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鱼用饲料
第五节 鱼用饲料
1987~1991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张桂兰、刘伟、徐国群、陈海燕研究制定鲤鱼饲料营养标准和饲料质量检测技术标准,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1994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富惠光、叶继丹、卢彤岩、张良对棉籽饼的主要毒素——棉酚对中国主要鱼类的毒性作用进行研究,证实棉籽饼的棉酚含量不影响鲤鱼、金鱼和罗非鱼的营养生长,棉酚对人类和哺乳类的特异低血钾症和抗生育作用在鱼类中并不普遍存在,在理论上解决了棉籽饼棉酚对鱼类本身的毒害和鱼类体残毒对食用者的安全性问题,并证实中国主养鱼类是迄今所知对棉酚抗性最强的养殖动物,为中国棉籽资源的最佳利用提供了依据。该成果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1993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市水产研究所战培荣、唐玉顺、刘伟、栾代会等设计制造了高效去除氨氮和亚硝酸态氮的流化床。在10万尾/ 立方米鲤苗的密度,月更换水5%~10%条件下,以人工饲料为主饲养, 15天体重达21.2毫克,体长达12.58毫米。流化床生物滤器硝化率、氨氮负荷与固定床比较可提高2~3倍,使用该装置净化水质可少占地面积和建筑费用30%~50%。该成果199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1994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蔺玉华、张冰燕、卢建民、关海虹、李怀明、富惠光以鲤鱼为材料,研究了甲基汞、镉等重金属对鱼的毒性作用与机理。重点研究了甲基汞对鲤鱼的代谢与渗透调节机理、低浓度重金属对鲤鱼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镉对鱼内分泌生理活动的影响(特别是脑垂体催乳素细胞的活性)以及镉中毒的分子机理。其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在鱼类毒理学领域填补国内多项空白。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期,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战培荣、于沛芬、王丽华、李怀明重点研究了光合细菌的固定方法、载体选择、固定化光合细菌的性能及其净化水质的效果。本研究使用的几种光合细菌固定化包埋载体的最终浓度范围:海藻酸钠2.5%~3.0%,琼脂3.0%~3.5%,PVA(聚乙烯醇)10.5%~12.5%;浓度再提高,合成难度增大;PVA+沸石固定化光合细菌使用稳定,强度好、耐降解、价廉,无细胞泄漏,制成的固定化细胞内部本身还具有微孔结构,细菌具有增殖空间,是一种具有开发应用前途的包埋载体,加入沸石,既能够调节比重,还能增加氧向球体扩散的透性,再加入0.015~0.05的海藻钠更利于成球;琼脂和海藻酸钠强度略差。研究证明,固定化光合细菌能够净化氨、硫化氢等对鱼有毒物质,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能够间接的起到增加溶解氧的作用。在溶氧较低的条件下,能够保持鱼的成活率。该成果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1999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蔺玉华、卢建民、富惠光、梁智龙、吴坤通过不同剂量铬盐(CrCl3↓·6H2↓O)饲料饲喂鲤、水体加铬处理鱼实验、体腔注射铬盐等形式,观察了铬对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了养殖鱼类对铬的需求量(饲料中鉻安全浓度);探讨了铬盐对饲料效率的作用;通过铬对鱼体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影响的研究,明确了三价铬在鱼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效应;并对含铬鱼肉质的食用安全性做了初步评估。该成果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