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贝尔凹陷

第二节 贝尔凹陷


  贝尔凹陷是乌尔逊凹陷南部的二级凹陷,面积3010平方千米。凹陷内分布着贝西(又称包尔陶勒盖向斜)、贝中(敖脑海向斜)、贝东3个次级洼槽,其中贝西洼槽最具生油条件,因而该区域及其周边成为最佳勘探目标区。1984年,贝尔凹陷投入勘探。到2005年,已经发现苏德尔特、呼和诺仁2个油田和霍多莫尔、苏乃诺尔、贝中次凹3个含油构造带。

  一、呼和诺仁油田

  位于贝尔凹陷西部贝西洼槽,为凹中之隆,构造圈闭面积40平方千米。1990年,贝尔凹陷钻探贝3井,在1188.5~1225.6米和1296~1327米井段分别见到气测显示。1991年,上述两个井段经测试,分别日产油0.11吨和0.01吨。1995年,海拉尔盆地第二次压裂会战中,对其进行多裂缝投球法压裂,并经合试,日产油9.59吨,由此发现贝尔凹陷首个油田———呼和诺仁油田。
  1996年,为扩大贝尔凹陷含油面积,经对有关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优选构造低洼部位钻探贝301评价井。1997年,该井在南屯组1261.8~1266米井段17号层见气测显示。1998年,贝301井在17号层试油,自喷日产油8.28吨,海拉尔盆地由此产生第一口自然产能自喷井,并实现南屯组地层勘探新突破。1999年,在17号层之上再扩大一层射孔,压裂后抽吸日产油30.07吨。
  2000年,通过三维地震,确认呼和诺仁油田为断块油田,但其最厚油层仍需继续探寻。为此,部署甩开预探井贝302井以及5口开发控制井。2001年,贝302井发现南屯组有70米厚油层,最厚单层达11.6米。射开5层21.3米,压裂后自喷日产油135.84吨,成为海拉尔盆地第一口日产超百吨的高产井。经综合评价,直接圈定含油面积5.2平方千米,核定探明地质储量1336万吨。含油范围内5口开发控制井,平均油层有效厚度9.8米,单井平均日产油69.5吨;原油性质具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低等特性;油层埋藏浅,中部平均深度1220米,属于高产中型油田。2001年10月,呼和诺仁油田成为海拉尔盆地第一个探明的油田。截至2005年底,呼和诺仁油田经滚动勘探开发,含油面积增至7.53平方千米,探明储量增至1456.25万吨。

  二、苏德尔特油田

  位于贝西洼槽与贝中洼槽之间,为形成油田的有利地带,构造带面积270平方千米。1996年,苏德尔特构造带钻探贝10井,在1758~1958米基底风化壳200米井段,通过岩屑和气测见到大量油气显示,经综合解释,确认6个油层,厚度26.4米。1997年,贝10井初次试油,日产24千克。后经压裂,日产油0.33吨,仍未达到工业油流标准。2001年,采用改进的压裂技术重新压裂,日产油39.77吨,由此发现苏德尔特油田,海拉尔盆地首次在基岩风化壳布达特群地层发现油藏。同年,着手对苏德尔特地区地震资料重新进行精细目标处理解释,并编制构造图。2002年,苏德尔特第一、二、三、四断阶带分别钻探贝12、贝14、贝15、贝16井,其中贝12井在布达特群地层压裂后日产油12.16吨,贝15井在布达特群地层压裂后日产油3吨;贝16井在钻井取心过程中见到油气显示,在铜钵庙组地层发现油层53个,合计厚度108米,创海拉尔盆地已发现厚油层之最。2002年11月,贝16井在大磨拐组和南屯组油层1393.4~1677.6米井段23层57米油层试油,压裂后日产油125.82吨,由此证实贝16井区为高产区块。
  2003年4月,贝尔凹陷作为海拉尔盆地勘探重点,目标区域集中在贝尔和乌尔逊,安排三维地震工作量600平方千米,部署探井20口。同时,对原有的地震资料作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国内多家知名单位参与并行解释,华北、二连油田勘探领域资深专家参与了对海拉尔复杂断块、岩性油藏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贝10井和贝16井为中心,按不同层位油层研究预测结果,分批安排探井和评价井。2003年底,根据成批探井出油情况,苏德尔特油田核定含油面积38.6平方千米,预测地质储量5600万吨。
  2004年,贝10井区的贝28井采用自主研发的乳化压裂液对兴安岭群69、76、79层(厚度为13米)进行压裂,抽吸日产油46.58吨,由此首次在兴安岭群获得高产。所研发的乳化压裂液用于其他25口井,均获成功。贝16井区评价井德112-227井,除在兴安岭群地层见油,在基底潜山布达特群发现105米特厚油层,试油时自喷日产油170.2吨,创海拉尔盆地单井日产之最。同年8月,苏德尔特油田核定控制含油面积31.9平方千米、储量6140万吨。11月,苏德尔特油田探明含油面积20.5平方千米、储量5135万吨。
  2005年,苏德尔特油田投入滚动勘探开发,向南北扩展。其北部贝38区块探明含油面积14.89平方千米、储量1025万吨。截至2005年底,累计探明储量6160万吨、含油面积35.39平方千米。

  三、霍多莫尔含油构造带

  位于贝尔凹陷的贝西次洼,系长期发育背斜,被大断层切割成南北两部分,又被一些小断层分割成若干小断块,圈闭面积约40平方千米。1986年,霍多莫尔地区钻探海参2井,未发现工业油流。1997年4月,依据最新三维地震构造图,避开大断层,选择霍北-4号和霍南-7号两个断块钻探霍1、霍2井。其中霍1井在大磨拐河组地层发现油层3个、厚7.2米。同年8月,霍1井试油,在大磨拐河组1017.8~1036米井段日产油25.44吨,创海拉尔盆地自然产能之最,并由此发现霍多莫尔含油构造带。业已取得的地质资料显示,霍多莫尔构造油层埋藏浅,物性好,易于形成高产。但矿化度低等因素表明,油田面积不会很大。
  1998年,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霍多莫尔构造大磨拐河组下部的铜钵庙组有可能存在较好砂层,便优选霍北-7号断块钻探霍3井,在铜钵庙组地层钻遇7.66米含油砂层。1999年3月,在铜钵庙组2010~2029米井段压裂后日产油7.41吨,其性质属特轻质油(密度0.7971,黏度0.8毫帕/秒),明显不同于霍1井原油,由此证实霍1与霍3井区分属两个不同含油系统。霍北-7号断块出油,拓展了霍多莫尔构造含油面积,证实该地区2000米以下存在工业油流。2000年,在霍南-2号断块和霍3井区钻探霍4、霍301井,但未能取得预期成果。
  2005年,霍多莫尔含油构造带投入滚动勘探开发,探明霍1、霍3断块含油面积为2.03平方千米、地质储量92.56万吨。同年,着眼于下凹找油,钻探霍12井,钻进中于南屯组地层发生3次气浸,发现油层13个、厚48米。经测试,霍12井自喷日产油8.4吨。这是来自2740米以下地层的自然产能,是海拉尔盆地迄今发现的最深油层,它为霍多莫尔构造带乃至整个海拉尔盆地勘探开辟了新领域。

  四、苏乃诺尔含油构造带

  位于贝西洼槽向西部渐高的斜坡带,受断层影响,形成高、中、低3个台阶,面积约180平方千米。1996年,高台阶钻探贝地3井,发现区域内地层不全,且远离油源。2002年,中间台阶钻探贝17井,在南屯组二段15号油层压裂后日产油2.53吨,证实苏乃诺尔为含油带,其中间台阶存在油气,但对圈闭要求高,不易形成油藏;其低台阶临近油源,但埋藏深,储油层致密,也不易形成高产油藏。同年,通过三维地震勘探以及对以往地震资料的重新处理解释,进一步深化对苏乃诺尔含油构造带构造、储层、地质发展史的认识。2003~2004年,苏乃诺尔含油构造带钻探井5口,均见油气显示,但未发现工业油流。

  五、贝中次凹

  位于贝尔凹陷中部,面积260平方千米,沉积岩最大厚度为4600米。生油岩最大厚度为400米。1987年,贝中次凹钻探海参5井,在布达特群地层压裂后日产油1.02吨。此后10余年,对贝中次凹的研究与探索持续进行。1998年,贝中次凹钻探希1井,2004年又钻探希2井,两口井只见油气显示,未获工业油流。
  2005年,贝中次凹通过实施三维地震,优选其西部断阶带和中部低凸起构造钻探希3、希7井,其中希3井在南屯组发现5个油层、厚35.6米,其80号油层压裂后日产油31.48吨;希7井在南屯组和布达特群发现14个油层、厚37.6米。由此证明贝中为富含油次级凹陷,具有整体含油特点,并内存南屯组、布达特群2套油层。经综合评价,贝中次凹具备形成5000万吨储量规模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