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技交流
第三节 科技交流
一、国内交流与合作
(一)交流会
1986年6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第一届黑龙江省水文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参加人员120多人,交流论文30余篇。
1988年8月30日-9月3日地质矿产情报网东北分网在哈尔滨市召开金、银矿产情报交流会。来自东北三省地矿系统生产、科研、教学单位44位代表参加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5篇,22人在会上进行交流。
1989年8月16~19日在哈尔滨市召开全国金矿钻探技术经验交流会。由地质矿产部、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能源部核工业总公司、武警黄金指挥部联合召开。大会交流文章61篇。
1989年7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第二届黑龙江省水文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参加人员70多人,交流论文30余篇。
1991年6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第三届黑龙江省水文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70多人参加,论文和学术报告40多篇。
1993年6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第四届黑龙江省水文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交流论文30多篇。
1996年7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第六届黑龙江省水文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交流论文30多篇。
1999年8月,黑龙江省地质学会组团参加了在中国台湾中央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两岸资源地化与环境地质研讨会”。
(二)讲学
1987年学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举办为期12天水资源评价和水量水质模拟方法学习班。长春地质学院杨天行教授讲课。
1991年3月长春地质学院王世称、马志宏、孟良义教授在工程师培训班讲课。王世称、马志宏讲综合信息矿床普查勘探、各类资料处理方法,图件、异常套合,得出综合靶区,建立找矿模式。孟良义重点介绍花岗岩与成矿作用。
2004年长春地质学院葛肖虹教授在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作天山—兴蒙褶皱带大地构造属性方面的学术报告。以近年来众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吉黑褶皱系大地构造性质与演化。
(三)技术合作
1999~2003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在1∶25万阿龙山镇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遥感中心、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信息学院合作,进行遥感技术在1∶25万区凋填图中的应用,多种技术方法在1∶25万区调填图中的应用等研究。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中俄合作编图
1990~1996年,根据1990年7月由中国与俄罗斯科尔宾斯基全俄地质研究所、阿穆尔地质用矿委员会在哈尔滨市共同签署合作编制地质图件的协议,编制《黑龙江流域及邻区地质图(1∶250万)》。
编图依据区内地层、岩浆活动和地球动力学等对比研究,图上表示出大陆内部蛇绿岩套、混杂岩、大型推覆构造、岛弧火山岩、陆缘火山岩带和盆岭系等;近陆缘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的海底构造。为广大地质学者研究地球动力学环境演化,研究成矿规律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一份最新基础资料。该成果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首发。
(二)日中交流
1991年6月29日~7月7日,日本新潟县地质访华团应邀请来访。新潟大学植村武教授作《日本本州弧新生界的变形及构造、地滑和岩石高压试验》报告,日本新潟县地质调查业协会理事长中山辉作《关于日本技术士制度》报告,双方交换地质科技资料,签署双方关于开展地质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协议。之后,双方每年轮流在各自国家召开地质学术交流会,互相派团参加,进行论文交流和地质矿产考察,直至1997年。
(三)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
1996年8月4~14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有118个国家的代表6850人,论文8310篇,学术报告、专题和学科讨论会300多场,地质旅行路线79条。中国地质工作者提交论文3790篇,其中宣讲977篇,展讲1105篇。
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厅、地质矿产部黑龙江地质勘查局组成由张北峰、彭云彪、韩振新15人代表团参加大会,推荐13篇论文。收入论文摘要集有:《东北亚南部中生代大陆构造》(王莹、彭云彪、陈德森、A.C.沃尔斯基),《生物绝灭的哲学思考》(徐衍强),《大地时空论》(徐树治),《黑龙江省海陆交互相侏罗系》(李蔚荣),《那丹哈达岭蛇绿岩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康宝祥),《佳木斯绿岩带早元古代与变质作用有关的铁、金矿床成矿系列》(韩振新、郝正平、刘景财、陈行时、侯敏),《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与加里东中期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韩振新、郝正平、侯敏),《论五大连池火山的活动性》(巩杰生),《五大连池火山活动规律及特征》(王允鹏、穆丽霞、刘文),《镜泊玄武岩的演化与大地构造背景》(刘铁军、王兴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地下水系统规划与管理》(高津、徐关林、孔庆轩),《哈尔滨地区构造断裂的分布及其活动性分析与工程评价》(周亚明、张焕智),《哈尔滨地区降雨入渗模型》(朱雪芹)。有2篇论文收入中国地质学会编辑出版《Progress in Geology of China(1993-1996)》中。
会前曾接待来自7个国家16名外国地质专家到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考察。
(四)K/T界线研究
K代表白垩纪,T代表第三纪,二者界线研究是解决中生界与新生界的界线问题。白垩纪地球上陆海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发生全球性海退二次,其间发生全球最大海侵;恐龙由盛到衰直至绝灭;被子植物由开始繁茂到占统治地位;哺乳动物强盛,菊石消亡,鸟类出现等等。白垩系有丰富石油、油页岩、煤、石膏及其他金属、非金属矿藏。新生代又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或“哺乳动物时代”,海陆分布情况、生物界等与现代趋向一致,与人类息息相关。白垩纪与第三纪存在巨大差异,白垩纪生物群及白垩纪末期恐龙等灭绝及第三纪生命的复苏问题,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和地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这一课题不仅关系到距今约6500万年全球性生物界重大演化事件的发生以及地球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研究,而且关系到黑龙江地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沉积矿产的找寻。
2002年9月7日,吉林大学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主办《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有5个专题报告及10余个分组报告。主要有国际著名古植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迪尔切,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克米梯耶夫,美国著名K/T界线研究专家约翰森教授,中国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及国际古植物学会副主席、中国孙革教授等专题报告。9月10~17日,来自德、美、俄、英、日、韩、中7个国家30余位专家分别赴黑龙江省嘉荫地区龙骨山、乌拉嘎、乌云等地野外科学考察。在嘉荫县东部永安村剖面考察时发现晚白垩纪鸭嘴龙足迹化石。
2003年8月8~16日,第二届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俄罗斯举行。董枝明、孙革、邢玉玲、余福林与来自俄罗斯、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37位专家参会。会议期间有10余个专题学术报告。孙革介绍2002年嘉荫考察最新研究成果;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阿克米梯耶夫、德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阿西拉夫等介绍白垩纪生物群及与K/T界线有关地层古生物、古气候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成果。专家们考察结雅—布列亚盆地白垩纪生物群及与K/T界线有关地质剖面和矿区。
(五)中德技术合作
2005年,由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与德国波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三方技术合作共同完成大庆油田地面变形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变形趋势研究,提出防治措施。
德国波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夏野教授在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讲学,题目《空对地观测技术、微波遥感大地测量技术在环境地质方面的应用》。
(六)中澳合作与交流
2003年4月,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评审中心考察(培训)团赴澳进行矿产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考察,黑龙江省矿产储量评审中心董惠明参加。
2003年,参加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矿业博览会;考察新南威尔州矿产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与地质资料管理情况;与澳方公司交流矿产资源储量标准与报告规范;考察矿业软件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情况。
2005年,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受国土资源部委托,举办“矿产管理、经济及地质理论与实践”国际讲座、研讨班,邀请澳大利亚西澳工业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局长Rick Rogerson先生和高迈博士讲解西方矿业管理、矿业经济、财务管理和矿业融资、矿业项目评估、地质勘察机构及工作内容、地质科学信息市场化建设等。3天共70名代表参加。
据中澳协议,国土资源部每年有去澳涉矿考察。
(七)中国国际矿业大会
1989年,第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大连召开,以后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11月15~17日,由国土资源部主办,在北京召开“200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龙兴集团公司、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建材黑龙江总队、龙煤集团公司等近20名代表参加会议。首次设置展厅,详细介绍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种类、储量、开发利用及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情况,推介部分拟出让、转让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与有意向合作单位建立联系,为矿业经济合作奠定基础。
三、情报期刊
地质科技情报及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是地质科学技术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信息工作的核心。科技情报及科技期刊出版工作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坚持为领导决策、地质科研和生产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情报活动和情报咨询服务,出版科技期刊,交流科技信息,为促进地质科技进步、发展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一)机构设置沿革
黑龙江省地质科技情报及科技期刊出版工作始于1958年,由黑龙江省地质局地质研究所组建地质技术情报室。1962年8月并入东北地质科学研究所,黑龙江设一名兼职情报员。1966年3月,由局成立地质科技情报室,定期出版《地质科技情报》刊物。1968年撤销。1971年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设地质科技情报室,创办《地质科技情报》内部刊物(季刊)和不定期出版有关资料。
1975年国家地质总局成立“国家地质总局地质科技情报总网”,形成部、局、队三级情报工作体制。局建立基层情报网,有22个成员单位、专兼职情报人员80余人。成立地质矿产、水文、物化探、探矿、实验和机械仪器6个专业基层情报网。初步形成四通八达情报网络。
1983年地质矿产部系统情报和图书馆实行一体化管理。局组织精干力量参加部内部情报、图书馆工作协作,包括情报资料交换、联合目录编制及馆际互供;初步建立文献检索系统,扩展情报服务领域;组织大型情报专题调研和《中国地质文摘》编辑工作。
1990年更名为局情报中心,由地质矿产、水文等专业人员和英、俄、日、德语种人员组成。各基层单位建立情报组,配备专职情报人员。
(二)情报工作
1.期刊编辑出版
1958~1971年《地质科技情报》编辑出版20期,以及《苏联专家建议》等和其他资料。
1971年黑龙江地质情报编辑出版《黑龙江地质情报》(内部刊物),1971~1974年更名为《地质科技情报》,1975~1984年称《黑龙江地质》,1984年后称《黑龙江地质情报》,2001年停刊。共出版117期,约891万字。
1990年创办《黑龙江地质》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04年7月停刊。共出版55期,约798万字。
《地质科技参考》共出版17期,约20万字;
《省内外地质动态》共出版20期,约20万字;
《黑龙江地质译文集》共出版8期,约80万字;
《地质科技参考资料选编》共7辑。有富铁矿专辑、化探资料专辑、钾矿资料专辑、磷矿资料专辑、矿产预测专辑、国内金矿实例选编二册、金矿参考资料专辑,共80余万字。
《黑龙江地质情报快讯》共12期,约6万字。
2.情报调研
《中国周边国家毗邻地区主要成矿区(带)地质矿产研究》
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矿产资料使用与开发,发展与周边国家矿产品贸易的需要,对周边近20个国家地质与矿产进行调研,结合中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提出对策和建议。由地矿总网组织13个单位参加,黑龙江省地质局负责黑龙江毗邻苏联东南部金属矿产地质研究工作。(1987年完成)。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地质技术经济条件和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国家软科学9128项目,由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和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厅牵头,局情报室1993年参加《黑龙江省周边地区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形势分析》研究工作。
《黑龙江省及呼盟毗邻的苏蒙地区地质特征及油气显示》,大庆石油开发研究院委托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调研项目,由情报室完成。
《苏联远东地区地质与矿产》,首次较系统地介绍苏联远东南部地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水文等资料,由情报室完成。
《黑龙江省饲料资源调研(矿物饲料部分)》,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负责,情报室参与。
《中国矿产图集》,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情报室参与。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对2010年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报告》,资料处1993年完成。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形势及地质勘查发展战略》,资料处完成。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建议》,资料处完成。
3.情报服务
对全省各地质单位情报刊物、学习资料出版进行情报服务,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题情报服务。如东风山铁矿发现石榴石和硫化物后,及时提供美国霍姆斯塔克金矿资料。在多宝山铜矿会战时,提供国内外有关斑岩铜矿资料等。
及时答复来人来函咨询工作、对提出有些问题负责代查。为读者代借全国地质图书馆图书等。
为东北地矿分网副网长单位。协助网长单位搞好分网活动,负责组织召开情报交流会。
在外事活动、文献检索、外语教学、外语考核等提供服务。
4.情报获奖
《苏联远东南部地区地质矿产》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黑龙江省及呼盟毗邻的苏蒙地区地质特征及油气显示》获黑龙江省科技情报三等奖。
《黑龙江地质》杂志在黑龙江省首届期刊装帧艺术大展中获版式设计二等奖。
《中国周边国家毗邻地区主要成矿带(区)地质矿产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黑龙江省周边地区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分析》获黑龙江省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对2010年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报告》获黑龙江省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形势及地质勘查发展战略》获黑龙江省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建议》获黑龙江省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