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第四节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一、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体系
为适应商品经济快速发展,1990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八五”计划提出了大力培育市场体系,建立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平等竞争规则和健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目标。随后,省和各地市建立了商品市场建设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兴建和扩建了一批商品市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全省加快了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步伐。1993年5月,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尽快形成城乡通开、地区通开、省内外通开、内外贸结合的市场网络;中心城市和沿边开放城市要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规模大的综合性贸易市场。改善市场结构,把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作为市场建设的重点。根据省委部署,省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我省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黑龙江省“八五”计划后两年市场建设总体规划》和《黑龙江省市场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了全省市场建设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主要任务和保证措施。各地还加强了市场建设的组织领导。到1994年,全省各类商品市场已达2595处。全省粮食批发市场、木材批发市场、石化产品市场和食糖、乳品、大豆交易中心等一批依据资源、地缘优势,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已经形成。
二、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1993年12月,省委七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各地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加快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到1997年,全省共建成生产要素市场达1932处。1998年4月,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在“二次创业”中,要以加快发展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为重点,构筑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能极大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完备的市场体系。一个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以省重点市场为龙头,各中心城市大中型市场和商业网点为骨干,市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零售网点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生产资料市场向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钢材、废旧金属、机电、木材、汽车市场发育相对成熟。到2000年,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证券和期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