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世界级地质公园

第二节 世界级地质公园



  一、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集火山地貌与水域于一体自然景观区,保存有齐全、完美、奇特的火山地质遗迹,俗有“火山博物馆”之称。还赋存有神奇疗效的矿泉水。是旅游观光、科学考察、地学教学、休闲疗养之胜地。

  (一)五大连池火山群地质遗迹
  1.火山地貌遗迹
  (1)火山锥与火山口
  五大连池火山群有14座火山锥。五大连池火山地貌遗迹见表3-22。
  (2)熔岩台地
  火山溢出熔岩形成熔岩被(席),有以火山锥或盾火山口为中心溢出熔岩呈盾状台地、盾状台地外围波状起伏熔岩呈丘陵台地、熔岩流入河谷中形成的河谷熔岩台地。

五大连池火山地貌表 表3-22


喷发时间(万年)

火山锥
名称

火山锥

微地貌

绝对
高程(m)

相对
高程(m)

底座
直径
(m)

外形特点

主要物质组成

火山口

溢出口

平面形状

内径(m)

深度(m)

保存情况

个数

方向

Q4

0.03

老黑山

515.5

166

1600

丘形

黑色浮石(火山砾)
红色火山砾集块岩

园形

350

136

十分
完好

2

NNE

火烧山

392.6

73

800

一底双峰
岩石裸露

黑色浮石(火山砾)

椭圆
(鸡蛋形)

450

63

良好

2

NW
WS

Q3

<30

笔架山

507.8

108

760

一底双峰
有羊尾沟

黑色浮石

三角形

380

63

较好

3

SE
SW
NE

小孤山

459

70

650

园台状
有羊尾沟

黑色、紫色、红色浮石(集块熔岩)

似方形

400

31

较好

1

NE

Q2

40~90

卧虎山

465
497
449
504

75
69
108
84

600
600
1450
1450

不规则

黑色、红色浮石

园形

350
250
320
240

17
19
36
10

第—、二保存较好

4

N
NW
NE
E

东龙门山

578

138

900

园台状

紫色浮石(熔岩集块)

卵形

380

101

良好

1

SE

西龙门山

584

134

900

园台状

红色、黑色浮石(集块)

半月形

300

134

良好

1

SE

尾山

518

89

700

园台状

红色、紫色浮石

卵形

350

89

良好

1

NW

莫拉布山

524

140

780

近园台状

红色、紫色、黑色浮石

长方形

250

44

较好

l

NE

南格拉球山

602.6

115

1000

完好园
台状

黑色、红色浮石(集块熔岩)

(园形)
碗形

470

50

完好

1

N

北格拉球山

543

37

500

丘状

黑色、紫色浮石(集块熔岩)

园形

230

5

较好

1

NW

西焦得布山

482

112

600

园台状

黑色、紫红色浮(火山砾)

园形

240

22

较好

1

SE

东焦得布山

545.3

90

780

园台状

黑色、紫色、红色浮石(集块熔岩)

园形

350

38

较好

1

S

药泉山

357.7

65

550

馒头状

黑色浮石(玄武岩、砂砾集块岩)

园形

230

32

不好

1

SW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五大连池火山群全景


格拉球山


火山堰塞湖


老黑山火山口


火山弹


火烧山石海


熔岩绳


熔岩隧道


熔岩爬虫


喷气碟


喷气锥


石 塘


矿泉浴

  (3)熔岩微地貌
  主要有气体作用形成塔状喷气锥、喷气碟、喷气渣锥;熔岩流动形成熔岩瀑布、熔岩渠、熔岩绳、熔岩爬虫、熔岩隧道、熔岩洞、熔岩裂隙(缝)、塌坑等。
  2.火山作用机制遗迹
  裂隙中心式喷发遗迹
  复合型火山喷发遗迹
  火山喷溢物遗迹(火山灰、火山砾、火山弹等)
  活火山遗迹
  老黑山、火烧山喷发距今不到300年,属活火山,有火山再爆发的迹象。主要有热异常、温泊、气体溢出点,老黑山锥体上冬季出现霜塔、霜锥等。
  3.火山构造遗迹
  14座火山锥呈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各三排排列,展示北西与北东网格状构造遗迹;火山活动由四周到中心,呈早到新的演化规律,每一座火山锥(火口)构成以火口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构造遗迹。
  4.火山作用水域遗迹
  溢出熔岩堰塞白龙河,形成5个堰塞湖——五大连池,水域面积40.2平方公里。熔岩堰塞或充填白龙河支谷形成药泉湖、月牙泡等。
  南格拉球山火山锥火山口无熔岩溢流缺口,经若干万年土壤化淤积隔水,降入雨水积累成火口湖。
  5.火山矿泉
  火山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溶入地下水中形成重碳酸矿水。多处溢出地表成天然矿泉,有南泉、北泉、南洗泉、翻花泉、桦林沸泉、二龙眼等。
  6.次生火山遗迹
  火山遗迹经后期冰缘作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等形成次生火山遗迹。主要有龙山(龙门石寨)石塘、石川;北格拉球北熔岩台地上熔岩塌陷坑,淤塞积水,熔岩塌陷形成水泡、湿地;早期熔岩台地黄土覆盖台面上和熔岩台地边缘滩地上有卧牛石。

  (二)公园六大景区
  1.药泉山景区
  景区包括药泉湖、南饮泉和药泉山钟灵寺。五大连池火山博物馆建于该景区中。
  2.老黑山——火烧山景区
  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主要地质遗迹有老黑山层状火山锥及火口,各种形态的火山弹;老黑山与火烧山石龙熔岩、盾状台地,绳状熔岩、波纹熔岩、熔岩爬虫、熔岩蜥蜴等;熔岩瀑布、渣状喷气锥、翻花石、熔岩洞等。塔式喷气锥,各式各样喷气碟等。
  3.格拉球山景区
  景区包括南北格拉球山、卧虎山、笔架山及熔岩台地。
  4.焦得布山景区
  位于东、西焦得布山及熔岩台地。主要地质遗迹有熔岩洞(白龙洞、水晶宫)及洞内熔岩钟乳、熔岩床等。
  5.龙门石寨景区
  位于东西龙门山、小孤山及熔岩台地。
  6.头池——五池景区
  南北向的五个串珠状池子及温泊。

  二、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

  园区以镜泊湖山庄为中心,西起大干泡,东至渤海镇,南起南湖头,北至蛤蟆塘,总面积1400平方千米。

  (一)镜泊湖火山群地质遗迹
  镜泊火山群有火山口森林,大干泡、五道沟、迷魂阵、杏山复式火山和蛤蟆塘单体火山,共16个火山口和火山锥。
  1.火山地貌遗迹
  (1)火山锥与火山口
  火山口森林复火山锥,位于大干泡一带,海拔900~1000米。火山口内长满原始森林,即“火山口森林”,俗称“地下森林”。火山锥与火山口和原始森林自然完美结合,景观壮丽宏伟,独特神奇。由4个火山口构成圆锥状混合复火山锥,火口为漏斗状、园盆状、筒状。
  大干泡复火山锥,由两个火山口构成一大一小两个圆锥状复火山锥,展布石头河源头大干泡南侧。五道沟复火山锥,由三个火山口构成复火山锥,圆锥形。
  此外还有迷魂阵复火山锥,杏山复火山锥,蛤蚂塘火山锥。
  (2)熔岩地貌遗迹
  “火山口森林”火口溢出的熔岩流,沿石头甸子河谷流入牡丹江河谷,全长65公里,称为“熔岩河”。在牡丹江河谷响水一带形成宽10余公里近200平方公里的河谷熔岩平原。沿石头甸子河发育熔岩隧道,以“龙岩洞天”规模最大,长23公里,宽3~6米,高2~5米,隧道内景观千姿百态,保存完好。
  (3)火山微地貌遗迹
  分布于熔岩中,常见有波纹状熔岩、绳状熔岩、爬虫状熔岩、气泡状熔岩、馒头状熔岩及熔岩钟乳等。奇异少见有地下熔岩瀑布、冢状喷气锥、花冠状喷气碟、熔岩桥等。
  2.火山作用机制遗迹
  (1)裂隙中心式喷发火山作用遗迹
  各火山口沿北东向敦密断裂排列,为层状火山锥,裂隙中心式喷发,间歇性爆发溢流火山作用遗迹及火山受控构造遗迹。
  (2)火山喷溢物遗迹
  火山喷发物有灰色、紫色及黑色火山灰、火山砾、火山弹等。溢流物为基性熔岩,灰色致密块状、气孔状、微气孔状玄武岩。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


鲸背石


熔岩隧道


双层洞中的熔岩瀑布


鹿苑岛


吊水楼瀑布


闫王鼻子


  3.火山作用水域遗迹
  火山熔岩堰塞牡丹江,形成中国最大火山堰塞湖镜泊湖。长45公里,宽1.0~2.5公里,深40米,水域面积79.3平方公里。堰塞苇子沟形成小北湖,长6公里,宽0.45~1.24公里,水深4~5米,水域面积4平方公里。堵塞上游大干泡形成鸳鸯池。
  吊水楼瀑布,牡丹江河水沿玄武岩悬崖峭壁倾泻而成。水帘宽40余米,洪水期100余米,落差20米,下为直径70米的深潭。瀑布是区域新构造运动抬升作用与瀑布岩石抗蚀强度差异形成。镜泊湖北湖头起在响水熔岩台地下存在牡丹江暗河。

  (二)公园四大景区
  1.火山口森林景观区
  位于园区西部,由4座火山构成。主要地质遗迹有火山锥及4个火山口,副火山渣锥和熔岩溢出缺口,与火山口相通的雄狮洞、坐景观天的塌陷洞,火山口内侧围壁雄狮崖及火山口地下森林,火山口外的火山灰与炭化木。
  2.熔岩河景区
  主要地质遗迹有65公里长熔岩河(熔岩台地),23公里长熔岩隧道,熔岩台地台面上熔岩垅、熔岩丘、熔岩桥、冰缘石塘、熔岩塌坑等;熔岩隧道中熔岩瀑布、绳状熔岩、波状熔岩、熔岩阶、熔岩床、熔岩舌及熔岩钟乳。
  3.瀑布景区
  主要地质遗迹有吊水楼瀑布、黑龙潭、花岗岩镜泊峡谷、鲸背石、石臼坑、石蘑菇、花岗岩节理、裂隙、岩脉及玄武岩柱状节理。
  4.镜泊湖景区
  主要地质遗迹有镜泊湖、龙泉山、鹿苑岛、大孤山、小孤山、毛公山、城墙砬子、白石砬子、老鸹砬子、珍珠门、道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