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二节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节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一、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1984~1986年,省自然资源所和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野生动物所)对三江平原鹤类资源进行航空调查,查明丹顶鹤共309只。1986年,省自然资源所和省野生动物所又对呼伦贝尔盟辉河流域进行航空调查,查明丹顶鹤共38只。同年,省野生动物所李金录、冯科民、程彩云等完成林业部科技司下达的“乌裕尔河流域鹤类研究” 项目。该项目组通过航空调查,基本查清了丹顶鹤主要繁殖地区种群数量和分布;首次在东北发现了世界濒危的大群白鹤;对乌裕尔河流域丹顶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大面积观察,获得繁殖期各主要阶段科学数据;在江苏盐城滩涂地区发现大群丹顶鹤的越冬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记录。该成果1990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期,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牵头对黑龙江省东北虎进行专项调查,查清境内有东北虎30~40只,东北虎栖息生境恶化。

  1988~1991年,省野生动物所利用航测技术对东北虎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其结果黑龙江省有野生东北虎10~14只,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地区、牡丹江地区和佳木斯地区,伊春地区进入20世纪80年代就已失去东北虎的踪迹。1998年10月至1999年1月,省野生动物所课题组再次利用航测技术对野生东北虎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境内仅存野生东北虎5~7只,豹3~5只。东北虎在黑龙江的分布区域越来越小,明显向中国和俄罗斯边境地带退缩,形成了老爷岭南部、完达山东部和张广才岭南部3个孤立分布区,完达山西部和张广才岭北部林区有虎分布的可能性已不存在。2000年以后,黑龙江省在12处野生东北虎种群监测区内建立了10个监测站、38个监测点,基本包括了东北虎现有分布区域,收集有关东北虎活动的痕迹、实体发现位置、时间、雪地或泥地足迹形状、大小及猎物残骸等大量数据,从而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了资料。省野生动物所跟踪监测野生东北虎,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10只左右,2005年增加到12只左右。

  1987~199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林业局王景权、李文发、陈世平等查清了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脊椎动物的种类和分布。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6纲33目73科177属28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4种,Ⅱ级保护动物有34种,6种为分布区新记录,2种为繁殖新记录。

  1988~1989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马建章等与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合作对大兴安岭北4个林业局(塔河、阿木尔、图强和西林吉)火烧区和非火烧区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及生境变化等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马鹿种群数同火灾前相比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略有增长,且过火林中马鹿种群密度大于非过火林。该项成果于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1992年,省森工总局组织有关单位成立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队,对森工系统管辖范围内40个林业局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省森工总局辖区国有林区马鹿种群数量为24 148头左右。该项调查1994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1994年,由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张明海和省野生动物所钟立成等采用多阶抽样技术及跟踪足迹链等方法,全面系统地调查了黑龙江省野生马鹿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现状,探讨了该物种种群资源下降的原因,提出了模糊综合评判马鹿栖息生境的新方法,进行了野生马鹿野外活体取茸技术的试验研究。该项调查结果显示,野生马鹿种群数量为4.43万头,同1974~1977年调查结果相比略有下降。1997年该项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3~1994年,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李春源、潘维利、张永明、高继宏等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在全省区域内对黑熊、棕熊、猞猁、原麝4种珍稀动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其结果:有黑熊2 599只,平均密度0.0072只/平方千米;猞猁1 548只,平均密度0.0043只/平方千米;原麝16 525只,平均密度0.0456只/平方千米。黑龙江省熊类资源比较丰富,养熊业发展很快,熊类饲养场(点)43个,饲养熊401只。黑熊、棕熊、猞猁、原麝是黑龙江省主要经济动物,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黑龙江省的黑熊是以伊春、牡丹江数量为大,棕熊以黑河、伊春、牡丹江为大,猞猁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伊春,原麝以大兴安岭为主要分布区。

  1996~2000年,省林业厅从省内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抽调35名专家组成省野生动物调查专业队,对黑龙江省境内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调查,查清包括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64种鸟的种群数量、两栖类林蛙的种群数量、兽类4目11科23种的种群数量。本次野生动物调查,完成冬季调查样线2 750条,夏季调查样线3 565条,确认黑龙江省有陆生野生动物(只包括鸟兽两栖爬行四大类)476种,鸟类19目57科361种,兽类6目19科88种,两栖类2目6科11种,爬行类3目4科16种。其中东北虎、豹、豺等珍稀种类的分布区退缩,种群数量减少,已处于濒危状态。这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省珍稀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分布和数量。调查结果表明,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在明显减少。有一般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数量下降幅度较小,野生动物资源基本保持稳定。一些地方野生动物资源状况恢复较快,如大兴安岭狍子、东部山区和小兴安岭的野猪、环颈雉,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雁、鸭等。

  二、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

  1984~1987年,省野生动物所傅桐生、高玮、宋榆钧、朱作斌等调查了东北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地的松鸡科物种,查清了黑嘴松鸡、黑琴鸡和花尾榛鸡的种群数量,并对其濒危程度进行了评价。

  1984~1988年,省自然资源所马逸清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丹顶鹤生态生物学研究”,1995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2004年中国鸟类学会“中国鸟类学研究奖”。

  1984~1990年,省野生动物所朴仁珠、李枝、金煜等通过对黑龙江省林区大面积实地调查,证实了驼鹿在黑龙江省的分布区较1976年向北退缩了1~2个纬度;分布密度在大兴安岭为0.039~0.078只/平方千米,在小兴安岭为0.019~0.042只/平方千米。该研究成果为划定驼鹿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991年该项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5~1988年,省野生动物所朱作斌、葛东宁、张木仁、刘金生、卢大明等,经过3年的驯养繁殖实验掌握了花尾榛鸡生态生物学特性,对花尾榛鸡的发情、产卵规律、孵化和育雏做了深入研究,在人工饲养配方和疾病防治研究方面也取得较好的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1991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李文发等查明了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内丹顶鹤的数量分布,年周期及繁殖生物学的特点,对丹顶鹤孵卵和育雏的规律提出了新的见解。该项成果于1993年3月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0~1994年,省野生动物所张明海、朴春植、靳玉文等通过对完达山地区马鹿种群结构及其动态趋势和野外活体取茸技术的研究,查明了黑龙江省野生马鹿资源在这一时期为4.3万头,提出了马鹿野外活体取茸技术,为全省扩大林区合理利用这一资源开辟了一个新途径,为黑龙江省野生马鹿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199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1994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马建章、陈化鹏、李枫、孙中武、王槐等研究调查了马鹿和狍2种鹿类饲料植物的可利用性,确定了一年四季食物的组成和营养质量,测定了2种鹿类动物对饲料植物的选择性,并分析了饲料植物的选择性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与饲料植物营养质量关系,提供了2种鹿类生境容纳量的重要数据,提出了冬季后半段应进行人工补饲及冬春季应人工投放食盐2种有效措施,为马鹿和狍子的生境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该成果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1993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马建章、高中信、赵泽斌等完成林业部下达的中国与美国合作项目“艾鼬生态学研究”。通过无线电追踪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艾鼬的食物成分及季节变化、昼夜活动规律、生境选择、巢区、繁殖特征、栖息地调查、人工饲养、益害分析以及艾鼬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研究,揭示了艾鼬的生态学特征,填补了艾鼬生态学研究的许多空白。通过对艾鼬生态学的全面研究,为北美大陆濒危兽类黑足鼬的保护提供了科学资料。美国应用中国提供的艾鼬生态学资料,拯救黑足鼬取得重要成果,种群数量以从18只发展到500多只。1997年该研究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1995年,省自然资源所和东北林业大学马逸清、徐力、姜兆文等完成中美合作项目“紫貂冬季生态学研究”。该项目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紫貂冬季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无线电跟踪技术对紫貂的冬季行为进行了跟踪,对冬季食性组成、栖息生境进行了分析调查,确定了冬季紫貂的最佳栖息生境、生境类型及最大环境容纳量,为紫貂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了依据。1996年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1996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马建章、徐力、张洪海等,首次系统全面地研究了紫貂的生境选择、食性、活动范围、冬季洞穴和活动节律等生态学特征,并对生境选择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食性变化与主要食物丰富度的关系、活动范围季节变化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及温度和食物等因子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此成果首次采用了无线电跟踪技术和GPS定位技术,以及粪便分析和饲养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食性,填补紫貂生态学研究的许多空白,为紫貂的驯养繁殖提供第一手资料。巢区与生境选择研究为野生紫貂种群的挽救提供依据。1998年该项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1996年,省野生动物所李林、田秀华、朴仁珠、王进军、于孝臣等查清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林间湿地白头鹤种群的繁殖生态习性,并在国内首次发现白头鹤的繁殖巢,填补国内空白。该研究成果1999年获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2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省野生动物所、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黑龙江省博物馆冯科民、马建章、刘家琪、朴仁珠等共同研究了黑龙江省鸟类。 本课题总结确认了黑龙江鸟类组成为343种(其中285种具有标本依据)另36亚种,并全面阐述了每个种类的研究现状。编写出版《黑龙江省鸟类志》,全书60万字,是黑龙江省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鸟类研究专著,内容包括研究历史、区系特征、区划、各论及迁徙、环志、驯养和标本名录与制作方法等。该项成果于1995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白琵鹭属鹳形目鹮科、琵鹭属,是一种美丽而珍贵的涉禽,为重要的观赏展出鸟类,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994~1995年,省野生动物所李林、付建国、李秋成、王俊江等详细调查了白琵鹭的分布现状,确定在黑龙江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林甸和三江平原湿地有两个繁殖种群,种群数量分别为54只和77只。对白琵鹭的繁殖和生态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并总结了白琵鹭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为该物种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本课题还对白琵鹭雌鸟进行了人工育雏试验,总结了幼雏的饲养技术,并对幼雏生长量作了数学模型模拟,描绘了生长量的增长曲线,人工育雏120天,全部成活(7只),在国内属首创。

  1994~1998年,省野生动物所李林、葛东宁、朴仁珠等经过4年野外调查研究,采用野生动物野外调查和数理统计技术,对三江平原湿地几种重要珍稀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鹤、白尾海雕等)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总结,同时还对其他一些经济种类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并对其生态生物特征和人工饲养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了三江平原湿地鸟类区系组成特点。调查发现,在该地区有丹顶鹤83只,白枕鹤73只,白鹳1 165只,大天鹅93只,鸿雁1 259只等。该研究成果为今后政府部门保护及恢复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决策鹤类保护规划奠定科学基础。此项研究成果1998年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1997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李晓民和省自然资源所马逸清、唐树本、倪红伟对黑龙江省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珍稀动物保护措施,对经济价值较大且数量较多的物种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对策,为黑龙江省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998年该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3~2005年,省野生动物所、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省自然资源所等分别开展了野生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完成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重点课题共14项,其中,林业部项目7项、省厅级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其经营利用研究

  1984~1987年,省野生动物所李忠等对麝鼠人工驯养繁殖进行了全面试验与研究,提出了麝鼠性别鉴定5种方法;设计应用人工养殖立体圈舍;仔鼠断乳成活率达87.68%,母鼠年均产仔7.62只,年均产胎数1.32;研究确定二周岁母鼠繁殖力最高。1989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年,省野生动物所朱作斌等在人工条件下进行黑嘴松鸡的生态学特性及与野生松鸡的对比研究;采用科学手段记录研究雏鸟生长发育,声谱分析,卵壳电镜扫描,记录羽的生长脱换等;提出人工饲养繁殖的试验总结,特别是为人工孵化、育雏饲养管理方面提供宝贵经验。同年,朱作斌又进行了雪兔的驯养繁殖试验研究。该试验掌握了雪兔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及生活习性,食物的季节组成和营养成分,繁殖规律。在研期间雪兔驯养成活率达到87.5%,繁殖率95.5%,胎平均数3.61,最高达到6~7只,仔兔成活率为75.4%,均超过国内同类研究指标。制定出繁殖期与非繁殖期饲料配方与防病办法,为雪兔的大批饲养繁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同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李振营、潘紫辰完成“马鹿一年脱2次角生2次茸的研究”。3年试验马鹿38只,脱2次角生2次茸的马鹿达74%,平均增产鹿茸45%。该成果1989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年,东北林业大学动物学院郭延翘、景松岩、韩淑春、潘紫辰等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制成生皮净洗剂,活性物含量30%~35%,PH 6.5~8。该净洗剂生产工艺简单,能源消耗低,无三废污染,原料成本仅1.8元/千克。使用时与锯末混合,在转鼓中滚洗或手工搓洗均可,适用于名贵毛皮的清洗、整理,每张水貂皮耗用量为1~1.3毫升,貉皮5~10毫升,洗后的毛皮通过化学分析、扫描电镜检测及专家评定,证明对毛被无损伤,光泽度强,无矂臭味,均达到出口标准。1990年该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9年,省野生动物所张明海等研究了梅花鹿控光增茸技术。该项目初步探讨了光照强度、光照刺激延续时间与梅花鹿年龄、鹿茸产量的关系,改进了控光方法,提出了合理的简单易行的方案,更便于推广。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0年,省野生动物所朴仁珠、李枝、金煜、宋振洲、李林等通过对初生至12月龄幼驼鹿的饲养研究,测出了不同日龄的采食量、排泄量及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能量摄入量,总结了驼鹿生长规律和消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哺乳前、后、公、母、冬、夏六种不同饲料配方,为驼鹿人工饲养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理论依据。1991年该研究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景松岩、张伟等用环磷酞胺(CPA)在貉春季换毛前对其肌肉注射,使貉在自然状态下要持续1~2个月的脱毛过程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本研究测定了CPA对貉的半数致死剂量、脱毛剂量及脱毛剂量CPA对貉的免疫功能、毛的脱换再生、繁殖能力、仔兽发育以及脱落毛的结构、质量、产毛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毛剂量CPA对貉无毒副作用,剂量为28~32毫克/千克体重,注药17~21天即可采拔针毛。1992年该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艾鼬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990年省野生动物所孙海义等完成艾鼬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试验研究证明艾鼬野性虽强但能驯化饲养,野生艾鼬的驯养成活率达77.3%。在笼舍小室条件下可以正常繁殖,每年3~4月是发情盛期,妊娠期为40.7±2.3天,胎产仔2~11只,平均4.88只,最终试验母鼬受配率达到100%,产仔率85.7%,仔兽成活率75%。初步建立了扩大饲养繁殖的基础种群,配制出配合饲料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1991年,省野生动物所冯科民、朴仁株、李林等历经8年调查研究,查清了中国东北地区大鸨和东方白鹳的繁殖分布及其数量,并对大鸨和东方白鹳进行了人工饲养试验研究,取得成功,1993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1994年,省野生动物所高志远、洪运泰、李靖等通过花尾榛鸡扩群繁殖试验研究,建立了1 000只花尾榛鸡人工种群和种群基地,种群繁殖率90.7%,卵受精率70%,受精卵孵化率80%,100日龄成活数718只,成活率65.0%,平均产卵量14.0枚/母,最高产卵量43枚/母,采精成功率67%。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完整的人工饲养繁殖技术措施,提出育雏期、繁殖维持期和越冬期饲料配方和疾病防治的具体措施。该项研究成果1996年获国内贸易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期,省野生动物所、东北林大动物学院张冠相、苗兴元、王朋、刘玉堂等通过蓝狐的饲养试验研究,研究出蓝狐饲养技术与繁殖技术,研制出蓝狐不同生长阶段的配合饲料配方。经数年推广应用,得到了广大养狐户的普遍欢迎和认可。1996年该项成果获国内贸易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1994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贾永泉、耿忠诚、刘喜宾利用生长方程系列,划分了熊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观察和研究熊的性成熟,体成熟、发育受阻及生长的季节性等规律,进而根据这些规律和人工养熊的特点,研究了熊的饲养管理;根据人工养熊生产的特点,建立了人工饲养条件下熊群体结构动态模型,并对熊群体结构的优化和调控进行探讨;研究了熊胆汁生产的规律,确定了取胆汁生产管理的原则;总结了熊繁殖管理的一般原则;利用模糊数学的模糊评价方法,对人工养熊生产系统管理的评价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在八五四养熊场和迎春林业局养熊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已成为进行人工养熊生产管理的基本方法,1995年获黑龙江省牧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3~1997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孔庆松、刘志平、方健等研究出狐狸人工授精技术。该项技术是一种使用手按摩采精法、新鲜精液和子宫内输法的人工授精技术,主要包括:①手按摩法人工采精技术;②精液品质检查,包括精液的外观检查、精液的数量、精子活力、精子密度、畸形精子率。精子密度使用视野计数法,简单实用;③常温新鲜精液稀释保存技术,使用本项研究的稀释液对精液进行稀释,以延长精子体外存活时间,扩大精液容量,提高其利用率;④确定最佳输精时间技术;⑤子宫内人工输精技术,用特制的狐子宫输精器,把稀释后的精液输入子宫内,每次输入有效精子数为2 000万~1亿个,输精量0.8 ~1毫升。该技术在全国16个省区得到推广利用,解决了用芬兰大体型优质种狐来改良中国小体型个体的技术问题,2000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4~1996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和省野生动物所合作对648头次梅花鹿、194头次马鹿进行了控光增茸、控湿增茸以及鹿用天然矿物质饲料添加剂等一系列实验研究,使梅花鹿、马鹿的头茬鹿茸平均增产分别达17.78%和19.09%,再生茸平均增产分别达213.12%和138.22%,鹿茸一、二级品级率提高了30%以上,常见营养疾病预防率达到80%~100%。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期,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孔庆松、刘志平和大连金州水貂养殖场张志明等,用国产化工原料人工合成褪黑激素,并投入生产,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能够规模化生产褪黑激素植入物的国家。该产品于1994年开始在毛皮动物养殖场试用,与美国产品的性能基本相同,但优于俄罗斯的产品,1999年获对外经济贸易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大鸨属鹤形目、鸨科,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和经济价值,过去国内还没有系统的人工饲养和雏鸟生长发育的研究。大鸨是神经质鸟类,性机警,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易惊易撞,气性大,死亡率高,因此,人工饲养、人工育雏难度很大。1995~1997年,哈尔滨动物园王进军、田秀华、徐美荣等人为创造大鸨的适宜环境,研制科学的饲养配方,应用先进的人工饲养、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攻破了大鸨人工育雏的难关。3年共拾卵45枚,受精率为62.2%,孵化率为92.8%,成活率为88.5%,积累了一整套科学技术资料。大鸨的越冬行为、卵壳超微结构、卵壳和羽毛微量元素分析、血液生理指标测定、雏鸟体温调节等均属国内外首次研究,填补了大鸨研究方面的国际空白。同期,省野生动物所洪运泰等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种獭繁殖期、哺乳期,仔獭育成期、冬眠前期的饲料配方及管理技术,初步掌握了不同生物学时期的营养需要。解决了旱獭人工条件下的繁殖技术关键,使旱獭人工繁殖率达43%,平均胎产仔6.6只,仔獭成活率82%,3年的试验研究创建122只的人工种群。

  1997年,省野生动物所于孝臣、高志远、葛东宁等完成林业部下达的“柳雷鸟、镰翅鸡的现状和人工饲养的研究” 项目。该项目对中国柳雷鸟和镰翅鸡分布区进行了历时5年的调查研究,走访了31个林业局,明确了柳雷鸟的分布现状,通过调查研究确认镰翅鸡在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和黑龙江中下游已经绝迹。该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松鸡科两种鸟类分布情况的研究空白,1999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年,省野生动物所于孝臣、葛东宁、董兴涛等完成“北方高纬度地区蛇人工养殖研究”。经过3年的研究,建立以蝮蛇为主的人工养殖基础种群,其中蝮蛇达7 000余条,棕黑锦蛇500余条,年产仔蛇5 000条。活动期内蝮蛇成蛇饲养成活率80%,仔蛇成活率在55%左右。棕黑锦蛇平均产卵6.1枚,人工孵化适宜温度为20℃左右,湿度为60%~80%,孵化率可达60%左右。蛇毒最佳采集时间为7~8月。此项研究是黑龙江省蛇养殖研究的首次尝试,解决了一些技术关键问题。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主持完成“黑龙江省芬兰优质种狐养殖扩繁技术研究”项目,利用黑龙江省茂兴湖水产养殖场于1998年独立从芬兰引进的1 011只优质北极狐种狐,进行芬兰优质北极狐养殖扩繁技术研究和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1~2002年,省野生动物所葛东宁等推广了花尾榛鸡扩群技术。经2年推广试验,花尾榛鸡平均产卵量14.6枚/母,卵受精率80.4%,人工孵化率82.8%,育雏成活率70.5%,雌鸡种群繁殖率达95%,建立花尾榛鸡人工种群520余只,在人工育雏、种群数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3年,省野生动物所葛东宁等对野生灰雁,鸿雁,豆雁进行了人工孵化,对人工育雏及育雏方式、高寒地区安全越冬技术及其控制光周期对繁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各时期雁类驯养饲料与常见疾病的防治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一个1 300余只雁种群实验基地,形成了驯养繁殖配套技术体系。

  2004年,省野生动物所孙海义起草的《东北虎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葛东宁起草的行业标准《蓝狐饲养管理技术规程》,靳玉文起草的《东北马鹿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中国林蛙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孙红瑜起草的《黑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棕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环颈雉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葛东宁起草的《银狐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花尾榛鸡人工饲养管理技术规程》,靳玉文起草的《梅花鹿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乌苏里貉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均通过专家评审。

  同年,省野生动物所靳玉文等对饶河县境内野生狗獾的生态学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和总结出野生狗獾的活动规律和食性组成,并以此为依据对狗獾开展一系列人工驯养与繁殖试验。经过4年的驯养繁殖,饲养种群达到181只,狗獾年均受配率为70.51%,妊娠率94.95%,产仔率98.96%,平均胎产仔数3.49个,幼仔成活率80.84%。同时对各时期饲料与常见疾病的防治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了驯养繁殖的配套技术体系。

  2005年,省野生动物所葛东宁、田家龙、靳玉文等在黑龙江省及内蒙古建立了花尾榛鸡、环颈雉、大雁、野猪、狍子饲养繁殖人工种群及示范基地,对肉用野生经济动物的引种、驯化、繁殖、人工孵化、人工育雏、饲料配制、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各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了5项国家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首次进行了花尾榛鸡人工育雏方式、雉鸡卵最佳孵化条件、光周期控制对雁类繁殖的影响、野猪与家猪人工授精、狍半散放繁殖等试验,试验结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解决了肉用野生动物饲养生产中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年,省野生动物所钟立成、白秀娟、韩松林、杨娇等以梅花鹿鹿茸、鹿鞭、鹿筋、鹿骨、鹿尾、鹿心、鹿胎、鹿肉等8种鹿产品为研究对象,在秉承传统的浸提、分离与浓缩、干燥等制剂工艺的基础上,运用真空冷冻干燥和超微粉碎等现代制剂新技术,对鹿产品的加工、制剂前处理和制剂工艺过程进行研究和改进,独创鹿产品“鲜品、冻干、微粉、低温”制剂技术。利用此项技术,研制成12种鹿产品制剂,取得了制剂组方、工艺流程、卫生学和药理学实验、质量标准等多项研究成果。

  四、野生动物疫病研究

  1988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王金生、林逢生、赵广英等与日本带广畜产大学清水祥夫合作完成“水貂阿留申病抗原制备及用ELISA方法诊断水貂阿留申病的研究”。课题组应用自己分离的ADTV C4病毒株,经过2~3次盐析的方法,制备脏器抗原或细胞抗原均符合要求。本项研究用水貂阿留申病猫肾细胞ADTVC4—DL病毒株制备出特异诊断用的脏器抗原和猫肾细胞抗原,此两种抗原均有特异性强、敏感性强和无交叉反应的良好性能。本项研究根据国内外诊断阿留申病的方法均采用CIEP法,此法不仅抗原用量大,而且需要仪器,不适于目前中国貂场应用。因此,采用PPA-ELISA和AAb-ELISA两种方法,经过多次试验,探索了用靴酸浸泡五昼夜后的反应板,进行单乙醇和牛血清白蛋白两次封闭的办法,获得良好效果,抗原用量大幅度下降,操作简便,灵敏准确,适于现场应用。此试验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检出率高,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PPA-ELISA法诊断水貂AD,在国内外均为首创。该成果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王金生、姜国华、梅全林、马泽芳完成“兔巴氏杆菌的分型及兔巴氏杆菌病双型灭活苗的研究”。对以国内各地区分离到的12株兔巴民杆菌,按carter和改进的Heddleston热浸浊进行了分型,证明有1-A型5株,3-A型7株,1型与3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然后选用毒力强免疫原性好的C51一和C51-3制成双型灭活菌苗.最小免疫剂量为172亿个菌.免疫后双灭的保护率达到83%,免皮期在4个月以上。用3批灭活苗对家兔进行安全检验,注射菌数为使用剂量的2.5~3倍,观察10天,结果各组家兔均健活,由此说明本菌苗不仅有效也是安全的。区域试验井免家兔1 100只,结果证明注射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也无巴氏杆菌病再发。兔巴氏杆菌病的菌苗是预防本病的急需手段,有广泛的推广价值,此双型灭活苗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王金生、梅全林、林逢生、赵广英开展水貂病毒性肠炎脏器灭活苗的研究,分离出一株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及抗原性的水貂肠炎病毒,定名为MEV-DL1;用MEV-DL1作毒种研制成水貂病毒性肠炎脏器灭活苗。该苗最小免疫量为0.5毫升,实际使用量为1毫升,接种5M1,观察14天被接种的水貂仍健活.说明该苗安全可靠;该苗的免疫产生期在7天以内,适用于紧急接种;免疫期为6个月;试验证明MEV-DL1毒除能使水貂发生病毒性肠炎外,也能使猫、犬及貂发病。该苗5年来在国内许多省试用,进行区域性试验(免疫水貂约17万只),结果证明水貂病毒性肠炎脏器灭活苗安全有效。在全国各地试用,共免疫水貂20余万头次,证明安全可靠,是国内较好的疫苗。用感染仔猫幼犬脏器制苗,即经济又可防止交叉感染,材料来源方便,便于生产。

  1990年,省野生动物所的刘润珍与黑龙江省生物制品一厂的李世雄、何世岷等选用中草药黄芪提取得多糖成分,配置成抗毒素Ⅰ号注射液,作为安全、有效的内源性干扰素诱生剂,诱生机体自身产生干扰素,从而解决了干扰素种属特异性限制的一大难关,开辟了治疗畜禽及野生动物病毒病的新领域,并试产了抗毒素Ⅰ号注射液。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素诱生剂抗毒素Ⅰ号注射液性能稳定,多次反复使用无不良影响,其诱导的内源性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

  狐狸脑炎是犬科动物易患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给养殖者造成严重损失。1990~1992年,省野生动物所许树林等通过MDCK传代细胞从省内疑似狐狸脑炎病狐肝脏中分离出对狐狸有较强致病能力的强毒株,定名为FEV-H。经形态学、理化学、生物学系统鉴定,证实其为狐狸脑炎病毒,证明了黑龙江省存在狐狸脑炎。制定了狐狸脑炎强毒标准,分离毒株作为标准强毒株可广泛应用于狐狸脑炎的诊断、免疫等临床和科研方面的研究。并以此病毒株研制安全有效的狐狸脑炎细胞培养灭活疫苗,使该病得到预防,减少了狐狸死亡数量。

  1993年,省野生动物所李艳冰等从麝鼠出血性肠炎病毒中分离出1株有较强治病能力的副粘病毒强毒株,通过电镜观察、核酸型鉴定,理化特性试验,HA试验、包涵体检查、中和试验等系统鉴定,证明分离病毒与CDV基本相符,从而首次证明麝鼠副粘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出血性肠炎病原体是犬瘟热病毒。本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属首例,填补国内外空白。

  1994~1996年,省野生动物所刘润珍、许树林、王虹等利用犬瘟热、细小病毒肠炎、传染性肝炎和狂犬病等标准弱毒株,以番茄多糖等为免疫增强剂对猪进行多次免疫,研制成异源动物免疫球蛋白,用于貂、貉、犬瘟热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000年,省野生动物所许树林、卢向东、李艳冰等选用牛白细胞制得白细胞提取透析物(DLE),以此为主要成分,按适当比例配比黄芪多糖,制成动物抗体增强剂。对该制剂进行了急性及长期病毒性试验,各项指标的测定,疗效学试验和临床应用试验。试验证明:该制剂对动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具有增强作用;对CPV等多种病毒具有显著的抗体外细胞感染和动物人工感染作用。该项研究为动物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