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乌尔逊凹陷

第一节 乌尔逊凹陷


  乌尔逊凹陷位于贝尔湖坳陷北半部,包括苏仁诺尔构造带、乌北岩性带、乌中断阶带、乌东斜坡带、乌南巴彦塔拉构造带,面积2240平方千米,系较好生、储油区块。1984年,乌尔逊凹陷首口探井海参4井在1643~1666.4米井段大磨拐河组油层经原钻机试油,日产油3.7吨。随后部署的乌1、新乌1、乌8、铜1、铜2井等探井,因布井所依据的地震资料精度差,大多未取得预期效果。1986年,钻探新乌1井,在南屯组日产油1.05吨,并在其上部大磨拐河组日产气2300立方米,这在海拉尔盆地勘探中尚属首次。截至2005年底,凹陷内5个构造带均投入勘探。

  一、苏仁诺尔构造带

  1990~1993年,乌尔逊北部通过三维地震,发现面积为120平方千米的苏仁诺尔构造带。1993年,苏仁诺尔构造带钻探苏1、苏2井,苏1井在南屯组1495~1502米井段日产油1.09吨,并发现油层23个,其厚度37.6米,堪称海拉尔盆地之最;苏2井钻遇油气层,并于南屯组日产天然气2321立方米(二氧化碳占96%),海拉尔由此发现二氧化碳气。
  1995年,苏1井经采用新技术压裂,日产油量增至20.7吨。1995~2000年,苏仁诺尔油田部署探井22口,出现一些高产井。其中,苏301井日产油21.33吨,苏131井自然产能达33.45吨/日,苏21井自然产能达41.59吨/日;苏601井通过油基泥浆取心,取得可靠的油层含油饱和数据。到2000年底,苏仁诺尔油田累计钻探井30口,在含油范围内探井试油26口,其中13口工业油流井平均单井日产13.4吨。按照精细构造图,苏仁诺尔油田11个含油小断块,合计提交预测含油面积59.7平方千米、预测地质储量2936万吨;提交天然气预测储量208.25亿立方米。2001年,苏仁诺尔油田钻探井4口,并在11个含油断块中优选7个区块(面积92.3平方千米),经测算提交石油控制储量1278万吨、天然气控制储量113.3亿立方米(二氧化碳含量约为91~96%)。
  2002年,苏仁诺尔油田按照勘探开发一体化布局部署探井2口,首钻开发井10口。同时,优选7个控制储量断块中的苏1、苏13、苏21、苏301区块和新增的苏31、海参4区块,提交含油面积16.7平方千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6.4米)、地质储量673万吨。2004年,投入滚动勘探开发,发现海参4井区北部存在新的含油层位,且产量较高,如苏20-1井日产油47吨,苏45-41井日产油17.7吨。2005年,苏仁诺尔油田新增探明储量927.26万吨,总储量增至1600万吨。区域内原油性质良好,黏度、含蜡量、凝固点等特性均优于大庆老区。

  二、乌北岩性油藏带

  位于构造油藏下沿,接近凹陷中心,油层物理性质更致密。1997~1998年,该区域先后钻探苏15井和苏17井,发现岩性油藏。2002年,苏15、苏17井在南屯组均产出工业油流。同年,苏仁诺尔油田投入滚动开发,首钻井苏1-1、15-1井进一步证实乌北岩性油藏带的存在。其中,苏1-1井在南二段压裂后日产油9.6吨。2003年,为确定乌北岩性油藏规模,重点对区域内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处理解释,测到多个岩性油藏异常显示。2003~2004年,陆续钻探井12口,均见油气显示,多数探井出油。其中苏33井在铜钵庙组油层日产油1.44吨,在南屯组油层日产油1.43吨;苏29-45井在铜钵庙组日产油8.2吨,在南屯组日产油16.73吨。据测算,乌北岩性油藏有望找到2000~3000吨规模的新油田。

  三、乌中构造带

  位于乌尔逊凹陷南部,受大断裂影响,分成西部断阶带、中部断隆带、东部斜坡带。其中中部断隆带简称乌中构造带,面积120平方千米。2001年,经层序地层学研究,在乌中构造带选取有利岩相带,部署乌16、乌17、乌18井。2002年,乌16井在南一段油层压裂后抽吸,日产油10.58吨,乌中构造带就此成为乌尔逊凹陷南部3个构造带当中先行取得突破的含油构造带。乌17、18井未见油气显示。2003年,以乌16井位为基准,在其北、南、东南分别钻探乌20、乌22、乌25井,均获油气显示。其中,乌20井在大二段地层2.4米油层抽吸日产油15.2吨。

  四、乌东斜坡带

  乌尔逊凹陷东部斜坡带勘探面积800平方千米。2003年,乌东斜坡带钻探乌25井和乌28井,均见油气显示,但在试油时出水,意味着区域内地质情况复杂。2005年,在乌东斜坡带优选铜八-4号圈闭钻探乌27井,发现油层14个、厚59.2米,且南屯组油层孔隙度较高(平均18.8%),经测试日产油52吨,首次证实区域内含油。为扩大战果,又在乌27井南部钻探乌29、乌30、乌31、乌33井,均获工业油流,分别日产油2.1吨、24.2吨、18.8吨、11.3吨。至此,乌东斜坡带形成连片含油局面,初估储量5000万吨。

  五、巴彦塔拉含油带

  位于乌尔逊凹陷南端,南与贝尔凹陷交界,面积400平方千米。1984年,巴彦塔拉地区钻第一口探井—乌4井。1988年,该井在大二组地层压裂后气举,日产油3.8吨,由此证实巴彦塔拉存在油藏。1991年,通过三维地震,发现其铜钵庙组地层11个小构造和大磨拐河组19个小构造,总面积33平方千米。随即择其有利构造,钻探乌10、乌11、乌13井,其中乌10井测出微量油气,乌13井在风化壳1732~1741米井段见到气测显示。1992年,乌13井在风化壳地层日产气2233立方米。1996年,乌11井在铜钵庙组地层的3个差油层压裂后气举求产,日产油1.38吨。至此,海拉尔盆地首次在铜钵庙组地层出油。1997年,乌13井二次试油,在基岩风化壳1732.5~1747米井段压裂后自喷日产油3.23吨、气32487立方米(二氧化碳占80.2%,甲烷占15.1%)、水2.75立方米。乌13井成为海拉尔盆地首口在基岩风化壳产气,且二氧化碳产量最高的探井。
  2003年4月,巴彦塔拉地区加大三维地震工作量,并根据三维地震勘探结果,以其西部为主攻目标,在巴-3号圈闭部署巴斜2井,以探查互不重叠的多个目的层。探井完成后,发现其上部南屯组和下部铜钵庙组共有4套油层61个单层,有效厚度148.9米,为海拉尔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厚油层。巴斜2井经过试油,在铜钵庙组油层和南屯组油层分别日产油34.16吨和44.22吨,由此发现巴彦塔拉油田。随后,巴12、巴13、巴16井也陆续发现好油层。2004年,巴1井经重新测试,发现工业油流,巴彦塔拉地区的含油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截至2005年底,巴彦塔拉地区探明含油面积9.45平方千米、地质储量1272.3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