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史工作 1996年,文史和学习委制定了省政协新中国成立后文史资料五年征编规划。按照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要求,在广泛征求全省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各市地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负责同志多次讨论,形成了《省政协建国后文史资料五年征编规划》,为全省各地政协文史资料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参考,起到了推动作用。
全年共征集文史资料20万字,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地)县送审书稿8部共120万字。
1997年8月1~5日,东北三省政协第九次文史工作协作会在哈尔滨市召开。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李国忠、学习宣传和文史委副主任赵杰;吉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徐延华;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文志、副秘书长兼文史和学习委主任祝平、副主任张静和全国政协委员、《光明日报》原总编辑张常海、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办公室副主任侯玉珍等18人参加了会议。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文志在会上作了讲话。与会人员交流了文史工作情况和经验,参观了萧红故居和阿城金上京遗址。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交流上次协作会以来三省政协文史工作的情况和经验;探讨开展新中国成立后史料征编工作的路子;沟通全国政协新中国成立后史料专题协作会有关专题的落实和进展情况,进一步落实全国政协文史工作会议精神。
同年,受全国政协委托由黑龙江省政协负责牵头征编的“‘五七’干校的兴起”“工业学大庆运动”两个专题已制定征编计划,1998年就可以组织实施。
全年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地)县送审书稿10部共120万字。
1998年,文史和学习委为湖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牵头编辑的《剿匪纪实》丛书征集史料16万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黑龙江省全省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前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东北民主联军为支援解放战争,巩固后方根据地,发动群众剿灭国民党政治土匪的史实。
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编辑的《中华历史名碑》征集史料,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选送的“李兆麟、赵一曼、赵尚志、八女投江、苏宁、王进喜、防洪纪念碑”等15个专题入选。
出版了《委员春秋》一书,全书共有9篇文章约16万字。
全年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地)县送审书稿12部150万字。
1999年,文史和学习委为湖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牵头编辑的《剿匪纪实》征集、编辑、整理加工史料15万字。
为全国政协补征《中华历史名碑》有关“防洪纪念塔”“赵尚志遇难地碑文”“八女投江”“张学良亲撰哈尔滨文庙碑文”等5个专题的史料。
为河北省文史和学习委牵头编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实录》征稿,完成了“抵御1957年松花江洪水”“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1998年抗洪救灾”等史料的征集任务,共计40余万字。
为河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办的《文史精华》征集了有关“徐秋影案件”的史料。
全年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地)县送审书稿7部,共90余万字。
2000年5月,文史和学习委派人出席了全国政协在昆明召开的《库存文史资料选编》工作会议。明确了黑龙江省政协承担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期间全国局部抗战分册的任务。省政协副主席迟建福被推荐为库存文史资料编委会顾问。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文史和学习委与黑龙江大学中国北部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于9月中旬举办了《东史郎日记》和《大东亚战争总结》两本书的研讨会,来自南京、上海、沈阳、长春等高等院校、博物馆、纪念馆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批判和声讨了日本军国主义为侵华历史翻案的反动论调。
10月,参加了在辽宁省召开的东北三省文史工作会议。
文史和学习委还为全国政协出版的《治理大江大河》一书组织了稿件,提供了大庆、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市的抗洪稿件16篇及抗洪专辑等有关材料。
全年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地)县送审书稿3部共60万字。
2001年,文史和学习委完成了全国政协交办的51万字《库存文史资料选编》编辑、定稿工作,又代全国政协完成了原定由军事科学院和吉林省政协完成的90余万字文史资料选编任务。
全国政协清理、编辑、出版《库存文史资料选编》工作是一次全国性的大协作,全国政协先后3次召开会议,进行布置、检查、汇报工作。2001年3月在北京再次召开汇稿会,黑龙江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作为《抗日战争》分册的主编单位汇报了51万字的《局部抗战》部分的编辑情况及代全国政协审阅的山西、成都等四省、市政协有关稿件情况。会后,受全国政协的委托,黑龙江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又承担了原由军事科学院负责编审的《抗日战争》文稿71万字的代审、统稿和编审工作,以及原由吉林省政协负责的20万字抗战史料的代审、统稿和编审工作。这两部分共90多万字的稿件分别编排到51万字的《局部抗战》之中,并合成一个分册。同时还完成了云南、成都政协等地近20万字的编稿工作。
经过努力,文史和学习委完成了这些编审工作,并于2001年11月按全国政协的要求和下稿付印的标准如期报送全国政协。
全年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了各市(地)县送审的文史书稿4部,约50万字。
2003年2月21日,文史和学习委召开了九届政协第一次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会议,总结了委员会八届一次会议以来5年的工作;研究讨论了委员会2003年工作要点;明确了九届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人员组成和兼职副主任的分工;制定了九届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出版规划。征集内容主要是:
黑龙江省人民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期间支援前线方面的史料;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知识青年在黑龙江,京、津、沪、杭和哈、齐、牡、佳等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史料;
进入高寒禁区开发大兴安岭,建立木材基地,支援全国经济建设方面的史料;
黑龙江教育发展方面的史料,包括1945年从延安迁来的哈尔滨外专方面的史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学院等院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史料。
3月,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和《黑龙江省政协专门委员会组织通则》,补充、修订了《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简则》。《简则》分总则、职责和任务、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附则共五章十八条。
制定了实施九届政协期间文史资料征集出版规划的工作方案,初步确定的题目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知识青年在黑龙江》《解放战争时期的后方基地》。并印发了组稿通知,提出了征稿内容、对象、时间、要求、办法,于12月10日在大庆召开的各市(地)文史和学习委主任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
全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会议在大庆市召开 |
全年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各市(地)县送审的文史书稿两部,约50万字。
2004年,文史和学习委共召开3次会议,安排部署并完成了有关《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征稿任务。根据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会议和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通过的有关文史资料专题,3月,在大庆市召开了市(地)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会议,安排部署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征稿组稿工作。4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市(地)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会议,讨论确定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稿件标准和组稿要求,确定了市(地)征稿任务。7月,在齐齐哈尔市召开了市(地)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汇稿会议,交流了征稿组稿情况,核对确定了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名单和编委会成员名单。共组稿199篇68万多字,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的历史照片22幅。从稿件征集的地域上看,覆盖了全省13个市(地),没有空白点;从层面上看,中省直各大企业都有稿件;从类别上看,电力、电器、机械、工具、冶金、轻工、石油、化工、煤炭、森工等各行业都有稿件。稿件的主要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特别是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建在黑龙江省22个项目的工矿企业建设和发展情况;二是自抗美援朝开始,从辽宁北迁黑龙江省的企业扩建及生产情况;三是黑龙江省四大国有煤矿的建设、生产情况;四是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和发展情况;五是大兴安岭、伊春林业开发、生产和木材加工等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反映了全省老工业发展的轨迹和概况。经过审阅,编委会编选了126篇,约48万字交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年征稿,当年出书,在文史工作历史上是个突破。
文史和学习委在征稿组稿工作中,直接向副省级以上离退休老领导和哈尔滨市副市级以上离退休老领导、省直和哈尔滨市直等有关单位寄发征稿函500份;向在哈尔滨市的95个大中型企业寄发征稿函200份,保证了征稿工作的重点和覆盖面。
文史和学习委还围绕《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出版任务,进行了专题调研工作。一是组织有关人员走访了哈尔滨市政协,确定了省、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人员有计划地分别到哈尔滨市的2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组稿和调查研究,使省、市政协的组稿工作有分工、有协作、互不交叉,保证了哈尔滨市三大动力、哈飞和东轻等大企业都有稿件入选。二是组织有关委员和办公室人员先后到离休副省级老领导家、省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老干部局、总工会、工厂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和组稿工作。三是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黑龙江工业》和《知识青年在黑龙江》两个大事记约2万余字。为文史资料的组稿工作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线索。
2004年上半年,文史和学习委还参与了全国政协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专辑《人民政协纪事》的组稿工作。按照要求,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向省政协原主席李剑白、王钊、周文华、马国良及原副主席傅世英约稿。他们撰写的文章被全国政协编入《人民政协纪事》。该书于2004年10月出版发行。文史和学习委的工作受到全国政协的表扬和肯定,在该书的前言中,对黑龙江省政协进行了表扬。
8月,文史和学习委派人参加了全国暨地方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会议。会上确定由黑龙江省政协牵头负责《工业学大庆》的有关方案起草和筹备工作。启动了确定黑龙江省政协参加协作的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著名党外人士、剿匪反霸纪实、重点工程建设的设计师、东北老工业基地、共和国的艺术家、共和国少数民族杰出儿女、民营企业的崛起、名人故居、细菌战纪实、近代中国要塞等12个选题协作的有关工作。
9月初,派人参加了全国政协《名人故居》文史资料专题研讨会。据调查,名人故居在黑龙江省有四处,即萧红故居、林枫故居、张闻天故居、马骏故居。按全国政协要求,文史和学习委开展了萧红、张闻天故居稿件的征集工作。
9月中旬,参加了在吉林省召开的东北三省政协文史工作协作会议。在会上通报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一书的工作进展情况。承担了三省共同编辑出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部分的协作任务。
10月,文史和学习委部署并启动了黑龙江文史资料第38辑《知识青年在黑龙江》的征稿工作。同时与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及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系,寻求协助组稿。在省内向13个市(地)政协和中省直单位和有关人员邀稿,共发征稿函600余份。上海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钟修身一行来黑龙江省考察时,文史和学习委专门组织召开了“部分当年上海知青座谈会”,拓展了稿件征集工作。
2004年,文史和学习委完成了黑龙江文史资料第36辑《抗联英雄于天放》的编辑出版工作,全书共20余万字。
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了绥化市北林区送审的文史书稿9万多字。
2005年年初,完成了黑龙江文史资料第37辑《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收尾工作。
文史资料第37辑《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出版后,文史和学习委为鼓励各市(地)政协继续发扬文史资料工作大协作精神,又将各市(地)的组稿和刊用稿情况进行了统计,以省政协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向全省政协系统通报。同时,按照领导指示将该书赠送给省政协委员及有关部门、人士,起到了广泛宣传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有力地配合了全省的中心工作。
7月,文史和学习委应邀参加了华北五省区政协文史工作协作会议。在会上通报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一书的编辑情况和《知识青年在黑龙江》的工作进展情况,得到了与会省区政协文史同行的肯定。
9月,在长春举行的全国暨地方政协文史工作协作会议正式将《工业学大庆》列入2006年的出版计划。会议重申了由黑龙江省政协牵头负责2006年出版《工业学大庆》一书,确定了黑龙江省政协参加协作的著名党外人士、剿匪反霸纪实、重点工程建设的设计师、东北老工业基地、共和国的艺术家、共和国少数民族杰出儿女们等6个文史资料选题。会后,文史和学习委与全国政协文史委和大庆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联系,就征稿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代全国政协拟就了《〈工业学大庆〉编辑工作方案》,经全国政协文史委研究同意,以全国政协文史委名义印发至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副省级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同时,也向全省13个市(地)政协、省直有关厅局、当年参与石油会战、钻井采油、技术改造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工人及学习大庆经验的企业的老领导、老职工、老专家等寄发了征稿函300余份。
2005年,完成了黑龙江文史资料第38辑《知识青年在黑龙江》一书的征稿、编辑、审稿和出版工作。
准备充分,征稿工作有序展开。在发函征稿的基础上,文史和学习委积极与省农垦总局等单位取得联系,收集相关资料,还从报纸杂志上搜集了许多关于知识青年在黑龙江的资料线索。从《黑龙江年鉴》《黑龙江大事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黑龙江历史编年》《黑龙江省志·大事记》《知青档案》中摘录出有关内容,整理形成了《知青大事记》,最终确定了征稿的范围和入选标准。拟定了《知识青年在黑龙江》征稿通知,经省政协副主席迟建福审阅后发出。共向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及省内13个市(地)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省直厅局及哈尔滨市直委办局发出征稿通知1000多份。还在《北方时报》《学习与交流》等报刊上发了征稿通知。
发扬文史资料大协作的优良传统,广泛动员相关人士参与征稿、撰稿工作。在齐齐哈尔市召开的《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会稿会议上,委员会就和13个市(地)政协的文史和学习委就《知识青年在黑龙江》的征稿协作工作进行了沟通,与会人员均表示,一定发扬协作精神,做好组稿工作。到截稿时,13个市(地)共组稿130篇。委员会还积极与当年到黑龙江省上山下乡知青较集中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政协联系,请他们帮助组稿。上海市、北京市政协在网站上发布了征稿通知,天津市政协征集稿件40余篇,浙江等地知青也邮来稿件多份。文史和学习委还与省农垦总局和一些知青联谊会、当年知青回访团等单位团体以及有关人士取得联系,进行征稿。上海知青联谊会、复旦附中嘉荫知青回访团,韩乃寅、孟淑媛、李贵宝等团体和个人为征稿提供了有力支持,确保了稿件的数量和质量。
普遍征稿与重点约稿相结合。文史和学习委除了在省内和重点省市发征稿函以外,还查阅资料,重点约稿。与当年下乡、插队到黑龙江省的知青中成长起来的各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和有影响的名人以及有代表性的下岗工人约稿;还利用去上海参加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工作会议的机会,进行了有重点的征稿,从而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和本书的分量。
 |
文史和学习委在北安市召开文史资料《知识青年在黑龙江》汇稿会议 |
到截稿时,文史和学习委共收到包括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周禹鹏,著名作家梁晓声、张抗抗、肖复兴,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著名导演李文歧等名人在内的稿件379篇160多万字。还有当年知青在兵团、农场、生产队时的生产、生活照片400多幅。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通知书、购物清单、集体乘车证,下乡期间的五好战士证书、参加基层党团组织代表大会的代表证、参加推荐上大学的文化考查证、人员名录等实物资料共40余份。稿件不仅覆盖了全省13个市(地),许多知青还从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广东等省市甚至澳大利亚等国家邮来了稿件和资料。稿件的作者们不论是专家、学者、商人、公务员还是下岗职工,不论是省内外,还是扎根北大荒的外省市知青都以当年普通知青的身份,怀着对黑土地的无限热爱和眷恋,客观叙述,真实描写,基本上反映了当年的生产生活原貌。
 |
省政协副主席迟建福在审阅文史资料书稿大样 |
文史和学习委坚持标准做好编辑工作。编委会按“五个负责”“把好三关”的要求完成了编辑、审稿工作。“五个负责”,即政治上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省政协负责,对研究人员和后人引用史料负责。“把好三关”,即把好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当代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编辑过程中,文史和学习委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特别注意把好政治关,尽量将书稿的评论性语句删去,让稿件的主导思想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史实关主要是对稿件所写的内容坚持文史资料“三亲”原则,作了一些考证和一些必要的删节。文字关主要是对稿件在文字上作了适当的修改和润色工作。
 |
黑龙江文史资料图书一览 |
领导重视,审慎出版。由于本书题材特殊,按照主管主席要求,文史和学习委将稿件送国家出版总署委托的省新闻出版局审阅、批准后,送省人民出版社编辑、排版。迟建福副主席不但重视《知识青年在黑龙江》的征稿、编辑、印刷、出版工作,而且还认真审阅书稿大样,调整文章的排版顺序,对书稿的文字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迟建福副主席还亲自审阅该书刊登的照片,多次审阅照片大样和文字说明。他对该书封面设计也十分关注,亲自审查封面大样,严把政治关和审美关。
经编委审阅,编委会编选了249篇,约90万字交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发行。
该书的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应迟建福副主席之邀在撰写的序言中说:“该书的出版很有意义”“正是为记述这段历史,弘扬这种精神,黑龙江省政协才决定结集出版《知识青年在黑龙江》一书”“为本书付出最多的,还是政协的同志和本书的编辑人员。应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和‘革命的敬礼’。”他还几次修改序言,足见对该书的重视。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周禹鹏向黑龙江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寄来了慰问信:“感谢你们将三十年前那一代知识青年的那些故事、那些真实的心灵记录,汇集成一段篇章,相信那故人、旧物、往事会有助于我们缅怀那已经逝去的岁月。为此,我也祝编辑工作顺利,期盼着书籍早日刊印。”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来信说:“我期待着这本书。”省新闻出版局在书刊审阅报告单上签批:“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策划活动。”
按照九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题规划,2005年,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还参与了文史资料《名人故居》《细菌战纪实》《近代中国要塞》3个选题的征稿工作。为《名人故居》征集稿件3篇(林枫故居、马骏故居、萧红故居),照片10幅;为《哈尔滨731细菌战纪实》提供稿件2篇(从《黑龙江省志》摘录了侵华日军731部队瘟疫情况,请省档案局编研处整理了1946年东北鼠疫黑龙江情况);为《近代中国要塞》征集稿件8篇2.8万字(虎头要塞、东宁要塞、绥芬河要塞、鸡东要塞、富锦要塞、孙吴要塞、黑河要塞、爱辉要塞),照片77幅。不仅完成了全国政协布置的任务,还受到了全国政协的表扬。
全年,代省新闻出版局审阅了宾县政协送审的文史书稿,约4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