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第四节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一、普及提高教育
1986年,全省各地根据省委五届五次全委会通过的《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决议》精神,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的层次和专业结构。同年12月,省委制定《黑龙江省“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要点》,提出要切实加强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1987年,全省中小学教育经费为6.31亿元,比上年增长8.8%,九年义务教育开始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全面起步,一部分普通高中转为职业高中,乡镇办的职业中学数量不断增加。成人教育开始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到以岗位培训为主,进入多功能办学的轨道。1988年,全省高校逐步试行校长负责制的高教体制改革。
1989年1月,省委常委会议讨论全省教育工作,强调要切实抓好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要根据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重点要抓好各级各类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要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要采取断然措施,下决心改善办学条件;要拓宽教育经费的渠道,增加教育投入;要改革和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省委精神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快了教育工作的发展步伐。到1990年,全省各地全部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并普遍实施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全省筹集资金4.09亿元,用于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62.13万平方米,翻建危房35万平方米,使危房减少到占校舍总面积的4%,基本消灭了一级危房。高等院校在内部结构改革方面,拓宽专业口径和服务范围,扩大现有专业培养能力,增加急需专业学科。同时在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上,扩大了向农村、边远地区和基层工矿企业倾斜的定向生招收范围。
1993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贯彻实施〈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的意见》,对“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中的教育发展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实施〈纲要〉意见》的落实,推动了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1995年,全省以抓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切实加强了联合办学的力度,使成人高校院所迅速扩大。1996年,高等教育深化了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省属高校全部实行招生“并轨”制度,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必须缴纳培养费用,毕业后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
1999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教兴省大会,出台了《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在中央《决定》精神的指导下,开始改变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到1999年,全省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000年初,全省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万多所,各级各类专任教师50万人,在校学生900多万人。全省每万人平均拥有大学生将近130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年,全民教育素质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二、发展科学技术
1988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组织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科技兴省”作为振兴黑龙江省经济的战略方针,有领导地组织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使他们在事业上有用武之地,经济上得到实惠,真正发挥其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带头人作用。会后,各地、各部门深化了有关科技人员政策的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职承包、租赁、领办、创办企业,也可以辞职、停薪留职等,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5月,省第六次党代会确定了“科技兴省”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全省科学技术的发展。省委、省政府还把实施“科技兴农”作为科技兴省的突破口。1990年初,省政府下发了《黑龙江省科技兴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为组长的科技兴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省科技兴农办公室。全省科技兴农主要从推广模式化栽培玉米高产经验、开展以技术集团承包为主的高产攻关、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等几个方面组织推进。从1991年开始,科技兴农已经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向畜牧业、乡镇企业、庭院经济等领域全方位推进,促进了由单纯追求粮食产量,向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致富农民转变。科技兴工也是为实现科技兴省战略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1991年,科技兴工主要围绕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引导企业逐步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发展生产的轨道。
1991年6月,省委办公厅发出通知,在全省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讨论。提出宣传教育要面向全社会,对中小学生要教育他们从小爱科学;对广大群众进行科普教育。要求通过讨论,增强全党全社会的科技意识。通知下发后,宣传舆论、文化艺术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和介绍科学技术知识。1992年,全省共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各种科技资料1700多万份,举办科普集市500场,科普展览4310次。1993年,全省以农村为重点,围绕“培训、推广、效益”的主题,开展了科普之冬活动,建成科普村4554个、科普乡(镇)410个。
1995年7月,省委七届四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草案),提出要采取深入推进科教兴农,加快由农业大省建设农业强省的进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体制上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科技体制等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促进了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
1998年,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创知识经济之业。1999年,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教兴省战略实施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改善科技人才生活工作条件,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鼓励科技人才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等。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黑龙江省的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到2000年初,全省县级以上所属自然科学与技术开发机构203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8万多人。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黑龙江省科技进步总水平排在全国第10位,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人力投入排在第6位,科技活动直接产出排在第10位。黄文虎(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马祖光(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等一批科技工作者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繁荣文化事业
1986年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工作会议,对全省文艺工作提出了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或稍长一段时间内造就一支思想业务过硬的北疆文艺劲旅,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在全国叫得响的文艺精品战略目标。会上,确定了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任务,讨论修改了《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实施方案》。经过一段准备工作,对全省92个全民所有制艺术表演团体分三类区别进行改革。即:有特殊历史保留价值的,仍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予以重点扶持;有一定演出能力的,视发展情况对经费补贴逐步予以调整;基本失去存在价值的剧团可以有偿转让、租赁,或就地宣告解体。艺术团体在经营方式上实行了“双轨制”,人事制度上推行了团(院)长负责制、目标管理制、聘任合同制或演出合同制等。改革后,艺术团体增强了活力。
1989年7月,省委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关于清理文化市场的指示。之后,省新闻出版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整顿书刊市场。根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普遍开展了查缴淫秽出版物和非法出版物检查整顿工作。清理了“文化垃圾”,净化了书刊市场,促进了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1991年4月,省委书记孙维本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推动正在开展的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文化阵地。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的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1994年6月,省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规划、落实任务,从政策上、经济上保证“五个一工程”(即一篇好的理论文章、一部好的图书、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片)作品)的开展,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出版、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艺、出版、理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通知精神的落实,使全省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一定的政策和经济保证。
1999年12月,省委八届三次全委会强调要组织作家、艺术家创作优秀文艺作品,讴歌黑龙江人在艰苦创业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开展以“走进新世纪”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走向新世纪。2000年,全省全面启动了“文化下乡、文化留乡、文化兴乡”工程;出版界也开展了全省性的“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省重点文化工程省图书馆主体工程完工;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