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现状与保护

第二节 现状与保护



  一、地质遗迹破坏

  (一)自然营力破坏
  风化作用、寒冻风化作用对地质遗迹破坏普遍,如五大连池爬虫状熔岩、绳状熔岩等,原为光滑完整熔岩表层经多年风化为疏皮状,甚至破裂。
  流水侵蚀作用使嘉荫龙骨山不断流失后退。
  堆积作用使各火山口不断变浅,尤其老黑山坍落堆积速度明显;早期熔岩台地被后期沉积(黄土)覆盖,台面上熔岩微地貌被掩盖。兴凯湖白泡子因淤积而变浅变小。
  重力塌落作用使熔岩隧道、熔岩洞顶坍塌,镜泊湖火山群雄狮洞,熔岩桥等处于摇摇欲坠状态。
  冻劈、冻胀、冻胀抬起导致石林、石峰、玄武岩柱状节理破坏。
  地震、构造、滑坡、泥石流、风蚀、浪蚀等对地质遗迹产生破坏。

  (二)人为因素破坏
  人为破坏地质遗迹:如五大连池火山群三池子西北岸石龙熔岩台地上原有60余座塔式喷气锥,因采石现仅存2座。南格拉球山火口已积水成湖,因用水灌溉,至今不能完全修复。兴凯湖湖岗因在岗上开路、引水渠、采砂等,使湖岗形态破坏、岗土流失。兴凯湖东林岗火山熔岩锥,被采石采平。

  二、保存现状

  (一)保存良好状态
  地质遗迹区保持原始的天然环境,仅有自然营力对地质遗迹的改造与破坏,无或较少人为因素的破坏。有伊春市花岗岩石林地质公园、镜泊湖地质公园及郎乡石林地质公园。

  (二)保存基本良好状态
  地质遗迹区大面积基本保持原始的天然环境,仅有自然营力对地质遗迹改造与破坏,局部存在人为对地质遗迹破坏。有五大连池地质公园、兴凯湖地质公园及莲花湖地质公园等。

  (三)保存较差状态
  地质遗迹区已失去原始天然环境,不仅自然营力对地质遗迹的破坏,人为对地质遗迹实施毁灭性的破坏。多为单体或规模较小的地质遗迹区。牡丹江温春火山群,因开采火山灰原料,3个火山锥已基本不复存在。

  三、保护

  (一)地质遗迹保护机构与规划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专家、学者提出对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进行保护建议,被当地政府相关机构所重视。90年代中期之前,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限于几处遗迹区,如五大连池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地质遗迹保护被重视,作为各级环境保护工作重要内容,设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21世纪以来,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保护工作全面铺开,各级政府成立环境保护机构,全省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被纳入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制定全省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市、县级政府国土资源局按规划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二)地质遗迹保护法规、宣传普及保护
  地质遗迹保护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所关注,制定法规与制度,五大连池地质公园、小兴安岭石林地质公园、嘉荫恐龙化石地质公园等制定相关保护地质遗迹的规章制度。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质遗迹保护知识,关心、保护地质遗迹良好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三)增加对地质遗迹保护资金投入
  地质遗迹保护资金的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国家投资,绝大多数用于各级地质公园建设和各地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建立各级别的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重要途径。通过保护地质遗迹扩大资金来源,全省各地尝试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加大开发保护力度,合理开发,逐步达到以园养园良性循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