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征集与出版

第二节 征集与出版


  1986年,文史委全年共征集史料161篇,250万字。稿件内容包括抗日、伪满、土改建政、民族宗教、社会等各个方面。并就中东路、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民族宗教和土改建政4个专题同有关单位达成了协议,共同进行稿件征集工作,保证了以后的编辑任务。
  文史委按计划编辑出版了4辑黑龙江文史资料,约60万字,分别为:《艺术史料专辑》《义勇军松江浴血》《一个伪满少将的回忆》和《黑龙江文史资料》第22辑。
  1987年,文史委全年共征集史料215篇,约270万字。为全国政协编辑的《文史集萃》选稿40万字。编辑出版了3辑文史资料,分别为:《黑龙江沦陷始末》《中东铁路历史编年》《黑龙江文史资料》第23辑。
  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18个市、县送审的文史书稿约400万字。
  1988年,文史委先后派人去北京、佳木斯、黑河等地,深入挖掘征集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史料和鄂伦春族史料。同时,召开了两次教育史料征稿会议,落实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史料的征集题目,基本完成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史料征稿任务。
  文史委全年共征集史料126篇,230万字。编辑出版4辑文史资料共60万字,分别为:《踏破兴安万重山》《唤醒沉睡的土地--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黑龙江文史资料》第24辑、《伪满外交官的回忆》。为全国政协编审的《文史集萃》书稿40万字。
  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36个市县的文史资料送审书稿340万字。
  1989年,文史委按计划编辑出版了《武百祥与同记》《山岭上的鄂伦春人》《国民党在黑龙江》《中俄密约与中东铁路的修筑》4本专题文史资料,约80万字。这4本文史资料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选题有一定的深度,为了使文史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全省民族工商界主要代表武百祥诞辰110周年之际,重点编辑出版了《武百祥与同记》这部专题史料,实事求是地再现了武百祥创业爱国之一生;鄂伦春族是全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山岭上的鄂伦春人》以丰富生动的史料论述了世居在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的历史风貌,着力反映了鄂伦春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向光明幸福的曲折历程,这是全国第一部公开发行的鄂伦春族专题史料;《国民党在黑龙江》一书按照历史进程,客观地记述了国民党在黑龙江的活动情况,其中蒋介石在黑龙江等文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书的出版发行,会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起到积极作用;《中俄密约与中东铁路的修筑》较之以往的中东铁路史书在史料的挖掘上也有新的进展。二是装帧印制质量有明显提高,从1989年开始,省政协文史出版物封面装帧全部改为塑料压膜式,与此同时,每期都根据出版物内容请全省书画界名家进行封面设计,既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讲究美学价值,受到行家的好评。
  文史委在征集工作中,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重视史料的深度和系统性,特别重视挖掘和抢救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力量,按照定征集题目,定撰稿人,定整理人,定交稿时间的四定原则,较好地完成了征集任务,确保了文史资料的按时出版。
  全年共征集各类史料176万字,其中专题史料130万字,有的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如日军七三一细菌部队史料,有的在国内很有影响,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医科大学专题史料,还有著名艺术家张权、白辛、刘相如、刘小楼、喜彩苓等专题史料。提高了全省征集工作的质量,为以后的出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县送审的文史书稿29部,共280万字。
  1990年初,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北戴河会议和全省各市地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文史委的工作人员分别深入到佳木斯、牡丹江、绥化、松花江等市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参加基层政协组织召开的会议,传达了全国和省两个会议精神,共同探讨问题,明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文史工作的主要任务,使基层政协对文史工作有了明确认识。
  文史委全年共征集各类史料100万字,先后召开了6次征集编辑研讨会,有计划地征集到“七三一细菌部队”“中东铁路沿革史”“王以哲将军”“日本开拓团”“舞台名流”等史料。这些史料,有的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如“731细菌部队”史料“日本开拓团”史料;有的在全国很有影响,如“王以哲将军”等史料。全年精选精编了4辑文史资料,都已具备出版条件,但由于经费原因,只出版了一本《舞台名流》。《舞台名流》是反映黑龙江省几位有名望的艺术家成长过程的专题史料。
  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县的送审文史书稿26部,共248万字。
  1991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文史委组织了一篇“辛亥革命--震撼北疆”(3万字)的稿件,作为全国政协编辑的丛书《辛亥革命在祖国各地》的一部分。
  11月5日,经主管领导批准,省政协文史委制定并向各市县政协文史办下发了《关于征集、出版文史资料稿酬的规定》,给基层政协提供参考。
  文史委全年征集史料近130万字,采取发征稿信、登门采访、开座谈会等方法,有计划地征集到黑龙江四大名医、黑龙江宗教、国民党政治土匪等史料。
  出版了两辑文史资料:《日军731部队罪恶史》《梦碎满洲--日本开拓团覆灭前后》。《日军731部队罪恶史》一书系中国第一本有关日军在华进行细菌实验和细菌战史料的专著,填补了中国史学空白。《梦碎满洲--日本开拓团覆灭前后》以日本参加开拓人员的回忆反映出日本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本书已被相关人员流传到日本、韩国、港台等地。
  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县送审的文史书稿32部,共300万字。其中,有两辑审阅后认为未达到标准,没有批准出版。
  1991年,台湾《传记文学》连续转载了省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文史资料《伪满外交官的回忆》。
  1992年年初,文史委出席了由河北省政协牵头召开的《侵华日军大屠杀惨案综录》(暂名)编写协作会。该《综录》是一部上百万字的大型辞书,是为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由中宣部和全国政协倡导协作编辑的。会后,文史委向各市县转发了《会议纪要》,并发出了组稿通知、编写样条,共征集到条目39条,3万余字,基本收录了侵华日军在黑龙江省制造的重大惨案。
  7月,文史委转发了全国政协《关于征集出版建国后文史资料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征集出版建国后史料的意义、人物、征集对象、内容与体裁、有关方针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文史委全年共征集史料110万字,采访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爱国将领高崇民、王以哲、于学忠的子女高存信、王育新、于允长,获得了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编辑了两辑文史资料:《黑龙江宗教界忆往》(未出版)《黑龙江的土匪和剿匪斗争》。
  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了各市县送审的文史书稿14部,共150万字。
  1993年,文史委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编选工作,从全省政协系统已出版的近千万字文史资料中,筛选出80万字,编辑成《中华文史资料文库》(黑龙江部分)。出版了《黑龙江宗教界忆往》一书。
  文史委向黑龙江省图书馆、哈尔滨市图书馆、东北亚研究所、有关大学图书馆、统战部、社会科学院、哈尔滨市教委赠送了一定数量的文史资料,为他们存史、开展科研、近代史研究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文史委全年征集史料82万字,主要是抢救了全省有代表性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三亲”史料,包括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金陵、省政协原副主席黄德馨、赵士杰、刘恢先,省政协常委张第东等知名人士的相关史料。
  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县送审的文史书稿16部,共180万字。
  1994年,文史委完成了全国政协文史委编辑的《中华文史资料文库》黑龙江省部分的终校工作,黑龙江省共入选11篇文章,约20万字。
  完成了由二十五省、市、自治区协作编辑的《侵华日军暴行总录》中黑龙江省条目的主编和终校工作,共52条,4.5万字。
  参与协编了由河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牵头编辑的《近代中国社会史料》丛书,组编了黑龙江省的有关文史资料,共10篇约10万字。
  文史委全年征集各类史料80万字,编辑了历届省政协高层次委员的回忆录《委员春秋》。本书收集了9位省政协委员的回忆文章,他们有的曾担任省政协副主席,有的是著名专家学者,有的是比较知名的国民党起义将领。他们的回忆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多姿多彩的风雨人生,或折射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侧面,或反映了同共产党风雨同舟的难忘历程。全书共16万字(当时因经费困难未印刷,直至1998年才正式出版)。
  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县送审文史书稿13部,约130万字。
  1996年以后的征集出版工作详见本篇第五章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