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震勘探技术 在油气勘探中,钻探井是了解地下储油构造、地层发育等基本地质情况的最直接、最可靠的办法。但因其投入大,通常事先通过地球物理勘探,了解地下情况,预探含油圈闭,然后进行勘探钻井,以降低投资风险。物探技术领域中,最常用的是地震勘探,其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野外采集、计算机数据处理、地质解释。
一、野外采集技术 (一)地震仪 资料采集一靠良好的地震仪器,二靠适合地形地貌和地下地质的施工工艺。大庆油田先后使用过三代地震仪。20世纪50、60年代,地震勘探使用苏制或仿苏“五一型”光点记录仪;1970~1977年,地震勘探使用西安石油仪器厂生产的模拟磁带记录仪;1978年,西安地球物理仪器厂组装的数字地震仪进入油田,地震勘探始入数字化阶段。1981年,地震勘探开始使用美国、法国产数字地震仪。1982年,地震队数字化率达到50%。1987年,全油田20个地震队全部配备数字地震仪,所采集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通过计算机处理出更多的地质资料,并用于解释岩性和其他地层现象。数字地震仪的推广应用,使三维地震和高分辨率地震实现硬件配套,为深层勘探和复杂断陷盆地勘探提供了硬件设施。
(二)配套设施 随着仪器的更新换代,与之配套的测量、震源、野外施工机具、施工方法都随之逐步得到改进和更新。1.野外施工机具。地震队配备活动野营房,包括办公室、解释室、仪器室、电视游艺室、宿舍、伙房、浴室、炸药库、雷管库以及送餐车等一应俱全,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2.测量器具。始用地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现高精度快速定位和联测。3.震源装备。采用高密度成型炸药,其体积缩小而威力增大;引进机械可控震源,人口稠密区不用炸药也可以进行地震勘探。研发电火花震源,避免了地震施工对江河湖沼的污染。随着仪器、设备的改善,地震野外施工效率逐步提高。1988年,地震队年均施工测线662千米(1985年前为388千米)。此后,地震队年施工测线突破1000千米。
(三)三维地震技术 三维地震与常规地震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地震施工采集资料时,沿着测线方向进行,也可称为二维地震;而三维地震则是在一块面积内立体采集,形成三维空间的数据体。各方向的数据密度都比较大,可以在任意方向上切取剖面。1987年11月,三肇凹陷榆树林区块首次进行三维地震,以后每年都要选取几个重点区块进行三维地震,年均工作量由早期的200~300平方千米,逐步增加大到1000平方千米以上,并摸索出一套适应不同地质情况的野外采集技术。
1996年,地震仪发展到无线遥测,三维地震使用空间进一步扩大。同年引进三维地震专用的1440道数字地震仪,用于升平汪家屯工区深层三维地震,取得非常好的地质资料采集效果和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后,三维地震根据地质模型优化采集方案,形成超千道(最多2496道)、高覆盖(96次)、大炮检距(4500米)、3口井组合激发的野外采集技术,信噪比由1.1提高到2.3。在松辽深层和海拉尔盆地勘探中,三维地震在复杂构造分析与地质体识别方面,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高分辨地震技术 大庆探区普遍分布薄油气层,常规地震难以分辨并进行油层预测。1994年,三肇、齐家等地区开始采用高分辨地震采集施工技术,并逐步使其配套完善。概括起来是“五高、二小、二措施”:时间采样率由2毫秒提高到1毫秒,空间采样率高达15~20米,高覆盖率达30~60次,高仪器低截频,高自然频率检波器;小偏移距,小组合距;深埋检波器,风力大于二级不施工。进而使剖面分辨率显著提高,3000米深度的反射波视频率达到40~60赫兹。解释后,可分辨3000米以内地层中8~10米薄油层,识别断距5~10米的小断层,发现隆起幅度5~10米的小构造,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引入油田开发中,通过高分辨三维地震,预测油层分布状况,使生产井钻井油层钻遇率得以提高。
二、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地震资料处理是指野外采集到的地球物理信息(地震波传播速度、震动强度、波动组合特点等)经加工处理,形成直观的地震资料剖面或其他形式资料的技术。1959~1972年,地震资料靠人工处理;1973~1976年,地震资料通过模拟磁带回放仪进行处理;1977以后,地震资料的处理,通过计算机来完成。1986年,首次引进赛伯180-830计算机用于处理地震资料。同年引进的PE3284计算机,也于1988年9月起用于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
1990年代,勘探工作量有增无减,地震资料广泛用于预测地层岩性、物性和分析沉积相等,对计算机处理地震资料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更新换代步伐随之加快。1990年,引进VAX6420计算机,1991年10月投入使用;1993年,引进VAX9420计算机,1994年1月投入使用。1995年,引进CRAYCS-6400超级服务器和IBMRS6000/990计算机,并首开国内引进PARAGON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之先河,形成并行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能力。经PARAGON机处理的地震资料,成果剖面信噪比高,断层清晰,深层基底反射连续性好,可直接显示地层深度。1999年3月,引进IBMSP2并行机和ORIGIN2000并行机。2001年,引进IBMGSI大型并行计算机投产,地震资料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2003年,引进深腾1800微机集群计算系统,用于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从而形成复杂构造地震成像等系列技术。
三、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野外地震资料的解释,就是把地球物理信息转化为地质信息(如地层埋藏深度、地层厚度、岩石性质、岩石中含有物等)的过程与方法。在使用光点记录地震仪时,靠人工只能解释各地层界面的深度;使用计算机处理资料以后,使资料解释水平大幅度提高,有关深层基底深度的确定、深层断陷边界的划定、各类圈闭的可靠性、薄互层预测等地质技术难题也逐步得以解决。特别是在深层天然气勘探中用地震资料预测火山岩技术的研发成功,使天然气勘探步伐进一步加快。
1987年以后,随着三维地震工作量的逐年增加,地震资料解释广泛采用人机联作法,特别是在深层勘探和复杂断陷盆地勘探中,人机联作法有助于提高信噪比,减少多解性,使构造解释更加精确细致,可发现以往常规地震发现不了的小构造、小断层,并能较好预测岩性和油气储层分布,使探井部署减少风险,更加可靠。在深层勘探中,逐步形成一套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实现地震数据深化分析,从概念描述发展到实体雕刻,地质人员和地震解释人员共同在三维空间分析和发现地质目标,在松辽深层和海拉尔勘探中,在复杂构造分析和地质体识别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
2002年,徐家围子发现深层高产天然气后,为弄清储存天然气火山岩的分布状况,以扩大含气面积,尽快取得规模储量,地震预测攻关队历时2年,以频谱成像技术预测火山岩的空间分布,以宽带约束波阻抗反演方法预测火山岩中天然气储层分布,利用能量梯度变化预测火山岩储层厚度,预测火山岩的钻遇率达到100%,预测层厚度误差小于20%。
 |
大庆外围油田地震预测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