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呼兰区
概况
呼兰区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以北、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辖区面积2228.89平方千米。辖3个乡、7个镇和1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7869人,其中城镇人口127376人、乡村人口480493人。2017年,呼兰区城乡医疗“两保合一”改革经验在全市推广。《呼兰年鉴(2017)》在黑龙江省第二届年鉴评奖活动中获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优秀奖。
2017年,呼兰区地区生产总值344.6亿元,比上年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为19.7:37.1:43.2。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3%、23.8%和56.9%。农业产值56.7亿元,增长6.9%;林业产值1.5亿元,增长7%;牧业产值58.7亿元,增长3.4%;渔业产值3.9亿元,增长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亿元,增长10%。农作物播种面积14.43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5万公顷。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分别为2.5万头、26.5万头和412.1万只。水产品产量4800吨。
全年工业增加值1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区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5户,建筑业总产值14亿元,下降45.85%。建筑业增加值10.2亿元,下降45.2%。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18.2%;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8.7亿元,下降4.2%;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12.5亿元,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在库项目41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64个。在建项目中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个。工业投资68.7亿元,下降4.2%,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1%。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48.4亿元。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2亿元,增长49.8%,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9%。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9.1亿元,增长1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亿元,增长9.5%。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15.5亿元,增长9.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9.7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21567万美元,增长8.3%。利用内资126.3亿元,增长7.2%。进出口总值3408.1万美元,增长436.3%。其中,出口3199.95万美元,增长437.4%;进口208.2万美元,增长419.6%。通讯(联通)业务总量1.55亿元。
全年全区接待游客142.8万人次。建设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传统项目园“七宝城”文化旅游服务区。推进大顶子山温泉水世界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组织旅游景区参加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的“5.19”中国旅游日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制作旅游宣传手册,发放萧红诞辰106周年旅游宣传资料1000余份。依托“呼兰旅游”微信平台,推出“魅力呼兰”之历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产业观光游等旅游版块。
完善城市功能,新建、打通、维修哈伊副路、北大街等道路工程14项100千米。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推行河长制,建立“河长+警长”三级责任体系。完成呼兰区第一排水干渠黑臭水体治理。实施绿化、美化、彩化、净化工程,新增绿地6000平方米。推进清真寺、城隍庙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完成危房改造256户。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商品房去库存386套31866平方米。
受理专利申请755件,授予专利权453件。有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6117人,普通初中22所、在校生14729人,普通小学24所、在校生3112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76所、在园幼儿11120人。举办萧红逝世75周年、诞辰106周年纪念活动,组织“火烧云”摄影展、端午诗文朗诵会,“呼兰河风情”女子拓彩版画作品展。举办“4·23”世界读书日“读书改变人生,学习成就未来”主题活动、呼兰区第三届西环杯“萧乡好声音”歌手大赛、呼兰区第五十八届兰河之声音乐会广场演出活动。以“红色印象·呼兰行”为主题,举办文艺演出4场、书法美术展览活动1次。开展精准扶贫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专场演出42场,送图书下乡3次。全年举办各类展览26次,演出72场。对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石公祠、文庙、四望亭)进行挂牌保护。推进龙王庙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城隍庙修缮保护工作完成并于9月3日对外开放。开办单鼓学习班,恢复民香十二铺子鼓的头三铺子鼓。恢复制作单环鼓12面、腰铃12件,整理、制作单鼓音像文字资料。“呼兰二人转”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兰剪纸”传承班。2017U.I.M.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哈尔滨大奖赛在呼兰区举办。呼兰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组建队伍代表呼兰区在哈尔滨市青少年运动会比赛中获摔跤项目团体第一名,柔道、举重项目团体总分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