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水文地质分区

第二节 水文地质分区



  一、分区方案

  2000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志》中,按地下水系统划分松嫩、三江、兴凯湖和黑龙江水域4个地下水系统,按山地与平原(盆地)分为8个亚系统及39个子系统。为规划、开发、管理需要,以现行政市、县、区界为界区划,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列为附属方案。同时按地域将全省划分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逊河平原、东部山地、小兴安岭、大兴安岭7个水文地质区。

  二、分区特征

  (一)松嫩平原水文地质区
  主要地下水资源区。面积116910平方公里,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开发利用较早。水文地质环境变化明显。
  1.地下水
  孔隙潜水,分布低平原、倾斜平原及松花江等河谷一级阶地和高低河漫滩。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砂、砂砾石含水层,厚东西两侧5~10米,中部30~40米。中性、弱碱性、低矿化重碳酸型淡水,铁普遍高,氟局部超标。富水性强,地下水位埋深多小于3米。
  裂隙微孔隙潜水,分布东部高平原区,含水层为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和中更新统上荒山组,具裂隙微孔隙亚粘土层,厚5~40米。中性低矿化重碳型淡水,富水性弱,地下水位埋深大于10米。
  孔隙承压水,遍布松嫩平原,伏于各类孔隙潜水层之下。含水层为下更新统和中更新统砂、砂砾石层,厚25~30米、10~55米,最大厚度百余米。以重碳酸型为主低矿化淡水,富水性强,地下水位变幅1.5米。
  裂隙孔隙承压水,有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碎屑岩类型裂隙孔隙承压水。
  新近系裂隙孔隙承压水沿嫩江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含水层组为弱胶结砂岩、砂砾岩,厚20~40米。顶板埋深齐齐哈尔市以北60~140米,以南40~120米。弱碱性低矿化重碳酸钠型水。富水性中等,水位埋深小于10米。讷河至齐齐哈尔为自流水,水头高出地面1.48~19.26米。
  古近系裂隙孔隙承压水分布富裕——齐齐哈尔以东,克山——明水——安达以西低平原区和北部高平原区。含水层为弱胶结粉砂岩、细砂岩、中粗砂岩多层结构裂隙孔隙含水层组,厚20~45米,顶板埋深40~280米,多为弱碱性低矿化重碳酸钠型淡水,水位埋深5~25米,水头高度20~46米。乌裕尔河河谷区为自流水,水头高出地面2.5~5.0米,富水性弱——中等。
  白垩系裂隙孔隙承压水主要分布大庆长垣及低平原边部和东部高平原。含水层组以白垩系明水组、四方台组、嫩江组细砂岩、粉细砂岩为主,组成较稳定多层裂隙孔隙含水结构系统,厚度10~50米、10~20米、13~25米,最厚40~50米。偏碱性低矿化重碳酸钠型水为主。顶板埋深40~100米,局部小于40米或100~200米,水位埋深2~10米。局部低洼地段自流,水头高出地面5~13.95米,水位变幅很小,富水性弱——中——强变化较大。松嫩低平原深2000~4000米白垩系青山口组、泉头组等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承压水,为近于无循环交替的封成水,属高矿化度地下热水。
  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五大连池火山区及二克山火山区。
  2.地下水环境变化
  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及其采油区等是地下水开发最早,开采最多最普遍区域,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最重。哈尔滨、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地下水超采分别形成200平方公里、5000平方公里、80平方公里区域降漏斗和地下水位分别下降26米、31米、14米,改变了松嫩平原南部由高平原到低平原地下水动力循环规律。三大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大庆采油区污染,长期农药、化肥施用及局部污水灌溉等,对地下水水化学环境面状污染日趋加重,点状污染已较严重。

  (二)三江平原水文地质区
  三江平原是地下水资源最丰富区,面积45167平方公里,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开发利用较晚,地下水环境变化轻微。
  1.地下水
  孔隙潜水分布低平原区。含水层为第四系下更新统至全新统砂、砂砾石层,厚60~200米,中性低矿化重碳酸钙镁型水,富铁、富水性强。地下水年龄3500年以上,循环周期长。
  裂隙微孔隙潜水,分布于平原周边,宽2~20公里山前台地。含水层为中更新统具裂隙和微孔隙亚粘土及含砾亚粘土层,厚5~30米,以低矿化重碳酸氯化物型淡水为主,富水性弱。
  裂隙孔隙承压水,分布平原区,绥滨、前进坳陷为主要分布区。含水层为古近系、新近系粉细砂岩、中细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构成复式结构含水层,累计厚度多超过百米。中性低矿化重碳酸钙或钠钙型淡水。顶板埋深山前地带40~50米,平原凹陷中心120米,承压水头高度20~60米,最高百米以上,水位埋深2~5米,局部低洼成自流水,水头高出地面约2米。富水性强——中等。
  2.地下水环境变化
  佳木斯市城区地下水开采形成降落漏斗,地下水位下降,废水排放产生对地下水污染等,地下水环境变化是局部点式,全区基本保持原生地下水环境。

  (三)兴凯湖平原水文地质区
  黑龙江省重要地下水资源区,面积9594平方公里。资源较丰富,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环境轻微变化。
  1.地下水
  孔隙潜水(局部承压水)分布低平原区和乌苏里江、穆棱河、松阿察河河谷平原。含水层为第四系河湖相砂、砂砾石层多层叠置结构含水层组,厚50~120米。平原南部上覆较厚亚粘土隔水层,地下水显微承压——承压性。中性低矿化重碳酸钙型水为主、局部出现氯化物重碳酸钙镁型水,铁含量高,富水性强。
  裂隙微孔隙潜水,分布平原周边低山丘陵前缘。含水层为中更新统亚粘土或亚粘土碎石层,厚20~30米。中性低矿化重碳酸钙镁型水,富水性弱。
  裂隙孔隙承压水,分布虎林——虎头隆起南北两侧坳陷盆地。含水层为古近系——新近系弱胶结砂岩、砂砾岩构成叠加复式结构含水层组,厚度大于100米。中性低矿化重碳酸钙镁型水,富水性中等——强。
  2.地下水环境变化
  地下水维持天然动态环境。因长期施用农药、化肥和来自鸡西市经穆棱河谷地表与地下径流污染水混入,对地下水化学环境产生影响。

  (四)逊河平原水文地质区
  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包括逊河河谷和黑龙江河谷平原,面积18195平方公里,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1.地下水
  孔隙潜水,分布于逊河、黑龙江、结烈河、库尔滨河谷和乌云、逊河、孙吴及黑河一带坳陷盆地顶部。含水层河谷中为第四系砂、砂砾石层,厚5~10米;盆地为新近系孙吴组弱胶结松散砂岩、砂砾岩层,厚度1.5~40.74米。部分地段上覆泥岩层显承压水性质,低矿化重碳酸钙型水为主。第四系孔隙水,富水性强,水循环交替强烈,周期短。第三系孔隙水富水性弱——中等,水循环交替较慢。
  孔隙裂隙、裂隙孔隙承压水,分布于乌云——结雅中新生代坳陷盆地区。含水层为白垩系砂岩、砂砾岩及泥质砂岩组成复式叠加结构层,以孔隙或裂隙为主,厚度10~15米。顶板埋深10~80米,承压水头10~20米,高者90米,局部地段自流水头高出地面0.64~3.03米。低矿化重碳酸钙镁型或钙钠型水,富水性弱。
  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于逊河南玄武岩台地区。含水层为玄武岩30米以上孔洞裂隙层,含水段厚10~15米。低矿化重碳酸镁钙型水,富水性弱——中等。
  2.地下水环境变化
  局部金矿开采及农药、化肥施用对地下水有轻微影响,属天然的地下水环境。

  (五)东部山地水文地质区
  松花江以南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山系地区,面积103177平方公里。以山间河谷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山地基岩裂隙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资源不甚丰富,地下水环境点式变化较为显著。
  1.地下水
  孔隙潜水分布于松花江、牡丹江、拉林河及其支流蚂蚁河、倭肯河、海浪河及穆棱河、绥芬河等。含水层为第四纪砂、砂砾石层,松花江等较大河谷30~50米,次级支谷15~30米,三级以下支谷小于15米。低矿化重碳酸钙或钙镁型水为主,全铁含量0.3~1毫克/升。水位变幅1~3米,富水性中——极强。
  裂隙孔隙承压水,分布于山区中、新生代断坳陷盆地,主要以新生代碎屑岩类为含水介质的桦南——梨树园盆地、黄花盆地、五林盆地、依舒地堑、鸡东永和——明德断陷盆地等;以中生代碎屑岩类为含水介质的海浪盆地、海林盆地、新安镇盆地、东宁盆地等。各盆地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累计含水层厚10~100米。低矿化重碳酸钙镁或钙钠型水为主,全铁含量1~4毫克/升。含水层顶板埋深30~100米,局部为潜水。水位变幅较小,弱——中等富水。
  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分布于中生代含煤建造山间断坳陷盆地。主要分布于倭肯河、金沙河盆地、鸡西盆地、林口盆地、双鸭山盆地、七台河盆地。含水层为白垩系砂岩、砂砾岩、砾岩风化带,以裂隙为主含水体。风化带厚度40~120米,最深150米,含水带厚度20~80米。以中性——中碱性低矿化重碳酸钙钠型水为主。地下水位埋藏较深10~25米。多属潜水性质,局部显微承压性。
  基岩裂隙水,划分为基岩风化裂隙水和基岩构造裂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分布于广大山区。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含水风化裂隙带厚20~40米。张广才岭主峰及南部中低山区富水性较丰富;完达山地区富水性中等;大面积丘陵地带和低山区边缘地区水量贫乏。富水性极不均一,为弱酸——弱碱性低矿化重碳酸钙、钙钠型水,受降水影响明显。弱酸—弱碱性低矿化重碳酸钙镁型及重碳酸钙钠型淡水,水质佳。
  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牡丹江地区,零星分布完达山、依舒断裂带。含水介质为第四纪镜泊期和古近纪、新近纪多期玄武岩,上覆有薄层亚粘土层。含水体厚5~20米,水位埋深5~6米,属潜水。为重碳酸钙镁型中性低矿化淡水。
  2.地下水环境变化
  因森林过采、土地过垦区域涵养水源功能减弱,蒸发排泄量增大,轻度改变区域地下水循环均衡,地下水资源量减少。鸡西、七台河、双鸭山和牡丹江市,因采煤和城市地下水超采及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影响,致使矿区、市区地下水循环环境和水化学环境有较大的改变,地下水点状严重污染已发展为面状污染。

  (六)小兴安岭水文地质区
  北西向展布于小兴安岭,面积108834平方公里。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环境轻度改变。
  1.地下水
  孔隙潜水,分布于法别拉河、公别拉河、黑河市以北黑龙江河谷、汤旺河、呼兰河、科洛河、门鲁河、诺谟尔河等及支流河谷中。含水层为第四系砂、砂砾石层赋存孔隙潜水,厚度随河谷规模变化,大河谷5~30米,小河谷小于10米,水位埋深1~3米,富水性中——强。以中性低矿化重碳酸钙型淡水为主。
  裂隙孔隙承压水(局部潜水),分布北安市建设林场、嫩北农场和引龙河上游地区。含水层由白垩系砂岩、砂砾岩、粉砂岩等叠加构成复式裂隙孔隙含水层组,厚度20~90米,顶板埋深18~35米,承压水头高12~26米。水循环交替缓慢,富水性弱—中等。以中性低矿化重碳酸钙型、钙钠或钙镁型水为主。
  孔隙裂隙承压水,分布于罕达气、建边、沐河地区和翠岭、伊春山间盆地、鹤岗盆地。含水层西段为白垩系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及砂岩、砂砾岩,构成复式层,厚20~100米;东段为白垩系粉砂岩、砂岩、砾岩层叠加复式层,厚40~50米。以构造裂隙为主赋存孔隙裂隙承压水,顶板埋深20~70米。富水性中等——较强。为弱碱性——碱性低矿化碳酸钙型,重碳酸钙镁或钙钠型淡水。
  基岩裂隙水,划分为基岩风化裂隙水和基岩构造裂隙水。
  基岩风化裂隙水分布于山地基岩区。基岩构造裂隙水主要分布小兴安岭霍龙门、龙镇北等地。为弱酸性——碱性低矿化重碳酸钙型、重碳酸钙镁型淡水。
  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于北部燎原农场——北师河一带熔岩台地和沐河中下游地带。为弱碱性低矿化重碳酸钙镁型淡水。
  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零星分布于伊春地区西林铅锌矿、亮子河林场及青水村和翠宏山一带。为低矿化重碳酸钙型淡水,水质极佳。
  2.地下水环境变化
  属林区,中大型工业企业较少,近50余年森林过采和低缓丘陵区土地过垦,涵养水源生态功能明显减弱,导致地下水均衡循环中渗入量减少,循环速度变缓,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局部点式地下水严重污染。

  (七)大兴安岭水文地质区
  属中低山多年冻土分布区,面积65183平方公里。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特殊与复杂,地下水资源不甚丰富,地下水环境轻微变化。
  1.地下水
  孔隙水,分布于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呼玛河、盘古河等及其支流沟谷中。含水层为第四系砂、砂砾石层,厚5~20米。赋存2种地下水。融区孔隙水分布于非多年冻土区和岛状融区,为孔隙潜水,地下水位2~3米。冻结层上孔隙潜水分布于多年冻土区,片状连续多年冻土层上限的季融层,厚0.3~1.5米,水位埋深小于0.36米。
  孔隙裂隙水,分布于上黑龙江和古莲等断陷盆地。含水层系为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砂砾岩,厚30~70米。分为冻结层上潜水和冻结层下承压水。
  基岩裂隙水,划分为基岩风化裂隙水、基岩构造裂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分布于大兴安岭低山丘陵阳坡,花岗岩、火山岩和变质岩风化裂隙含水带。基岩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塔河、老槽河、恩和哈达河、北二茨河、盘古河等大型张性断裂和老道店构造裂隙汇水带及小型张性断裂中。
  2.地下水环境变化
  引起地下水环境变化主要由于森林采伐、森林火灾、多年冻土蜕化与范围递缩等,地下水循环环境呈逐渐加快趋势和局部点状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