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种源试验研究与良种选育

第二节 种源试验研究与良种选育



  一、主要用材树种种源试验研究

  在树种选择基础上,开展种源试验研究是短期内改良树种,实现树木良种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1980年,东北林学院赵光仪、侯爱菊、李国范等首先提出“漠河红松”很可能是西伯利亚红松(p.sibirica)。随之即环大兴安岭做了为期近3个月、行程近万里的广泛调查,于10月7日在大兴安岭满归林区发现一片西伯利亚红松新分布。经研究证明, “漠河红松”属西伯利亚红松。1981年发表了“关于西伯利亚红松在大兴安岭的分布及我国红松西北限的探讨”等5篇文章,并提出西伯利亚红松材质优异,诸多性状不亚于红松,是高寒林区极珍贵的种质资源,西伯利亚红松在大兴安岭成林成材有望,引种实验有实际意义。据此,1990年大兴安岭满归、根河、乌尔其汉、呼中、塔河、阿木尔林业局以及省林科院、大兴安岭林科所等开始引种试验。该项研究使全国流传达30年之久的重大错误得到纠正,为大兴安岭发现了一个引种前景广阔而又著名的优异树种,1990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0~1989年,东北林业大学张培杲、杨书文、杨传平等采用兴安落叶松全分布区范围内的16个地理种源,按照该树种的造林生态区布局,设置了13个参试地点,并进行协作攻关试验,营造各源试验林720亩。该项研究历经9年,记载了生长、物候、种胚、适应性、抗性、生理生化、形态、生物量及生理系统学特征等9类53个性状,论证了国内兴安落叶松变异规律及模式,区划了种源区,选出了各参试点的最佳种源,并提出了各种源区及各种源间的种子调拨范围。该项研究1989年底通过技术鉴定,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大小兴安岭林区及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等造林生态适生区。

  1980~1990年,东北林业大学张培杲、于秉君、杨传平等对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种源区划以及最佳种源的初步选择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如下成果:①以不同采种点子代性状的遗传表现为基本依据,把兴安落叶松自然分布划分成4个种源,即大兴安岭北部种源(编号Ⅰ),大兴安岭中南部种源(编号Ⅱ),大小兴安岭过渡种源(编号Ⅲ)和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编号Ⅳ);②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将天然分布区长白落叶松划分了5个地理种源,即小北湖种源(编号Ⅰ)、白刀山种源(编号Ⅱ)、长白山种源(编号Ⅲ)、大石头种源(编号Ⅳ)和桓仁种源(编号Ⅳ)。该项研究于1989年10月通过技术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发展了中国落叶松改良的理论和方法,在分析性状的筛选,在亲子代遗传变异的双向研究及分析方法的应用方面均达到国际水平。

  樟子松是欧洲赤松分布在中国的地理变种。为了有计划地开展樟子松种源研究,弄清其种内遗传变异规律与模式,进而区划种源,为各造林地区选择生产力高、适应性强的最佳种源,东北林业大学张培杲、杨书文、刘桂丰等在樟子松自然分布区均匀设置10个采种点,在自然分布区和东北主要引种地区设置24个参试点,1981~1990年,观测研究5类34个性状,论证了樟子松的地理变异规律,划分了种源区,选出了东北、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最佳种源。樟子松种源试验自1981年开始育苗造林,到1990年推广优良种源造林共7.7万亩。该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三北”(是指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下同)防护林工程体系,在干旱、风沙严重地区樟子松优良种源的子代较其他树种生长的好,发挥了改善环境,减少灾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研究于1990年11月通过林业部技术鉴定,为樟子松种子调拨、良种基地建设以及对进一步开展樟子松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为了充分发挥红皮云杉的生长优势,挖掘其种内不同种源的生长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各造林地区选择优良种源,东北林业大学杨书文、王秋玉、刘桂丰等开展红皮云杉种源试验,在红皮云杉自然分布区内设置24个采种点,在其自然分布区和主要引种区设置17个试验点,自1981年至1990年,观测研究性状共3类10个性状,论证了红皮云杉地理变异规律及模式,为各造林生态区选出了最佳种源。1989年用以上优良种源种子育苗,1990年春在帽儿山实验林场与凉水自然保护区造林370亩,苗木长势良好。该项成果于1990年10月通过技术鉴定,认为该项成果为红皮云杉用种、种子调拨、良种基地建设和合理布局以及进一步开展红皮云杉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通过种源选择,利用种间的差异,发挥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红松、樟子松、红皮云杉、胡桃楸、水曲柳等7个主要用材树种的潜在优势,弄清各树种种内地理变异的规律与模式,区划种源区,选择优良种源,1981~1991年,东北林业大学杨书文、张世英、杨传平等完成“东北内蒙四省区主要用材树种种源试验研究”项目。该项研究采用了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各17个地理种源,胡桃楸采用了21个地理种源,水曲柳采用了25个地理种源,营造种源试验林450多亩,记载了生长、形态、物候、种胚、适应性、抗性、材性、生理生化等9类42个性状,论证了长白落叶松等7个树种的地理变异规律及模式,区划了种源区,选出了适于帽儿山实验林场各个造林树种的最佳种源。本项研究成果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及松花江、牡丹江林区得到推广应用。1981~1991年,利用优良的长白落叶松小北湖种源推广造林78万亩。此外,受帽儿山参试点的影响,与其毗邻的松花江和牡丹江林区推广小北湖种源造林累计多达55万亩,还推广兴安落叶松优良种源造林4 300亩,樟子松优良种源造林2 000亩,红皮云杉乌优良种源造林310亩,胡桃楸优良种源造林100亩。该项研究成果199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红松是中国东北地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主要建群树种,其经济意义在中国五针松组中居于首位,是中国东北地区珍贵用材树种之一。东北林业大学张培杲、杨书文、夏德安等自1982年开始进行2次红松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共设置采种点28个,试验点22个,从生长、形态、生理、同工酶、核型等方面对红松种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出多数性状为纬向渐变、少数性状为以纬向为主的经纬双向渐变的地理变异规律,并划分出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3个种源区,并为各参试点及其邻近地区选出生长良好的优良种源。1986~1990年,共推广优良种源造林1.3万亩。该项研究成果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长白落叶松是中国东北地区主要针叶用材树种之一,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用材林总蓄积量的7.8%,最大特点是早期生长快,价值高,适于恶劣气候,抗逆性强,是高寒地区的速生树种,生长量超过当地的乡土树种兴安落叶松。但是过去未开展该树种的地理变异、种源区划、选择利用最佳种源等系统研究。1983~1988年,东北林业大学张培杲、杨书文、杨传平、夏德安等与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吉林省林科所、吉林省汪清林业局等合作完成国家“七五”的重点攻关项目“红松、樟子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 的“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专题。该项研究采用长白落叶松全分布区范围的17年地理种源,按照该树种的造林生态区布局,设置22个参试点,进行协作攻关,1980~1990年营造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694.5亩。该项研究记载了生长、物候、种胚、适应性、抗性、生理生化、形态、材性、树高生长节规律等9类42个性状,论证了长白落叶松种内地理变异的规律与模式,区划了种源区,选出了各参试点的最佳种源,提出了各种源区及种源种子的调拨方向和调拨范围。该项研究经过11年试验研究,揭示了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划分出小北湖、白刀山、白河和桓仁等4个长白落叶松种源区,为不同造林区选出了小北湖等优良种源,10年生材积总生长量平均较对照提高79.2%,最高达124.63%,为营造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林种子调拨,良种基地建设的合理布局以及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已在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与种源选择的成果已列入GB《中国林木种子区》。截至1991年7月,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利用优良小北湖等种源推广造林60多万亩。“红松、樟子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攻关项目成果于1990年11月通过由林业部组织的鉴定,1991年获得国家科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林木良种选育

  (一)阔叶树种

  1978~1990年,东北林业大学陆志华、刘玉喜、詹亚光等完成杨树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试验研究,获得了10多种杨树花粉植株,并在国内外首次移栽成活,其中小黑杨等5种90多株树龄达15~17年。1982年开始又做了大量花粉植株的无性繁殖,选出19个株系做了田间比较试验,成活400多株,树龄10年已郁闭成林。该项研究提出了杨树单倍体育种程序,建立通过花药培养进行杨树单倍体育种的一个完整体系,丰富了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内容,为杨树育种开拓一条简捷有效的新途径,199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0~1995年,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以下简称省防护林所)周丽君、康忠信、温宝阳等从150个引种无性系中,通过苗期选择、区域化试验及示范推广,选育适宜中国北方干旱寒冷地区速生、优质、抗性强的杨树良种中黑防1号、2号杨,不仅增加了造林绿化树种,而且丰富了黑龙江省杨树基因资源。

  1981~1987年,省林业厅、省林科所、省防护林所、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以下简称省森林植物园)等组成联合课题组进行了全省杨树区域化栽培实验。该项目历时7年,在已选出的杨树优良无性系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区14个、参试品种26个, 采用评比和区域试验相结合的措施,依据定位观测资料,经生长量、形质、抗性3个指标分析,评选出A15(小黑×波)、A100(小黑×黑小)、AP102(小黑×黑小)、AP(小黑×黑小)、富锦一号(小×钻)、辽杂2号(小×美)、613(银×中)及粗皮小黑等8个品种。其中A15、A100、613通过了省级鉴定,为黑龙江省杨树良种多品系区域化栽培奠定了基础。

  从“六五”时期开始,省林科所刘培林等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山杨良种选育专题,通过“七五”“八五”期间攻关,从14个省区29个地点的山杨天然林分中收集了793株山杨优树,通过复选保存了556株,建立基因库421亩,测试林460亩,并对这些资源的种内形态变异、配套力、耐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这些资源选出山杨优树无性系,同时进行346个组合的杂交,获得2个优良杂交组合和2个优良无性系。山杨是杨属中最难无性繁殖的树种,本专题通过组织培养和硬枝扦插突破了山杨无性繁殖的难关,在组织培养及硬枝扦插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1993年获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以下简称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DN113杨系加拿大安大略省林业研究所的育种专家用人工杂交法选育的欧美杂种无性系,1983年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引进黑龙江省西部地区。1986~2001年,省防护林所周丽君、温宝阳、耿丽英等经过选择、试验选育出DN113杨树新品种,2001年通过专家技术鉴定。该品种为雌性、树干通直、树冠较窄、圆锥形,抗逆性强、材质优良,是纸浆林、用材林、防护林的优良树种。可在最低温-37.2℃、年均温度3.2℃,年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30天以上的自然条件生长。适宜在齐齐哈尔南部地区、松花江地区、牡丹江地区等半干旱和湿润的平原及环境相似的“三北”较温暖地区推广。

  1991~1995年,省林科所刘培林、李开隆等选育山杨纸浆材良种。该项研究从山杨主要分布区34个林场,收集资源427份,采集枝根种子,建立了种源、家系、无性系测定林、基因库和区域栽培试验林。5年间研究了山杨形态变异,采用同工酶和蛋白电泳方法研究其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的多样性及其差异显著性,测定了生长、材性和抗逆性等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改进了繁殖程序和培养基配合,提高了繁殖系数,建立了根繁(组培嫩茎扦插)大棚育苗生产线,提出了山杨无性繁殖配套生产技术。该项成果199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期,省林科所刘培林、初中等选育杨树用材和绿化品系,1998年通过省科委鉴定。该研究广泛收集杨树遗传资源进行多年的杂交育种,以抗性选择为前提,结合生长速率和材性选择,选出具有不同用途、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系9个。其中,适用于山地栽培的用材品种银山1333、山×银山1132杂交组合材积生长显著,可做山地栽培用材林、水土保持林或城乡绿化;用材品种美黑3号、黑小2号杨在林区缓坡生长良好,抗寒、病、虫,耐水湿,竞争力强,在西部平地亦可栽培;纤维用材品种1344号杨(美洲黑杨×青杨),生长快,可做超短轮伐品种;窄冠绿化品种钻×俄(雄株)、斯×施(雄株)、A118(弱雌性),8年生冠宽小于1.2米,圆柱尖塔形,树形优美,可用于城乡、园林绿化或农田防护林。该项成果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2000年,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杨传平、刘桂丰、王秋玉、刘关君、金永岩等研究出白桦强化育种技术,并建立中国第一座面积为1 380平方米的强化种子园及白桦强化育种人工生态环境因子的监测系统和全息时序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生态环境因子完全自动监控和记录。采取对白桦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光照、绞缢处理、喷施催花素、温湿度控制等措施促进白桦提早开花结实,使自然条件下17~20年开花结实的白桦2~3年即可结实,5~6年即可规模结实,并提出了强化种子园条件下种子规模生产技术。完成白桦生殖生物学的系统研究,绘制了白桦有性生殖周期进程图,分别对经强化处理与非强化处理白桦实生幼树(3年生)内源激素含量及开花结实情况进行对比试验,指出了强化处理是白桦提早开花结实的主要途径,为白桦强化育种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1999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以下简称省森工总局)决定在黑龙江省建立两座总面积4 000平方米的白桦强化种子园,同年9月白桦强化种子园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重大生物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黑龙江伊春基地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共获得项目总投资6 800万元。该项成果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1~2004年,省林科所以中国山杨为母本、美洲山杨为父本,进行人工控制杂交,获得了杂种第一代,对杂种第一代进行无性系测定选育出4个杨树优良杂种。同期,省林科所进行山杨与欧洲山杨、银白杨等杂交育种,经无性系测定选育出3个杨树优良杂种无性系。

  2003年,省防护林所张剑斌、周丽君、沈清越等通过白杨派和黑杨派远缘人工杂交育种和抗逆性选种,成功选育出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宜范围广、雄性无性系的杂交种银中杨;经山杨亚派和白杨亚派杂交,选育出抗寒耐旱、耐瘠薄、树姿优美的雌株不孕无性系窄冠绿化品种山新杨;针对银中杨和山新杨两个品种的遗传学特性,进行了生物生态学、无性繁育技术、造林技术等系列研究,掌握了生物生态学特性,总结出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模式。银中杨成为国内外人工杂交选育的白杨派树种中采用扦插繁殖并用于生产的适应性最强、推广覆盖面最广的白杨派杂交良,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省防护林所赵凌泉、王福森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结合传统的扦插、嫁接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山新杨生根繁殖难的问题及利用传统无性繁殖方法繁殖山新杨十分困难的技术瓶颈,并发现了山新杨乃至白杨派树种扦插生根与嫁接成活的繁殖机制。在良种繁育上,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树种以及开发利用其他木本植物提供技术支持和成功范例,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针叶树种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早期的造林多以杨树为主栽树种。由于多数宜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不适宜杨树生长。为增加树种的多样性效益,一些重要针叶树不断引种到西部平原农区。由于针叶树造林的比重不断增大,对良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黑龙江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展对樟子松、落叶松等重要针叶树种的良种选育工作。1973~1988年,在省防护林所毛玉琪的指导下,黑龙江省龙江县错海林场张海萍、张景林、杨长和等在错海林场建成了樟子松、落叶松初级种子园1 001.4亩,优树收集区301.1亩,子代测定林414亩,母树林465亩。经种源试验和种子园子代测定证实,木材材积增益达30%~40%。

  1973~1993年,省防护林所、黑龙江省龙江县错海林场、克东县国营爱华经营林场毛玉琪、张景林、张海萍等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张广才岭、内蒙古呼盟等林区进行樟子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优树选择和樟子松类型调查研究;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以多点定位试验方法,开展了松属、落叶松属、云衫属引种;进行樟子松、落叶松、云杉种源试验,区划并选出了优良种源;研究了子代测定方法,选出一批遗传稳定性高,适应范围广的速生优树家系,建立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提供了樟子松、落叶松早期选择年龄;进行了樟子松类型子代测定,选出优良类型。结合生产建成一处国家级良种基地,并提出了种子园经营措施,为进行多世代轮回选择育种和后续的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丰富的原始材料。1973~1993年推广应用该项成果,建成种子园23处,面积1.1万亩。建立优良母树林10万亩,生产初步改良种子5万千克,造林1 530万亩。该项成果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0~199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科所、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吉林省长春林业科研所共同研究了樟子松种子园的建立及经营管理技术。本项研究成果为樟子松无性系嫁接种子园的建立及经营管理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在“六五”“七五”期间,本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3处樟子松种子园,共生产樟子松良种500千克,育苗3 000万株,造林1.2万公顷,为国家增加经济收入2 800万元,1993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5年,省林科所和大兴安岭林科所合作对大兴安岭和内蒙古红花尔基沙地型樟子松天然优良林分分别进行了林分选择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共完成调查标准地173块,做樟子松树干解析木251株。制定了山地、沙地两个类型天然优良林分的选择标准,并依此标准共选择出樟子松天然优良林分1.5万亩,为营林生产提供大量的品质优良的种子。本课题所制定的标准与方法简单适用,易于生产单位掌握,是实现林木良种化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成果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1990年,黑龙江省带岭林业科学院研究所舒凤梅、张安、牛芝屏、王国义、宁依萍等,根据遗传育种原理及红松在林冠下生长发育的演替规律,形成异龄浅根、早期生长缓慢的生物学特点,研究出与其相适应的嫁接、苗期管理等红松无性系种子园建立技术,解决了红松异龄林选优方法;创新了贴接技术与方法,提高了嫁接成活成株率;有效地解决了红松种子园虫、鼠害、苗期枯梢病的防治及种子丰产方法与技术,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期,省林科所与大兴安岭林科所合作,在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疏伐改建母树林1 500亩,营造多点子代测定林1 160亩,同时开展施肥试验18亩和采集球果384.24千克,调制纯种8.87千克,做发芽试验538个样本,千粒重2 144个样本,活力试验2 995个样本,完成育苗试验面积2 790平方米。该项研究表明,优良林分改建母树林,可使林木结实量提高53%以上,结实率提高5.09%,单位面积种子产量提高10%~15%。研究提出了樟子松不同生态区林分的分级标准,采用林分分级和优势木分级的聚类排序,进一步制定出母树林改建技术标准。确定优良林分去劣疏伐的最佳密度为225~250株/公顷,母树林子代苗高和生物量比对照提高6%~23%。研究成果在红花尔基、阿木尔、十八站等林业生产单位推广应用,1994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93,黑龙江省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姚胜智、舒凤梅、魏德福、伊洪彬、金永日、陈志成等历时8年研究了建种子园技术、选优方法、嫁接技术、雌雄异株的无性系配置方式、落叶松早、晚落叶形与材积的生长相关和红皮云杉晚落叶形速生性状早期选择方法;摸索出水曲柳劈接除萌等嫁接相关技术,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水曲柳种子园,建园6年开花结实,亩产种4.1千克,采用促进结实技术后,亩产种7.9千克,提高产量51.9%,种子发芽率提高1倍。同时,收集保存了濒危树种基因资源,保存了育种材料。该项成果1995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园生产的种子已应用于生产,2004年获得国家林业局优良品种认定。

  1991~1995年,省林科所通过研究种源、家系生长林木遗传变异规律,提出了长白落叶松的生长、材性联合遗传改良方法,选出生长与材性兼优的种源3个,其树高平均遗传增益为41.0%;优良家系15个,树高遗传增益为10.2%;优良杂种家系25个,材积平均增益15%以上。这些优良种源、家系已在造林中推广应用。提出了有效的促进落叶松开花结实种子高产技术措施及多世代种子园(含二代)营建策略和技术。研究了落叶松杂交育种、杂种优势的利用和长白落叶松扦插繁殖配套技术。1996年该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1997年,省林科所在充分掌握落叶松花粉飞散及雌雄花开放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出开放式控制授粉技术,研究了杂种落叶松种子产量方面的遗传变异及增产潜力,并探索出了大量生产优良杂种种子的新方法——营建杂种无性系种子园,1997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2000年,省防护林所与黑龙江省龙江县错海林场合作,以种子产量多、生长量大、种子发芽率高为标准,在237个樟子松无性系中选出优良无性系29个;在158个长白落叶松无性系中选出优良无性系17个,用以构成新的生产群体,良种种子产量提高34%~160%,种子发芽率分别达到85%和60%以上。根据各组合在各年度子代测定林中的生长表现,选择出樟子松优良杂交组合40个,营建了3公顷的第二代种子园,为后续良种选育以及建立更高世代的种子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995~2000年,省林科所完成“红皮云杉良种繁育及定向培育技术的研究”项目,解决了红皮云杉嫩枝扦插繁殖技术。同期,省林科所完成“长白落叶松纸浆材用材树种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的研究”“云杉纸浆用材树种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的研究”“紫椴单板用材良种选育技术的研究”等科研项目。

  (三)绿化树种及花灌木

  省森林植物园王桂堂、周德本等于1979年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地区林研所引入倒榆,到1986年,经过8年的繁育研究,取得了引种驯化的成功。倒榆初期引入哈尔滨后不耐寒,采取与当地成年榆树嫁接的办法,增强其抗性,保证了安全越冬。倒榆具有耐寒、耐旱、耐风沙、耐盐碱,繁殖容易,生长迅速,树形优美,枝条扭曲下垂,是珍贵的园林树种,适于风景区、街道、庭院及工矿区绿化。

  1979~1992年,黑龙江省富裕县林业局科研所张春学、张敏、韩守山经过田间栽培评比试验,从58个无性系中,筛选出杆子柳、白皮柳、J-109柳(垂×爆)、白柳、青皮柳5个优良乔木品种。其中杆子柳为最佳品种,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性强等优良特性,为黑龙江省西部造林绿化增加了新品种。

  偃伏梾木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的落叶灌木,原产美国和加拿大,1982年初首次从加拿大引种并列为省林业厅科研项目。1982~1990年,省森林植物园谷淑芬、崔书媛、门玉岑等在偃伏梾木引种驯化及繁殖技术的研究、推广过程中解决了繁殖、栽培技术问题,提出了3项主要技术措施:①繁殖方法以有性繁殖为主,播种前,种子冷水浸种24小时,混沙后置低温(0~5℃)处贮藏1个月。②栽培技术:播种苗当年留床,翌春移栽,采用垄作,株距50~70厘米,栽后浇足水,并适时中耕、除草。③栽培时间以春季为宜。在推广的同时,开展了偃伏梾抗干旱、耐盐碱及抗风固沙的试验与推广,取得了成功。该树种适应性强、生长快、耐寒抗旱,树形优美,最适合北方寒冷地区园林绿化,春、夏、秋三季红枝绿叶,白花白果,观赏价值很高。到1997年,在全国7个省(自治区),46个市(县)的100多个单位推广,推广苗木150万株,创产值1 000多万元。

  1987~1995年,省防护林所康忠信、李峰、王春等选育成柳树良种—垂爆109柳。垂爆109柳具有以下优良特性:(1)树姿优美,主干明显、通直,分支直立,小枝下垂,雄株不飞絮。(2)速生:5年生平均单株材积为0.01187立方米,比乡土树种白柳等高34.3%;10年生平均单株材积为0.068立方米,比旱快柳高8.06%(3)耐寒:垂爆109柳在北纬48°05′,极端气温-42.2℃无冻害。(4)抗烂皮病,且耐盐、耐水湿。垂爆109柳的选育成功,首次为中国北方寒冷半干旱地区提供一个用材兼绿化的速生乔木柳树新品种。

  1988~1991年,省森林植物园任步钧、曹玉峰、周丹等通过对东北地区野生花卉的收集、引种和对植物园数百种野生家化种的观察鉴评,筛选出100余种畅销的园林花木。其中,观花植物45种,观果、观叶、观皮、地被、藤本各10种,盆景材料5种,为园林绿化提供了新的优良耐寒品种,并总结提出一套繁殖栽培技术。

  1991~1995年,省森林植物园周玉迁、王继山、谷淑芬等采用野外调查与田间引种栽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引种栽培珍稀濒危植物19种,提出引种栽培配套技术,尤其兴安松嫁接于樟子松上获得成功。编著《黑龙江省稀有濒危植物》专著,为就地及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技术及实体模式。

  1995~1998年,省森林植物园李长海、谷淑芬、林殿国等系统地研究了桧柏新类型—塔柏植物学形态、生物学特性、繁殖及栽培技术,解决了无性繁殖技术及配套栽培技术措施。通过对生长节律的研究证明,塔柏在北纬41°46′~49°10′,东经123°55′~130°广大地域内,在湿润地区或半干旱地区、森林土壤、轻度盐碱土、淋溶黑钙土都可以完成年度生长进程。塔柏具有适应性强,耐寒、抗旱、抗污染、抗病虫害,生长快,较易繁殖,而且树体饱满,树形优美。塔柏的引种驯化成功,为黑龙江省园林绿化增加了一个优良观赏常绿树种。

  2000~2005年,省林科所对城市绿化树种抗污染能力进行了测试,选育出大叶垂榆、金叶红瑞木、北海道黄杨、沙地柏、花楸、山槐、北美香柏、接骨木、茶条槭、金银忍冬等10个新的绿化植物,可安全越冬。同时对上述植物品种进行播种、扦插等繁育试验,提出了其培育技术方法。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3~2005年,省林科所王承义等分别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麓、张广才岭、黑龙江省南部建立了城乡绿化树种引种、驯化、繁育基地,并对绿化植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新品种快繁,大树进城的驯化、绿化树种城市化应用技术等开展研究,全面提高黑龙江省绿化种苗产业开发水平,获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2005年,黑龙江省主要选育成功的有乔木类树种8种;引种栽培成功珍稀濒危植物品种19种;宿根花卉16种,筛选出野生花木观花植物45种,观果、观叶、观皮、地被、藤本各10种;盆景材料5种,多倍体萱草52种,丰富了黑龙江省耐寒观赏植物的种类。

  (四)优良树种推广

  1973~1990年,省林业厅林木种子站张凤仪、赵建明、王淑芬等推广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该项技术推广经过16年的时间,建成一个布局合理、覆盖面大、和试验区同步的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并初步形成生产能力。建成初级种子园3 406亩,子代测定林2 150亩,优树收集区1 930亩,良种示范林478亩,采穗圃250亩,总面积达18 214亩。

  1981~1996年,省林业厅“东北、华北、西北”(以下简称“三北”)防护林建设指导站、省防护林所毛玉琪、杨克杰、张兴祥等推广利用樟子松优良种源。该推广项目历经15年时间,建立了樟子松优良种源种子园、母树林和育苗基地,加强技术培训,应用容器苗等抗旱造林新工艺,造林保存率达到85%以上。该项推广项目获1996年度林业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银中杨具有生长迅速,抗逆性强,树干通直挺拔,树型美观不飞絮,容易繁殖,适应范围广等优良特性。1985~1994年,黑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站、省防护林所、黑龙江省富裕县林科所的周丽君、任广英、康忠信等推广银中杨,近10年繁育苗木2 000万株,覆盖面积大,分布7个省,直接引种130多个单位,育苗收入达250多万元。

  杞柳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旱抗涝,萌芽力强,枝条细长、洁白柔软,是水土保持的好树种,又是编织的好材料。1988~1990年,省林业厅技术推广站、齐齐哈尔市林业局的李长荣、张桂琴、张宗政等从河北省引进杞柳,在全省6个地(市)推广,并建立6处柳编厂,产品畅销美国、日本等国,直接经济效益年均达200多万元,同时安排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该推广项目1992年获黑龙江省星火奖二等奖。

  1988~1993年,省林业厅卢希源、李长荣、权伍贤等推广黑林1号、2号及辽杂2号杨树。该项目列入1988年省林业厅推广项目,1990年列入国家科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在不同杨树适生区内,采用不同技术措施进行整地和栽植,从1988年至1993年累计繁育种条1.7亿株,创产值4 908万元,创纯经济收益2 350万元,造林4.6万公顷,在杨树适生区内的推广面积达80%。

  1997~2002年,省林业厅技术推广站、省防护林所、黑龙江省呼兰县林业局共同推广中黑防1号、中黑防2号杨树。该树种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材质优良等特性和较强的抗病虫性。与省内大面积推广的小黑杨相比,材质生长量超出30%以上。其木材色白,纤维质量好,是制浆造纸的优良原料。可在年平均气温2.1℃、极端最低气温-39℃、年降水量420毫米、pH值6.5~8.3的气候和立地条件下,正常生长。截至2002年,该树种推广范围覆盖黑龙江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等省区,面积达到1万公顷,产苗1.48亿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