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抵御自然灾害

第三节 抵御自然灾害


  一、抗洪救灾

  1986年,松花江发生解放以来的第三次大洪水。8月2日,省委书记孙维本在听取省水利厅关于全省防汛准备工作和汛情的汇报后,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市地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进入临阵状态,抓紧为泄洪清除障碍,对以往的水毁工程抓紧加固,在险段、主要坡堤建立责任制,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省委指示沿江各级领导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抗洪防汛和抢险救灾工作上来。省委还派出一些负责同志,到松花江干流各段同当地党委一起指挥防汛抗洪斗争。省军区和驻军派出解放军官兵参加了抗洪斗争。16日,孙维本到佳木斯市检查防汛工作,要求从上到下都要克服麻痹侥幸心理,一定要保住佳木斯,并召开有国营农场总局、解放军参加的防汛会议,部署防汛工作。17日,松花江第一次洪峰到达哈尔滨段,水位达119.55米,是1957年之后哈尔滨市最高水位。19日,哈尔滨段水位开始回落。经过全省军民团结奋战,安全地渡过了汛期,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9月18日,省委召开防汛奖模大会。会上,52个防汛模范集体和300名防汛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奖励。
  1991年7月末,本省中部、东部地区普降暴雨,嫩江、蚂蚁河、拉林河、牡丹江发生了大洪水,低洼农田大面积内涝成灾。31日,省委发出《关于动员全省人民紧急投入抗洪抢险令》,提出“动员起来,团结协作,迎战大洪水”的口号,并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党政领导负责制,省委主要领导也都分工包干到地、市,指挥防汛救灾。省直机关抽调300多名干部组成包县工作组,到松花江沿岸18个市、县,协助当地党政抓抗洪救灾。根据省委的指示,省防汛指挥部成立了灾民转移安置组,制定了灾民转移安置方案,实行包干负责制度,将需要转移的47万灾民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区。为了抗洪救灾,恢复交通,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省委又部署省交通厅、粮食厅和物资厅分别下拨款项、救灾粮和建筑物资解决实际问题。进入8月份,松花江水猛涨。8月7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要求把抗洪抢险与抢收排涝结合起来,用迎接特大洪水的标准部署整个防汛工作。9日,哈尔滨水位达到120.09米,超过警戒水位1.95米。26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讨论全省抗洪救灾的形势和任务。会议要求,在继续抓好防洪抢险的同时,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上来。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9月2日,松花江哈尔滨站水位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市区26公里沿江长堤在经受31天超警戒水位江水的浸泡之后,安然无恙。21日,省委召开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了哈尔滨铁路局等408个先进单位和彭广金等522名先进个人。
  1998年夏秋之交,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8月9日,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防汛抗洪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要求确保万无一失,并决定紧急调用武警、军队参加抗洪,成立了由党、政、军主要领导参加的前线总指挥部。10日,省委书记徐有芳和省委副书记、省长田凤山到灾情较严重的泰来抗洪第一线,查看险情,慰问奋战在堤坝上的抗洪军民。中央对这场特大洪水十分关注,11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东北各地紧急行动起来,确保大江大河干堤、大中城市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12日,省委在齐齐哈尔市召开全省防汛抗洪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紧急行动起来,迎战大洪水。13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突破保证水位,达到119.01米。14日,齐齐哈尔下游江桥水文站记录,嫩江第四次洪峰最高水位为142.37米,为500年一遇特大洪水。15日,由省委主要领导组成的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要求抓住最险要、最关键的部位,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千方百计保证抗洪斗争的需要,同时把转移救灾安置工作摆上日程。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飞抵黑龙江省,指导抗洪,慰问抗洪军民,并传达了江泽民总书记对松嫩两江抗洪工作的指示:“当前东北的抗洪形势十分严峻,嫩江干流的第三次洪峰进入松花江干流,已经逼近哈尔滨,洪峰水位将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沿江军民要紧急动员起来,全力以赴确保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重要城市的安全,确保大庆油田的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遵照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省委迅速对全省的抗洪工作做出新的部署。23日晚,已持续32小时的120.89米水位缓慢回落,松花江第三次洪峰通过哈尔滨。此后,松花江第三次洪峰到达佳木斯,下游数十万军民奋起迎战,全线无一处决堤。齐齐哈尔军民连续奋战,战胜了嫩江四次洪峰,守住了音河水库,保卫了齐齐哈尔及泰来镇的安全。在保卫大庆油田战役中,肇源、杜尔伯特、林甸县农民舍小家保大家,奉献出了110万亩丰收在即的粮田。在这次抗洪斗争中,江泽民、李鹏、朱基、胡锦涛、李岚清、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黑龙江省抗洪一线指挥抗洪、部署救灾工作。全省参加抗洪的干部群众达200多万人。沈阳军区先后出动12个师、7个旅、65个团以及大批车辆、舟艇、飞机,积极参加抗洪抢险。这场特大洪水给全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96.1亿元,省财政因灾减收6.4亿元,上百万人痛失良田家园。全省受灾县市区52个、乡镇622个、村屯4830个,农村受灾人口850多万。受灾农田面积4638万亩,其中绝产1406万亩。这次抗洪斗争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北京、天津、辽宁、山东等省市踊跃捐款捐物,救助灾区。到12月中旬,全省共募集到国内外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8.99亿元。
  灾后,省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抗灾自救、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上来,号召全省上下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坚持自力更生,全力抗灾自救,确保大灾之后无冻馁,大灾之后无大疫,大灾之后社会稳定。8日,省委派出第一批救灾重建工作队约1500人分赴全省各灾区,帮助当地搞好抗灾自救工作。10月6日,省委召开了抗洪抢险表彰大会。省委书记徐有芳在会上作了题为《全面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夺取抗灾自救和改革发展的新胜利》的讲话。8日,省委派出第二批由5000名省、市、县三级党政干部组成的重建家园工作队,深入受灾地区,协助当地党委和政府全力抓好抗灾自救工作。
  截至11月中旬,全省19个重灾县基本实现了“六个确保”,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确保了灾民有越冬住所;确保了灾区不发生重大疫情和流行性疾病;确保了灾区学校恢复教学;确保了灾区社会安定;确保了中央和省里有关搞好群众生活的政策落实到位。

  二、抗旱救灾

  1989年入春以后,全省许多县市降雨少于往年。特别是入伏以后,许多县市出现了多年少有的“春旱连伏旱,伏旱连秋旱,一旱到底”的严重情况。8月末,伏旱面积达5023万亩,占大秋作物面积的55.4%,受灾县(市)达50多个。省委对抗旱救灾极为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打井抗旱和救灾措施。各受灾县(市)均成立救灾机构,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在省委和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各地发动家庭妇女和闲散劳力,开展采集、编织、贩运等各种副业生产,努力增加收入。中央民政部派副部长来到灾区,视察灾情,检查救灾工作。省里各级民政部门也下拨救灾款,为灾民解决口粮,添置越冬棉衣和棉被,扶持灾民创办一批生产自救的经济实体,使全省各地贫困灾民的生活、生产得到了妥善安排,没有出现讨要或冻饿坏人的现象。
  1995年春耕期间,全省出现了气温偏低、降水偏多的异常天气。而进入6.7月份,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黑河等地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高温少雨天气。干旱导致农田龟裂,农作物叶茎干枯,全省有31个县(市)遭受旱灾。灾害发生后,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抗灾自救,打消农民靠天吃饭的思想,组织全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受灾地区打机井,全省共打机井6.9万眼。这一年,虽然受了灾,但还是夺得了丰收。1996年,全省继续出现严重干旱,有50多个县(市)受灾,面积达242.1万公顷。面对严重旱情,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了省直各部门实行包县抗旱的决定,发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坚决实现“一春无雨保全苗,全年少雨保丰收”的号召。省委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积极自救,到同年6月底,全省新打各类抗旱井9.7万眼,其中大井2.3万眼,维修机电井3.9万眼,维修水源工程3200处,新增抗旱水源工程1.04万处,使全省农业生产抗春旱、抗伏旱能力有很大提高。经全省上下共同努力,1996年不仅当年粮食未减产,反而创下了年产300亿公斤的历史最好水平。

  三、扑灭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特大森林大火。
  5月6日至7日,在大兴安岭西林吉林业局的古莲、河湾林场,阿木尔林业局的依西、兴安林场,塔河林业局的盘古、塔林林业公司施业区共发生6起森林大火。依西、兴安、塔林的3起火灾,均于次日扑灭。古莲、河湾、盘古的3起火灾未能控制,7日14时后,出现大风天气,风力达8级以上,火借风势,3个火场高达10多米的火头,迅速向东蔓延。古莲大火仅5个小时,便推进100公里,烧进漠河县城,烧毁了3个林业局局址及所属的3个林场,4个半贮木场和大面积森林。河湾大火也同时烧进图强林业局的3个林场和阿木尔林业局的依林林场。至此,两起大火汇合,形成西部火场。盘古的大火,同样迅速蔓延,向东推进了60公里,先后烧毁了盘中、马林2个林场,形成东部火场。
  火灾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有关党政军领导部门全力以赴投入了扑火救灾战斗。5月7日,省委、省政府在塔河县成立前线扑火总指挥部。8日晚,省委召开常委紧急扩大会议,成立以省委书记孙维本任总指挥的省灭火总指挥部,下设后勤组和医疗组。在加格达奇成立以省委副书记周文华和林业部副部长徐有芳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负责对所有参加灭火、抢救工作的部队、职工实行统一指挥。会议动员全省的医疗力量,全力以赴抢救伤员。同日,沈阳军区总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迅速组成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孙维本为总指挥、周文华为副总指挥的国务院扑火前线总指挥部。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田纪云,国务院秘书长、扑火指挥小组组长陈俊生多次亲临火场视察,对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和灭火后的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作了明确部署。国家主席李先念也发来了慰问电,鼓舞和激励扑火斗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也都积极抽调人力、物力,投入扑火救灾。为扑灭这场特大森林大火,先后共投入58800人,其中部队34000多人,森林警察、消防干警和扑火专业队员2100多人,预备役民兵、林业工人、群众20000多人。经过顽强扑打,东线火场于19日、西线火场于25日得到控制,26日明火被全部扑灭。27日,省委向大兴安岭前线发出慰问电,向扑火救灾军民致敬。6月2日,燃烧了27天的森林大火被彻底扑灭。扑火前线总指挥部决定,扑火部队有计划地陆续撤离,留下3000名解放军和森警帮助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这场森林大火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据统计,过火面积101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70万公顷。烧毁房屋61.4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住房40万平方米。烧毁木材85.5万立方米,各种设备2488台,桥涵67座,铁路专用线9.2公里,通讯线路483公里,输变电线路284.2公里,粮食325万公斤。受灾群众5万多人,死亡193人,重伤226人。这场大火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森林资源损失难以数计,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经查实,古莲和依西大火的发生都是由于肇事者在清林作业时给割灌机加油过量,将汽油洒在机体和草地上,起动时高压线与火花塞连接处打火引燃机体及地上的汽油导致;河湾和兴安的大火是由于肇事者在清林作业休息时吸烟引起;塔河的大火是塔河县工程处工人在河里打鱼后,弄火烤湿衣服时引起。事件发生后,对直接造成火灾的6人进行了依法惩办,同时对负有重大责任的19名有关人员分别给予了不同的党纪、政纪处分。
  5月30日,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大火战斗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大兴安岭地委召开了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工作会议,提出采取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相结合的办法,尽快解决灾民的基本生活和恢复生产问题。6月6日,省委书记孙维本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汇报了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大火的情况。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的处理意见。为进一步从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事故中吸取教训,11日,省委召开常委会,深入学习讨论国务院全体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的处理决定,检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同官僚主义的斗争。7月13日,省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中纪委就大兴安岭森林特大火灾对黑龙江省的批评,查找了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教训,提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在组织领导扑火斗争的同时,省委配合当地党委、政府部门积极做好大兴安岭灾区群众的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到10月份,大兴安岭火灾的灾民住房得到基本解决,11月,生产得到基本恢复。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截至9月10日,黑龙江省共接收国内外捐赠款2329.2万元、衣物178.3万件、粮票647.34万斤,其它物资4.3万件。黑龙江省委也充分发动全省各行各业全力以赴,开设了10处灾民转送站,转移安置灾民11.22万人。省内各地、市、县和省直机关、驻军部队积极行动,共捐款1156万元、粮票596万斤、衣物158万件。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后,为了吸取教训,尽快改变全省森林防火基础薄弱、设施设备差、防火灭火效能低的落后局面,省委、省政府发挥林业主管部门、经营部门和地、市、县政府的作用,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用于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建设。据统计,1987年全省用于森林防火建设的投资达3289.3万元,比1986年增加1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