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深大断裂 一、深断裂 1.《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1993年)确定的12条深断裂(岩石圈断裂),在《黑龙江省志·第四卷地质矿产志》(199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有所叙述。后者只是将方正——长汀岩石圈断裂称为大罗密——长汀深断裂、同江——头林一迎春岩石圈断裂称为大和镇深断裂。黑龙江省主要深大断裂见表1-7。
黑龙江省主要深大断裂表 表1-7
编号 | 断裂名称 | 大地构造位置 | 规模(km) | 产状 | 性质 | 发育时间 | 质意义 | 长 | 宽 | 走向 | 倾向 | 形成 | 强烈活动 | 1 | 德尔布干 | 额尔古纳地块 | >240 | 3~5 | 北东 | 北西 | c-s | Pt2 | Pz,Mz | 控制上元古界零点群分布 | 2 | 兴华—塔源 | 额尔古纳地块与大兴安岭陆缘增生构造带的分界 | >180 | | 总体 北东 | 北西 | c-s | Pt3 | Pz,Mz | 两个Ⅲ级构造单元分界 | 3 | 新开岭 | 大兴安岭褶皱造山系与小兴安岭松嫩地块交接带 | >180 | | 北北东 | 北西 | c-s | Pt3末 | Pz,Mz | 两个Ⅱ级构造单元分界 | 4 | 嫩江 | 松嫩裂谷与龙江裂陷槽交接带 | >300 | | 北北东 | 北西西 | c | Pz1 | Pz2,Mz,Kz | 两个亚Ⅳ级构造单元分界 | 5 | 德都—大安 | 松嫩裂谷 | >350 | | 北北东 | | c | Pz2 | Mz,Kz | 控制松嫩裂谷发育 | 6 | 逊克—铁力—尚志 | 小兴安岭—松嫩地块与伊春—张广才岭陆缘构造带交接带 | >500 | | 大致 南北 | | t | Pt3末 | Pz,Mz | 控制松嫩中断陷发育 | 7 | 依兰—舒兰 | 斜切佳木斯隆起带 | >560 | 8~20 | 北东 | 地堑式内倾 | a | Pz | Mz,Kz | 郯庐断裂的北延部分,深部构造分区界线 | 8 | 大罗密—长汀 | 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与兴凯湖—布列亚山地块区交接带 | >190 | | 近南北 | | c | Pt3末 | Pz,Mz | 两大超I级构造单元分界 | 9 | 牡丹江 | 佳木斯—兴凯地块与伊春—张广才岭陆缘构造带的交接带 | 500 | | 南北 | 西 | c | Pt1 | Pz,Mz | 控制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地质发展 | 10 | 塔河—林口 | 斜穿三个Ⅲ级构造单元 | 760 | | 北西 | 南西 | t | Mz初 | Mz,Kz | 深部构造分区界线 | 11 | 密山—敦化 | 斜切佳木斯—兴凯地块 | 500 | 10~20 | 北东 | 地堑式内倾 | a | Pz1 | Mz,Kz | 控制侏罗—白垩纪地层,左旋移动 | 12 | 大和镇 | 完达山活动带西缘 | >260 | | 北北东 | 南东东 | c-s | Pz1 | Mz,Kz | 控制完达山活动带发育 |
|
2.《黑龙江省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成矿系列及其演化》(2004年)中,根据布格重力异常及莫霍面等深线图特征推断出17条深部断裂,其中有10条断裂与表1-7所述深断裂(岩石圈断裂)基本相同,见表1-8。
黑龙江省深部断裂表 表1-8
编号 | 名称 | 省内长度(公里) | 方向 | Fl | 德尔布干断裂 | 250 | 北东 | F2 | 上黑龙江中断陷南缘断裂 | 330 | 北西 | F3 | 兴华——塔源断裂 | >180 | 北东 | F4 | 新开岭断裂 | 200 | 北东 | F5 | 逊河——乌云断裂 | 200 | 东西 | F6 | 塔溪——林口断裂 | 830 | 北西 | F7 | 讷谟尔河断裂 | 180 | 东西 | F8 | 嫩江断裂 | 300 | 北北东 | F9 | 德都——大安断裂 | 350 | 北北东 | F10 | 拜泉——小佳河断裂 | 600 | 东西 | F11 | 依兰——舒兰断裂 | 560 | 北东 | F12 | 木兰——虎头断裂 | 460 | 东西 | F13 | 长汀——大罗密断裂 | 190 | 南北 | F14 | 富锦——小北湖断裂 | 500 | 北北东 | F15 | 牡丹江断裂 | 500 | 南北 | F16 | 大和镇断裂 | 280 | 北北东 | F17 | 敦化——密山断裂 | 500 | 北东 |
|
二、大断裂 《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中确定了大断裂(区域性壳断裂)46条(见表1-9)。
黑龙江省主要大断裂表 表1-9
断裂 | 大地构造位置 | 长度(km) | 产状 | 性质 | 发育时间 | 岩浆活动 | 地质意义 | 编号 | 名称 | 走向 | 倾向 | 形成 | 主要活动 | 1 | 前哨—盘古断裂 | 额木尔山中间隆起带 | >100 | | NE | t | Pz | Mz | γy | 控制上黑龙江中断(坳)陷带南缘 | 2 | 古莲断裂 | 额木尔山中间隆起带 | 30 | NE | NW | c | Pt | Mz | γxd,γz γy | 斜切元古代地层和岩体,中生代有继承性活动 | 3 | 北极村—连崟断裂带 | 上黑龙江中断(坳)陷带北侧 | 110 | EW | N | a | Pz | Mz | γy | 控制上黑龙江中断(坳)陷带北侧 | 4 | 龙河断裂 |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 | 50 | NNE | NWW | c | J3 | J3-K1 | γy | 控制大兴安岭火山岩西缘 | 5 | 盘古断裂 | 额木尔山中间隆起带 | 40 | NEE | NNW | c | J1 | J2 | γy | 切割上黑龙江中断(坳)陷带,控制两侧沉降速度 | 6 | 永丰断裂 | 塔河过渡带 | 30 | SN | E | c | Mz | Mz | | 切割兴东期花岗岩,控制中生代地层 | 7 | 兴隆—富林断裂带 | 兴隆沟冒地槽褶皱带 | 46 | EW | N | c | Pt | Pz | γv,γy | 控制兴华渡口群及上古生界的分布 | 8 | 十二林场—旁开门断带 | 兴隆沟、罕达气两地槽界线 | >30 | NNE | SEE | c-s | Pz | Mz | γv,γy | 控制罕达气优地槽北缘 | 9 | 卧都河—三卡断裂带 | 罕达气优地槽褶皱带 | >60 | NE | NW | c-s | Pt | Pz | γv,γi | 控制落马湖中间隆起 | 10 | 罕达气断层束 | 罕达气优地槽褶皱带 | 60 | NE | NW | c-s | Pz1 | Pz | υγ,γv,γv,γy | 控制古生代地层和岩体的分布 | 11 | 大岭—麦海断裂带 | 塔溪—引龙河断陷内 | 30 | NE | NW | c-s | Pt | Pz | γi | 控制风水沟河群的分布 | 12 | 讷漠尔河断裂 | 松嫩中断(坳)陷带 | 160 | EW | S | t | Mz | Kz | βH2、βH3 | 控制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分布 | 13 | 孙吴断裂带 | 沐河隆起带 | 155 | NE | NW | a | Pz | Mz.Kz | γi,βH3 | 控制中新生代沉积 | 14 | 逊河—乌云断裂 | 乌云—结雅新断陷带 | >160 | EW | N | t | Mz | Kz | βH3 | 缘控制乌底河中、新断陷北 | 15 | 济沁河断裂 | 龙江隆起带 | 36 | NE | SE | c-s | Pz | Mz | γi,γy | 华安坳陷与光华中断陷界线,有三条平等断层 | 16 | 富裕—泰来断裂 | 松嫩中断(坳)陷带 | 290 | NE | 不清 | c-s | Mz | Mz.Kz | | 控制西部断阶的形成 | 17 | 讷河—绥化隐伏断裂 | 松嫩中断(坳)陷带 | 270 | NW | 不清 | t-s | Mz | Mz,Kz | | 对松嫩中断(坳)陷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18 | 拜泉断裂 | 松嫩中断(坳)陷带 | 105 | EW | 不清 | s | Mz | Kz | γi | 对嫩江组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19 | 滨洲隐伏断裂 | 松嫩中断(坳)陷带和滨东隆起带 | 390 | NW | 不清 | t-s | Mz | Mz,Kz | γi | 对松嫩中断(坳)陷带内部构造分区具有控制作用,横切滨东隆起带 | 20 | 青冈断裂 | 松嫩中(坳)陷带 | 220 | NE | 不清 | c-s | Mz | Mz,Kz | | 对内部构造分区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21 | 乌伊岭断裂 | 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 | 100 | NE | NW | c-s | Pz | Mz | γi | 切割印支期及其以前的花岗岩 | 22 | 铁力—东风断裂 | 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 | 230 | NE | NW | c-s | Pz | Mz | υc,γc,γi,γy | 中段沿汤旺河发育,具多期继承性活动,对某些岩体有控制作用 | 23 | 太平沟断层束 | 太平沟隆起 | >30 | NW | 不定 | c-s | Pt3 | Mz | γy | 断续多条,横切黑龙江群下亚群 | 24 | 二股—朗乡断裂 | 五星—关松镇中间隆起带 | 110 | NW | sw | t-s | Pz | Mz | γe,γi | 切割下寒武统和中奥陶统,蚀变矿化发育 | 25 | 晨明—金山屯断裂带 | 丰茂—亚布力地槽褶皱带 | 60 | SN | E | c-s | Pz | Mz | υc,γi | 由三条平行的断层组成 | 26 | 安邦河—岔林河断裂 | 丰茂—亚布力地槽褶皱带 | 72 | NW | sw | t-s | Pz1 | Pz1,Mz | γc,γv,γ | 横切丰茂—亚布力地槽褶皱带,控制碱性岩体形成 | 27 | 松花江断裂 | 滨东隆起带 | 170 | EW | S | t | Mz | Kz | γy | 地堑式断陷 | 28 | 富锦—小佳河断裂 | 三江新断陷带 | 270 | EW | N | t | Mz | Kz | ∑i,γi,βH2 | 三江新断陷基底,隐伏断裂 | 29 | 西格木红街断裂 | 桦南隆起 | 36 | NW | sw | t-s | Pt | Mz | βH2 | 具多期活动性,局部控制中生代断陷 | 30 | 七台河—宝山断裂 | 桦南隆起 | 60 | NNE | sww | c-s | Mz1 | Mz2,Kz | βH2 | 控制并切割中生代煤盆地,南北两端有延伸趋势 | 31 | 饶河北西向断层束 | 完达山地槽褶皱带 | 40-80 | NW | 不定 | t-s | Mz1 | Mz | γi,γy | 斜切地槽褶皱带,由数条组成,局部控制岩体 | 32 | 饶河北北东向断层束 | 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 | 40120 | NNE | 不定 | c-s | Mz | Mz | ∑i,υi,γi,γy | 由数条走向断层组成,造成地层重复或缺失 | 33 | 拉林河断裂 | 松嫩中断(坳)陷带东南缘 | 155 | NNW | sww | t-s | Pz2 | Mz,Kz | γv,γi | 松嫩中断(坳)陷带与滨东隆起带分界线 | 34 | 牤牛河断裂 | 滨东隆起带 | 55 | EW | S | t | Mz | Kz | γi | 控制第三系分布 | 35 | 大秃顶子断裂 | 一面坡隆起 | 30 | NE | SE | c-s | Pz | Mz | γy | 切割燕山期第一亚构造层及印支期花岗岩 | 36 | 土城子断裂 | 佳木斯隆起带 | 52 | NE | 不定 | s | Pz | Mz | γi | 切割张广才岭构造层、印支期花岗岩及牡丹江岩石圈断裂 | 37 | 大锅盔断裂 | 佳木斯隆起带 | 40 | NE | 不定 | s | Mz | Mz | γi | 切割张广才岭期、印支期花岗岩及牡丹江岩石圈断裂 | 38 | 青山断层束 | 桦南隆起 | 40 | NNW | 不定 | s | Pz | Mz | γv | 由数条断层组成,控制并切割中生代煤盆地及其以前的地质体 | 39 | 裴德—宝清断裂带 | 宝清过渡带 | 140 | NEE | 不定 | c-s | Pz | Pz,Mz | γi | 由三条断层组成,构成燕山期第一亚构造层与晚印支第二亚构造层界线 | 40 | 麻山—鸡西断裂带 | 麻山隆起 | 55 | EW | N | c | Pt2 | Mz | γz | 麻山群与中生代地层区界线,为推覆逆冲断层 | 41 | 平阳镇断裂带 | 太平岭隆起 | 35 | NE | SE | c-s | Pt | Pz,Mz | γz,γy | 控制张广才岭期构造层及晚印支期第二亚构造层的分布 | 42 | 磨刀石断裂 | 八面通隆起 | 106 | NE | SE | c-s | Pt2 | Pt2,Mz | γj,γz | 为发育于晋宁期第一亚构造层的走向逆断层,控制中生代煤盆地 | 43 | 绥阳断裂 | 太平岭隆起 | 50 | NE | SE | c-s | Pt3 | Pz,Mz | γz,γi | 有三条平行的走向断层,为Ⅲ级构造单元界线 | 44 | 七台河断裂 | 倭肯河断陷北缘 | 90-170 | EW-NW | S | t-s | Mz | Kz | βH2 | 属隐伏半弧形基底继承性断裂 | 45 | 大和镇断裂 | 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 | 270 | NNE | E | c | Mz | Kz | ∑i,γi,βH2 | 两侧构造性质差异大,岩浆活动频繁,有动力变质带 | 46 | 富锦—芦源断裂 | 宝清过渡带与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界线 | 100 | NNW | 不定 | c | Pz | Mz | γi,βH2 | 属基底隐伏断裂 |
|
说明:S剪切(平移);C逆冲(压性);t张性;a压剪和张剪交;岩浆活动代号与《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附图所用代号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