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直接影响现代地貌发育过程和形态特征最新的内动力因素,即直接表现在现代地壳的稳定性与活动性方面,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建设密切相关。对某些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包括矿泉水、温泉)的形成、保存、探、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大型工程选址关系密切。对地质灾害的起因与防治需研究活动构造、活动断裂、火山活动规律、地震引发机制等。
  《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对新构造运动进行了综合研究。本志结合2003年李祥根等编著《中国新构造运动概论》,予以记述。

  一、起始时间

  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划分标准(表1-10、表1-11)。

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表 表1-10

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

资料来源

古近纪到第四纪初

《地质辞典》 1983年

把新生代构造运动视为新构造运动

《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 1993年

始新世晚期 约40MaB.P.

易明初 1993年

渐新世晚期 约30MaB.P.

刘以宣 1994年

中新世初期 约24MaB.P.

叶定衡、李增悦 1996年

上新世晚期一第四纪初期 约3.40MaB.P.

李祥根 2003年

第四纪时期 约3.0MaB.P.

黄汲清 1992年

中更新世 约0.73MaB.P.

万天丰 1994年



  说明:1.B.P.表示距今,Ma为百万年;2.1998年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提出第四纪(1.6Ma)、晚上新世(3Ma)、上新世(5Ma)、晚中新世(12Ma)、早中新世(20Ma)等备选“起始时间”,待定。

新构造运动与喜马拉雅运动期次表 表1-11




  二、运动类型

  《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作了概略介绍。黑龙江省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继承和改造中生代的构造格架,以升降运动为主要运动方式。大规模断块抬升运动,使已形成的六大山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完达山)继续抬升,使三大平原(松嫩、三江、兴凯湖)及三大地堑(敦密、依舒、孙吴)继续沉降和断陷。大面积差异性升降运动,造就了本省山岭与平原相间错落分布,山环水绕,黑龙江省总体地势由西向东作阶梯状低下的自然地貌景观。
  《中国新构造运动概论》将新构造运动类型以大兴安岭为界,以西、以东分别划为新构造升降运动类型次级类型之一的大区域上升运动及大区域下降运动。将关系松嫩平原古湖演变及水系格局变迁的“松辽分水岭上升”划为大面积隆起与折返隆起类型。将敦化——密山、依兰——舒兰两大深大断裂带作为板块俯冲——华夏、滨太平洋弧后差异升降构造域——东北裂谷后期挤压隆起区——东北东部山地断裂(区)系的一部分,新构造运动属新构造断裂运动类型。新构造块体运动,以依兰——伊通断裂及大兴安岭山前断裂为界,将东北块体分为长白——辽东亚块体、兴安——辽西亚块体、松嫩——下辽河亚块体。认为东北块体的第三纪——第四纪玄武岩广泛分布和频繁的火山喷发远比毗邻的华北块体强烈和规模大。

  三、运动表现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主要为夷平面及变形、断裂活动、火山活动、河流阶地、湖成阶地与古湖泊的兴衰、水系变迁、地震活动等。

  (一)新构造运动地质表现
  1.松嫩平原古近系——新近系厚100~300米左右,西部厚、东部薄甚至缺失(被错断)。第四系广泛分布于中西部坳陷区,厚达143米,隆起区20~40米,个别凹陷达80米。其中克山——林甸新近系厚158米,第四系厚525米;绥化——农安新近系厚338米,第四系45.5米。三江平原古近系——新近系200~800米,第四系110~240米,边缘及残山附近40~50米。
  松嫩平原新生代沉降幅度达数百米,三江平原厚达千米,兴凯平原最大沉降幅度1700米。三大盆地新构造运动以缓慢下沉为主,下沉幅度不同,同一盆地中各地不均等。
  2.小兴安岭(黑河、孙吴、逊克等地)主脊中上新统孙吴组、黑龙江沿岸察哈彦中上新统金山组出现在山脊之上,呈平坦的高台状地貌。鸥浦大岭山顶平台状水平产出砂砾层、粘土层不整合覆盖在基岩上,为新近纪夷平面,海拔280~380米,隆升幅度达百米。
  3.受黑龙江大断裂控制,形成依西肯Ⅱ级基座阶地,普遍发育Ⅰ级堆积阶地,反映当地新构造运动升降运动幅度变化并有间歇性。

  (二)高位玄武岩存在
  1.老爷岭、张广才岭玄武岩(BN)分布于山巅。火山熔岩流喷溢后按原始地形向低洼处流淌、汇聚,填塞沟谷甚至形成熔岩湖。在现今的山顶、丘顶是后期抬升的结果。
  2.早更新世初期后,大兴安岭东坡抬升幅度1000~1400米,小兴安岭抬升幅度350~500米,东坡部分穹状隆起1000米。东部山地500~700米,东南坡1000米。
  黑龙江省山地抬升、平原下降,使其总体地势呈西北高——西南低,东南高——东北低地貌景观是新构造运动造就并定型的。

  四、运动特征

  新构造运动具有继承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差异性等特征。继承性表现为:
  喜马拉雅运动期间,本省处于陆内块断掀隆升阶段。山地隆升,三大盆地已形成,科洛——五大连池——克山火山岩带及敦化——密山、依兰——舒兰火山岩带形成。
  新构造运动是喜马拉雅运动的继续或称喜马拉雅运动最后一幕。
  1.新构造运动与老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燕山运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上升区(山地)仍上升;下降区(平原、盆地)仍下降。升降范围、幅度不同。
  2.老构造运动对新构造运动起显著控制作用
  在原稳定区新构造运动不活跃,在原活动区内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在稳定区及隆起区后期沉积厚度较小。
  3.依兰——舒兰、敦化——密山地堑断裂带等控制新生代盆地、多期次火山活动、近代地震的多数断裂形成后一直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