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农业机械维修

第七节 农业机械维修



  一、拆装工具类维修设备

  1985~1987年,黑龙江农机维修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机维修所)曲新华等研制XCG-I、Ⅱ、Ⅲ型小型拖拉机拆装工具。全套工具共62种,87件(不含标准件),分发动机和底盘两部分,便于选择使用,配合常用工具可以完成12~20马力小型拖拉机大修解体和装配的拆装难点32项。使用该套工具维修拖拉机简便易行,实现了对机车零部件的无损拆装,提高了修理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该套工具在国内首次解决了各种型号小型拖拉机大修工具通用化的技术难题。该项目于1987年通过农牧渔业部鉴定。随即在全国27个省、市、县的农机修理厂、站和农机系统修理教学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该项目在1987年被列入规范黑龙江省农村农机维修网点设备的项目中,在黑龙江省农村农机维修网点中得到普遍推广与应用,深受个修理网点和全体修理人员的好评。该项目在1989年获得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7年,省农机维修所李成福、李廷增等研制适用于东方红-75和东方红-802为主的大型拖拉机拆装工具,包括发动机汽缸套拉出器、转向离合器、支重轮及支重轮弹簧、最终传动齿轮及轴承座等28种专用拆装工具。这些工具的开发和研制,解决了东方红75/802型拖拉机修理时拆装机器零部件困难,机件损坏多,修理时间延长等问题,不但满足了黑龙江省农机局武装农村维修网点的需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拖拉机的修理的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和保证了大型机具的修理质量和水平。

  二、农机维修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省农机维修所任乐亭、张金德等1986年以来经过大量的研究试验,研制SJY系列化快速油质分析仪,能化验出润滑油黏度、水分、酸值、碱值、机杂、水溶性酸碱、pH值、Fe、Cu、Al等项目。该分析仪具有设备简单、便于携带、不受场所条件限制等特点,可随时了解和检已泛应用于交通、石油、铁路等工程部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达3 000余套。

  省农机维修所张金德等于1995年研制XD-1型油质分析盒,1998年10月通过国家鉴定。油质分析盒的分析方法属国内首创。其测试结果准确、快速、经济、新颖、方法简单、便于携带,适合润滑油经销、应用单位和个人现场使用,其性能一是能快速鉴别润滑油的真假及质量;二是能确定在用内燃机的机油换油期,做到按质换油,该产品对空气无污染,配制试剂对人体无害。分析盒自1998年批量生产投放市场以来,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已广泛应用于石油、铁道工程、航运、厂矿、部队等部门,使用该仪器实行按质换油,华北石油管理局某机动科当年消耗机油数量比上年减少290吨;中原油田某钻井公司的大马力柴油机由原来的50小时换机油,延长到800~1 950小时,单机耗油平均下降3.3吨;铁道工程局使用该产品,将原来的500小时换油期延长到900~1 000小时换油,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资金153万元。

  1998~1999年,省农机维修所何臣等自行设计、研制出便携式液压系统检测仪,用于测量油泵的流量和压力;分配器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和密封性;液压油缸的密封性。1999年试生产18套仪器,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性能可靠、现场监测,使用简便,提高了农业工程机械的完好率和作业率。2000年被黑龙江省农机局指定为武装乡镇修理网点的配套设备仪器。

  三、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表面工程技术就是依据机器零部件因不同的磨损机理和磨损规律形成的受损表面而采取不同修复方法和修复工艺的一种技术手段。1984~1986年,省农机维修所孙桂香等完成 “铁基复合镀在修复机械零件方面应用的研究”课题。其镀层耐磨性比纯镀铁层提高1~10倍,热态下耐磨性更为优异,硬度HRC60~69,与国外铁基复合技术领先的苏联相比,Al203含量该课题为8%,高于苏联的6%。该项成果1988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5~1986年,省农机维修所孙桂香等制订《镀铁参数核定、制定工艺规程》。经过生产考核和复检论证,其可靠性强,能够保证质量。1987~1988年孙桂香等在通过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调查研究和验证试验,又制订《镀铁修复曲轴工艺标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省农机维修所于丕涛完成“提高金属电喷涂耐磨性的研究”课题,从喷涂电参数的匹配上解决了喷涂金属的氧化问题,涂层硬度达HRC40以上。该项研究成果1986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年,省农机维修所吴锦标、王国成等完成“热喷涂技术用于修复铸铁零件裂纹和穴蚀的研究”。该课题采用铝青铜打底,结合不锈钢或镍基粉喷涂,解决了缸套穴蚀的具体问题。铸铁壳体裂纹采用钳工加固及热喷涂方法修复,既提高了强度,又易于加工,防止了渗漏,是一种行之有效、工艺简单、易于推广的工艺方法。该项研究成果在应用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1987~1988年,省农机维修所于丕涛制订《金属喷涂修复曲轴工艺标准》。1990年于丕涛又对该工艺标准进行充实、修改,制订《金属电弧喷涂修复曲轴工艺规程》。该规程在“喷前处理”的技术环节上,写进了铝青铜打底,镍拉毛和喷砂处理三种工艺规范,以适应不同技术条件的厂家和不同结构材质的需要,从而扩大了《金属电弧喷涂修复曲轴工艺规程》的覆盖面和通用化程度。“规程”对曲轴尺寸进行了必要的修订,有利于提高曲轴的疲劳强度,进一步保证了喷涂曲轴的质量。

  四、堆焊技术

  1988 ~1992年,省农机维修所吴锦标、郝玉燕、范福珍等完成“等离子堆焊修复气门中间试验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设计了结构简单、操作维护方便、造价低的QFDH-1型简易堆焊设备,制定了适用于汽车、拖拉机直径36~55气门批量修复的工艺规程,使气门修复生产率达70~100只/小时,成品率在90%以上。该项科研成果在修复农机旧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92年该项成果通过农业部鉴定。

  1995~2000年,省农机维修所刘景文、杨金生、范福珍等完成“带极堆焊修复农机零件工艺及设备的研究”课题,研制技术参数合理、实用、可操作性较强的带极堆焊修复农机零件的工艺和设备。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性能指标满足了修复工艺的要求。2000年10月该项成果通过农业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