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程地质第一节 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东部山地、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山地及平原中的孤山、残丘由各种不同类型岩体构成。黑龙江省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见表3-4。
黑龙江省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表3-4
岩石建造 | 岩组 | 结构 | 分布及特征 | 岩 浆 岩 建 造 | 极硬、块状花岗岩类岩组 | 块状 | 分布太平岭、那丹哈达岭东部、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及大兴安岭,呈较大或大的岩基、岩盘、岩珠。为元古代——燕山期各时期侵入岩体。干抗压强度>80MPa,多在210MPa~90MPa。软化系数>0.8,一般0.87~0.80;新鲜面坚硬致密,块状结构,透水性差,抗水性强,风化后强度明显降低。 | 极硬、块状安山岩、流纹岩类岩组 | 块状 | 分布那丹哈达岭东麓,小兴安岭中西部、大兴安岭北部,为安山岩、安山玢岩、流纹岩等,以中生代火山岩为主。单轴抗压强度>60MPa,最高250MPa,软化系数>0.8,最高0.95,新鲜面极硬、块状,岩体表面弱风化,风化层软薄。 | 极硬、块状玄武岩类岩组 | 块状 | 分布老爷岭山地大面积岩席状,小兴安岭西南坡及逊克南、五大连池、科洛,老黑山以南、尚志等地。主要为新近系玄武岩;抗压强度160MPa~250MPa,软化系数0.85~0.95;岩石坚硬,块状结构,岩体表面微风化,裂隙较发育。强度降低至140Mpa~160Mpa。 | 岩 浆 岩 建 造 | 次硬、块状—厚层状火山碎屑岩岩组 | 块状—厚层状 | 分布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等地,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比较发育。以凝灰熔岩、熔凝灰岩夹少量陆相沉积碎屑岩;主要为白垩系、侏罗系和上二叠统。抗压强度30MPa~60MPa,最大200MPa,软化系数0.6~0.8,岩石遇水易软化,强度降低。 | 沉 积 岩 建 造 | 极硬、中厚层砂砾岩或砂砾岩夹粘土岩岩组 | 中—厚层状 | 分布呼玛、黑河西、孙吴及东部山地泥盆系、二叠系等石英砂岩、杂砂岩、硬砂岩、含砾变质石英砂岩等,中厚层状,力学强度高,致密坚硬,干抗压强度120Mpa~110MPa,软化系数>0.8。 | 次硬、薄—中层砂砾岩、砾岩类岩组 | 薄—中层状 | 分布于东部山地低山丘陵区和大兴安岭漠河以南等为砂砾岩、砾岩、含砾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夹层等,多为硅质、钙质、少量泥质胶结。岩体层状结构,硅质胶结硬度大,抗压强度30MPa~80MPa,少数140Mpa~160MPa.软化系数0.6~0.8。 | 次硬灰岩、大理岩类岩组 | 中—厚层状 | 分布鸡西、双鸭山、延寿、通河、西林、晨明、兴隆沟等地,为中——厚层状大理岩、灰岩,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及二叠系。次硬,厚——中层状结构,干抗压强度30MPa~80MPa,软化系数0.3~0.6。 | 次软、砂砾岩、砂岩、泥岩、页岩类岩组 | 薄—中层状 | 分布东部山地,鸡西以东的低山丘陵、尚志——依兰依舒断陷盆地、牡丹江——沙兰站、黑龙江沿岸、大小兴安岭低山丘陵及孙吴地堑等,为砂砾岩、砂岩、砂页岩、粉砂岩、泥质岩等,为晚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泥质弱胶结岩石,抗压强度低,一般<30MPa,个别大者60MPa,软化系数<6,中——薄层状结构。 | 变 质 岩 建 造 | 极硬、块状—厚层状混合岩类岩组 | 块状厚层状 | 分布于大兴安岭新华渡口群、东部山地双鸭山等地,混合花岗岩体,角闪变粒岩等。岩石抗压强度>60MPa,最大者达180MPa,坚硬,块状结构,软化系数0.8~0.6,岩体完整性略差 | 次硬,片麻—片状片麻岩类岩组 | 片状 | 分布太平岭、肯特阿岭东部低山区、大兴安岭呼玛县、小兴安岭萝北、东风山等,为寒武系和震旦系片麻岩、麻粒岩、石英片岩等,抗压强度30MPa~60MPa,软化系数0.8~0.6,片状结构,岩体完整性不佳 | 次硬,薄—中层板岩类岩组 | 薄—中层状 | 分布东宁老黑山、密山金银库、穆棱三合顶子、嫩江塔西麦海及大兴安岭22号桥等地,低山丘陵中呈小面积小岩体产出。主要为泥盆到二叠系板岩、泥质板岩、炭质板岩等,抗压强度30MPa~60MPa,软化系数0.6~0.8,呈薄层——中层板状结构 | 次硬,中厚—薄层状变质砂岩、火山岩类岩组 | 中—厚薄层状 | 分布十五站、阿城、尚志、萝北等,为砾岩、砂砾岩、砂岩、凝灰砂岩、角岩等,为一套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呈中厚——薄层状结构,抗压强度30MPa~80MPa,软化系数0.8~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