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黑龙江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产自大庆油气区。大庆油气区是松辽盆地和海拉尔盆地已探明开发油气田的总称,统属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庆油田公司,其前身为大庆石油管理局主营业务部分)管辖。大庆油田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股份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石油技术服务业务,下辖油气勘探开发、科技研发与设计、石油技术服务、油气储运销售企业21个,员工92137人。
  大庆油田是大庆油气区的主体,是迄今国内最大、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位于松嫩平原中部,东经124°19′~125°12′、北纬45°5′~47°,东连安达、肇东两市,西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南临松花江,北衔林甸县。地貌属松花江、嫩江冲积一级阶地,处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长且寒冷干燥,夏短而温热多雨,春秋多风沙,年均气温3.3摄氏度,降水440毫米,无霜期142天。地势平坦,海拔高度126~165米,地形自东北向西南渐低。油区泡泊星罗棋布,无天然河流。油田交通便利,让通铁路纵贯南北,滨洲铁路横亘东西,又有哈大高速与绥满公路于此交汇,东南至哈尔滨159千米,西北距齐齐哈尔139千米。
  截至2005年,大庆油区探明油田36个,含油面积5148.99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58.84亿吨。其中,大庆长垣探明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葡萄花、高台子、太平屯、敖包塔7个油田;长垣外围东部探明朝阳沟、榆树林、升平、宋芳屯、卫星、徐家围子、头台、永乐、肇州、双城、肇源11个油田;长垣外围西部探明齐家、敖古拉、金腾、高西、龙南、他拉哈、龙虎泡、杏西、新站、新店、哈尔温、萨西、葡西、新肇14个油田;海拉尔盆地探明苏仁诺尔、巴彦塔拉、呼和诺仁、苏德尔特4个油田。投入开发油田36个、气田油环1个,累计动用含油面积2424.77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49.94亿吨、可采储量23.58亿吨,累计产油18.66亿吨,采出地质储量37.94%。探明气田23个(包括喇嘛甸、朝阳沟、龙南、新店、新站、敖古拉等油气田)、气田油环3个,探明气藏气储量1621.41亿立方米,控制储量375.18亿立方米,预测储量495.41亿立方米。其中探明中浅层气藏20个,分布于大庆长垣的喇嘛甸、萨尔图,长垣以东的王家屯、宋站、羊草、长春岭、涝州、三站、四站、五站、朝阳沟、太平庄,长垣以西的阿拉新、二站、白音诺勒、龙南、新店、新站、敖古拉,外围盆地的汤原,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68.98亿立方米;松辽盆地北部探明昌德、升平、徐家围子3个深层气藏,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8.54亿立方米。已开发13个气田(油气田除外),动用气藏气储量134.66亿立方米,年产气22.7亿立方米(其中伴生气19.2亿立方米、气田气3.5亿立方米),累计产气(工业产气)893.63亿立方米。


  大庆油田先后经历石油会战(1960~1963年)、快速上产(1964~1975年)、高产稳产(1976~2002年)、可持续发展(2003~)四个发展阶段。
  1986年以后,业已步入高产稳产阶段的大庆油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贯彻落实中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部署,解放思想,谋求长期高效稳步发展:(一)油田开发展开科技攻坚战,老区实施综合调整与稳油控水,推广聚驱采油技术;外围油田加快开发步伐,不断增强稳产后劲。(二)油气勘探立足于“再找一个大庆油田”,以科技为先导,兼顾构造油藏勘探与岩性油藏勘探,实现大发展与大发现,为长期稳产提供资源保障。(三)企业管理上实行局(厂长)负责制,政企分开,承包经营责任制,解体“大而全”“小而全”,产业结构几经重组、整合、优化,非油气产业走向市场,油公司管理体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2年,大庆油田连续27年实现5000万吨∕年高产稳产。
  2003年,大庆油田始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立足于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的战略高度,践行科学发展观,启动实施了“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与运行机制,实施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打造人才优势,构建起一支学科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技术人才队伍。致力于科技兴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多学科联合攻关,打造核心技术优势,促成资源探明率、油田勘探开发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探明国内东部最大气田———徐深气田,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3亿吨;主力油田采收率行业领先,聚驱年产油量逼近千万吨,外围油田年产油量突破500万吨。实施“油气并重,内外并举”发展战略,收购英国SOCO公司在蒙古塔木察格盆地的3个区块股份及其相应的勘探开发经营权,完成南三油库接卸俄罗斯原油改造工程,当年接卸俄油274万吨,踏上以本土开发为基础、以海外业务为补充、实现跨国经营的发展道路。
  1986~2005年,大庆油田综合实力全面提升,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已开发油气田49个,投产各类井66389口,建成日集输300万吨液量的全密闭油气集输流程,290万立方米∕日含油污水处理系统,日注水252万立方米、年配制16.3万吨聚合物注入系统,日处理天然气730万立方米、年回收轻烃73万吨、年产原油4500万吨的生产能力,以及147万立方米/日原油储备能力;形成年试油450层、射孔4700口、井下作业3.5万井次、压裂3500口井、大修1000口井的配套施工能力,建成12个机械采油装备和井下工具维修检测厂(站);自建自管80万千瓦发电、258兆伏安输变电系统、112万立方米/日工业与民用供水系统、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近50万门的通信网、8100千米油田道路。
  勘探领域(含存续企业),登记探矿权面积18.9万平方千米,覆盖黑龙江全境、内蒙古的海拉尔、吉林的延吉与珲春等15个盆地共56个区块,勘探范围以原油、天然气为主,涵盖油页岩、地热资源、煤层气等新能源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勘探队伍专业化建设,引进和研发数字化装备与技术,实现物探、测井、录井、测试、压裂、科研专业配套,装备技术数字化,形成二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1.2万千米,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6800平方千米,测井1.9万井次,录井1000口的生产能力。依托科技研发创新,形成“大型坳陷湖盆岩性油藏勘探”“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复杂断陷盆地勘探”三大理论及其配套技术。推行勘探开发一体化、地面地下一体化,迎来石油勘探第三次储量探明高峰期。2000年以后,松辽盆地中浅层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亿吨,松辽盆地深层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00亿立方米;海拉尔盆地发现5个油气聚集带,探明呼和诺仁和苏仁诺尔油田。1986~2005年,累计探明油田17个、石油储量12.79亿吨;探明气田18个、天然气储量1601.92亿立方米。
  开发领域,面对含水上升与产量递减速度加快的不利局面,主力油田实施层系细分调整与油井自喷转抽,推进稳油控水系统工程,进行井网加密调整,以控制含水上升与产量递减速度,提高采收率,实现持续高效开发;长垣外围油田陆续全面投入开发,为稳产提供接替资源。1996年,老区开始工业化推广应用聚驱采油技术,提高油田采收率10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3亿吨可采储量。1999年起,油田实施“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方针,战略性下调原油产量,以应对油田储采失衡与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失衡的局面。到2002年底,大庆油田实现连续27年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2003年,启动实施“11599”工程,依托多学科联合攻关,三年增加可采储量1.08亿吨,综合含水率少上升1.2个百分点,外围油田年产量达到510万吨,聚驱年产油量达到988万吨。1986年以后的20年间,开发系统继续完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均质大型多油层砂岩油田分层开发、接替稳产开发理论体系,并研发形成与其相配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系列,油田在高含水后期长期持续高效开发,主力油田采收率达到50%,水驱自然递减率控制在9%以内,聚驱年产量达到油田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还把国际前沿驱油技术———泡沫复合驱油技术作为战略储备项目进行攻关,并业经现场试验证实,泡沫复合驱油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5~30个百分点,可望成为四次采油主要接替技术。
  石油技术服务领域(包括存续企业)已打造出陆上石油系统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石油技术服务队伍,拥有取得国内甲级施工资质的钻井队29支、录井队63支、物探队17支、测井队23支、试油队11支、射孔队9支、大修队6支,可提供平原、沼泽、沙漠、山地等各种地表条件的物探、钻井、测井、录井、试井、固井、试油、射孔、井下作业技术服务,并拥有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核心技术。其中,调整井、薄层水平井、气体钻井等特殊工艺井与深井钻井完井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物探形成5项特色技术系列,能够发现3~5米小断层和5米以上小幅度构造;高分辨率测井、深层火山岩测井解释、薄层水淹层测井、电磁波测井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伴随粒子碳氧比能谱测井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识别油气水综合录井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录井资料综合处理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射孔测试联作工艺技术、不动管柱压裂排液求产技术、密闭试油试采技术和自动采集无线传输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模块化电缆射孔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井下多裂缝压裂、限流法压裂、二氧化碳压裂、特殊井压裂、油水井大修等工艺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立足大庆,为本土油气田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先后有300多支队伍进军国内29个省市以及国外28个国家油气田,实现跨越式发展。
  石油工程建设领域,以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对内称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为龙头,具有工程设计、勘察等12项甲级资质,可承接石油天然气、化工、市政、电力、公路、建筑等全部21个行业各等级、规模不受限的工程设计、咨询、总承包以及技术服务业务;具有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国内仅4家有同等资质),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3项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管道安装、钢结构工程、电力工程、无损检测等12项一级专业承包资质,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AR1、AR3级压力容器制造等多项专业许可证及工程监理综合资质(全国石油系统独此一家),各项资质涵盖油气田地面建设、炼油化工、市政建设、电力工程等多个业务领域,完全具备国内外整装油气田建设工程总承包能力。通过多年自主研发,形成上百项专利技术与数十套专有技术。在陆上油田油气集输工程、大型整装油田地面建设、油气长输管道、大型原油储罐、三次采油地面工艺、低产低渗透油田简化建设、天然气田开发地面工程、油田气深冷处理、燃气电站、热能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具有独到的竞争优势。截至2005年底,工程建设系统设计建设大庆油区油气田53个、各类井70606口、油气水管线85386千米、各类站5230座、大型油库6座、轻烃库2座、总外输计量站1座、自备电厂3座、各类输电线路28000千米、专用公路76条870.82千米、桥梁51座、涵洞725个,并在西气东输、沈大高速公路、哈大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中铸就“大庆”品牌形象。
  科技研发领域,着力构建起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超前谋划研发机制,事关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试验,超前5年配套,“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使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重大项目实行课题制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多学科联合攻关,实现科技计划完成率99%;建立科研项目市场化运作机制,有些重大课题面向国内外招标,关键的课题骨干面向全社会招聘,并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以及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近百所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包括以加快工艺技术更新换代为导向的科技投入机制,以科技兴企为导向的重奖激励机制,以研以致用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以育才聚才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依托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非均质多油层大型陆相砂岩油田勘探开发地质理论及配套技术系列。依托科技创新体系,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勘探开发方案设计、工程勘察设计、实用技术与基础理论综合研究、采油工艺技术与产品开发领域,坚持自主创新,挑战极限,取得丰硕成果。1986~1995年,实施稳油控水系统工程,10年少注水8617万立方米,少产液2.5亿立方米,少用电15亿千瓦时,多产油600多万吨,实现增收节支150亿元,支撑油田实现5000万吨∕年第二个10年稳产,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形成9项配套技术,取得15项专利;1991~2000年,研发应用大型陆相凹陷湖盆岩性勘探理论与配套技术,在大庆长垣外围新发现石油储量15亿吨,《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低渗透薄互层油藏研究》项目获199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取得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1996~2005年,发展完善聚驱理论与10项配套技术,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199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攻关工程被纳入国家973重点项目计划,获发明专利23项。截至2005年底,大庆油田累计取得科技成果8250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94项、省部级奖项607项,获国家专利1719项。
  企业管理领域,1986年以后,以完善原油产量包干为起点,打破国家统包统销、一统到底的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各专业系统逐步分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党政分开,实行局(厂)长负责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相继实施投资、科研、住房、分配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减少新旧体制交替中的摩擦,油田初步形成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中心,以经济合同为纽带,各单位、特别是辅助生产单位在很大程度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机制。1990年起,油田以建立油公司为核心的石油企业集团为目标,解体“大而全”“小而全”,对14个油气生产主体单位实行投入产出大包干,进一步下放生产经营自主权,促使主体单位转换经营机制;对钻井、基建等24个非油气生产单位,按子公司体制实行法人委托经营,逐步将其推向市场,使其自主经营,自谋发展;多元经济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实体。与之相配套,1993年全面推行劳动、工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实行主辅分离,精简机构,优化组合,分流冗员,以岗定薪,构建起以岗位技能工资为基点的分配机制。1999年,油田实行主辅产业结构分离重组,并通过脱胎换骨的改革,逐步建立油公司管理体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1986~2005年,企业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始终不渝地立足于更好地承担其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为国家石油战略安全、企业的长足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保证。


  1986~2005年,大庆油田在巩固和发展一次创业成果,致力于二次创业的实践中,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职工头脑,走社会主义办企业之路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懈的努力,造就一支讲政治、高素质、顾大局、富有拼搏进取精神的职工队伍,并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理念融入企业整体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谋划发展问计于职工群众,重大决策提请职代会表决,厂务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监督,经营得失交由职工群众评判,全心全意依靠群体智慧与力量兴油报国,承担起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的政治责任;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承担起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企地互惠,和谐共赢,承担起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社会责任,确保企业长盛不衰,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发展促繁荣、促和谐、促稳定。三年会战,荒原变油田,举国为之扬眉吐气,大庆马不停蹄,继续“两分法前进”;5000万吨稳产10年,举世为之震惊,大庆依旧策马扬鞭,目标直指“5000万吨稳产再10年”乃至21世纪;登上27年高产稳产之巅,大庆人更是志存高远,义无反顾地踏上“创建百年油田”的征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图景就此展开:坚持油气并重,石油勘探迎来了第三次储量增长高峰,连续5年提交亿吨级探明储量;加快深层天然气开发步伐,徐深气田提交1000亿立方米储量,并投入试采。坚持内外并举,取得进口俄罗斯原油的经营权,收购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3个石油区块,迈出勘探开发海外油田的第一步;石油工程技术市场辐射面覆盖国内29个省市、亚非拉20多个国家(地区),企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是坚持科技兴企,通过创建科技创新体系,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坚持超前谋划,做到核心技术的应用、研发、储备并举;开放科研环境,不拘一格地横向联系,寻求全方位智力支持;奖励资源共享平台,情报资源信息化,技术成果专利化;营造全员创新氛围,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业绩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二)坚持构建人才队伍,加大育才投入,开辟成才通道,营造聚才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建立完备的科技实验、研发、创新平台,以及系统配套的勘探开发9大技术、装备研发基地和25个重点实验室。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的勘探开发地质理论及其配套技术,外围三低油藏动用程度不断提高,建成举世无双的大型三次采油基地,实现高含水后期持续高效开发,创造世界陆相油田开发新水平,支撑陆上石油工业半壁江山近半个世纪,实现同行业效益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第一、全国特大型工业企业纳税第一。
  四是坚持资源采掘与环境保护并重,不断探寻节能、降耗、减排的有效途径,着力打造绿色油田。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坚持绿色采油,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立体化节能减排措施,寻求环保、清洁、节约、可持续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原则,污水配制聚合物回注地下,推广不加热集油工艺,矿区集中供热,实施全系统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处理工程,并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系统,年处理4亿多吨工业污水,并全部回注地下再利用,形成“资源—生产—再生资源”工业运行模式,工业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现工业污水零排放,油田绿化覆盖率达19.8%,成为省内绿色企业标兵,大庆市成为中国内陆唯一的“环保模范城市”。
  五是坚持弘扬大庆精神与注重人文关怀并重,培育以大庆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不断孕育和凝聚正能量,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倡导: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积极进取,勇挑重担,艰苦创业;一丝不苟,讲究科学,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胸怀全局,忘我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企业分忧。与此同时,企业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其民主权利,将企业的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实施能力关怀规划,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知识型员工,满足员工的价值追求;重奖功勋员工,既给予其荣誉,又提升其待遇(包括奖励住房、现金、轿车,安排健康疗养等);以人为本,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员工物质文化需求,提升员工队伍健康水平。企业文化的熏陶与积极的人文关怀,使得员工的归属感与职业荣誉感与日俱增,情愿为企业的兴旺发达建功立业,铸就一个又一个震惊海内外的传奇,让大庆红旗继续在共和国的蓝天高高飘扬。


  大庆油田的发展自始至终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凝结着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毛主席号召“工业学大庆”,在工业战线竖起大庆红旗;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以及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1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大庆油田视察指导工作。承载着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厚望的大庆油田,通过几十年励精图治,创造中石油系统“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累计生产原油超过18.66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1%;上缴利税第一,上缴税费7575亿元,承担原油价差4190亿元;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15个百分点,当之无愧地成为石油工业“稳定东部”的中流砥柱。同时,连续6年居国内工业企业纳税百强榜之首,以突出的业绩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国有骨干企业的支柱作用。
  大庆油田发展形成大型坳陷湖盆岩性油藏勘探理论和配套技术、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理论和配套技术、复杂断陷盆地勘探理论和配套技术,特别是高含水后期以储层描述为核心的陆相油田开发地质理论和方法;以实现接替稳产为目标的多次布井、综合调整理论与配套技术;以改善分层开发效果为目标的同井分层开采工程技术系列;以环保、安全、节能为目标的全密闭油气水集输和深度处理配套技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为目标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这些理论与其技术在总体水平、应用规模和实际效果上,居国际领先地位。大庆油田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势必对中国乃至世界石油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庆油田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每年给大庆地区提供300亿元以上的市场容量,还与地方政府合资、合作,注册成立10多个在属地纳税的股份制企业,开发一批外围小油田,促成周边市县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不仅带动地方GDP、税收的增长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还带动了城乡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周边县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财政收入的增速,为肇东、双城、安达、肇源、肇州、杜蒙等成为省内“财政强县”提供了强力支撑。依托油田充足的油气资源,油区建成以石油化工为龙头的436家规模以上企业,逐步形成橡胶、树脂、纤维三大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油田化学助剂生产基地和炼油化工生产基地,使大庆这个昔日荒原牧场变成生机勃勃的油化之都。2005年,大庆市实现生产总值140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9.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1.9元。一个以大庆为中心,辐射到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覆盖龙江中西部地区的油气经济圈已现雏形。
  如今的大庆油田,继续以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支撑石油工业体系平稳运行、振兴龙江经济为己任,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创建百年油田的征途上谋求原油持续稳产和整体协调发展,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