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燕山期
第四节 燕山期
一、燕山早期火山岩
分布于穆棱市、绥芬河市、虎林市、东宁县、尚志市、五常市等地。
(一)岩石类型
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凝灰熔岩、安山质含砾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英安岩、流纹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岩石为钙碱性。
(二)火山岩相
爆发相、喷溢相、次火山岩相。
(三)火山韵律
喷发——喷溢火山旋回,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喷发旋回。高岭子和绥芬河两个喷发带上,属裂隙式喷发。
二、燕山中期火山岩
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额木尔山、伊勒呼里山——小兴安岭、嘉荫——玉泉一带;东部煤系盆地中零星分布。
(一)岩石类型
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含橄榄石安山岩、安粗岩、英安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
(二)化学特征
1.为钙碱性岩系。岩石碱度自东向西增高,西部岩石以高碱、硅酸近饱和为特征;
2.每个火山活动旋回或喷发旋回,随着岩石由中性到酸性的演化,全碱含量和钾都相对增高;
3.与国内同期同类火山岩相比,硅、钾偏高;
4.轻稀土富集;
5.晚侏罗世火山岩中铌钒比值均低,早白垩世火山岩中铌钒比值高。
(三)火山活动带
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火山活动带:
主体为额木尔山火山喷发带、嫩江火山喷发带、小兴安岭火山喷发带、黑龙江右岸火山喷发带。
(1)额木尔山火山喷发带
北起塔河县开库康——漠河县连崟,南至黑龙江省界大白山,东到塔河流域,西达阿木尔。晚侏罗世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浆呈北北东向喷发,以喷溢——爆发为主,后进入火山活动间歇期。早白垩世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浆沿北东向主峰带继续喷发形成上库力期火山岩,构成呼玛河中上游继承式火山断陷盆地;沿东西向喷发构成古莲——盘古——二十一站火山岩带和元宝山——马伦河火山岩带。
早白垩世火山活动从喷溢为主开始,到爆发为主达到火山活动高潮,晚期为中基性火山岩浆沿裂隙喷溢。额木尔山火山喷发带共划出23个火山群、106个中心式火山机构。
(2)嫩江火山喷发带
分布于嫩江以西大兴安岭主峰带东坡。早白垩世大规模溢流活动,以喷发——沉积为主,喷发方式为裂隙式。
(3)小兴安岭火山喷发带
分布于松嫩盆地北缘,孙吴断裂与库尔滨断裂交汇处。早白垩世大规模溢流活动,以喷发——沉积为主,喷发方式为裂隙式。
(4)黑龙江右岸火山喷发带
分布于黑龙江右岸塔河县十八站——嘉荫县。以甘河期喷发中基性火山岩浆为主,喷发方式西缘以中心式为主,断裂交汇部位火山活动强烈,南缘未发现火山喷发中心,熔岩自南向北流。
2.黑龙江省东部火山活动带:
(1)松嫩东缘火山喷发带
包括铁力和玉泉2个火山盆地,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为晚侏罗世火山盆地,岩性为中酸性火山岩。玉泉火山盆地划出3个喷发中心。
(2)老爷岭火山喷发带
主要分布于鸡西市——宁安市一带。包括白垩纪形成的三江、勃利、鸡西、伊林、海浪等火山断陷盆地。火山沿断陷盆地周边和盆地中的断裂分布。为中心式喷发,岩性为中基性——中性——酸性岩,已划出14个火山喷发中心。
(四)火山机构
目前黑龙江省已划出130余个火山机构,以中心式火山机构为主,裂隙式火山机构和复合式火山机构少见。
1.裂隙式火山机构
以双桦盆地八道坝为代表。裂隙长9公里,宽10~500米,东西向延伸。为流纹岩、次流纹岩岩墙群。属次火山岩相为主的大型裂隙式火山机构。
2.中心式火山机构
以破火山最多见。具代表性者有塔源东山锥状火山、碧水破火山、布鲁克里河盾状火山、依西肯层状火山、马达尔河上游穹状火山等。
3.复合式火山机构
系大型破火山口内出现多个晚期熔丘和主火山通道迁移使火山位移扩展而形成。具代表性者有佳木斯大来岗复合火山、塔河绣峰二支线35公里复合火山。
(五)与矿产的关系
燕山中期是最重要的成矿期之一。
与晚侏罗世火山岩有关的矿产主要为金属矿产,以金银矿、铁矿为主。与早白垩世龙江期火山岩有关的矿产主要为金(银)、镜铁矿、黄铁矿。早白垩世上库力期是重要的成矿期,金属矿产有金、铜;非金属矿产有珍珠岩、沸石、膨润土。早白垩世甘河期矿产有玛瑙、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