目中选用高标准的精养池塘,按松浦鲤占80%,鲢鳙鱼占20%的比例放养,除采取常规技术措施外,选用体质健壮、无病、规格均匀的纯品系鱼松浦鲤鱼种,投喂配方先进、配制高标准的饲料。2年共推广4.8万亩,共产鱼2 700万千克,平均亩产555.5千克,其中松浦鲤446.4千克,平均亩盈利1 159.6元,与实施项目前比,养鱼单产提高187千克,新增总产量911.9万千克,新增纯收益2 518.4万元。

  2000年,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肇东市涝洲镇进行黄颡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2001年做批量人工繁殖、种苗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均获得很好效果:催产亲鱼164组,产卵14.7万粒,出苗6.68万尾,成活率84.6%;30亩池塘产成鱼1 380千克,平均亩产46千克。该项目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涝洲镇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果,其中:2002年,养殖规模达到了2万多亩;2003年,黄颡鱼套养面积达到3万亩。2005年,“黄颡鱼人工养殖技术”被列为黑龙江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在哈尔滨市、肇东市实际推广4.3万亩,超计划14.3%。以池塘主养与池塘套养2种养殖模式,共产黄颡鱼93.57万千克,总产值2 994.1万元,总盈利1 551.9万元,平均亩纯利分别为1 910.2元和105.6元。

  2004年,哈尔滨市、鸡西市、大庆市、肇东市、密山市、齐齐哈尔市完成黑龙江省渔业“丰收计划”项目“松浦鲤驯化养殖高产高效技术推广”,实际推广池塘面积1.3万亩,平均亩产为492.6千克,平均亩效益746.4元。同年,全省池塘养殖面积发展到194万亩,其中精养塘136万亩,池塘养殖平均亩产146.7千克,其中精养塘平均亩产170千克。池塘养殖产量28.5万吨,占全省养殖产量的74%,池塘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和发展渔业经济的主力军。

  二、大中型水面增养殖

  1987~1994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省东宁县水产局董崇智、赵春刚、金贞礼、解福君、齐树海进行大马哈鱼资源增殖技术的研究。该项研究根据大马哈鱼类是溯河性洄游鱼类,并能回归母河川的生物学特异性,首次在日本海的绥芬河水系放流驼背大马哈鱼。1988~1989年共放流稚鱼134万尾,1989~1994年鱼群大量回归溯河,仅在中国境内河区调查,标志回归率分别为0.023%、0.144%;在世界上首次对2种大马哈鱼采用化学药物诱导回归的现代生物技术,诱导回归率分别为0.088%、0.80%,比人工放流回归率提高3.8倍、5.5倍;采用上述技术使绥芬河2种大马哈鱼产量比人工放流前分别增加30倍、19倍。该成果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1995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蛤蟆通水库管理处、省嫩江水产研究所夏重志、姜作发、董崇智、田丰声、赵春刚完成“冰封型湖泊开发综合技术研究(高寒地区库湖渔业开发综合技术研究)”。冰封型湖泊是指北纬45度以北具有结冰期长(5个月左右)、冰层厚(80~100厘米)的湖泊、水库。本项研究根据渔业生态学原理和冰封型水体的环境条件,采用了饵料资源的合理利用鱼种培育、鱼类安全越冬、引进优质鱼类、集约化养鱼配套工程、改进捕捞方式和优化管理等技术措施,经过5年试验开发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鱼产量达到试验前的2.2倍,单产达到25.2千克/亩。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2~1994年,黑龙江省湖泊渔业试验站进行了镜泊湖引进移植池沼公鱼的效果论证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湖区的一些主要经济鱼类品种结构及种群变化,特别是镜泊湖水产养殖拳头鱼产品蒙古红鲌产量在不断下降,其原因是镜泊湖中小型成鱼如拉氏秽、麦穗鱼等鱼产卵季节多数集中在5、6月份,鱼苗的育肥季节正好是经济鱼类的产卵季节,鱼苗会大量吞噬经济鱼类的鱼卵,从而会抑制这些经济鱼类的增殖。池沼公鱼产卵季节为4月份,鱼苗育肥季节正是其他小型成鱼的产卵期,这样就会大量吞噬那些小型成鱼的鱼卵,而当经济鱼类产卵季节时,池沼公鱼已经转入深水区,对这些鱼类的影响会很小,从生态学角度上说,达到了资源的相互抑制。另外,这些池沼公鱼还能够作为经济鱼类的饵料来源,可谓是一举两得。1992年,进行了池沼公鱼的移植,并获得成功。1993年3月份开始,又从本地采集资源进行了池沼公鱼的人工繁殖,也获得成功。

  1995年,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实施农业部下达的“银鱼移植增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这是黑龙江省首次开展大银鱼移植试验,当年1月从北京、河南两地移植大银鱼受精卵880万粒,投放到黑龙江省西部4处湖泊,总面积5.41万亩,平均每万亩投卵162.7万粒。当年及次年均试捕到大银鱼,在那什岱泡试捕到的大银鱼,到1995年12月中旬最大个体全长达17.5厘米,体重20克,证明大银鱼生长发育良好,能够适应黑龙江省高寒气候和水域环境条件。

  1997年,农业部再次下达“银鱼移植增殖技术推广”项目,黑龙江省实际推广25.6万亩,移植水域有靠山泡、大庙湖、那什岱泡、共和水库、二龙山水库、石人水库等,总计投放大银鱼受精卵5 400万粒,大银鱼受精卵运输成活率达到97.8%~100%。1997年末至翌年1月初,在那什岱泡首次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获得大银鱼受精卵120万粒,受精率达82%,孵化率为76%。经试捕,移植水域大银鱼生长发育良好。1998年又选择龙江县瓮泉水库(水面0.72万亩)作为移植水域,1999年形成大银鱼捕捞群体,同年10月捕到大银鱼10吨,平均亩产大银鱼139千克。自1997年起,“大银鱼移植增殖技术”又被列为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由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承担该项目推广,1997~1998年共完成移植水域12.2万亩,投放大银鱼受精卵9 700万粒,各移植水域均试捕到了大银鱼。1999年,进行大银鱼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捕捞技术的研究,在桦南县共和水库开展了第二次大银鱼人工繁殖试验,共捕捞大银鱼600千克,获得大银鱼受精卵500万粒,受精率74%,孵化率88%。龙江县瓮泉水库已形成大银鱼捕捞群体,其他水域亦形成生物学群体,但未形成捕捞群体。2000年和2001年,各移植水域均采取了大银鱼资源增殖和保护措施,大银鱼的产量逐年增长。2002年宾县二龙山水库、龙江县瓮泉水库等多处移植水域捕捞大银鱼,产量均达到5吨以上。经过6年的试验,形成了一整套适合黑龙江省气候和水域环境条件的大银鱼移植增殖技术规范,解决了大银鱼受精卵移植、人工繁殖、捕捞、资源保护等技术关键,为黑龙江省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的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2001~2002年,黑龙江省海林市莲花泡渔场、肇源县卧龙岱渔场、宁安县镜泊湖渔场实施农业部下达的“名特优水产优良新品种及养殖技术”推广项目。各渔场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采捕池沼公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获得受精鱼卵,选择条件适宜的湖泊、水库投放;定期监测池沼公鱼生物量的消长,并以此确定适宜的捕捞时期及渔获量。2年完成移植增殖水面33.9万亩,移植池沼公鱼受精卵22.8亿粒,总计产鱼422.9万千克,其中池沼公鱼74.4万千克,平均亩产鱼12.5千克,亩增产池沼公鱼2.2千克,亩增收16元。实施项目结果表明,池沼公鱼可以作为黑龙江省开发利用大中型水面的主导品种。

  2002年,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鸡西市等11个地(市)、48个县(市)推广名特优新水产良种增养殖技术,在池塘养殖名特优水产良种异育银鲫、彭泽鲫、南方大口鲶、杂交鲶、黄颡鱼、团头鲂、淡水白鲳、加州鲈、鳜鱼、河蟹等,池塘推广面积9.1万亩,其中,池塘主养名特优新鱼种2.3万亩,亩产名特优新水产品164千克,亩纯效益560元;池塘套养名特优新鱼种6.8万亩,亩产名特优新水产品6.6千克,亩增收62元。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面移植大银鱼、池沼公鱼,推广水面11.2万亩,亩增产名特优水产品3.5千克,亩增收14.2元。完成大水面增殖面积13.2万亩,亩增产名特优水产品4.3千克,亩增收16.8元。该项目2003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2003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山口水库推广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下达的“高白鲑移植增殖技术扩大示范”项目。当年5月,从新疆赛里木湖移植高白鲑32日龄的稚鱼36万尾,体长1.5厘米,8月份平均体重达57克,叉长18.4厘米。2004年高白鲑平均规格由1月份的142.4克长到9月份的498.6克,性腺发育到II期末、III期初,生长发育良好。2005年12月高白鲑体重达704克,叉长33.9厘米,最大个体体重900克,叉长36.4厘米。同年还成功地进行了高白鲑人工繁殖。经过几年移植繁育,统计数据显示高白鲑已经成为五大连池市山口水库冬网捕鱼的主体鱼。用20片挂网试捕,共获330尾、233.5千克,其中高白鲑249尾、187.5千克。高白鲑尾数占渔获物总尾数的75%,占总重量的80%。

  2004年,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鸡西市等11个地(市)、48个县(市)推广河蟹综合养殖技术。采取养殖水体的选择、蟹种的运输与放养、饲养管理、水质调控、蟹病综合防治、河蟹捕捞与商品蟹暂养等技术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黑龙江省增加了一个高效水产养殖品种。2004~2005年,完成推广面积20.9万亩,总产河蟹265.17万千克,总产值7 653.4万元,总盈利4 084.9万元。其中,池塘养蟹2.3万亩,产河蟹81.71千克,亩产河蟹36.6千克,亩效益1 493.7元;稻田养蟹3.87万亩,产河蟹103.5万千克,亩产河蟹27.4千克,亩效益350元;大中水面增殖河蟹14.8万亩,产河蟹79.91万千克,亩产河蟹5.5千克,亩效益116.1元。同年,黑龙江省大中型水面养殖收获面积为367.7万亩,产鱼6 600万千克,平均亩产18.1千克,比1985年的3.8千克增长3.77倍。1999年镜泊湖渔场2万亩的西湖增养殖水面创造了冬网生产一网捕鱼43.27万千克的全国冬网生产最高纪录。

  2005年,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等11个地(市)、48个县(市)推广怀头鲶增产养殖技术。推广池塘主养、池塘套养以及中小水面套养三种养殖技术模式。各地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严把怀头鲶苗种引进的质量关、检疫关;在养殖上以黑龙江省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为生产标准;池塘养殖的饲料选用动物性饲料和高质量配合颗粒饲料等,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共推广10.2万亩,超计划12.5%,总产怀头鲶110.1万千克,总产值1 732.8万元,总盈利948.8万元。其中,池塘主养0.34万亩,产怀头鲶36.24万千克,平均亩产怀头鲶106.6千克,亩效益615.3元;池塘套养4.33万亩,产怀头鲶40.03万千克,亩产怀头鲶10.4千克,亩增效益105.2元;中小水面套养5.53万亩,产怀头鲶28.76万千克,亩产怀头鲶5.2千克,亩增效益51.36元。

  三、稻田养殖

  1986年,绥化市稻田养鱼取得成功,1988年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1991~1992年,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32个市、县共同推广农业部下达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稻田养鱼综合增产技术”。2年完成推广面积12.2万亩,总计产鱼4 088.9吨,平均亩产鱼33.4千克,平均亩盈利110.4元,公斤鱼成本3元,水稻增产12%。在项目实施中,涌现出很多典型,起到了示范作用。绥化市连片高产稻田养鱼8 000.4亩,平均亩产鱼52千克,亩产鱼100千克以上的田块1 183亩。该市兴和乡稻农崔光浩,利用l5亩稻田养鱼,平均亩产鱼50千克,亩盈利897元,其中采用“垄稻沟鱼”和“稻萍鱼”立体开发模式的田块亩产达到105千克,被黑龙江省科协评为稻田养鱼大王。省政府在绥化市召开了黑龙江省稻田养鱼现场会,推广绥化市和其他地方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做法:在养殖方式上,把池塘驯化养鱼技术移植应用于稻田养鱼,投喂颗粒饲料,定点驯化;在养殖品种上,由单纯养殖鲤鱼、草鱼向养殖鲶鱼、鲫鱼、泥鳅、河蟹等名特优新品种方向发展;在稻田养鱼工程上,突破传统的鱼沟、鱼溜式,改变为实行“垄稻沟鱼”的新模式(垄宽1米,沟宽、沟深0.5米为最佳);在立体开发上,由单纯种稻养鱼转向“稻、萍、菇、鱼、耳(木耳)”多元复合、种养兼作的生产方式。1992年黑龙江省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75万亩,其中“垄稻沟鱼”5.7万亩,实行“稻、萍、菇、鱼”模式的2.1万亩,应用驯化养鱼技术的1 050亩,平均亩产鱼由20千克提高到76.6千克。

  1996年,绥化、牡丹江两大地区的部分市、县推广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稻田养鱼技术”。实际完成3.7万亩,平均亩稻田产鱼44.2千克,亩盈利147元,水稻增产12%。形成了稻田养鱼大面积连片高产,出现了亩产500千克稻50千克鱼5千克豆(垄上种豆)田块8 547亩,亩产鱼100千克以上的田块1 183亩。宁安市黄旗村农民黄树本,在承包的10亩超稀植稻田中养鱼,平均亩产鱼75千克,仅稻田养鱼一项亩纯增收700元,同时稻田增产亩增收102元。实施项目过程中,在继续引进河蟹、革胡子鲶、彭泽鲫等养殖品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人喜食的泥鳅、鲶鱼等养殖品种的潜力,扩大养殖品种;在深度开发中实施“稻、鱼、菇、耳”的面积8 000亩,实行“垄稻沟鱼”的面积1.5万亩。为推进稻田养鱼的规模化生产,在黑龙江省确立3个稻田养鱼示范区,即绥化市和绥棱县为中心的中部示范区,稻田养鱼面积1.4万亩;以宁安市和东宁县为中心的东部示范区,稻田养鱼面积1.1万亩;以龙江县为中心的西部示范区,稻田养鱼面积5 000亩。该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2004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达到82.6万亩,产鱼809.4万千克,平均亩产9.8千克,同时一般养鱼稻田每亩可增产水稻20千克左右。

  四、网箱养殖

  1987~1988年,绥化市东津水库和省镜泊湖渔场的闹枝沟推广农业部下达的全国农牧渔“丰收计划”项目“网箱养鱼技术”。在闹枝沟进行网箱养鲤的试验,面积824平方米,其中6× 6 ×3.5米网箱9只,5×5× 2米网箱20只,共投放鱼种1.04万千克,经142天饲养,饵料系数2.05,产鱼6.7万千克,平均每平方米产鱼81.9千克,折合亩产5.5万千克,其中最高产量箱每平方米产鱼115.9千克,折合亩产7.7万千克;最低产量箱每平方米产鱼27.6千克,折合亩产1.8万千克。

  1988~1991年,黑龙江省湖泊渔业试验站进行了网箱高产鲤鱼研究。网箱采用网目3厘米、5×5×2.5米封闭式六面体(盖网单层)网箱,网箱砖石沉子,铁桶浮子,1.5寸钢管框架。双排并列设置,箱与箱排内距离1米,排间距1.5米,排间为搭制在钢管框架上的木板平台。网箱由锚固定。饲料为颗粒饲料。鱼种为丰鲤和镜鲤,规格40~200克。试验结果平均每平方米产鱼81.9千克,饲料系数2.8。在试验中总结出网箱养鱼技术:①确定合理的日投饵量,水温20~25℃时的投饵量,与水温成正比,与鱼体大小成反比;②产量高低与饲料质量和投饵水温高低成正比。通过试验,发现网箱养鱼有别于池塘养鱼,由于水交换量大,溶氧丰富,阴天也能够照常投喂。日饵量大时要增加投喂次数,并坚持小量分批多次的办法。适时改变饲料粒径;③严格注意饲料质量,合理搭配饲料配方,做好鱼病防治。

  1993年,牡丹江、佳木斯及绥化3个地区的部分市、县推广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鱼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普遍选用了建鲤、丰鲤等良种鲤鱼,保证鱼种规格的整齐和健壮,注意饵料营养全面平衡,保证饵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达到10分钟以上,做好鱼病防治等项技术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总计产鱼325.9吨,平均每立方米产鱼191.7千克,总盈利为62.9万元,平均每立方米盈利370.2元,千克鱼成本6.87元,饵料系数为2.36。其中,1立方米网箱638只,平均单产为195.4千克/立方米;2立方米网箱405只,平均单产为1 73.7千克/立方米;4立方米网箱63只,平均单产为208.2千克/立方米。1994年,在巩固原有推广成果的基础上,又组织落实小网箱养殖规模1 460立方米,总计产鱼29.67万千克,平均单产为203.3千克/立方米。该项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