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测绘技术研究开发

第三章 测绘

第一节 测绘技术研究开发



  一、测绘技术

  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是中国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形图,为了不断保持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现势性和使用价值,及时更新老化的地形图,1985~1987年10月,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省测绘研究所)完成国家测绘局下达的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更新方案。该项目从中国测绘生产技术条件与水平出发,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地图更新的理论,制定了中国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方针与原则,并研建全国地图更新管理体制与制度,提出了地形图老化程度的测算与更新资料的保障等问题的解决方法。该项研究采用遥感制图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地图更新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工艺,保证了地图质量,缩短了成图周期,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1988年8月该项目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认为,该方案适合中国测绘生产部门的具体技术条件,切实可行,可以提交测绘生产管理部门应用。

  1986年12月~1988年6月,省测绘研究所完成黑龙江省测绘局(以下简称省测绘局)下达的彩红外遥感影像专题系列图的编制及其综合应用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采用彩红外航空摄影方法编制1:1万比例尺彩红外影像平面图,并确立经济合理的成图方案。通过对彩红外遥感图像的人工解释、测色判读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提取有关专业要素,编制成彩红外影像专题地图,从而达到“一次航摄,综合应用,编制多种用图”的目的,探索出地图测绘的新途径。

  1∶50万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之一,可在较大范围内,综合反映自然地理形态和社会经济概况,为编制更小比例尺地形图和专题图提供地理底图。20世纪80年代中国使用的地形图大多出版于1970年之前,已经不适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国家测绘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5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全面修编工作。1987年3月~1989年3月,省测绘研究所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经过投影纠正、镶嵌、彩色合成编制出1∶50万比例尺地形图,解决了常规制图方法中现势资料缺乏、面图周期长等问题,探索出新的地形图修编方法。

  1991年8月,省测绘局承担国家测绘局“建立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研究” 项目中的“黑龙江省测绘局数字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子项目,12月完成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设计工作并通过论证。1994年6月,开始进行基地网络建设。网络建设选用对等网的结构,将数据中心、摄影测量和地图出版3条生产线连接上网,实现了各结点间的数据传递,为本项目的内部资料共享提供服务,再以数据中心为中心建立3条生产系统的网络(一级网),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软硬件共享。1995年底,建成省测绘局数字化示范基地,并形成数字化生产规模。其中,外业数字化测图生产系统,采用数字化测绘新技术改造原有的外业生产方式,以全站仪、电子手簿和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实现了外业测绘生产的数字化,年数字化测图生产能力达到城市大比例尺测图210幅或城市地籍测量150幅;航测内业数字化测图生产系统,以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等技术取代传统的模拟航测内业测图方式,实现航测内业生产的数字化,并建成5套测图工作站(解析测图仪+编图工作站)、图面数字化与图形编辑室各1间,测图工作站单套年生产能力达到城市1∶1万比例尺测图160幅;数字化机助制图与出版生产系统,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和人工智能专题图设计等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以人工编图、设计、刻绘为主的制图与出版生产方式,实现制图和出版生产的数字化;数据中心建立了全面数字化测绘成果与遥感信息的存储、应用、开发中心,并建立黑龙江省湿地信息系统,完成黑龙江省1∶100万比例尺地图数据库的更新。在数字化示范基地建设中,省测绘局先后完成 “矢量刻图输出”“DSR-11解析测图仪国产化改造”“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湿地调查中的应用”等项目研究工作,同时还开展了 “知识辅助的多光谱分类”“遥感图像理解的专家系统”“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等项目和专题的中试工作。1995年11月30日,“黑龙江省测绘局数字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国家测绘局验收。1996年该项目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年4月~2000年4月,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以省测绘局小区为对象,采用虚拟现实三维景观制作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航空摄影和地面摄影资料及该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线划图(DLG)等制作小区沙盘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完成省测绘局小区电子沙盘的制作,并总结出一套城市小区电子沙盘制作工艺流程,在省测绘局内各部门推广应用。

  1999年7月,省测绘局编制《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黑龙江省测绘局单位工程实施方案》,2000年3月经国家测绘局审批正式启动“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黑龙江省测绘局单位工程”建设项目。该工程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3个体系建设,并将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大楼的建设作为配套工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地图扫描数字化系统、遥感数据处理系统、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质量控制系统)及生产支持系统(输入输出系统、存储备份系统)等8个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传统测绘生产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工艺流程,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规模化生产,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形成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基地,具备承担国家及省级大规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的技术能力和装备条件。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包括数据质检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分发服务系统、开发应用系统、产品制作系统和运行支持系统等6个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各种不同技术手段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编辑处理、存贮,建成多种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结合其他专题信息,制作不同形式和规格的数字产品和电子地图产品,同时建设数据存储管理、电源管理等高效可靠的运行支持体系,形成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为国家与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包括局域网系统(含安全保密系统)、Internet接入系统、广域网(中国测绘网)系统3个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建立局内部局域网和Intranet系统,满足内部日益增长的大量数据存储传输的需要,完成国家测绘虚拟专用网黑龙江主节点的建设。2001年,建成“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黑龙江测绘局单位工程” 5 000多平方米的数字化综合大楼。该大楼装配了千兆以太网,采用先进的存储局域网技术,建成7类屏蔽双绞线,1 000兆、1 100个节点、1 731个信息点,12TB容量存储的局域网。该工程于2003年4月全面竣工,2003年9月12日通过国家测绘局验收。

  2001年7月,为了探索一套适用于综合测绘生产单位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黑龙江第二测绘工程院开展了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摄影测量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此项目以生产实验及调研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测图模块及加密为主要实验工具,以1:1万比例尺核心地形要素(DLG)生产流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哈尔滨测区内选择含有不同地形类别的8条航线为实验区进行实验。项目实验组根据研究实验成果于2001年9~11月对哈尔滨至牡丹江公路虎峰段进行了约80平方千米的1:5000比例尺带状地形图生产作业,完成从外业测量到内业数字测图的全部流程,成果为33幅核心地形要素(DLG)数据及回放图,该项目一次验收合格。

  二、测绘软件开发

  1991年9月,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开展“城市地图机助成图系统”研究工作。该项研究在深入了解国内开展机助制图方法编制城市地图的基础上,结合常规方法编制城市地图的工艺、作业方法和具体要求,编制了软件系统设计方案。“城市地图机助成图系统”的系统构成包括软件结构、数据结构、基本功能、图形输出和图形编辑等。基本功能包括数字化采样和数据处理。数字化采样包括街道、水系、建筑区等的采样,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处理拓扑处理和图幅接边等。其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符号库系统、拓扑处理及相关结点和道路交叉口的自动断开处理技术、图幅接边及拼接开窗技术、数据检索快速定位技术等。开发研制过程中,各个功能和步骤全部依照实际生产作业需要设计和实现,尤其是街道交叉路口及相关要素的拓扑检索、自动断开处理等一些关键的技术方法是通过大量的生产试验后确定的,解决了城市街区图多边形难以自动生成与处理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应用本系统生产4全开《哈尔滨市街图》和8开本《邮政特快速递地图集》,并结合成图建立280个城市地图图形库。实践证明,“城市地图机助成图系统”实现了在计算机环境下的图形采集、存贮、图形生成、编辑处理、输出等的集成化管理,系统所需硬件配置投资少,成图工艺简单可行,为编制城市地图摆脱传统手工作业方式提供了一套实用方法。1993年1月,“城市地图机助成图系统”研究成果通过黑龙江省测绘局专家评审,认为该项成果在数字化机助制图实用性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可以为生产各类城市专题地图以及建立数字化作业体系提供技术基础,此项成果在城市地图制图应用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1994年该成果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1995年,中国测绘系统对传统测绘方式进行了重大改进,在摄影测量方面完成模拟摄影测量向解析摄影测量的转变,解析摄影测量已成为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主要方式之一。航测内业除了能完成各种比例尺测图外,还可以为数字化地图提供标准的数据格式,使得同一生产过程可以产生模拟和数字两种格式的信息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的数字信息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1995年7月受国家测绘局的委托,省测绘局开展了利用航测法建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生产模式的研究工作。该项研究首先选取大连市沙河口区1平方千米和广州黄埔测区20平方千米区域作为研究样本。航摄任务由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总公司和黑龙江飞龙航空摄影公司完成,摄影机为带有前移补偿装置的RMK航空摄影相机,摄影比例尺为1∶3000。1995年7月~1996年9月,课题组先后利用大连测区、广州黄埔测区航摄像片资料,由黑龙江第二测绘工程院、第三测绘工程院协助进行两个样区的外业控制和调绘工作,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承担解析测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和系统模型等试验工作。实验对两个样区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数字化编辑、建立GIS样本模型,分别确定两种方法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指标,并对实验数据和精度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比较,提出了一套航测法建立城市GIS空间数据库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解决了解析数据向AutoCAD的转换及AutoCAD数据向ArcInfo的转换,制定了城市GIS分层、编码方案,利用ArcInfo的符号编制工具开发了大比例尺地形图符号库。该项成果于1996年11月完成后,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1998年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2年,省测绘局完成国家“八五”测绘科技攻关项目“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湿地调查研究中的应用”。该项目利用RS和GPS等先进技术手段,在1∶25万比例尺地形图上采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扎龙自然保护区等不同等级的湿地资源信息,并根据一个临时的湿地分类系统进行分类编码,然后将属性数据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具有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及输出各种统计表格的黑龙江省湿地资源管理GIS系统。该系统可总体显示、查询黑龙江省的湿地分布状况,并依湿地的详细资料分别按区块建立了11个重点城市数据库及扎龙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平原两个重点实验区,每个区块分为沼泽专题、面状水系专题、线状水系专题、道路专题及居民地专题等,加上图例、注记等,对于每个专题的每个单元要素均具有双向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而且各项功能由屏幕菜单构成用户界面,便于使用。

  1996年,为了适应测绘数字化生产需要,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自行设计开发基于Auto CAD R14环境下的Maptools软件,以应用于1∶500万~1∶25万比例尺4大类9种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字化编辑。该软件广泛应用于黑龙江省测绘局各数字化生产单位,同时,向国内部分测绘行业进行推广,收到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8年3月,该项目通过黑龙江省测绘局组织的鉴定。

  为了解决野外测量中日本索佳SET2C全站仪记录软件数据读取困难、作业效率低的问题,1997年8月~1999年3月,省测绘局研发SET2C全站仪读卡器与计算机通讯软件。该软件运行于Windows95、98及Windows NT操作系统下,采用Visual BASIC作为开发平台,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实现通过计算机与SET2C全站仪主机、SCR2读卡器通讯关系的建立,通过命令代码制作、命令发送、应答代码的接收、数据的分解处理、错误的分解处理、错误分析等一系列步骤完成对磁卡及其文件的访问。成果实现了通过SET2C全站仪系列主机直接读卡和使用读卡器读卡的通讯功能,并实现对磁卡文件的读写、删除、磁卡格式化、写保护设置及磁卡信息查询等功能,提高了外业测量使用SET2C全站仪作业的工作效率。

  1997年9月,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引进1套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研制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为了弥补该软件系统的不足,同时解决生产设备与新的生产技术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1998年7月~1999年4月,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完成“数字摄影测量产品的生产与应用研究”。该项目主要研究VirtuoZo和JX4系统中,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DOM)生产中的应用,包括作业流程、生产组织与管理、数据管理、检查验收、软硬件配置以及针对国产软件的某些不成熟的功能如何进行弥补等。课题组通过完成90幅海南中澳(澳大利亚)合作项目1∶1万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大兴安岭1:5万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和1∶1万比例尺哈尔滨市彩色正射影像挂图,对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提出了大量的修改建议,初步确立了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数字高程模型生产的作业流程、设备配置、存储模式、质量控制的作业方法;消化掌握了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进行彩色正射影像图生产的技术以及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进行自动空中三角加密的技术。 课题组还自行开发了用于提高工作效率、弥补系统不足和解决系统间数据转换问题的辅助系统——DPAS软件。此项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为省测绘局开展规模化数字摄影测量产品的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将DPAS软件在省测绘局范围内推广使用。该项成果1999年获黑龙江省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了对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中的数据采集、解码检查、数据整理和绘制点之记等一系列作业成果进行科学的数据管理,1999年3月~2000年12月,黑龙江第一测绘工程院完成国家测绘局下达的“等级水准测量应用软件”研究工作。项目组在使用Visual Basic for DOS 编程语言编制了一等水准观测电子记录程序及数据处理等应用程序的基础上,完善了SGBNBSM等级水准电子记录系统,增加了二、三、四等外业水准观测电子记录程序。各等级水准观测电子记录程序使用Visual Basic for DOS 编程语言编制,具有DOS运行环境及16行×40列以上显示屏的电子记录器均可使用。数据解码检查和阅览观测数据应用程序,使用Visual Basic for Windows编程语言编制,生成点位说明和新旧点名对照表、纬度文件、阅览观测数据、手簿、手簿数据处理、高差表、手簿封面、处理点之记等。应用程序使用Microsoft Excel VBA编程语言编制,数据处理应用程序在Windows 95操作平台下运行。2000年12月,完成软件编制工作,经省测绘局技术监督处审查、鉴定、批复后,投入国家等级水准测量项目使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形图数字化的质量和生产效率,1999年3月~2001年3月,黑龙江第一测绘工程院研制VTracer 地形图扫描矢量化系统软件。该软件研发首先建立基本的图像处理、图形处理数学模型和基本函数,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建立基本类库,为二次开发预留接口。在图像模式识别的基础上实现矢量化。矢量图形拥有自己的图层、颜色、线型及属性信息,并且可以根据相应的属性值约定其颜色、线型等。可视化的编辑修改、动态属性查询、矢量错误检验等功能使跟踪过程更加友好快捷。系统还可以把扫描后的栅格地形图利用自动或人机交互的方式采集成矢量数字地图,再把矢量信息输出到其他GIS系统中应用。该系统具有32位的系统平台及多数据格式的转出功能,并在传统的二值(黑白)图跟踪矢量化基础上,首次推出“彩色影像跟踪”的功能,解决了原始4色图扫描后需二值(黑白)化才可以进行跟踪的问题。系统还为4D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功能及工具,如系统具有可以完成1954北京坐标系到1980西安坐标系的自动改算,方里网格的自动生成和批量地理坐标的计算等功能。通过实际生产应用验证,VTracer 地形图扫描矢量化系统软件能减轻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数字化生产作业的质量和效率。该软件在黑龙江第一测绘工程院、第二测绘工程院和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得到广泛应用,2001年8月通过省测绘局组织的鉴定,2005年1月获黑龙江省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年10月~2002年5月,省测绘局和武汉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中心联合开发“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局级系统)”。该系统是基于Intranet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其功能涵盖生产过程的统计管理、成本管理、资料管理、成果管理和质量管理。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能够实现访问权限的有效控制,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较强;系统的特点是系统界面清晰友好、易学易用、实用性高,可满足数字化测绘生产管理需要;使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和合理、岗位职责更加明确;便于动态了解项目信息。对规范和提高管理水平、更新管理理念将起到推动作用。 该系统于2002年5月26日通过了专家验收,2003年获省测绘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传统的水准测量记簿方式是手工记簿,手工记录的数据必须经过人工录入,才能进入后期数据自动化处理,不但延长了水准测量的周期,而且很容易产生人为数据录入的错误。而基于掌上电脑PDA或PC-1500机开发的水准记簿程序成本较高,同时在意外断电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数据的丢失。黑龙江第二测绘工程院提出开发价格低廉、实用的电子水准记簿器,并于2004年初开始了电子水准记簿器的设计和开发研究工作,7月开发了第一台电子水准记簿器样机。该设备主要由8位数码显示屏、64K内存、24 按键、RS232接口和5个指示灯组成。由于该机设计上存在用户操作不直观、存储容量小、外观设计不到位等局限性,8月黑龙江第二测绘工程院又开始了新一代电子水准记簿器的研制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第二代电子水准记簿器样机研制完成,设备主要由128×64点阵的液晶显示屏、256K具有掉电保护功能的存储器、24按键、USB转R232数据接口等。第二代电子水准记簿器提供了数据记录、检查功能,屏蔽了数据编辑、修改和部分删除功能,杜绝数据人为改写,节省人为计算,实现数据记录的实时检查,提高了数据准确性;数据的后期处理实现了数据传输、手簿生成、平差计算、打印输出等功能。该项研究实现了野外三、四等水准数据、等外水准数据和图根水准数据的电子记簿,方便了成果的检查,并实现了台式机程序对记录数据进行计算平差和手簿的后期打印处理,从而减少了野外劳动强度,增强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二代电子水准记簿器2005年6月7日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

  定位服务 (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又叫移动位置服务,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如GSM网、CDMA网)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2004年7月~2005年11月,省测绘局受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的委托,完成“863”计划项目“基于SIG框架的数字城市服务系统与示范”之子课题“数字哈尔滨LBS产业化示范”项目,并于2005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该项目以东北三省重点城市为主要示范区域,应用基于SIG框架的数字城市技术,解决了阻碍中国LBS产业发展的核心数据问题,构建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数字城市信息交换平台和数字导航地图(DNM),并以此带动空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LBS数据—DNM的加工与开发,数字导航地图相关标准和机制研究,LBS服务体系和应用平台研究等。解决了DNM数据服务器、地理编码数据库服务器等关键技术,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进行LBS产业化运行示范。在数据层研究了导航数据的生产及其相关规范,包括数据更新机制、流程和技术及其数字导航地图(DNM)生产联盟机制和运营模式示范。通过对导航空间数据服务器和地理编码数据库服务器的研究,解决了定位数据的管理和组织,构建统一服务平台。基于位置服务平台,构建示范应用系统,如基于LBS的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等。

  三、测绘软科学研究

  1987~1992年,省测绘研究所完成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下达的国家“七五”重点研究项目“测绘产业政策研究”课题。该项研究以测绘产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和协调计划、投资、财政、价格、税收、金融、外经等调控手段,对生产力布局、生产资源配置、技术政策的综合体系、测绘产业与产业总体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政策环境及管理职能、间接调控手段、市场监督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提出测绘产业政策综合分析报告。该课题调查研究了中国测绘产业政策的现状,分析了测绘产业存在的不合理状况及产生原因,指出了测绘产业发展的合理化方向,提出了实现测绘产业今后改革的各个阶段的任务,研究确定了测绘产业政策及相应配套措施建议:①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建立新型的测绘生产组织形式;②合理调整测绘产业的投资结构;③综合治理测绘市场,形成优良的市场环境;④调整产业结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⑤加强基础技术开发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急需的高新技术;⑥坚持常规技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逐步提高高新技术在测绘生产中的应用;⑦提高测绘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⑧加强测绘管理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测绘经济管理的水平。该成果为测绘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研究成果通过了由国家测绘局组织的鉴定,已编入了国务院发展中心产业政策研究报告中。

  1992年9月~1995年12月,由省测绘研究所牵头组织省测绘局、陕西省测绘局、四川省测绘局、河北省测绘局、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广东省国土厅、中国测绘工程规划设计院等完成国家测绘局“八五”测绘科技重点项目“测绘行业管理研究”。该项目在深入剖析中国测绘行业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各地多年来测绘行业管理工作的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归纳和总结,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整套测绘行业管理方针政策、管理体制、管理职能和方法及测绘市场管理和提高测绘市场管理效益的有效途径。主要成果:测绘行业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测绘行业和行业管理的概念、性质与特征、行业结构与分类、测绘行业管理现状与历史沿革等;测绘行业管理的职能、任务与组织体系研究;测绘行业管理的方法体系与内容的研究;测绘行业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建立两种测绘管理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测绘市场管理研究,包括测绘市场调查与分析,测绘市场的培养与合理竞争,测绘市场管理内容、有效手段和途径,招标与投标方案的研究与管理等;测绘行业管理效益的研究,测绘行业资料现状调查与分析,最大限度发挥测绘产品社会效益研究;建立测绘行业协会可行性方案的探讨等。1996年6月18日,该项目通过国家测绘局专家组的鉴定,认为该成果对测绘行业管理进行如此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填补了国内软科学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998年该成果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2000年,省测绘研究所与省测绘局、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作完成国家测绘局“九五”测绘科技攻关项目“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包括4个专项课题,即地理信息产业政策总体框架研究、地理信息产业组织政策研究、地理信息产业结构政策研究和地理信息产业技术政策研究。课题组调查分析了地理信息产业在测绘行业的实际情况,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思想,在深入研究测绘行业结构及调整模式、测绘科技中长期规划、测绘教育的发展以及地理信息产业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测量标志保护机制,2000年国家测绘局委托省测绘研究所开展测量标志保护政策研究。该项研究通过对现有测量标志总量、使用状况、保护状况和维修状况等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测量标志保护的政策措施,包括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测绘技术条件下测量标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形势下测量标志的保护措施以及使用、维护的管理制度,建立测量标志维护经费投入机制的可行性论证等。项目经反复征询省级测绘管理部门、标志管理相关人员、测绘生产单位、国家测绘局行业管理部门的意见,2003年该项目通过国家测绘局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