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质环境 一、环境评价 农业地质环境取决于水资源丰缺、土壤资源质量优劣、农业地质灾害影响和人类活动干扰破坏与保护等因素。截至2004年农业地质调查选定9个评价因子,建立农业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见表3-11。
黑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评价表 表3-11
评价单元 | 评价因子 | 综合评价指数 | 评价 结果 | 土地资源 | 水资源 | 农业地质灾害 | 人为因素影响 | 质量标准 | 水土流失 | 土地沙化 | 土地 盐渍化 | 土壤污染 | 洪水淹没 | 合理 耕作 | 保护 能力 | >3 | 3-2 | 2-1 | <1 | 0.25 | 0.25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15 | 0.15 | 好 | 较好 | 较差 | 差 | 平原农业区 | 松嫩平原 | 高平原 | 3.5 | 3.0 | -2 | 0 | 0 | -2 | -1 | 3.5 | 3.0 | | 2.40 | | | 较好 | 低平原 | 2 | 3 | -2 | -3.5 | -3.5 | -2 | -2.5 | 2.5 | 1 | | | 1.215 | | 较差 | 三江平原 | 低平原 | 4 | 4 | 0 | 0 | -1 | -2 | -2.5 | 3 | 3 | | 2.68 | | | 较好 | 山前台地 | 3.5 | 3.0 | -2 | 0 | 0 | -2 | -1 | 3.5 | 3.0 | | 2.36 | | | 较好 | 兴凯湖平原 | 低平原 | 4 | 4 | 0 | 0 | 0 | -2 | -1 | 3.8 | 3.5 | 3.075 | | | | 好 | 山前台地 | 3.5 | 3.0 | -2 | 0 | 0 | -2 | -1 | 3.5 | 3.5 | | 2.475 | | | 较好 | 逊河平原 | 河谷平原 | 3.5 | 4 | -2 | 0 | 0 | -1 | -3 | 2.5 | 2.5 | | 2.385 | | | 较好 | 高平原 | 3.5 | 2.0 | -2 | -1 | 0 | -2 | 0 | 3.5 | 3.0 | | 2.15 | | | 较好 | 山地农业区 | 丘陵山 地耕地 | 3.0 | 2.0 | -3.0 | 0 | 0 | -2 | 0 | 2.5 | 2.0 | | | 1.725 | | 较差 | 山区河 谷耕地 | 3.5 | 4.0 | -2 | 0 | 0 | -2 | -2 | 3.0 | 2.5 | | 2.46 | | | 较好 |
|
二、环境演化 (一)绿色农业地质环境期 20世纪50年代初,最大垦殖面积不到1000万公顷。地形、地貌格局、水资源条件适度。保存有良好森林、草原、湿地,具有极强的生态环境调解功能,维护保持农业区地质环境的平衡稳定。农业耕作以旱田为主,以农家肥和土壤自然肥为肥源。少量工业废弃物尚未对耕地产生影响,土壤基本没受污染,仍保持原生土壤地球化学状态。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类活动对农业地质环境干扰破坏轻微。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调节保护功能很强。农业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低,面积小,灾情轻。松嫩低平原区局部发生轻——中度土地沙化、轻——中——重度土地盐渍化及偶发洪水淹没灾害。
全省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等级为好,松嫩低平原为较好。
(二)环境受严重干扰破坏期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期,虽然实施营造防护林、兴修水利工程等保护措施,但远不及人类对土地过垦,森林过采,草原过牧,工业废水、废气、废弃物排放,农药、化肥施用逐年递增,人口密度加大等干扰与破坏。
1986年森林覆盖率34.4%,草原、湿地面积减少50%以上,致使自然生态环境调节保护农业地质环境功能急剧下降。人为因素干扰破坏加重,使农业地质环境呈脆弱状态。失去原农业地质环境平衡,多种农业地质灾害发生处于临界状态或部分地域已发生。
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基本维持前期好、较好。
(三)环境恶化显示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各类农业地质灾害频发,灾情加重。普遍发生水土流失,松嫩低平原土地沙化、盐渍化迅速扩展,土壤污染程度逐渐加重,肥力区域性明显降低,洪水淹没时有发生等。失去原有平衡状态,环境质量除兴凯湖平原外降低一个级别。
(四)环境治理恢复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地质灾害频发与灾情加重,有步骤地实施树木禁采,草原限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兴建保护工程等环境保护、治理措施,遭受破坏农业地质环境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地域取得明显效果。
三、环境保护 (一)实施系统生物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始实施生态工程,在松嫩平原等地域大规模地营造防护林带,每年春季植树造林,实施防护林工程。20世纪90年代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恢复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已基本形成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功能呈区域性恢复和提高,为保护地质环境和抑制地质环境恶化取得初步成效。
针对不同农业地质环境区,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用适宜的生态工艺与方法。如重度沙化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经8年试验性开展生态固沙工程,种植适于沙地生长植被,取得防沙固沙效果。肇州县在治理土地盐碱化灾害中,施用生物方法配合其他方法起到良好效果。2000年各地农业地质环境区,针对水土流失、土地蜕化等,适宜有效地施以生物工程进行治理已部分显出效果。
(二)兴建保护工程 兴建水库、塘坝、防护堤坝、水渠、疏通河道等工程。已建大型水库17座,中型水库59座,小型水库533座和数以千计塘坝。牡丹江莲花水库,三江平原大加湖水利工程,哈尔滨市市区200年一遇、12市县100年一遇江堤防洪工程及松嫩平原盐渍地区井、渠洗碱工程。
(三)依法保护农业地质环境 先后颁布和实施《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污染防治法》《黑龙江省环境管理办法》,依法保护和治理农业地质环境,逐步形成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1997年完成《黑龙江省松嫩低平原区农业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2002年1月完成《黑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可行性研究报告》《黑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作建议方案》。2004年9月开展《黑龙江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2005年6月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编写《黑龙江省农业地质调查(松嫩平原南部)可行性论证报告》,农业地质调查步人实质性阶段,为改善农业地质环境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11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黑龙江省政府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正式启动,系统开展全省农业地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