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构造运动及其演化 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新认识 《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以多旋回构造学说结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对黑龙江省区域地质构造运动及其发展演化历史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黑龙江省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分4个阶段:即地块形成与发展阶段;再生地槽发展阶段;盖层形成发展阶段;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
(一)地块形成与发展阶段 新太古代与古、中、新元古代。包含的主要地质事件是古陆核形成阶段、古陆块(结晶基底)形成阶段、联合陆块形成阶段。
1.新太古代,最古老的麻山古陆核形成,麻山群出露于佳木斯隆起带麻山隆起和虎头隆起的核心部位。沉积岩系(麻山群原岩)形成之后,麻山运动使其强烈褶皱变质,达高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部分变质岩层就地重熔变为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变质期后产生岩石破碎及超基性——基性岩浆侵位。标志麻山运动结束和麻山古陆核形成。
2.古元古代,古陆核周围形成海槽,沉积巨厚兴东群之后,普遍遭受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低角闪岩相系为主的变质岩组合。南部(勃利、桦南、双鸭山)靠近古陆核区,厚度大,有磁铁石英岩,呈短轴背、向斜。北部(萝北)厚度小,变质火山岩较多,以富石墨为特征,呈面状穹隆。随后形成混合岩化及混合花岗岩,非原地型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侵入。古元古代末兴东运动,古元古界皱起,基性——超基性岩块挤入古陆核边缘,花岗岩将穹隆和背斜连接,构成兴凯湖地块主体。古陆核侧向增生。
古元古代黑龙江省西北部及其毗邻额尔古纳、大兴安岭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形成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其中碳酸盐岩含硅质、镁质、碳质,局部夹磁铁石英岩,组成以低压型低角闪岩相为主变质岩系——兴华渡口群。古元古代末强烈地壳运动使地槽皱起,成为兴安地块的基底。在兴安地块与兴凯湖地块之间,(佳木斯地区西部,萝北——桦南——勃利一线以西)主要由东风山群组成,属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系变质岩组合。古元古代末广泛强烈褶皱造山活动——兴东运动,形成兴凯湖、古伊春、兴安地块的结晶基底。
3.中元古代,兴凯湖地块整体抬升处于剥蚀,在地块内部出现牡丹江、依兰、萝北太平沟三个裂陷槽,沉积物厚达数千米,形成黑龙江群。黑龙江运动(晋宁)使裂陷槽闭合、陆陆碰撞、逆冲推覆,造成侧缘地层叠覆,形成高压型绿片岩相系和中压型低角闪岩相系变质岩。从绿片岩中多超基性岩块、碱性玄武岩与拉斑玄武岩组合,显示裂陷轴部切割很深具裂谷特征。晚期回返隆起。佳木斯地块垂向增厚,侧向增生。中元古代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构造区转化为稳定地块。
4.新元古代,兴安地块东南陆缘重又沉降。嫩江落马湖地区属陆缘裂陷槽环境,属优地槽。呼玛兴隆西部、兴华东部属陆表海沉积环境,褶皱基底之上冒地槽裸露着兴华渡口群。嫩江、五大连池市一带属陆缘浅海——半深海相沉积环境。
新元古代黑龙江省中、北部恢复成弧后盆地(陆表海)——陆缘火山弧(钙碱性火山岩带)——弧前盆地(半深海)的岛弧体系,显示大陆向东、南方向增生。新元古代晚期,火山喷发带向南东移至小兴安岭。
在佳木斯地块以西,由粘土质页岩——中基性海底火山岩——中酸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构成一个完整的边缘海岛弧体系沉积建造。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系变质岩(张广才岭群)。张广才岭运动使地槽褶起,形成地块边缘隆起带,同构造期花岗岩将隆起带与古地块连接,兴凯湖地块最终固结。
新元古代晚期一次较大规模的强烈挤压褶皱造山运动(张广才岭运动)使经历多次地质构造事件的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兴凯——佳木斯地块及其间松嫩地块、伊春地块拼贴,联合陆块形成。
(二)再生地槽发展阶段和盖层形成发展阶段 盖层指覆盖于前寒武纪岩浆岩和变质岩组成的基底上的显生宙地质构造发展时期内形成的浅变质岩、沉积岩覆盖层,包含岩浆侵入及喷发。同时期内当裂陷海槽范围较大,沉积物较厚,延续时间较长称再生地槽。
1.寒武纪,存在4个沉降区(海区):塔河——罕达气;逊克——伊春——浩良河;萝北;密山以东。其余为剥蚀区(陆地)。
(1)兴凯湖区:早寒武世局部沉降,下部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上部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中寒武世——早泥盆世中期没有沉积。
(2)伊春区:早寒武世整体沉降,形成巨厚白云质碳酸盐和炭质泥沙质沉积;中——晚寒武世,整体上隆。
(3)兴安区:早寒武世以新开岭深断裂为界,南升北降,使大兴安岭大部为西伯利亚广海侵漫,古莲、塔河、兴隆沟一带形成下寒武统兴隆群,中、下部为陆源碎屑——碳酸盐沉积、上部为陆源细碎屑——炭泥质沉积,且凝灰物质渐增并有凝灰熔岩出现,总体构成完整海进——海退序列;中——晚寒武世,处于剥蚀区。
2.奥陶纪——泥盆纪,除陆块外,存在伊春——延寿、兴隆——罕达气两大海区。
(1)伊春——延寿海区:早——中奥陶世形成加里东海槽,以五星——关松镇一线为中间隆起带,呈北北东向展布。以西为茂林——林兰坳陷带;以东为丰茂——亚布力坳陷带。早奥陶世丰茂—亚布力先坳陷后断陷,沉积形成石英砂砾岩—炭质页岩,酸性火山岩与泥质岩、硅质页岩交替出现,断陷作用强烈地段喷发中基性火山岩浆。中奥陶世早期断陷波及全区,沉积形成富钙质碎屑岩——灰岩——碎屑岩建造,多次出现韵律交替及火山喷发夹层,反映断陷作用频繁的脉动式活动特点。中奥陶世晚期,断裂活动增强,喷出中基性火山岩浆并有基性岩浆体侵位。中奥陶世末中加里东运动使伊春——延寿地槽皱起,伊春——延寿褶皱系与兴凯湖地块连成一片。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中期,伊春全区隆起,沉积缺失。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早期,在局部断陷盆地内(翠岗、黑龙宫、五星、青山口、小北湖等地)沉积形成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随后海水北撤。中泥盆世晚期,延寿一带局部山间坳陷内堆积形成了磨拉石建造。
(2)兴隆——罕达气海区:早奥陶世——早石炭世处于再生地槽发育阶段。形成北部兴隆沟冒地槽褶皱带及南部罕达气优地槽褶皱带。
①兴隆沟冒地槽褶皱带:早奥陶世早期,经两次强烈下拗、两次稳定下拗,海侵达到鼎盛。晚奥陶世早期末开始形成复理石,进入海退层序。加里东运动抬升使志留系缺失,泥盆纪坳陷向东迁移,沉积物厚达数千米。早泥盆世早、中期急剧下拗,晚期地槽稳定发展,海域扩大与南部罕达气海贯通。中泥盆世出现复理石,中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缺失沉积。早石炭世继续上隆,局部断坳。中华力西运动使再生地槽最终封闭。
②罕达气优地槽褶皱带:早奥陶世中期——中奥陶世早期,属地槽裂陷阶段,剧烈沉降,形成巨厚火山——陆屑复理石建造。中奥陶世中期,先海进后海退,海水变浅、火山物质较多。中奥陶世晚期,激烈的海底喷发,形成细碧——角斑岩建造,伴有少量超基性岩浆侵位,海水变浅。晚奥陶世,地槽稳定发展,形成页岩——岩屑砂岩建造。志留纪,多次出现海退与海进的变迁,晚志留世末,再一次发生海进。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间有火山喷发,整体呈北东向展布。早泥盆世,受东北、西南向海浸,形成页岩——岩屑砂岩建造,有海底火山喷发,局部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发育。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东北方向海侵,形成砂——泥质复理石沉积,伴有酸性火山喷发,底部形成礁灰岩。早泥盆世——晚泥盆世,为地槽发展极限到回返造山阶段。伴随地槽褶皱隆起,边缘断裂活跃,形成同构造期花岗岩带(新开岭)。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为晚地槽期,形成磨拉石建造,分布局限,属山间盆地堆积。早石炭世,中华力西运动使整个罕达气古生代再生地槽最终封闭,使伊春地块与兴安地块成为统一的陆地。
(3)海区之外的陆块中,兴凯地块,中加里东运动使早期断裂复活,花岗岩浆上侵。在双鸭山——宝清,数个大小不等的岩体构成了北西向展布的花岗岩带。泥盆纪,在密山——宝清——绥滨一线,发生陆内坳陷。早、中泥盆世形成滨海沼泽相—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晚泥盆世,随着地壳上隆,局部地区发生断裂,老秃顶子期酸性火山喷发。晚泥盆世晚期,沉积形成七里嘎山组紫红色凝灰沉积岩。早石炭世,密山一带海水重又侵漫,沉积形成滨浅海相中酸性凝灰碎屑岩和滨海湖泊相粉砂泥质岩,局部夹煤。早石炭晚期,地壳抬升,海水退出。中石炭世,除完达山地区外,黑龙江省大多处于陆蚀区。晚石炭世,除饶河海区外,大多为陆蚀区,东宁、密山、宝清发生断块坳陷,形成火山碎屑岩和含煤碎屑岩建造。
3.石炭纪——三叠纪
(1)伊春——尚志一带:晚泥盆世——中石炭世呈隆起状态。晚石炭世,延寿一带断陷盆地内沉积形成有凝灰砂砾岩及黑色泥质岩。早二叠世早期,陆壳张裂,断陷内普遍发生中——中基性火山喷发。早二叠世中晚期——晚二叠世早期,形成了在大兴安岭褶皱带与佳木斯古陆间的兴安海区和佳木斯古陆以东的完达山海区(三江—饶河)。晚二叠世晚期,海水自北而南退出,除局部小型断洼地(宾县——玉泉——五常)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全省大部分处于内陆河湖相沉积环境。
(2)兴安岭区(黑河、松嫩地区):中石炭世末期或晚石炭世早期,在罕达气优地槽褶皱带,有酸性——中性火山喷发,伴有花岗闪长质岩浆侵入,形成铜钼矿床。晚石炭世晚期,形成河湖相碎屑岩建造,充填于小型断陷中。早二叠世早期,西部发育区域性张断裂及火山沉积建造。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受世界性海侵影响,松嫩平原及周缘被海水淹没。龙江、安达、玉泉有海相沉积。晚二叠世晚期,以陆相沉积为主,火山活动增强。
(3)完达山区:早三叠世中晚期——中三叠世早期,兴凯湖区普遍上隆。中三叠世晚期,完达山区断陷为深海槽,形成厚达数千米的放射虫硅质岩和泥质岩。
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裂陷转为扩张,形成浊积与深水相泥质交替沉积,地幔上涌后形成镁铁——超镁铁质层状杂岩、枕状熔岩,在地槽边缘(饶河、跃进山)形成基性、超基岩岩带。随着扩张转为挤压,且挤压力不断增强,先后出现海水变浅,形成复理石建造。岩层褶皱,形成近南北向延伸的复背斜。两翼岩层逆冲强烈,形成混杂体。沿地槽边缘断裂花岗岩浆上侵。
晚印支运动,使完达山地槽封闭,在张广才岭及其以西地区发生大面积陆内造山作用的同期敦密断裂大规模平移。虎头隆起是麻山隆起被敦密断裂切错向东移位部分;太平岭隆起代表被错移的张广才岭边缘隆起带的南端。两者位移均在240Km左右。
早三叠世早期,黑龙江省西部、中部构造活动相对较强,并伴有火山活动,东部相对较弱。早三叠世中期,有大小湖盆正常沉积。早三叠世晚期,地壳抬升、古气候变干旱,形成杂色层及泥裂。中三叠世,除东部完达山地区外,全省处于陆蚀状态。晚三叠世,完达山地区为深海沉积区,再生为地槽,宝清——密山为滨海或陆缘沉积区,佳木斯隆起以西为内陆沉积区。
(三)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 1.侏罗纪——白垩纪
晚印支运动后全省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
在早侏罗世晚期以后,经历了早期成煤盆地形成阶段(中侏罗世早期,构造方向为北东东向及东西向)、钙碱性火山喷发及晚期成煤盆地形成阶段(晚侏罗世开始,构造方向为北北东向)、大型断坳陷成油盆地形成及玄武岩流喷溢阶段(白垩纪)、线型断(坳)陷形成阶段(古、新近纪)4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自大兴安岭出现大陆性火山喷发开始,从大兴安岭重力梯度带看,向东逐次出现中燕山断坳陷带、晚燕山断坳陷带(松嫩盆地)、喜马拉雅断坳陷带(依兰——舒兰、三江、敦密断陷带),显示出向海洋方向迁移。
(1)大、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地区
早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中期,没有海相沉积。中侏罗世,在额尔古纳古陆北部上黑龙江坳陷,接受了河湖相堆积,厚达数千米。早燕山运动使岩层褶皱成为近东西向开阔向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发生大规模北北东向为主的断裂,中基——中酸性岩浆喷发与侵入,同时形成一系列成煤盆地(霍拉盆、大杨树——古里、椅子圈、木耳气——固固河、西岗子、逊克)及其间火山喷发带,自西北向东南,有规律分布。晚侏罗世火山喷发构成大、小兴安岭燕山中期火山活动带的基本格架,其中额木尔火山喷发带规模宏伟。早白垩世早——中期,火山喷发遍及大、小兴安岭,局部喷发带两侧有正常沉积,形成正常碎屑岩夹凝灰岩和煤层。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在伊春——张广才岭西部边缘断裂复活,形成火山盆地,后期断裂活动减弱,火山不发育。
(2)兴凯湖区(佳木斯隆起带以东)
早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初期,连续海侵,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宝清过渡带。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在乌苏里江左岸为海相碎屑沉积,中侏罗世,海侵扩大至鸡西盆地北缘,晚侏罗世早——中期,海侵到鸡西与勃利盆地中西部,与鹤岗东部及龙爪沟盆地连为一体,形成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积。晚侏罗世末期,海域缩小,牡丹江断裂频繁活动,形成鸡西、穆棱、勃利、双鸭山、鹤岗等一系列断陷盆地——近海陆相含煤盆地。
(3)松嫩盆地
松嫩大型断(坳)陷盆地,经历4个发展阶段:
①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阶段,盆地发展初期受小型断陷控制,沉积范围小,河、湖相沉积交替,以后湖侵扩大,生物繁盛;
②晚白垩世中期阶段,为盆地发展鼎盛阶段,形成深——半深湖相沉积,生物繁盛,构成大面积生油层;
③晚白垩世晚期阶段,盆地局部坳陷带,形成河流相砂、泥质沉积;
④晚白垩世末期阶段,盆地萎缩,岩层轻微褶皱,形成重要储油构造。
晚白垩世,除松嫩盆地外,还有乌云——嘉荫、东宁、鸡西、三江盆地等沉积区,其余地区处于剥蚀。
2.古近纪——新近纪
古、新近纪时期,黑龙江省松嫩、三江、兴凯湖平原及依舒、敦密、黑龙江断陷盆地内形成河、湖相碎屑沉积,小兴安岭及依舒断陷、敦密断陷、东宁盆地有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带。
(1)依兰——舒兰断陷带
沉积厚达数千米,古近纪形成含油页岩、煤湖相碎屑岩建造,于新近纪被抬升缺失新近系,断裂活动强,先后形成了大罗密玄武岩及土龙山玄武岩。
(2)敦化——密山断陷带
古近纪,北部有湖相沉积,南部有玄武岩浆喷发,形成黄花玄武岩。新近纪不均衡抬升,地势北高南低,沉积区移至老爷岭一线。新近纪中新世,桦南、东宁盆地有河流相、湖沼相沉积,大规模火山活动,形成大面积玄武岩,喷发期达六期,其中以宁安玄武岩规模大、来源深。新近纪上新世末,玄武岩浆喷发已趋减弱。
古近纪末的构造运动,使松嫩盆地内的沉积回返,松嫩盆地基本消亡。
3.第四纪
黑龙江省发生了差异性升降运动和多期次火山喷发。
自早更新世早期,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区抬升,上升幅度数百米至千米左右;平原区下沉,沉降幅度数十至数百米。中更新世,山区继续缓慢抬升。晚更新世,升降幅度减小。全新世早期,地壳抬升形成全省境内一致的一级阶地,全新世晚期,地壳抬升形成了高漫滩。第四纪期间火山活动喷发、喷溢频繁,并且受断裂构造控制。
二、韩振新、徐衍强、郑庆道等认识 《黑龙江省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成矿系列及其演化》依板块构造观点,对黑龙江省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划分了三大阶段:即陆块基底形成演化大阶段;古亚洲洋陆缘增生演化大阶段;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和陆内块断升降演化大阶段。每一个大阶段各划分为2~3个阶段,将各地质发展演化阶段中主要地质事件依地质时代串联,成为地质构造发展史。
区域地质构造旋回、构造演化和主要地质事件表 表1-12
地质时代 | 构造旋回 | 地质发展演化阶段 | 主要地质事件 | 第四纪 | 喜 山 | 晚 | 和 滨陆 太内 平块 洋断 大升 陆降 边演 缘化 活大 动阶 段 | 陆斜 内隆 块升 段阶 掀段 | 太平洋陆内块断升降 差异隆升活动。科洛——五大连池——克山富钾碱性火山岩带形成。乌云——结雅盆地、三江盆地形成。依——舒、敦——密断陷盆地形成。敦——密、依——舒基性火山岩带形成。 | 新近纪— 古近纪 | 早 | 陆造 内发 盆展 岭阶 构段 | 盆岭构造形成 松嫩裂谷盆地形成。三江、乌云——结雅盆地初期断陷(油气盆地发展)。松大兴安岭隆升。 大、小兴安岭富碱的钙碱性岩浆活动。火山断坳陷含煤盆地形成。蒙古——鄂霍茨克带闭合。上黑龙江裂谷盆地及小型山间盆地形成。 | 白垩纪 | 燕 山 | 晚 | 侏罗纪 | 早 | 印 支 | 晚 | 古 亚 洲 洋 陆 缘 增 生 演 化 大 阶 段 | 多 旋 回 碰 撞 造 山 阶 段 | 后造 山幕 | 古亚洲大陆形成 完达山板片拼贴于佳木斯地块东缘。 强烈的花岗岩岩浆活动,地壳垂向增厚。黑龙江诸陆块与西伯利亚、华北板块联为一体,亚洲大陆形成,古亚洲构造域结束。 | 三叠纪 | 早 | 二叠纪 | 华 力 西 | 晚 | 主造 山幕 | 古亚洲洋闭合、陆——陆碰撞造山 中华力西期兴隆——罕达气海槽封闭,额尔古纳地块与松嫩地块沿新开岭——黑河拼合。松嫩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活动带复活,中——晚华力西间多次的开合运动。佳木新地块东缘宝清——密山地壳多次开合运动(陆——陆碰撞造山)。 早华力西期为最广泛的海侵活动,兴隆、罕达气、伊春——延寿等加里东构造带拉张裂陷,稳定地块的边缘如漠河、宝清——密山等地也开始拉张裂陷,形成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沉积。 | 石炭纪 | 中 | 泥盆纪 | 早 | 前造 山幕 | 志留纪 | 加 里 东 | 晚 | 陆 块 裂 解 开 合 阶 段 | 后裂 解幕 | 古亚洲洋形成 兴隆、伊春——延寿海槽封闭,隆升成陆。 罕达气残留海,海水逐步变浅。 兴隆、多宝山、伊春——延寿拉张裂解形成洋盆,黑龙江诸陆块为洋——岛(陆块)环境,兴隆为弧后盆地环境,罕达气为岛弧环境,伊春——延寿为火山弧环境。 早期兴隆、塔河、西林、金银库等地海水侵漫,形成稳定陆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中——晚期隆升,无沉积。 | 奥陶纪 | 中 | 主解 裂幕 | 寒武纪 | 早 | 前裂 解幕 | 新元古代 | 张 广 才 岭 | | 陆 块 基 底 形 成 演 化 大 阶 段 | 联 合 陆 块 形 成 阶 段 | 佳木斯——松嫩、额尔古纳地块形成 佳木斯、松嫩地块之间形成裂陷海槽。额尔古纳地块南缘裂解成岛弧环境。晚期各海槽闭合,新林蛇绿岩构造侵位,张广才岭同造山期花岗岩侵入,大陆克拉通化。 | 中元古代 | 黑 龙 江 (晋 宁) | | 佳木斯地块裂解,萝北、依兰、牡丹江绿岩裂谷盆地形成。裂谷盆地闭合,陆——陆碰撞,逆冲叠覆,佳木斯地块垂向增厚,侧向增生。额尔古纳地块原地、半原地型构造岩浆活动,地块垂向增厚。 | 古 陆 块 形 成 阶 段
| 佳木斯、额尔古纳地块结晶基底形成 古陆核边缘裂陷为海槽。兴东群、东风山群、兴华渡口群是BIF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建造。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原地、半原地型花岗岩。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侵入。 | 古元古代 | 兴 东 (吕 梁) | | 古 陆 核 形 成 阶 段 | 麻山古陆核形成 麻山古陆核形成。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原地、半原地型花岗岩。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 | 新太古代 | 麻 山 (五 台) | |
|
(一)陆块基底形成演化大阶段 与《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划分的“地块形成与发展阶段”内容一致,不赘述。
(二)古亚洲洋陆缘增生演化大阶段 显生宙以来,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出现裂谷,海底扩张,形成广阔的古亚洲洋及大洋中大小不一的残留古老地块。
早寒武世,塔河、西林、金银库等地陆块坳陷,海水侵漫,形成稳定的陆表海沉积。至中晚寒武世,地壳隆升,沉积缺失。奥陶纪,兴隆、多宝山、伊春—延寿等地区,拉张裂解成洋。中加里东运动使新开岭——嫩江缝合线向北俯冲,形成多宝山岛弧和兴隆沟弧后盆地。伊春——延寿一带则为陆缘火山弧,有同造山期花岗岩、辉长岩、超基性岩等广泛侵位。中晚奥陶世以后,除多宝山地区仍有残留海沉积外,兴隆地区和伊春——延寿一带普遍隆升为陆。无志留纪沉积。
泥盆纪,海侵广泛。兴隆、多宝山、伊春—延寿等地区,加里东构造带拉张裂陷,稳定地块的边缘如漠河、宝清——密山等地坳陷,形成海槽。晚泥盆世之后,兴隆——多宝山地区海槽封闭,额尔古纳地块与松嫩地块拼合。进入石炭——二叠纪,松嫩、佳木斯地块间伊春——延寿地区和佳木斯地块以东的宝清——密山地区地壳多次开裂和闭合,陆——陆碰撞造山,导致古亚洲洋闭合。
进入三叠纪——早侏罗世,完达山板片从东向西拼贴于佳木斯——兴凯地块东缘。印支期花岗岩浆广泛侵入,地壳垂直增厚,黑龙江诸陆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联为一体,古亚洲大陆形成。
(三)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和陆内块断升降演化大阶段 侏罗纪——白垩纪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上黑龙江裂谷盆地和松嫩裂谷盆地等形成,同时大、小兴安岭火山活动强烈,显示出陆内盆岭构造的发展。
新生代以来,差异的隆升活动,使乌云——结雅盆地、三江盆地最终形成。依兰——舒兰,敦化——密山等深断裂重新活化,并有基性火山岩浆沿断裂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